?
林安梧VS謝文郁:天人關(guān)系到底是什么?
作者:周芳宇?
來源:《社會科學報》第1630期第5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九月廿四日丁酉
? ? ? ? ? ?耶穌2018年11月1日
?
《中庸》是儒家論述人生修養(yǎng)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不久前,山東大學易學與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安梧與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哲學與宗教學教授謝文郁,從儒家與基督教的不同視角就《中庸》文本的解讀問題進行了一場深刻的哲學對話。講座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黃玉順教授主持。
?
如何理解天命
?
林安梧教授提出,中國哲學經(jīng)過了從神圣義的“帝之令”到普遍義、理想義的“天之命”再到根源義的“道之德”這樣一個覺性的落實生長的過程,是一個從宗教性向哲學性的轉(zhuǎn)進?!疤烀^性”,這個“命”不是命定,而是賦予。“中”蘊含著一個總體的、內(nèi)在的根源的含義,在總體根源中有一個價值的“至善義”在里面?!安灰字^庸”,“庸”有不變之意,“中庸”并不是我們世俗上所說的處在兩端的中間,而是指能夠“發(fā)而中節(jié)”。在整個《中庸》中,最強調(diào)的不是投向一個超越的、絕對的人格神的思路,而是強調(diào)把人內(nèi)在的“覺性”生長出來,最后達到天人合德的狀態(tài)。這不同于基督教超越的、絕對的、唯一的人格神,而是合宇宙造化之源,落在整個人間共同體的共好上。這是中國哲學的基本模態(tài),跟西方基督教一神論的模態(tài)完全不同。我們對“天”不是因“信”起敬,而是因“誠”而起敬。
?
謝文郁教授認為,《中庸》的題目里存在著“人在生存當中要做到適宜”的表達,這個表達涉及人在生存中的關(guān)鍵關(guān)注,也就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適宜的生活的終極標準究竟是什么?!吨杏埂返膬?nèi)容也是對這一表達的展開。因此,我們講“天命”時必須是在一種敬、畏的情感下。敬所指向的天,是一種自行其道的力量。畏所指向的天,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疤烀^性”即所有的一切都是天給予的,這種敬畏的情感使得人們追求與天的“一致”,這種敬畏的情感也使得天作為起點性的問題不再成為一個問題?! ?/p>
?
?
對于兩位學者的討論,黃玉順教授提出,問題在于,在《中庸》這個文本或者在儒學的話語下“天人關(guān)系”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對話的分歧就在于“天人關(guān)系”里面對天的態(tài)度,兩人對“天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討論的問題及回應(yīng)可以聚焦儒家和基督教在“天”到底是什么、人對天到底是什么態(tài)度上,二者是如何理解這個問題的。
?
不同思維模式的激烈碰撞
?
在對“天”的解讀中,謝文郁教授認為,知識論問題是非常突出的,在對“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理解過程中,所謂的知識論問題即:天是如何運作的?我們?nèi)绾沃捞斓闹家??對于人和人之間該如何相處的問題,我們僅僅靠著經(jīng)驗觀察是不夠的,所以我們一定會求天給我們一個秩序?!吨杏埂繁泓c出了一條實實在在的途徑,即認認真真地考察、琢磨天所給予我們的內(nèi)在的本性,使其彰顯出來。天的秩序就在天所給予我們的本性里頭,按照我們的本性去生存,我們通過我們的本性便了知天的旨意,此即為“率性之謂道”?!吨杏埂窂娬{(diào),我們得按照天命之性去生活才是“正道”,但前提是對“天命之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可是我們對于“天命之性”的理解會因自身思維的局限性而不夠完備,那么,如何才能獲得對“天命之性”的正確認識?此時便需要“教”,即“修道之謂教”。
?
對于謝文郁教授解讀“天”時所透顯出的宗教性和認識論,林安梧教授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對“天”解讀必須拋開人格神的附加意義,放在帝之令、天之命、道之德這一哲學的轉(zhuǎn)進之中?!疤臁笔蔷哂衅毡榱x、理想義的,“性”是一個自由覺性的道德生長,而不是一個命定的自然氣性?!叭酥?,性本善”,“善”不是生物意義的,而是道德義的、覺性義的善?!吨杏埂氛f:“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薄敖獭笔且环N引導人們追溯生命源頭的崇敬,在我們的傳統(tǒng)里面強調(diào)的是“承天命、繼道統(tǒng)、立人倫、傳斯文”,人倫的總體及其政治社會的共同體與天命息息相關(guān),人和天是要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的,天人合德,將存在與價值合起來就是生命源頭,這并不是一個歷史根源意義的源頭,而是普遍理想意義的源頭。人參與到這一生生之源中達成一種和諧,再在這之中展開功夫論、實踐論,如果只從認識論去看待天人關(guān)系,則是偏頗的。
在此次對話中,林教授的解讀在天人合德、存在與價值以及合性的共同體語境下展開的,強調(diào)儒家語境下的功夫?qū)嵺`論;謝教授的解讀強調(diào)天的超越性,更偏重從認識論層面進行論定,強調(diào)基督教語境中的信靠意識。這一場儒耶對話顯示出兩種不同思維模式在對同一文本的解讀中的激烈碰撞。
?
?
責任編輯:劉君
?
【上一篇】【黃仕隱】祭金庸先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