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袁偉時談10年大問題:我們要選擇什么價值觀

        欄目: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
        發(fā)布時間:2011-01-25 08:00:00
        標簽: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來源日期:2011-1-24

        http://finance.ifeng.com/news/people/20110122/3275815.shtml

        選擇的實質是要什么樣的思想文化制度。要大一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還是要兼容并包的、自由的現代文化制度?這是關系國家發(fā)展的大事

        本刊記者 黃廣明 實習記者 林珊珊

        袁偉時剛剛過完80歲生日,他戲稱自己也成了“80后”。從去年開始,應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胡舒立之邀,已退休16年的袁偉時重返講壇,給一群真正的“80后”、“90后”們上課,課目為“中國近代思潮”。270人的大教室,經常爆滿。

        袁偉時的學術志趣在清末民初和中國近代思想史,以觀點新穎史料扎實而著稱。

        過去10年,是中國發(fā)生巨大變化的10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和公民社會的發(fā)育、網絡時代的到來,各種思潮與現象異彩紛呈。大國崛起,中國威脅論,國學的興盛,新左派與自由主義的交鋒,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的較量,普世價值觀與中國主體性是否沖突,中國模式與中國道路的真?zhèn)巍@些重大思想命題,貫穿于希望與危機同樣顯眼的10年,而對這些決定國家重大發(fā)展方向的問題,耄耋之年的袁偉時從未停止思考。

        “90年代以來,我的思想基本定型。追求中國人的自由、平等,國家的法治、憲政、富強,是我一貫的目標?!?

        人物周刊:剛出來的消息,孔子塑像落戶天安[5.50 0.73%]門廣場,官方意識形態(tài)似乎越來越尊崇孔子了,您看到這則消息時感想如何?

        袁偉時:這牽涉到一個大的問題,即中國思想文化的走向。

        對于中國這10年,總體上我有幾個看法。

        第一,經濟上不用太擔心了。以2001年中國加入WTO為標志,在法律和條約義務上規(guī)定了中國走市場經濟道路,意味著國際市場經濟規(guī)則我們接受了。在這么一個大框架下,雖然經濟上碰到很多波折,但有一套基本規(guī)則,不會有大的反復?;氐接媱澖洕遣豢赡艿?。破壞法治,搞權貴資本主義,也會受到很大束縛。這些規(guī)則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各種經濟成分享受平等待遇。

        第二,10年間一個很重大的趨勢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中國人的公民意識和權利意識在覺醒。以2003年孫志剛事件、SARS、 南都案等等為標志,這些事件說明公民自由不能侵犯的觀點被越來越多人接受。10年來反復博弈,特別體現在權力與權利的博弈。

        當前公民權利博弈有兩個核心,一是財產權,二是言論自由權。所有復雜的現象都圍繞這兩個核心在轉。只要中國社會轉型還沒完成,這個博弈會一直存在。這兩點是決定歷史走向的大事。

        剩下的就是思想文化走向,這也是決定中國未來走向的一件大事。

        現在出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原來國學派提倡建立孔教國家,新左派跟著國學派屁股后邊走,也大講思想文化上要有主體性,學術上也要有主體性。這個主體性最重要就是表現在儒學上,以它為核心建構中國的思想文化;為此要反對帝國主義思想的侵略,要建構另一套學術規(guī)范,包括重新界定一些概念,如民主、自由、法治,不能跟著西方走,要另搞一套和西方對抗。

        另外,自由派也開始分化了。有一部分自由派在堅持憲政的同時,提倡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安身立命的根基,作為憲政的思想文化基礎。

        現在這幾大派在文化上聯合了。官方也以實際行動支持這個走向;支持國學發(fā)展,提高孔子地位,動作不少。

        應該在這個大格局下去觀察在天安門廣場樹立孔子像的問題。一個城市樹立雕塑,包括文化名人的雕像,這很正常。每個城市都應選擇合適的雕塑。但現在把孔子變成九五之尊,賦予他特別崇高的地位,把雕像置于北京城的中心,全國政治中心,這是一個表態(tài)。

        在我看來,樹個孔子像沒什么了不起的。但要觀察,還有沒有和是誰的像要出現。先秦其他思想家有沒有位置?老子、莊子、墨子能不能、何時能出現在長安街上?如果長期不讓他們在長安街上散步,只剩下孔子供人頂禮膜拜,這就嚴重扭曲了先秦的歷史,體現了對軸心時代中國文化狀況的無知,從而成為不能不令人憂慮的文化象征。

        這個選擇的實質是要什么樣的思想文化制度。要大一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還是要兼容并包的、自由的現代文化制度?從這個角度看,這是關系國家發(fā)展的大事。

        人物周刊:中國社會在過去10年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經濟持續(xù)高速成長,中國崛起是官方意識形態(tài)與民間某些聲音都大力呼喊的一個口號,在您看來,用這個口號來衡量中國過去10年的變化,哪些方面是成立的,哪些方面是不成立的?

