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封宗霖 劉興家 陳淑珍】論“仁者壽”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1-03-04 08:00:00
        標(biāo)簽:



        論“仁者壽”
        作者:封宗霖 劉興家 陳淑珍 
        來源:作者賜稿



        【內(nèi)容摘要】“仁者壽”是孔子的生命倫理觀,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證。一是仁者具有博大深厚的仁德,如此則使仁者處世和善、人際關(guān)系良好,從而以德潤身,促成心廣體胖。二是仁者具有崇高、文靜的樂觀精神,仁者時時心情舒暢,如此則有通經(jīng)活絡(luò)之效、延年益壽之用。三是仁者有涵養(yǎng)、心性寧靜得風(fēng)雨不動沉穩(wěn)如山,如此則使仁者心臟搏動穩(wěn)定、呼吸勻細深長、身體一直處于最佳生命狀態(tài),因而延緩了衰老。四是仁者重養(yǎng)生,著力實行養(yǎng)生理論,這與長壽更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


        【關(guān)鍵詞】 泛愛眾;克己復(fù)禮;仁者樂;仁者靜;仁者壽

         

        “仁者壽”是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生命倫理觀。仁者為什么能長壽呢?原因有四:一曰仁者仁,二曰仁者樂,三曰仁者靜,四曰仁者重養(yǎng)生。對其中的道理,試加論述。


        一、仁者仁


        “仁”是孔子倫理觀念的核心概念。那么,什么叫“仁”呢?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1](《顏淵》第22章)“仁者愛人”這一人道主義觀念的提出,是對直系血統(tǒng)倫理制度的沖擊,其進步性表現(xiàn)在使“親親”兼容“親民”。所以“愛人”還有個名稱,叫“汎愛眾”[1](《學(xué)而》第6章)?!皻蓖胺骸??!胺簮郾姟闭f的是博愛眾人?!兜茏右?guī)》[2]對“泛愛眾”的解釋是:“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意思是:只要是人,就是同類,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同是天地所生萬物滋長的,應(yīng)該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維持這個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再進一步解釋,就是仁者愛家人、愛鄉(xiāng)親、愛國人、愛天下人,乃至愛萬物,都如愛自己一樣。例如“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盵1](《公治長》第26章),就是仁者泛愛眾人的表現(xiàn)。再如“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盵1](《述而》第27章),就是仁者泛愛萬物的表現(xiàn)。


        仁者泛愛眾,不是善惡不分??鬃用鞔_指出要堅定地施行“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3]的公正措施。


        關(guān)于“勸善”,孔子主張對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1](《為政》第3章),這樣用仁德以感化,用禮教以整頓,二者相輔相成,民就有愧恥而不犯禮,而且能自修而向善了。


        關(guān)于“懲惡”,孔子引《書》云:“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盵4](《始誅第二》)其意是說必須先教育,而后才能用刑罰。怎樣用刑罰,孔子的行動是“為魯司寇,斷獄屯屯,與眾共之,不敢自專,是死者不恨,生者不怨”。[5]


        由此可見仁者泛愛眾的博大胸懷,在獎罰嚴(yán)明中,都貫通著無邊的仁愛。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就是“克己復(fù)禮為仁”[1](《顏淵》第1章)。對這句話釋義如下:


        “克己”就是約束自己的視聽言動,戰(zhàn)勝自己的嗜欲。為什么要這樣?孔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盵1](《里仁》第12章)還說:“棖也欲,焉得剛?”[1](《公冶長》第11章)。深味這兩句話,得到的感悟是:克己才能達到無私無欲。無私無欲,才能剛正不阿,才能不受外物干擾,才能把生死看開。到了這種心情一直平靜的境界,才能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才能“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盵1](《顏淵》第2章),才能“泛愛眾”??梢姟翱思骸笔浅蔀椤叭省钡幕A(chǔ),此修養(yǎng)的關(guān)鍵在于內(nèi)在自覺性。


        “復(fù)禮”就是使自己的視聽言動回復(fù)到符合“禮”的要求。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禮”的內(nèi)涵就是:恭、儉、莊、敬。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1](《八佾》第19章),對父母要“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1](《為政》第5章),“不知禮,無以立也”[1](《堯曰》第3章),“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1](《學(xué)而》第12章)。從以上所引,可以看到“禮”是保持當(dāng)時社會秩序不亂的綱常倫紀(jì),也是約束當(dāng)時社會各階層成員言行的道德規(guī)范?!岸Y”的功能是節(jié)制,所謂講禮,就是要以禮待人,對別人要以禮相見,彬彬有禮。


