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韓秉芳】清明節(jié)有感——兼論“孝”在中華新道德重建中的地位

        欄目:禮儀祀典
        發(fā)布時間:2011-03-23 08:00:00
        標簽:

        清明節(jié)有感

        ——兼論“孝”在中華新道德重建中的地位 
        作者:韓秉芳 [中國社會科學院]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這兩句噲炙人口的唐詩,拿來形容1999年北京清明前后陰云密布,微雨時降的氣候與人 心,似仍很貼切。只不過由于北方少有的春寒,春花未發(fā),行人們還穿著厚重的冬衣,不僅 魂兒欲斷,且有苦雨凄風之感。如今,正是這個清明已到,而天氣又不甚清明的時節(jié),卻激 起了我內心的幾多波瀾!

         

        回顧我之于1949年之后的清明節(jié),雖然已匆匆地渡過了50個節(jié)令,那依稀留下的僅僅是些— —“清明前后栽瓜種豆”、春假植樹、為先烈掃墓之類的印象而已。再也沒有象小時候在 農村那樣,參加同族人聚會,舉行隆重地祭祖活動啦!不料,今年卻緣于一位臺灣朋友執(zhí)意 要了解首都北京如何過清明節(jié)這個題目,更改了我50年一貫的作法,嚴格按傳統(tǒng)渡過了本世 紀最后一個清明節(jié),并引發(fā)出一段深沉的思考。

         

        我家住京南大興縣龐各莊西的自然村高各莊。據(jù)“祖宗單”的記載,本莊是由從山西洪 洞縣大槐樹下遷移而來的韓宗和韓宇兩兄弟開辟創(chuàng)立的。經(jīng)過幾百年繁衍、耕耘開墾,才有 今天四百多戶人家的規(guī)模。這四百戶上千人口,絕大多數(shù)為韓姓,異姓如張、王、劉、趙、 高等姓,均為后遷入的散戶。韓宗、韓宇死后仿古禮昭穆制,分南北各建一座墳墓。此后, 歷代子孫死后就分別按輩分親疏埋葬在這兩座墳地里。南墳植松柏,北墳種垂柳。隨著韓氏 家族生生死死,陳陳相因,到我記事的童年時,南北兩座墳墓都已形成近十畝地,樹木翁郁 的大墳圈。韓氏家族最晚至清代已組成“韓姓清明會”。會中尚有數(shù)畝田地和一應的桌椅等 物做為共有財產(chǎn),以備公祭之用。逢年過節(jié)時,各戶自家上墳,主祭父母并上溯三輩。到清 明節(jié)那天,則是全村韓族人祭祖的盛大節(jié)日。這一天由一家做輪值會主,主持操辦合族到南 北墳祭祖大典。斯時敬獻供品,頂禮膜拜如儀,爾后以共有財產(chǎn)宴請合族人等,以敦睦血親 同族的感情,增強凝聚力。對高各莊的韓姓宗族來說,清明節(jié)是僅次于大年的最隆重的節(jié)日 。這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1948年底,高各莊解放為止,當時我正好11周歲。

         

        此后,從1949年至1998年,我一直在外面讀書和工作,再也未參與高各莊韓氏家族和我 家里的清明節(jié)任何形式的掃墓祭祖活動。1958年,在大躍進的狂熱年月里,為了平整土地, ,向共產(chǎn)主義邁進,村里的南北墳墓同時被推倒夷平,墳圈內那翁郁蒼蒼的松柏垂柳,也全 部砍光。與此相關的外姓墳地,也一概平毀。爾后再死人,則只好各家尋找偏僻荒廢之地埋 葬了事,全村再無公共墓地可尋。在那一大二公的年代里,生亦不易,死亦無地可埋?。?

         

        這些年來,政治運動不斷,學習和工作忙忙碌碌,人事滄桑,所謂掃墓祭祖之事,早已 置諸腦后,無暇顧及了。其間分明記得,父母先后去世時(母于1973年,父于1986年逝世) ,我曾請假回家料理。其實,當時的所謂料理后事,那也只是入土為安而已,更談不上什么 立碑勒石,以示追念啦。甚至到了文革以后,農村的嫂嫂幾次向我提起“應給父母上墳???nbsp;你一次沒去過”,似有埋怨之意,卻都未打動我的心!此番因要同臺灣朋友講解清明節(jié)掃墓 事,不得不到公墓和私墓實地走一遭,恰似舊事重提一般,驀然引起我對“如何悼念父母, 如何盡孝道?”即如何做到“慎終追遠”問題的再思考。……

         