        袁偉時: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國經濟發(fā)展走上了快車道。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的形象已在國際上樹立起來了。而且,它適應了時代的變化。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任何國家都要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實現社會從傳統(tǒng)向現代的轉型。我們現在的經濟發(fā)展是遲到的現代化。中國是留級生,終于開始發(fā)奮了,上路了,這值得高興。

        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本應是19世紀要做的,我們應在那個時代完成這個任務,但我們留級了。

        鴉片戰(zhàn)爭后,我們就應該用人類文明新成就來改造我們的國家。那個時候同時面臨這個任務的,在東方有兩個國家,日本和中國。

        日本是半成功的國家。日本在經濟上成功了,它支持私營經濟的發(fā)展,它走市場經濟道路。它勇敢實施新的教育,更新自己的知識譜系。

        但在政治法律層面,它是不成功的。日本在法律上接受了西方的大陸法系。在政治上,它1889年通過了憲法,但不倫不類,是專制的裝飾品,是日本特色的“憲政”。制度建構上,天皇超越于國會,超越于內閣,軍隊不受內閣領導。軍部直接屬天皇領導,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思想上則提倡儒家道德,發(fā)布教育敕語和軍隊訓詞,規(guī)定要忠君、要忠誠、要服從。這種不倫不類的現代化,導致了世界性的大災難,中國首當其沖,受害深重。

        但當時中國連這一步都沒做到,結果就挨打了。19世紀完全是在交學費。登峰造極之時,主動向11個國家宣戰(zhàn),屠殺外國人和沾點洋氣的中國人,招致八國聯軍入侵,這是很慘痛的教訓。

        我們現在是在還歷史的舊債。這是好事,順應了時代的潮流。任何社會都要向現代社會轉型,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這是過去10年中國值得高興的事。

        同時這個過程還有時代特點。這個特點就是二戰(zhàn)后,任何國家要從傳統(tǒng)向現代轉型,不可能再走武力崛起的道路。所謂中國和平崛起不是中國的發(fā)明,而是時代使然。兩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德國兩面鏡子擺在前面。德國發(fā)動兩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成了二戰(zhàn)的元兇之一,招致什么樣的后果?

        他們后來真正接受了民主化的改造,接受現代經濟政治制度,沒有動用一槍一炮,經濟卻走上高速發(fā)展的正軌。中國領導人不可能重復二戰(zhàn)以前日本德國的道路,也不會對它們戰(zhàn)后的成就視而不見。中國適應時代的變化,和平崛起。

        第三方面,任何國家加入市場經濟體系,公民權利得到部分保障后,必然有一個經濟快速發(fā)展時期。印度二戰(zhàn)以后,國大黨學蘇聯,搞計劃經濟,結果淪為貪污盛行、經濟發(fā)展緩慢的落后國家。現在印度覺醒了,擺脫錯誤決策,也快速發(fā)展起來。其他國家都有這么一個過程。

        我們正處在這個歷史時期,這是適應時代變化、歷史發(fā)展潮流的結果,中國并沒有特別獨特之處。但現在有這么一個情況,中國剛取得點成績,有些人的民族主義就發(fā)作了,翹尾巴了,這個值得注意。

        人物周刊:中國自1978年經濟改革以來,每年經濟增長率保持在10%左右,現在人均GDP是30年前的12倍,中國也避免了像西方國家那樣遭遇嚴重的金融危機,有人認為,中國經濟的成功歸因于其非常規(guī)的經濟政策,即混合所有制、模糊產權及政府大力干預的綜合。美國《時代》雜志前國際版編輯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將其命名為“北京共識”。

        你如何看待“北京共識”及相關的中國模式?有人稱北京共識已經取代“華盛頓共識”,成為更加適合發(fā)展中國家的模式,你如何看待兩種共識間的“PK”?