        一旦一個人的視、聽、言、動都回復(fù)到符合“禮”的要求,那么,他的個人道德就達到了規(guī)范,人人都能如此,社會就達到了規(guī)范。到了這種境界,人人必然是時時處處都想著他人、想著社會的人??梢姟皬?fù)禮”是成為“仁”的標(biāo)準(zhǔn),強調(diào)要想成為“仁”,必須受“禮”的客觀約束。


        孔子贊賞西周以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級制度,卻又聲稱“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1](《泰伯》第2章)??鬃涌隙ㄎ髦芤詠淼淖诜ㄑ墏鹘y(tǒng),其弟子卻又強調(diào)“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學(xué)而》第2章)。這是因為“篤于親”和“孝弟”本身就有愛人之意,是最基本的“仁”。若沒有這些,自然也就談不上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種種倫理關(guān)系的規(guī)范。所以,孔子認為“仁”是“禮”的前提,沒有“仁”,“禮”也就失去了意義。


        總看“克已復(fù)禮為仁”,就是著眼于“禮”,立足于“仁”,就是把對“禮”的遵守,看作是對“仁”的追求。這樣把“禮”和“仁”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就是以“禮”的標(biāo)準(zhǔn)行“仁”,以“仁”的自覺性復(fù)“禮”。只有如此,才能使“仁”的泛愛眾心愿和“禮”的行為規(guī)范相得益彰,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孔子把“忠恕之道”當(dāng)作“為仁之方”。孔子要求仁者應(yīng)在兩個方面鞠躬盡瘁。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衛(wèi)靈公》第24章)著名的“為仁”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出自這段話。這是孔子“忠恕之道”的內(nèi)容之一?!凹核挥?,勿施于人”的第一層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別人承受。例如我不愿別人凌辱我,我也不凌辱別人。第二層意思是己之所欲,就施之于人。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梁惠王上》)。甚至于只要有利于別人,把自己的物品都獻出來,也都心甘情愿。例如子路在表述自己的心志時說:“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盵1](《公冶長》第26章)。這可稱之為“盡己為人”。第三層意思是自己認為快樂、幸福的東西,也不能強加于人。要考慮的是己之所欲,未必是人之所欲,應(yīng)當(dāng)尊重別人的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提倡自己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也讓別人按別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把以上三層意思都包含進去,就叫“推己及人”。如果人人都具備“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品德,凡事都能為別人著想,對人都能同情和理解,都能不強人所為、不奪人所愛,社會就不會有暴戾之氣,就會和諧相處了。這是第一方面要鞠躬盡瘁的,是從消極方面講的。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盵1](《雍也》第30章)著名的“為仁”原則“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就出自這段話。這是孔子“忠恕之道”的內(nèi)容之二。意思是己欲立身、進達,還要使周圍的人立身、進達。相對而言,“自立”與“自達”都不容易,而要“立人”與“達人”就更難了。仁者的態(tài)度是再難也要“兩立”、“兩達”,因為仁者不僅要獨善其身,還要兼善天下。這是第二方面要鞠躬盡瘁的,是從積極方面講的。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仁者的仁德飽和著善良、慈悲和寬容,是多么博大深厚,堪稱“德侔天地”、“大愛無邊”!


        二、仁者樂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盵7]這段話是論“知者”和“仁者”的性理的。本文只談“仁者樂”和“仁者靜”的性理促成“仁者壽”。


        “仁者樂,山”的意思是:仁者快樂之性,就像山一樣高大、沉穩(wěn)、厚重、豐美。


        為什么這樣說呢?細述如下: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盵1](《季氏》第5章)這段話從總體上把人間的快樂分為有益和有害兩類,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可謂界定清晰、旗幟鮮明。仁者唾棄的是那種恃尊自恣、出入不節(jié)、沉溺于宴飲的自損于身心的快樂,仁者追求的是那種建筑在仁德之上的促和諧、利團結(jié)、助上進的于身心有益的快樂。所以,仁者的這種喜樂觀,能使仁者得道多助并且與日俱增,其品第超出尋常,就像橫空出世的大山一樣高大。


        下面分述仁者追求的三種有益的快樂:


        仁者追求的第一種快樂是“樂節(jié)禮樂”?!岸Y樂”的“禮”,就是“克己復(fù)禮”的“禮”,“禮樂”的“樂”,也并不只是聲樂器樂,和“禮”一樣,也是一種文化精神,用來調(diào)諧人們的關(guān)系,促使不同等級人們之間的相互融洽,讓人時刻處于賞心樂事之境界。“禮樂”是推行道德教化的頭等大事,孔子說:“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盵8](《修文》)可見“禮樂”的重大社會作用。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盵1](《泰伯》第2章)這段話列舉的“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如果不受“禮”的節(jié)制,尚且會偏激而成了毛病,更何況一般的言行舉止呢!


