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儒學·理學·心學” :第三屆上海儒學博士生學術論壇順利舉行,朱杰人會長頒獎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18-12-04 21:38:22
        標簽:上海儒學、博士生學術論壇

         

        原標題:第三屆上海儒學博士生學術論壇順利舉行

        來源:上海儒學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廿七日庚午

                   耶穌2018124

         

         


        123日,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指導,上海市儒學研究會聯(lián)合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和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科技人文研究院主辦的第三屆上海儒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本真廳舉行。上海儒學博士生學術論壇為在滬青年儒學博士生搭建了參與儒學研究生活的廣闊平臺,提供了分享儒學研究成果的廣泛機會,強有力地推動了青年學者群體的專業(yè)化進程,促進了青年一代的學術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論壇以研究儒家學術以及傳統(tǒng)文化為宗旨,致力于傳播儒學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深度聯(lián)絡在滬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學術新秀的方式,打造高品質學術論壇,服務于上海地區(qū)儒學及傳統(tǒng)文化的學術研究。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儒學·理學·心學” ,參考議題有:理學·心學與宋明時期社會生活;理學心學與宋明時期文學藝術;理學心學與近現(xiàn)代中國思想;國醫(yī)·國藥與理學·心學的關系。論壇共收到滬上以及其他地區(qū)博士后、博士、碩士論文近40余篇,組委會篩選了17名同學參會。


        開幕式上,上海市儒學研究會秘書長李耐儒老師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李老師認為上海儒學博士生學術論壇經過三年來的積極努力,已經在儒學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力,并從不同的層面對青年學子的科研、發(fā)表能力有所促進,逐漸成為滬上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間優(yōu)秀青年儒學研究者互相交流與學習的重要平臺。上海市儒學研究會希望能夠通過與滬上各單位的深度合作,繼續(xù)拓展青年儒學研究者自我展示、協(xié)同發(fā)展的平臺,為推動上海儒學研究的發(fā)展提供越來越多的新生力量。

         

         


        論壇分四場舉行,分別由蔡志棟(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副教授)、陳暢(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谷繼明(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何益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講師)分別主持點評。來自同濟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及上海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7位青年博士生及博士后就當下儒學研究前沿論題闡述了自己的主要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點評專家就論文的問題意識、觀點與論證材料的關系、寫作方式、研究方法論、論題的范圍選擇及一些技術性問題等進行了精彩的點評和指導。

         

         


        論壇秉承公平、公正、公開原則選出此次參加評選的優(yōu)秀論文,組委會聘請專業(yè)導師組對所有參賽論文進行了詳細閱讀和嚴謹的評判。經過統(tǒng)計,分別評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三名、三等獎五名。論壇結束之后,朱杰人會長專程趕來,向獲獎同學表示祝賀,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并進行了頒獎。

         

        附獲獎名單:

         

        一等獎

         

        劉佳   控制、分層與滲透:中國傳統(tǒng)飲食的政治功用

         

        二等獎

         

        田婧媛  以心傳心,縱情呈象——明代晚期畫論中的意象觀

        孫廣  理學的考據進路——論元代“旁通體”經疏的發(fā)展

        湯穎  舊德新命:傳統(tǒng)道德條目的現(xiàn)代生機——嚴復的嘗試

         

        三等獎

         

        孫光耀  明清儒學制度化的歷史考察——以范仲淹從祀孔廟為中心

        李雅萍  論“格物”作為道德實現(xiàn)方式對“良知”之補闕——熊十力論王陽明《大學》釋義的疏通

        楊根東  “知至”后意是否自然誠——以朱子晚年論“自欺”為線索

        曹瑞冬  從《吳宓日記》看吳宓的道德意志與儒教精神

        常紅星  荀子“知”、“性”關系略辨



        責任編輯:劉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