        袁偉時:要回到常識。中國的崛起,完全是接受市場經濟的結果。這是最基本的。市場經濟,自由——首先是經濟自由;社會穩(wěn)定,這是進入現代以后,任何國家經濟起飛的最低條件。

        市場經濟制度的前提是私有制——公民經濟自由的核心。中國經濟30年之所以取得不少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遮遮掩掩地很不徹底地恢復了私有制,也就是他們講的模糊產權制度。但所謂模糊產權恰恰正是沖突不斷發(fā)生的根源,而不是優(yōu)點,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橫向比較,日本也經歷過高速發(fā)展期,成為國際上引人矚目的典型。那時它有終身雇傭制、市場不完全開放、政府介入企業(yè)的經濟決策等等特點。一些人因此起勁吹噓日本是儒家資本主義或者日本模式。后來四小龍的經濟發(fā)展也跟今天的中國大陸有相似之處,又被吹捧為儒家資本主義。這些國家或地區(qū)的發(fā)展,根本上是社會穩(wěn)定加市場經濟和法治的產物,許多所謂特點都是后來必須改革的負擔。

        中國的發(fā)展,是在遼闊的土地上現代化。有幾個關鍵因素帶動了經濟的發(fā)展,一是外向型出口帶動戰(zhàn)略,這是四小龍和日本的經驗;二是推進了城市化。一個現代國家,它的城市化應達到70%以上,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城市化不斷發(fā)展,也創(chuàng)造著巨大的市場。在兩大杠桿帶動下,經濟發(fā)展起來,好像是看到奇跡,其實是借鑒他人的經驗,還歷史舊債。

        應該說中國人不笨,學習得很快。

        我們的特點在哪里呢?有人講北京共識、中國模式,講混合所有制。但混合所有制也不是中國發(fā)明的。英國很早就有了,既有資本主義,又有社會主義,既有私營經濟,又有國有經濟。但那又怎樣?國有企業(yè)固有的效率低下,拖累了英國經濟,假如沒有撒切爾夫人大刀闊斧的市場化改革,英國不可能走出困境。所謂混合所有制不是中國人的創(chuàng)造,而且是改革的對象。

        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國的經濟改革,主要內容之一是私有化、公司化。這個過程有些做得好,有些做得不好。一般來講,這樣做效果都很明顯。比方說日本,它在19世紀實行私有化,將國有企業(yè)低價賣給私人企業(yè)家,頂住了“國有資產流失”的壓力。1980年代以后,這個過程還在進行,連鐵路和郵政都私有化了,成績卓著。

        惟一特別的是新加坡。我們的官員常去那里膜拜,但他們忘記了新加坡是只有三四百萬人口的城市國家,又有健全的法治,對國有公司監(jiān)督比較容易。其他大國很難復制它的模式。何況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取向都被人廣泛詬病,負面的東西很多。

        稱模糊產權是優(yōu)點,很荒唐。任何市場經濟制度,如果產權模糊,代價很大。新加坡的產權很清晰,中國恰恰就在這方面吃大苦頭,原來所謂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花了很大代價才恢復私有制的本來面目。

        很多地方的國有企業(yè),都是填不滿的財政窟窿。有些表面上贏利很大的國企,如果你仔細研究其投入產出,研究它對資源與環(huán)境的破壞,也是負資產。怎么看待國企?國企弊端在中國經濟里很突出,這恰恰是中國應改而沒改好的領域,而不是什么中國模式的優(yōu)點。

        至于私人產權,一直受侵犯,是中國不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這時去歌頌產權模糊,是不負責任的,是一個陷阱,讓中國人往里面跳。

        所謂“北京共識”,另外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政府的介入。政府的介入經濟恰恰是中國經濟改革代價太高、成本太高的重要因素。它表現的問題是貪污盛行、環(huán)境破壞、私產遭受侵犯、社會矛盾尖銳。

        人物周刊:一個叫潘維的學者曾撰文,《中國模式是出色的利益平衡形式》,稱:“中國模式”代表了一種特殊而且出色的利益平衡形式。其成功經驗挑戰(zhàn)了經濟學的“計劃與市場兩分”,挑戰(zhàn)了政治學的“民主與專制兩分”,挑戰(zhàn)了社會學的“國家與社會兩分”。“深入改革政治體制”說白了就是拆故宮建白宮,今日迫切任務是反對迷信西方教條,防止洋教條把我國導入陷阱。您對此如何看待?