        俗話說“不依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這正是以成器為喻,闡明受準(zhǔn)繩節(jié)制是必不可少的。還有“黨有黨紀(jì)、國有國法、廠有廠戒、校有校規(guī)”,這些都是現(xiàn)代社會習(xí)以為常的事實。如果不是這樣,物何以成器?如果不是這樣,國家、社會將成什么樣子?這些不都映襯出“仁者節(jié)禮樂”的必要性嗎?


        “節(jié)禮樂”很必要,有很多益處,但是人們凡所動作皆得受禮樂的節(jié)制,這不是太不隨便太不自由了嗎?有什么快樂可言呢?但仁者卻以此為樂,可見仁者的快樂不是那種放蕩不羈、縱欲無度、低級趣味的快樂,而是一種高尚純潔、優(yōu)雅文明、適中得體的快樂。這種快樂有它獨到的文靜性,它不像洪水那樣咆哮澎湃,正像嵯峨聳立的群山那樣磅礴沉穩(wěn)。


        仁者追求的第二種快樂是“樂道人之善”。這是說當(dāng)仁者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或善行義舉時,就欣賞贊嘆,就“揚善公庭”。因為仁者懂得“道人善,即是善”,這既能使雙方共同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又能激勵別人更加勉力行善。這樣就會使善行更加拓展和提升?!皹返廊酥啤笔侵袊幕瘋鹘y(tǒng)特有的一點,雖然很難做到,但這是必要的修養(yǎng)。


        仁者也有看到別人的過錯甚至惡行的時候,對此,仁者絕不持厭惡、躲避的態(tài)度。一方面是以之為鏡借以自省,另一方面是向不賢者規(guī)過。仁者明白,如果對過錯不能規(guī)勸,雙方的品德都會有缺陷。仁者采取的方法是“規(guī)過私室”,這樣注意規(guī)過的場合和方式,就能有效地規(guī)過。


        但是,一些惡毒之人卻與仁者恰恰相反,他們無視別人的善行,卻以己之長比人之短,專覓別人的短處,并以“道人之惡”為樂。他們嫉賢妒能,絕不容許別人超過自己,如果別人超過自己,他們就怒火中燒,因而飛短流長,對別人進行誣蔑攻擊而不擇手段。他們?yōu)榱颂Ц咦约?,對于與己相平的人也絕不手軟,總是借別人災(zāi)禍之機,揭示別人的缺陷,張揚別人的隱私,不惜捕風(fēng)捉影、無中生有。他們?yōu)榱俗晕彝伙@,徹底消除競爭對手,甚至對弱于己者,也要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必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


        從“樂道人之善”與“樂道人之惡”鮮明而又強烈的對比中,我們能夠看出“樂道人之善”的品德是多么光明正大,這種與人為善的敦厚性不正像崇山峻嶺那樣厚重嗎?


        仁者追求的第三種快樂是“樂多賢友”?!百t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1](《季氏》第4章)。


        多得賢人以為朋友,通過“勸善規(guī)過”,能排除堵塞和蒙蔽,得以完善品德、增益修養(yǎng)、提高才干,從而使雙方都快樂??鬃诱f:“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盵8](《雜言》)這句話講的就是“交賢友,久而自芳”的道理。


        中國有句古話:“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鬃由钤诖呵锬┢冢J為要使社會安定祥和就要靠仁德教化,因為這樣才能使人們思想純正。而當(dāng)時做學(xué)問從事教育的人沒權(quán)沒勢,是很窮苦的,難免一生寂寞??赡芤惠呑記]有人了解,甚至連父母、妻子都不一定是知己。所以,能得一知己,就死而無憾了。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盡管求友如此艱難,孔子卻“樂多賢友”,一個“多”字,就道出了孔子樂觀氣勢之雄偉,只有那萬山翠遍之豐美才能與之比擬了。


