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經學革命:以曹元弼為例——第四十三期切磋班活動報道
作者:楊南
來源:“欽明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五日丙寅
耶穌2019年5月29日
己亥年四月廿二(西元二零一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下午兩點,四川大學儒家哲學方向第四十三期切磋班在四川大學文科樓五樓復性書院開辦。此次活動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陳壁生教授擔任主講人,主講題目為《晚清的經學革命——以曹元弼為例》。參加此次切磋班的有四川大學儒家哲學方向的高小強、丁元軍、曾海軍、陳建美等老師及全體學生。
活動分上下半場進行。
上半場陳壁生老師從曹元弼的生平、張之洞與“中體西用”、《六經》與人倫三個方面展開主題講說。陳老師認為,晚清至民國時期涌現(xiàn)出很多重要的經學人物,卻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在晚清民國的文明變局中,傳統(tǒng)的注疏、訓詁之學無法回應新的文明挑戰(zhàn),需要重新回答“經學是什么”,對經學進行系統(tǒng)化建構,以應對現(xiàn)代問題。經學家以不同的方式建立起一套理解群經的理論系統(tǒng),如康有為、廖平以“哲學”明經,以《春秋》學為基礎,凸顯孔子改制,從而發(fā)展出立孔教、《春秋》包三世等一系列回應西方文明的學說;如章太炎以“史”明經,從章學誠“六經皆史”之經史觀出發(fā),夷經為史,并以史觀經,將經學重建為文明史的源頭;如張之洞提出“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以明人倫為圣教之要,之所以學習西國之藝術,也是為了中國倫理社會的實現(xiàn)。在“舊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背景之下,學術上主張漢宋兼采,政治上主張君主制,教育上設經學科,而不設哲學科。張之洞之“中學為體”立場,在經學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曹元弼的經學理論。作為清代經學的最后一人,曹元弼從“人倫”的角度理解經學,認為經學開端以來的核心特征都在于“人倫”,以“人倫”通《六經》,在鄭康成的基礎之上發(fā)展出一套以《孝經》中的愛敬貫穿六經的經學體系。
下半場是開放交流和討論的時間。師生之間就曹元弼的人倫觀是否基于朱子的天理觀、“保國、保種、保教”是特定時期的歷史問題還是可借以理解不同時代的問題、“中體西用”是否存在體用兩截以及如何避免籠統(tǒng)、抽象以發(fā)揮程朱理學的大功用等問題展開討論。陳老師強調,曹元弼的人倫觀不是抽象、化約的,而是要在真正的人倫體系之下建立現(xiàn)代化國家。關于如何擴大理學功用,陳老師建議要以朱子的立場回應現(xiàn)代問題。理學是精微之學,從學者不是務求向別人證明朱子也有經世觀,而是首先要理會其精微之義。此外,理學固然是成就個人的德性修養(yǎng),但是從學者應該將學問的公共性發(fā)揮出來。學者須具備提煉問題的能力,這甚至是比回應問題的能力更重要。所謂的問題不是社會熱點,而是社會根本性的問題。陳老師說,從事于朱子學而形成一套現(xiàn)代理論,對現(xiàn)代社會有著最深刻的認識,此種回應才是最有力的,這就是學問有生命力的體現(xiàn)。
陳老師在講論中說到,學問是生命本身,有什么樣的學問,就有什么樣的政治立場。這種學問和生命的緊密關聯(lián)自熊十力等人之后逐漸減弱、消失,古代文明變成一種思想資源,后學者只是選取其中的一部分為自己所用,如新儒家之于心性?;赝砬鍖W者,他們面臨的困難與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困難相似,但是他們在許多方面似乎想得比我們多、看得比我們遠,他們看到了西方、看到了現(xiàn)代性,而且晚清經學家心目中有一個整全的中國文明、一套完整的構建人倫社會的經學理論系統(tǒng)??梢哉f,晚清的重要性就在于為我們提供了如何理解整全的中國文明,并在此基礎上理解西方的經驗。
感謝陳老師連續(xù)幾日毫無保留的講論,振聾發(fā)聵、激勵學心!歡迎陳老師常來!
【上一篇】【張文靖 】《資治通鑒》中的修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