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全定旺】戴蒙書院:耕讀文化的見證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系列、廟堂道場
        發(fā)布時間:2020-05-10 00:39:19
        標簽:戴蒙書院

        戴蒙書院:耕讀文化的見證

        作者:全定旺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四月十六日辛亥

        ??????????耶穌2020年5月8日

        ?

        戴蒙書院,位于浙江永嘉楠溪江流域的溪口村,由南宋理學家戴蒙與文字學家戴侗創(chuàng)辦,因宋光宗賜書匾“明文”旌表戴氏故里,又稱“明文書院”。南宋時,戴蒙于書院培育子弟,一時桃李茂盛,聲名顯赫。元明以后,雖不再有如此輝煌,但書院尚存,讀書風氣尤在,“遺風余韻,元明間時有所聞”?,F(xiàn)存書院地基仍為宋時所建,地面建筑為清代乾隆年間重建。

        ?

        戴蒙書院所在的楠溪江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勝之江,劉宋時,謝靈運曾任永嘉郡守,在此寫下“羅列河山共錦繡,浮沉滄海同行舟”等山水詩句。蕭梁的陶弘景在此修煉,寫下名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李白的“康樂上官去,永嘉游石門”,蘇東坡的“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講的都是楠溪之旅。宋代以來還有朱熹、陸游、文征明、李漁、弘一法師、朱自清、汪曾祺等人的游蹤及詩文。

        ?

        楠溪江村落的發(fā)展得益于晉、宋時期兩次人口大遷徙。西晉末年晉室南渡,黃河流域中原漢人越過秦嶺—淮河一線,把中原文化帶到了東南沿海。六朝時,永嘉郡守王羲之、謝靈運又不遺余力地推動文教?!稖刂莞尽份d:“王羲之治尚慈惠,謝靈運招士講書,由是人知向學,民風一變。”此后人口向中上游推移,便也將這深厚的文風帶往楠溪江深處。第二次為北宋末年宋室南遷,不少士族由中原等地來到楠溪江定居,這些遷居而來的大多是名門望族,如蒼坡李氏祖上曾是唐朝王室后裔。這些移民在楠溪江建立村落,寄情于山水,過著半耕半讀的田園生活,再加上因科舉改革而得到加強的尚讀之風,便促成了楠溪江流域耕讀文化的繁榮。

        ?

        實際上,在傳統(tǒng)社會,“耕讀”是人們根深蒂固的生活理想??鬃诱f過:“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碧諟Y明亦有詩云:“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薄跋⒔挥伍e業(yè),臥起弄書琴?!痹陂糯迓?,這一生活理想顯得尤為強烈。究其原因,楠溪江古村落不同于單純以耕作生產(chǎn)、自給自足為目的的生存型村落。它們的始遷祖原本多是經(jīng)濟和文化根基較深厚的望族,他們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一并帶到楠溪江畔,對后代有著“勤耕立家,苦讀榮身”的家訓。他們一邊像生長于土地的鄉(xiāng)民一樣,為了生存而耕作,一邊繼承宗族傳統(tǒng),遍讀詩書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至宋代出現(xiàn)了“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的現(xiàn)象。

        ?

        耕讀之風深入楠溪江中上游的各個村落,在村落結構上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文教建筑的普及。楠溪江中上游幾乎每個村落歷史上都有書院、私塾。書院成為楠溪江耕讀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戴蒙書院便是其中最負盛名的書院之一,它受耕讀文化的影響而具有以下幾大特點。

        ?

        第一,注重培養(yǎng)士子。書院的創(chuàng)辦者戴蒙,為南宋理學家,字養(yǎng)伯,是溫州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汪應辰孫女婿。戴蒙在南宋光宗紹熙庚戌(1190年),登進士第,授麗水尉,官太子侍讀,封朝議大夫,為“戴氏八進士”之一。曾棄官入福建武夷山,從朱熹學理學,研究“六書”。辭官回鄉(xiāng)后創(chuàng)辦戴蒙書院,培養(yǎng)士子,此后人才輩出,官儒盈門。戴氏宗祠里亦有“宋室尚書第,明庭御史家”的表彰。除戴蒙書院外,楠溪江流域曾有十五六所書院。書院眾多,科名自然發(fā)達,據(jù)統(tǒng)計,從唐至清,永嘉一共有過600多位進士,宋代超過500位。最輝煌的是南宋咸淳元年乙丑榜進士中,永嘉籍的有30多位。

        ?

        第二,重視宗族和家庭孝道。所謂宗族,《爾雅·釋親》云:“父之黨為宗族”,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組織,指同一父系大家長的子孫后代。宗族是一種以親緣關系為基礎、世代聚族而居的血緣集團或社會群體組織,亦是耕讀文化中人們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戴蒙書院便是以教育戴氏宗族子弟為核心,書院中亦有“父子昆弟,自為師友”之說。以宗族為核心的書院,其教育的核心為傳統(tǒng)倫理,而尤以孝道為重。

        ?

        第三,重視家學傳承。戴蒙辭官回鄉(xiāng)創(chuàng)辦書院后,“潛心經(jīng)史,不樂仕進,及老手不釋卷,有遺文若干”,著有《易書四書說》《禹貢辨》等。其子戴侗(1200—1285),字仲達,淳祐元年(1241年)進士,由國子監(jiān)主簿守臺州。德祐初由秘書郎遷軍器少監(jiān),辭疾不起,繼承遺志,研究“六書”,歷時30年撰成《六書故》,推動了南宋文字學的發(fā)展。戴侗曾言:“予為六書三十年而未卒功,非直不敏不勤,蓋不敢遽成也?!贝鞫睘楹我M30年之功而撰寫這部字書?其目的有二:一是有感于歷代文字及注疏“名實紊亂”的現(xiàn)象,要通過撰寫此書達到正名的目的,他認為治國的根本在于正名,而正名的前提是考證文字。二是“六書”為入學之戶門,是治學的根本,“六書”通,才能不待注疏而貫通群經(jīng)典籍?!读鶗省愤x字7000多個,不僅注釋本義,還指出文字的引申義和假借義,可以稱之為當時的常用字典。

        ?

        第四,書院建筑體現(xiàn)自然之美。楠溪江古村落大多位于山間盆地,依山傍水而建,書院的位置多在村子邊緣風景優(yōu)美之處。圍墻和建筑的材料,多是卵石原木青瓦,少有額外的雕琢加工。建筑樸素而簡潔,透露著自然的力量。耕讀生活培養(yǎng)出的楠溪江鄉(xiāng)民獨有的文人氣質,使他們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戴蒙書院便大量使用楠溪江流域豐富的河流卵石、原木等自然材料,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在地方建筑領域的生動體現(xiàn)。卵石壘成的圍墻、翼狀起翹的檐角、抬頭可見的灰瓦,反映了耕讀文化中的人們對于空間的理解,他們尊重自然,相信天地萬物之無為,一切取自自然。這樣的書院建筑,具備“家園”所應有的歸屬感,更能滿足士子們的文化心理需求,從而成為他們退而從學之所?!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他們可以在此展開對生命、知識、存在的執(zhí)著探求。

        ?

        回望戴蒙書院的歷史,其教育理念,重知識、道德而至于審美;其培養(yǎng)之人,追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而達至“孔顏之樂”的境界。這種出世與入世相結合的精神和對生活的審美意識,也許能給現(xiàn)代社會諸多啟示。

        ?

        責任編輯:近復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