        《論語》開篇第二句話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充分表明了孔子確實是位“樂多賢友”的真情主義者。


        明確了“仁者樂”的內(nèi)涵之后,還要弄清楚仁者為什么這樣快樂。本文第一部分講的“仁者仁”,就是根基,在此基礎(chǔ)之上,才產(chǎn)生了仁者的遠大追求。他們“仁以為己任”而深感“任重而道遠”[1](《泰伯》第7章)。為此,他們就“為之不厭,誨人不倦”[1](《述而》第34章)。為此,他們就“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1](《述而》第19章)??上攵?,忘了人是必須吃飯的那種人,忘了必然有衰老威脅的那種人,自然會忘了一切煩憂而只有無限的快樂了。


        三、仁者靜


        “仁者靜”,不是避開各種各樣的人際關(guān)系,諸如通過靜坐、調(diào)息等特殊的人為安排,獲得孤立隔絕的狀態(tài),來實現(xiàn)“心靈的安寧”;而是要立足于日常生活,在世事紛繁多變之中豁然不驚,用理智駕馭感情,以平和調(diào)整心態(tài),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找到平靜并保持平靜。仁者,貧困,不改沉毅之操守;通達,不趾高氣揚。其“心如止水”的狀態(tài),有三種類型:


        第一、心神莊重。


        心神莊重并不是靠板起面孔來完成的。要自尊、自愛、自信,要仁而威、惠而信,要通過自身的奮發(fā)努力,使自己有作為、有價值、有成就。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 [1](《學(xué)而》第8章)孔子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他的學(xué)問、仁德,使他的弟子們贊嘆為“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1](《子罕》第11章)。雖然孔子很溫和,充滿感情,很容易親近,常說笑話,但是他莊嚴(yán)不可褻瀆,令人敬畏?!皽囟鴧?,威而不猛,恭而安”[1](《述而》第38章),就是孔子心神莊重的體現(xiàn)。


        心神莊重也可以在日常生活小節(jié)中表現(xiàn)出來?!白釉唬骸卤掷埮?,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1](《子罕》第27章)這是孔子夸子路心神莊重與常人迥異。心神莊重不靠衣飾華美,全憑內(nèi)心修養(yǎng)。只有一生一世“不忮不求”,才能不輕浮,才能永葆心神莊重。


        脾氣暴戾雖然也板著面孔,但算不上心神莊重。試想那種動輒火冒三丈、怒不可遏者,立時會面色蒼白、喉干口燥、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手腳發(fā)顫;那種動輒怒目切齒、暴跳如雷者,瞬間就面紅耳赤、青筋凸起、七竅生煙、氣喘吁吁。這種種表現(xiàn)與心神莊重毫無關(guān)聯(lián),只能稱之為驕橫,驕橫除了無端失態(tài)、于事無補之外,還會因氣得了病、罪苦無人替。所以要“泰而不驕”[1](《子路》第26章)。


        第二、心志堅定。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他面對當(dāng)時“禮崩樂壞”、戰(zhàn)亂頻仍的嚴(yán)酷狀況,提出了恢復(fù)“禮治”的主張。他周游列國,反對苛政和戰(zhàn)亂,苦勸諸侯“舉賢才”、“節(jié)用”和“使民以時”。但是,他到處碰壁。他受盡顛沛流離之苦,卻從不動搖。孔子晚年,又編訂了《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jīng)典,可以說,他畢生都在盡力救世?!白釉唬骸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盵1](《子罕》第26章),用這句話來詮釋孔子的心志堅定,可謂無比貼切。


        孔子曾被隱者譏笑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1](《憲問》第38章)。其實,這句話正可作為對孔子的贊語,因為孔子的心理不是隱者所能夠揣度的。孔子的心理就是“盡人事,應(yīng)天命”,即心志既定,就必須竭盡全力去做,毋庸顧及成??;縱然不能挽狂瀾于既倒,也不能因此而放棄自己應(yīng)盡的責(zé)任。這種心理才算真正的心志堅定。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迂曇詫嵏婵鬃印?鬃有廊恍υ唬骸螤睿┮?。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9]這個故事說,對于“圣人”的稱號,孔子不敢當(dāng),卻樂呵呵地自認是“喪家之狗”。對于孔子的這種心態(tài),應(yīng)該這樣評說:縱觀孔子的救世行動,沒有豪言壯語,既不張揚,更沒有想過什么頭銜桂冠,只在于把握自我,保持孜孜實干。對他來說,千難萬險無所懼,一無所獲又何妨?孔子的這種謙恭、豁達、淡定的心態(tài),能夠使他更有擔(dān)當(dāng),能夠使他做的更好。這種心態(tài)是心志堅定更深層次的呈現(xiàn)。


