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加坡儒學史研究
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十月十七日戊寅
耶穌2020年12月1日
2020年11月28日19:00,—21:15,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京師哲學講座海外學者系列之“新加坡儒學史研究”講座在線順利舉辦。本場講座有幸邀請到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王昌偉教授主講,由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許家星教授主持。校內(nèi)外學界同道近80人參與了此次講座。
王昌偉教授首先介紹了新加坡華人的歷史與特點。他以新加坡儒學史上的三波移民潮為主線,考察新加坡儒學發(fā)展的歷史語境。
第一階段從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從清末民初中國的孔教運動到新加坡的實得力孔教會,初始階段孔教會的基礎比較薄弱,沒有血緣地緣和商業(yè)利益為基礎,因此其發(fā)展相當艱難。它的宗旨是宣傳、振興孔子之教育、道德和文化,更重視提倡德育和傳播文化。
王教授特別介紹了此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林文慶的儒學思想,林氏著有《民國必要孔教大綱》,主張應稱孔教而非儒教,“教”的內(nèi)涵在于責任與義務,不在于超自然的信仰與崇拜。他認為各文明皆有教,孔教最適合中國人,不能一味排斥其他宗教,更不能擯棄孔教,而西學中的進化論、民主思想等,都源自中國古代經(jīng)典??鬃铀枷氲幕A是自然進化的宇宙觀,宋明理學的出現(xiàn),實際上是背棄了孔子的思想,把注意力轉(zhuǎn)向了子虛烏有的超自然現(xiàn)象,傳統(tǒng)儒家的精髓,就在于彰顯人性的無限可能。
第二階段從戰(zhàn)后至1980年代。
王昌偉教授介紹了新加坡學府發(fā)展情況:1953-1955年華社籌辦南洋大學,英殖民政府于是在馬來亞大學設立中文系應對;1954年馬來西亞大學哲學系脫離英文系獨立建系,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哲學系里沒有教授和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這種現(xiàn)象一直要到1980年代后期才改變。1962年在新加坡的馬來亞大學改名新加坡大學;1980年,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合并,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立,在原南洋大學舊址上成立南洋理工學院(即今南洋理工大學)。從60年代到90年代初,在大學校園內(nèi)研究和教授儒家思想的學者,主要都是港臺新儒家的學生。因為冷戰(zhàn)的關系,此時中國大陸的影響相對來說比較小。
1980年代初,儒家倫理作為中學宗教與道德課程的一部分被推出。杜維明、余英時等著名學者蒞臨擔任顧問。課程1990年停辦。1983年,政府成立東亞哲學研究所以深化儒學的研究,吸引了許多著名的學者到新加坡進行儒學研究。
隨著儒家倫理課程的停辦,新加坡政府1991年出爐所謂提倡亞洲共同價值觀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其基調(diào)已經(jīng)和1980年代不同。1992年也改名為東亞政治經(jīng)濟研究所,顯示儒學教育與研究已不再是政府優(yōu)先考慮的事項。1997年東亞政治經(jīng)濟研究所再改名東亞研究所。
第三階段1990年以后的全球化時代。
王昌偉教授指出隨著儒家倫理課程的終結(jié),政府和民間對推動儒學的熱情減弱。儒學研究基本局限在大學校園內(nèi)。中文系有留學英語世界經(jīng)歷的學者,逐漸取代新儒家背景的學者。主要研究路徑為觀念史和結(jié)合社會文化史的思想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張麗麗老師點評指出:王昌偉教授的報告非常清晰的講解了新加坡儒學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從學校、社會和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來看,儒學在面對民主自由這些思想時怎么與西方新型文化和諧相處。張麗麗老師提出兩個問題:
Q:
1、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現(xiàn)當下階段有何貢獻?
2、新加坡儒學的三個發(fā)展過程范圍是逐漸縮小的,那么儒家的適用范圍是否收縮,儒家文化在現(xiàn)實和理想中的張力是怎樣的?
王昌偉教授將兩個問題結(jié)合起來回答新加坡儒家在今天如何承傳,以歷史學視域去看待,并以此聯(lián)系到整體儒家文化的傳承,指出單方面將政治與儒家思想中的部分結(jié)合起來可能會產(chǎn)生反效果。
會議最后階段,王昌偉教授詳細解答了參會人員提出的其他問題,提出了許多精彩獨到的看法。主持人許家星教授對兩位學者及各位在線學友的參與表示了由衷的感謝。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