        袁偉時:對潘維教授的觀點我不敢茍同。首先他不是研究經濟學的,他對現代市場經濟了解可能不多。他說中國挑戰(zhàn)了計劃與市場兩分,肯定是錯的,中國政府干預經濟太多,與市場配置生產要素的基本原則背道而馳,恰恰是要克服的毛病,說成是成功經驗,未免令人大惑不解。同時,正如鄧小平所說,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各國政府都在使用,這談得上是中國特點嗎?

        說中國挑戰(zhàn)了民主與專制的兩分,更是政治學上的笑話。納稅人拿出GDP的20%-30%供養(yǎng)一個政府,當然要它好好辦事。民主與專制的區(qū)別有4點:

        1.權力來源?!皺酁槊袼x”還是某人或少數人自命為天生的統(tǒng)治者?如果是前者,公民就要通過定期選舉確認政府的合法性。

        2.對公民自由的態(tài)度。專制政府以統(tǒng)治者自居,肆意剝奪公民的自由;民主政府則以為人民服務為唯一宗旨,確保公民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和安全,提供公民個體或市場不能提供的產品。

        與此同時,言論自由是民主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沒有建立確?!把哉邿o罪”的制度,所謂民主比英明君主虛心納諫還不如。

        3.決策的程序。

        4.有沒有分權制約。

        人物周刊:近年來中國在國際上遇到的一些風波,比如08年奧運圣火傳遞,讓中國高層意識到中國的國際形象,至少是在某些國家的形象,沒有想象的那么好,而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近10年來也一直伴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中國政府現在加大了對外媒體的投入,以及在國際知名媒體上投放中國國家形象的宣傳片。您覺得,要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讓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是接納歡迎,而不是抗拒恐慌,治本之道是什么?

        袁偉時:關鍵點在于:第一是要開放。中國的實際情況,要讓中國人了解,讓世界媒體記者、學者、政治家了解;第二要實實在在推動改革,中國的形象自然令人景仰,贏得世界各國人民由衷的尊敬。

        如果中國人的權利沒有得到保障,無論做多少宣傳,一下子就被像抓記者、抓敢于揭露官員胡作非為與社會黑暗面的公民、亂拆遷、搶記者錄音筆之類的事給抵消了。

        人物周刊: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兩岸都要大張旗鼓地紀念,回顧100年前的那個10年,即1900年至1910年,晚清最后的這段時間給后人的啟示是什么?

        袁偉時:我想,有這么幾條是不能忘記的:

        第一,關鍵時刻要當機立斷,敢于改革。晚清在一些改革上很成功。如教育體制改革,堅決廢除實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魄力很大,步子很穩(wěn),完全改變了中國青年的知識譜系。

        又如法制和司法改革,廢除兩千年的中華法系,引進大陸法系;廢除行政司法統(tǒng)一的體制,著手建立獨立的現代司法系統(tǒng)。這些改革影響十分深遠。

        可是,在政治體制改革上,它卻犯了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當時社會各方聯合要求立即在宣統(tǒng)三年(1911)召開國會,實行憲政。當局卻拖延應付,貽誤時機,宣布要到宣統(tǒng)五年(1913)開國會。結果沒有宣統(tǒng)五年了,清朝完蛋了。

        第二,它有兩項舉措,值得借鑒。

        一是當時的政府花費了大量資金,在全國范圍進行憲政教育,教大家什么是民主憲政、要如何選舉,等等。為此,翻譯了大量的各國憲政資料,編寫了許多讀物。這種公民教育,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但愿不是絕后的。

        另一是推行地方自治,公開宣布地方自治是憲政的基礎,從縣到省都要實行自治。任何國家的政治都要分權制約,地方到中央,層層自治,國家才不會向專制倒退。晚清政府在這一點上的確非常清醒。

        第三,在對待群眾運動上,它留下慘痛的教訓。對公民的游行等,應該對話溝通,化解矛盾,絕對不能鎮(zhèn)壓。可是,清政府對待保路運動,卻嚴厲鎮(zhèn)壓,殺人抓人,從而制造了一場埋葬自己的革命。

        人物周刊:有人會說,中國傳統(tǒng)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特色和主體性,如果按照所謂的普世價值搞的話,中國會不會淪為西方的附庸?由這個話題引出普世價值觀與中國特色價值觀的關系,您認為二者的關系如何?