        第三、心態(tài)從容。


        心態(tài)從容的人,神泰意舒,做事認真謹(jǐn)慎、鎮(zhèn)靜沉著、成竹在胸、不急不躁、輕重分明、先后有序。他們在做事之前,對事情不但不輕視,相反的還要從“難”的方面特別重視。對事情的各個方面都要周密考察、深入分析,進而針對具體情況有的放矢地去應(yīng)對,而不“暴虎馮河”魯莽蠻干。這樣“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才能順天應(yīng)時,取得“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從容效果。


        “子畏于匡”[1](《子罕》第5章),是孔子一生中遭遇的幾件險事之一。當(dāng)時匡人以兵圍孔子,事態(tài)很嚴(yán)重、很危險。一個“畏”字,表明很多弟子被嚇得驚慌失措。在這種危難情況下,孔子一不禱告求神,二不無視后果地去激化矛盾,而是臉色不變,毫不在乎,仍然弦歌不輟[10]。他慰勉弟子:“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結(jié)果他就是以他的寧靜、從容和自信精神,把危難解除了。從中可以看出,從容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氣度、修養(yǎng)和睿智明達,而且也是一種鎮(zhèn)懾強敵的剛毅和浩然之氣。


        細看上述三種狀態(tài),從所引述的孔子及其門人的那些言行資料中,我們還能深切體味到“仁者靜”是以仁德為底里的。再聯(lián)想孔子的“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1](《里仁》第五章)這句話,就更能令人明晰地領(lǐng)悟到“仁者靜”這一重要特征?!叭收哽o”只因為具備了仁德的深厚蘊涵,所以才能以不變應(yīng)萬變,才能保持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才能永遠獲得內(nèi)心的安寧與快樂。


        四、仁者重養(yǎng)生


        孔子在恪守禮的規(guī)定、嚴(yán)格按等級制原則行事的同時,又對生命充滿關(guān)愛,非常珍視生命的價值。為了贏得更多的行仁時間,他把敬身安體看得比禮儀的規(guī)定更加重要??鬃泳陴B(yǎng)生之道,有完備的養(yǎng)生理論。他的養(yǎng)生理論是:


        “將身有節(jié),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盵4](《五儀解第七》)


        對孔子的養(yǎng)生理論,論述如下:


        第一、將身有節(jié)。


        將身有節(jié),說的是養(yǎng)生要有節(jié)制,主要內(nèi)容包括生活起居要有規(guī)律,飲食要有節(jié)制,安逸和勞碌都不能過度。在這方面孔子是身體力行的。如《論語•鄉(xiāng)黨》所記:


        ①“當(dāng)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C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


        ②“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怆m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怀方?,不多食?!?


        ③“食不語,寢不言?!?


        ④“寢不尸,居不客?!?


        ⑤“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


        上述所引,雖是論及齋祭飲食居處之事及衣服之禮,卻都適于平時飲食寢處,是有益于健康的,而且符合科學(xué)道理。茲略作評點:


        (一)關(guān)于穿衣


        古人云:“天人相應(yīng),乃養(yǎng)生之大法也”。意思是人只有適應(yīng)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才能健康長壽。一年之中,人要順?biāo)臅r而調(diào)寒溫,才能避免疾病。衣服是人們抵御外來疾病侵襲和保持清潔衛(wèi)生的外圍防線,制作衣服的主旨是防止外傷和防暑保暖,原則是輕、柔、寬、可。穿著要整潔、舒適,切忌緊裹身體。古人認為“衣取適體,即養(yǎng)生之妙藥”。對照這些標(biāo)準(zhǔn),孔子是得益于“衣著有節(jié)”的。


        (二)關(guān)于飲食


        中醫(yī)認為飲食不潔不鮮、不定時、暴食偏食,都可能引起疾病?!鞍磿r節(jié)量”是飲食養(yǎng)生的原則之一,這既是一種自然生理節(jié)律的需求,也可以使腸胃作息適度,使免疫力增強。一般來說,“按時”易行,“節(jié)量”難控,所以要特別注意“節(jié)量”?!肮?jié)量”的基本精神是不暴食暴飲,“飯吃七八分飽”。最新科學(xué)研究證實:細胞死亡是衰老的主要因素,而輕微的餓感會激發(fā)體內(nèi)潛能,減緩細胞衰亡;嚴(yán)格控制卡路里的攝取量,可明顯降低患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fēng)等疾病的危險性。


