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橫渠‘見聞之知’析論”討論綜述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1-02-10 19:07:06
        標簽:張橫渠、見聞之知

        “張橫渠‘見聞之知’析論”討論綜述

        來源:“欽明書院”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庚子臘月十九日己卯

                  耶穌2021年1月31日

         

        庚子年臘月初四(西歷2021年1月16日),四川大學儒家哲學方向第十期“云切磋班”在騰訊會議網(wǎng)絡平臺舉辦。四川大學哲學系專職博士后吳瑤分享了題為“張橫渠‘見聞之知’析論”的主題報告,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趙玫擔任會議主持,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的李秋莎老師、中山大學哲學系的閆雷雷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的王羿龍博士擔任評議。

         

         

         

        欽明書院線下活動

         

        吳瑤認為,張子所論的關于“知”的諸概念,例如德性所知、見聞之知、天德良知、誠明所知、聞見小知等,之所以帶來理解上的矛盾,與對“見聞之知”的理解有著密切關系,因此,從張子之學自身來對“見聞之知”做一番梳理,有助于對“見聞之知”以及張子的整個“知論”話語體系的理解。

         

        通過對張子感與性的關系的論述,吳瑤認為“知”是性之感在人心上的表現(xiàn),因此認為見聞之知和氣質(zhì)之性一般,是張子論述中的一種理論設定,是無所謂好壞的,但在具體的彰顯中,又會表現(xiàn)出好壞。誠明所知就是可好的“知”的極致表現(xiàn),聞見小知則是可壞的“知”的表現(xiàn)。造成好與壞兩種不同的趨向的原因是因為心的狀態(tài),因此可以說誠明所知是本心合內(nèi)外而知,聞見小知則是私心合內(nèi)外而知。

         

        天德良知和德性所知常常與見聞之知對揚出場,其差異往往被認為是誠明所知和聞見小知的差異,但這樣的理解是沒有區(qū)別見聞之知和聞見小知。吳瑤認為,天德良知與見聞之知的差異表現(xiàn)為是否是具體的知見。由此,張子“知論”話語體系的層次就更加豐富的彰顯出來了,由過去德性所知和見聞之知的兩重性更進一步呈現(xiàn)為天德良知-見聞之知-誠明所知與聞見小知三個層次。

         

         

         

        欽明書院線下活動

         

        在評議環(huán)節(jié),王羿龍博士提出,根據(jù)誠明所知的結構,其作為動詞的意義也應該加以考慮,如此“見聞之知,非德性所知”就產(chǎn)生了另外一種理解,即見聞之知不是基于德性的知見。閆雷雷博士認為朱子對于張子兩種知的劃分采取的不承認和批評態(tài)度是應該加以探討的內(nèi)容,并對“知合內(nèi)外于耳目之外”提出了另外一種理解,認為德性所知并不是無關乎耳目,而是超越于耳目。

         

        李秋莎老師認為凡有形就有氣質(zhì)之性,但不能反推出所有的感都是氣質(zhì)之性。認為“知合內(nèi)外于耳目之外”是指在耳目之外合內(nèi)外,不是超越于合內(nèi)外或不合內(nèi)外。認為從語法上講,德性所知與德性之知只是領有和修飾的區(qū)別。說前者只是能力而無內(nèi)容,其實現(xiàn)的公全或私狹才造成了德性之知與聞見小知的區(qū)別,可能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德性之知的獨立性與其和聞見小知的本質(zhì)區(qū)別。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李秋莎博士

         

        最后,四川大學的高小強老師、曾海軍老師、陳建美老師、張發(fā)志老師和西南交通大學的廖恒老師作了總結發(fā)言。廖恒老師認為闡明傳統(tǒng)思想中關于知識的內(nèi)容來自于一種整體性的困難。曾海軍老師就“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的“萌”表達了個人理解,認為“萌”是指發(fā)芽的意思,即德性所知不是從見聞之知中萌發(fā)出來的,這表達了人性本善,不是教育的結果的意味。高小強老師和曾海軍老師都提到朱子所理解的“知”,認為根本上只有一種知,這是傳統(tǒng)思想的特點,因為古人認為沒有什么與修身無關。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