        袁偉時:首先要弄清楚中國特色價值觀是什么??茖W發(fā)展觀的第一條是民主、法治。這一條顯然來自西方。落實這一條就會成為西方的附庸,那不是胡說八道嗎?

        有人認為要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回歸儒家思想,說那樣才能保持中華民族的特性。

        怎樣回到儒家經典?儒家的價值觀是三綱五常。三綱太臭,暫且不說。仁義禮智信,這稱為五常。從字面上講,漂亮極了。但它是有特定內容的。儒家經典怎樣詮釋?“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中庸》)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法律制度是禮治,嚴格區(qū)分親疏尊卑,等級關系不能逾越。這就是儒家的價值觀。

        與平等、自由背道而馳的這些價值觀,當代中國人能接受么?如果講親疏尊卑,市場經濟怎么發(fā)展起來?兩套價值觀和規(guī)則是沖突的。

        講等級親疏,交易怎么做?沒自由、平等就沒市場經濟。自由、平等又是西方來的。一講自由平等,就成了“賣國賊”啦?

        現代文明的標準在哪里?在聯合國的3個人權公約。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和1966年的兩個人權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是各國政府代表和學者,不分東方、西方共同制定的?!妒澜缛藱嘈浴樊敃r的中國政府代表參與制定,1966年的兩個公約,中國政府分別在1997和1998年簽了字。這3個公約體現了當今人類的共同價值。

        這個價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什么關系呢?假如你實踐3個人權公約的觀念,這樣的國家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和熱愛。一個政黨要是真正實踐這種價值觀,人民也會擁護它。

        只要走市場經濟道路,必然要采納現代文明的規(guī)則。所謂價值觀念,說到底是行為準則。人類的價值觀,隨著歷史進程,是會變化的。我們究竟要發(fā)揚什么價值觀?值得中國人反復深思。

        人物周刊:您對未來10年中國的發(fā)展有何期望?

        袁偉時:我對未來10年有3點期望:

        第一,企盼后5年不再出現以言賈禍的事件。這太丟人啦!前5年能實現更好,但估計不容易辦到。官員的觀念提高和手中權力受到法律的約束及公民的監(jiān)督,都是很艱難的過程;

        第二,我對今后10年經濟發(fā)展是樂觀的,如果不犯大錯誤,經濟仍然會比較快速發(fā)展。但有三個問題值得認真關注:

        一是私營經濟能否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廣東省政府的規(guī)劃已明確規(guī)定它是主體)?是不是真的是除了法律禁止的以外,各個行業(yè)都能進入?在貸款和經濟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是不是真正享受了平等的國民權利?事關經濟自由是否落實,經濟轉型有沒有扎實的制度基礎。

        二是財產權能否得到切實保障?暴力拆遷、官商勾結、司法腐敗的根源都與此難解難分;

        三是希望10年后,全國范圍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如醫(yī)療、養(yǎng)老、國民義務教育、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保障都妥善解決,大部分人分享到經濟發(fā)展的成果。

        第三,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現代教育體系。

        首先是建立起以學術自由為核心的現代大學制度。如溫總理講的辦學有自主權,師生都能獨立思考、自由表達。

        義務教育階段則摒棄以培養(yǎng)“聽話,能干”為指導思想的方針,以培養(yǎng)具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的現代公民為首要任務。

        我不知道在別人眼中這些要求是高還是低。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當務之急,而只要有決心都是能辦到的。做到這3條,中國的國際形象肯定會大大改觀。

        人物周刊:未來10年,從宏觀方面來說,您擔憂中國社會出現的局面是什么?

        袁偉時:最擔心官員的認識跟不上形勢,從而在兩個方面阻滯社會發(fā)展:

        一是口頭說改革開放,內心卻根本不承認我國很多領域體制落后,不適應經濟發(fā)展和建設現代法治國家的進程,不思進取,貽誤改革;

        二是官員思想上沉溺于階級斗爭多疑癥,行動上擺不脫動用暴力手段(公檢法機關)對付一切的習慣,制造出一個又一個悲劇英雄,加劇社會矛盾,一次又一次嚴重損毀中國政府的公信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