        姜的主要成分是姜油酮等芳香性揮發(fā)油脂,有加速血液循環(huán)和解表散寒的作用。諺語云“朝食三片姜,勝似人參湯”。


        酒是柄雙刃劍。少量飲酒是健康之友,因為這樣可以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多量飲酒則是罪魁禍?zhǔn)祝驗檫@樣會使人發(fā)胖還會傷肝,導(dǎo)致心血管疾病發(fā)作。


        對照這些標(biāo)準(zhǔn),孔子是得益于“餐飲有節(jié)”的。


        (三)關(guān)于寢處起居的良好習(xí)慣


        古代《睡訣》談的“睡側(cè)而屈”,其意是臥姿以雙腿微彎向右側(cè)臥為最適宜。這樣的睡姿,全身可自然放松,心臟不致受壓,便于血液流向右側(cè),能幫助胃中食物向十二指腸方向推動,防止胃食管返流。還可以避免舌根下墜,阻塞呼吸。所以孔子說的“寢不尸”,是對臥姿的節(jié)制,是有益于健康的。至于本部分所引用的③、⑤兩則,也都是有節(jié)制的生活習(xí)慣,由于道理顯然,就不贅述了。


        第二、動靜以義。


        “動靜以義”的意思是仁者根據(jù)“義”,該動則動,該靜則靜,一切動靜都以“義”為準(zhǔn)繩。


        “義”就是合宜、合理、合情、公允、正義。它和“仁”、“禮”、“智”、“信”并列,合稱為“五?!?,是儒家推崇的重大倫理道德。


        《論語》中多處論及“義”。這里需要著重論述的是“見義勇為”[1](《為政》第24章)和“見得思義”[1](《子張》第1章)。


        “見義勇為”的意思是看到正義的事就挺身而出,這就是勇敢,不如此就是怯懦,所以“見義勇為”屬于“動則以義”。例如仗義執(zhí)言、仗義疏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等等?!耙姷盟剂x”的意思是強調(diào)對于“得”,應(yīng)該冷靜,應(yīng)思義然后取,千萬不能見“得”忘義、輕率行動,所以“見得思義”屬于“靜則以義”。例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述而》第16章)、“不得分外之財,不取分外之利”,等等??梢姟皠屿o以義”能醇化道德風(fēng)尚,永葆社會安定祥和,因而能夠使人免遭橫禍,確保頤養(yǎng)天年。


        而那些不“動靜以義”的人,就會因為過于貪婪而攫取不止,就會為非作歹、犯法作亂,因而刑罰和戰(zhàn)亂之械斗,就會使他們非命夭亡。


        第三、喜怒以時。


        “喜怒以時”的意思是“喜”和“怒”都要恰合時宜。如“聞過則喜”就是“喜得時宜”; “幸災(zāi)樂禍”就是“樂不得時宜”。再如“若不可教,而后怒之”[11],就是“怒得時宜”;“一朝之忿,妄其身,以及其親” [1](《顏淵》第21章),就是“怒不得時宜”。總之,不能喜怒無常。


        “喜怒以時”,不但飽含著誠懇和關(guān)愛而且充滿著愉悅和滿足,能夠養(yǎng)德養(yǎng)身,有延年益壽之效?!跋才灰詴r”,喜則為所欲為,怒則不顧一切,不但自身墮落沉淪而且還會給社會帶來禍患,必當(dāng)死而非其命!


        第四、無害其性。


        “無害其性”,意思是說人的天生本性沒有受到傷害。“性”是人所稟承,先天的仁善。只是由于人在成長過程中,后天的教育和環(huán)境不同,“性”就產(chǎn)生了變異。若常處于善的教育和環(huán)境中,“性”則升,就會成為仁者;若常處于惡的教育和環(huán)境中,“性”則墜,就會成為惡人。這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區(qū)分善惡、抵制誘惑非常重要。


        那些抵不住誘惑而被傷害了本性的惡人,就會生活無節(jié)制,就會“喜怒不以時”,就會擾亂國家、成為強盜,因而不是疾病共殺之,就是刑罰、兵器共殺之,結(jié)果是不得享受天年、死于非命。相比而言,那些修真養(yǎng)性的仁者就會泛愛眾,就會有公正的言行,就能“將身有節(jié)”、“喜怒以時”,因而不僅能夠享受天年而且能夠延年益壽。


        孔子不僅推行上述養(yǎng)生理論,而且還能“慎疾”[1](《述而》第13章),即若偶罹疾病,就慎其藥劑以治之。


        這些就是在當(dāng)時條件下,孔子得以壽終73歲、超越“古稀”的重要原因。

         

        結(jié)  語



        現(xiàn)對以上四部分作總結(jié):


        第四部分談“仁者重養(yǎng)生”,與“仁者壽”有直接關(guān)系,結(jié)語部分就不再贅述。


        第三部分談“仁者靜”,“仁者靜”為什么能長壽呢?


        “仁者靜”,一言以蔽之,是仁者不為物役,不為名累,不為情牽,因而外物不能誘,所以性常寧靜。性常寧靜,使身體長期處于最佳生命狀態(tài),故多壽考。其醫(yī)學(xué)道理是:


        先從反面說。心神不寧、喜怒無常、大的情緒波動,就會導(dǎo)致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內(nèi)分泌活動紊亂、器官功能活動失調(diào)、肌體免疫功能下降。如果這種狀態(tài)過強、持續(xù)過久,就會導(dǎo)致一系列生理改變,最終癌癥、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等都有可能由此而發(fā)生。還有,一般人到中年,因動脈自然硬化,每年血管大約會狹窄1%-2%,患高血壓、高血脂癥者,每年血管可能狹窄3%-4%,或者更多。如果心神不寧、生氣著急,就會心跳猛然加快、血壓驟然升高,一分鐘之內(nèi)動脈就可能痙攣狹窄100%,以致猝死。中醫(yī)典籍把所說這些概括為“躁者夭”。


        再從正面說?!叭收哽o”,便會使仁者神經(jīng)放松、心臟搏動穩(wěn)定、呼吸平靜、體溫相對較低、新陳代謝相對變緩、氣血運行順暢均衡而且消耗相對降低,身體長期處于一種低消耗高效應(yīng)的最佳生命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腦電波非常穩(wěn)定而且有節(jié)律,就能更有效地控制、指揮各分泌系統(tǒng)協(xié)調(diào)工作,以保證人體組織內(nèi)所需的激素濃度。在這種狀態(tài)下,動脈血壓的穩(wěn)定性和靜脈回流的通暢性,就能保持體液的動態(tài)平衡,使身體中不應(yīng)有的凝結(jié)固化(如血栓、淤血等)最終消散。在這種狀態(tài)下,不疾不徐、勻細而深長的呼吸,提高了通氣量,就能使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得以充分進行。因而就會降低乳酸濃度,使人減少疲勞??偫ㄆ饋?,這樣就真氣順從、精神內(nèi)守,這樣就保住了“元氣”、減緩了衰老,從而達到延年益壽之目的。中醫(yī)典籍把所說這些概括為“靜者壽”。


        第二部分談“仁者樂”,“仁者樂”為什么能長壽呢?


        “樂”的反義詞是“憂”,為了顯示“樂”的好處,就先講講“憂”的壞處。中醫(yī)認為憂愁過度,就會心結(jié)不開、氣血凝滯不得發(fā)泄。如果氣郁化火,就會傷及五臟六腑。其結(jié)果輕則失眠氣短、飲食噎塞,致使肌體消瘦無力;重則引發(fā)中風(fēng)及胰腺癌等病癥。西醫(yī)認為得癌癥的人,一般都有癌癥性格。所謂癌癥性格,表現(xiàn)為心情長期郁悶、壓抑,心境不開朗。處世看暗不看明,為人喜憂不喜樂。像女性的乳腺癌、子宮癌,多是這種性格致使的。


        再講“樂”的好處,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認為快樂的人能比不快樂的人壽命增加5-7年。因為要增壽就必須經(jīng)脈通暢,而經(jīng)脈通暢的前提就是快樂。人的精神愉悅,能給人體器官、肌肉和內(nèi)分泌腺以良好的刺激,使體內(nèi)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酰膽堿等。各種激素的適宜分泌,能把神經(jīng)細胞的興奮調(diào)節(jié)到最佳狀態(tài),有利于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新陳代謝??梢允故秤⑺吆?;可以補充元氣降低血壓;可以消除疲勞、減少疼痛;可以促進呼吸、增強免疫力;有通經(jīng)活絡(luò)之效,延年益壽之用。所以說,快樂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勝于醫(yī)生的救死扶傷。


        狂喜過度固然也會損傷心臟,但是仁者之樂不是狂喜,它是一種高尚純潔而又有節(jié)制的快樂,所以仁者之樂,是只有益而無害的。古人說的“美意延年”講的就是“仁者樂”促成“仁者壽”。


        第一部分談“仁者仁”,“仁者仁”為什么能長壽呢?


        第一、從本文所述四大部分內(nèi)容上看,“仁者仁”決定了“仁者靜”,帶來了“仁者樂”,支配著“仁者重養(yǎng)生”。既然“仁者靜”、“仁者樂”與“仁者重養(yǎng)生”都有益于健康,那么“仁者仁”有益于健康就是肯定無疑的了。


        第二、從道理上講,儒家學(xué)派認為人是有社會性的。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盵1](《里仁》第25章)這就是說有仁德的人,能寬厚待人,樂善好施,他人亦會以仁德相應(yīng)。這樣仁者就絕不會孤苦伶仃,一定會有很多朋友。因而就會感到欣慰,就會心情舒暢、精神充實。仁者的善心能使仁者心胸寬廣、心態(tài)平和,這種心理平衡的狀態(tài)能養(yǎng)血益氣,其促成健康長壽的道理,在前面對“仁者樂”作結(jié)語的部分里已作講解,此處不再贅述。


        第三、“仁者壽”的重大意義在于它所揭示的倫理,超出了“仁”的范疇,擴展到更廣泛的“道德”層面,在人類歷史上形成了廣泛的共識。


        曾子所著《大學(xué)》載:“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史記•老子伯夷列傳第一》載:“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碧拼t(yī)孫思邈的養(yǎng)生名言是:“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長生訣》里有句話:“善養(yǎng)生者,當(dāng)以德行為主,而以調(diào)養(yǎng)為佐”。明代龔?fù)①t的《壽世保元》云:“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民諺:“一片忠誠是長壽之本,滿懷善良是快樂之源”。統(tǒng)觀我國古今養(yǎng)生文化,長壽人的共同點是心胸寬闊、樂觀開朗、性格隨和、心地善良、品德高尚,沒有一個健康老人是心胸狹窄、脾氣暴躁、鼠肚雞腸、小忿蒙舊德的。所述這些,一似“仁者壽”,都說明了養(yǎng)生必先養(yǎng)德,如果只重視養(yǎng)生而輕視養(yǎng)德,養(yǎng)生也難以如愿。


        199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結(jié)了當(dāng)前世界預(yù)防醫(yī)學(xué)的最新成果,發(fā)表了著名的“維多利亞”宣言。宣言號召人們轉(zhuǎn)變觀念堅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個生活方式可用四句話來概括,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并提出了“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平衡”的口號。為什么提這個口號?因為心理不平衡,其它健康生活方式就無心堅持,可見心理平衡多么重要。本文闡述的“仁者仁”、“仁者樂”、“仁者靜”和“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等內(nèi)容,都有屬于心理平衡。


        綜上所述,可見孔子的生命倫理觀“仁者壽”,是古今相承、中外相通的,是人人都能接受,都能得到啟迪、借鑒,都能受益的。


        參考文獻

        [1]孔丘著《論語》,北京出版社2006年。

        [2] 李毓秀著《弟子規(guī)》,見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弟子規(guī)》。

        [3] 孫星衍纂輯《孔子集語》(卷五•六藝四下•《大戴禮•禮察》。見《論語•外二種》,北京出版社2006年。

        [4]王肅著,《孔子家語》,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

        [5]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卷十三•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6]《孟子》,廣州出版社,2000年。

        [7]南懷瑾著《論語別裁》,漓江出版社2006年。本文對《雍也》第23章的標(biāo)點和解釋,均采用于該書。

        [8]劉向撰《說苑》。

        [9]司馬遷撰《史記•孔子世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0]莊周著《莊子》。《莊子•外篇•秋水》有“孔子游于匡,宋(“衛(wèi)”字誤寫為“宋”)人圍之?dāng)?shù)幣,而弦歌不惙”的記載。

        [11]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內(nèi)則第十二》,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


        (作者通訊方式:郵編:25002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qū)陽光新路B區(qū)6號樓2單元804室  聯(lián)系電話:0531-87187615、15589920806)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