        為了使那位臺灣朋友全面地了解北京過清明節(jié)的情況,我們還共同商定了實地參觀考察 計劃:首先我?guī)桨藢毶饺嗣窆购透锩梗唧w看一下北京人,從國家領導人到一般 市民各階層人氏在清明節(jié)時是如何去掃墓的,實地真切地感受一下這些人等祭奠先輩和革命 先烈的氣氛。然后,再請他陪我到農村--大興縣高各莊,看一看我與家兄一家人是如何給父 母上墳培土,祭奠先輩的,以期在個別和一般的結合上,總體把握北京清明節(jié)情狀。

         

        此次和臺灣朋友一起回農村掃墓,是我第一次專程在清明節(jié)從北京回農村為父母祭奠掃 墓, 以追念父母養(yǎng)育之恩,不期然使我這年逾花甲的兒子沉浸在父母種種慈愛往事之中, 心中生出崇敬和歉疚之感。因事前已為這件事電話通知了農村的兄嫂,商定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 ,即四月四日到家,然后一起操辦掃墓事宜。所以, 當我們驅車回到故鄉(xiāng)祖屋時,不僅兄嫂 迎候村頭,侄男弟女也都趕來了。稍事休息全家人簇擁著來到父母墳前,鄭重地培土祭掃, 行禮如儀。然后回到家里,圍坐桌前,舉行家宴,緬懷父母恩情,兄友弟恭,親情倍增,主 客盡歡,其樂融融,氣氛十分感人!

         

        回城路上,我與臺灣朋友及隨行而來的陳明先生,不禁議論起大陸與臺灣清明 節(jié)掃墓種種相同相異,還探討了如何對待死亡?如何做好死者的善后處理?既對已故先輩表 示充分的孝敬感佩之意,又不過分鋪張糜費,讓死者拖累生者的生活空間, 等等。

         

        中國千百年來一貫最注重人之“生”,即種族的繁衍,延續(xù)家族的“香火”。故《易經(jīng) 》有言“天之大德曰生”,儒典有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那意旨無非是著眼于民族 的發(fā)達,家族的人丁興旺,國家的強盛,乃至生生不息,綿延永續(xù)罷了。同時,在中國人的 價值取向上,又非常珍視人之“死”,講究“死得其所”?!叭斯逃幸凰溃蛑赜谔┥?,或 輕于鴻毛”。古訓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所以,中國人歷來對于人的臨終關懷倍加 重視,對于人死后的葬儀和追念十分講究,絕不可草草從事,一“拋”了之!這,關系到“ 孝道”問題。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因為,在這個綿延五千年的文明古國里,以血緣關系為 紐帶的宗法制度,雖歷經(jīng)朝代的更替,戰(zhàn)亂興衰,仍一直保存下來,從未受到根本的破壞。 故敬天法祖觀念根深蒂固。祖先崇拜,則是中國人心目中最根本的信仰,道德倫理所系。同 時也是中國任何宗教,不管是土生土長的道教、儒教,還是外來的佛教,最原初萌生或接引 的基礎觀念,或稱之為人心靈最深層次的信仰基質。沒有這一基質,一切宗教信仰都很難樹 立起來。

         

        祖先崇拜源于原始的精靈信仰。古人認為:人死后仍有靈魂存在,肉體只不過是靈魂暫 時存在的住所而已。故祖先乃至父母死后,他們的魂靈--化為鬼--繼續(xù)存留在天地之間,衣 食起居如生前一樣。其中道德高尚者則與神明居,直至與天帝相勾通,并且時刻關注著仍然 活著的后輩子孫們的生活情狀!活在世上的子孫必須恪盡孝道,隆禮安葬,逢時祭獻,才能 得到佑護,否則,觸怒先祖,必降咎災殃!故上古時人們視祖墳宗廟為神圣,幾乎與家國命 運相聯(lián)屬,“宗廟社稷”合稱,宗廟不保,社稷亦亡。于此可見祭祀祖先關系之重大。這本 來是“孝”的原初的含義,隨著社會的演進,孝的內涵進而又發(fā)展出報本返始,感恩戴德之 情。父母既然生了你,養(yǎng)育你成人,乃昊天罔極之恩德。為人子者必須“報本返始”,恪盡 孝道,回報父母。對此,儒家經(jīng)典,特別是《孝經(jīng)》作了精粹的總結與發(fā)揮。即使今天參詳 起來,仍有不少可借鑒之處,發(fā)人深思。

         

        《孝經(jīng)》曰:“孝為天之經(jīng),地之義,德之本,教之所由生”?!靶┮舱摺F錇槿手?nbsp;本歟!”“夫行,孝為先”。極言孝為生民百姓的頭等大事。具體來講,孝既然出于報恩, 必然要涉及到“養(yǎng)”字,尤其在家庭私有制出現(xiàn)以后,養(yǎng)字就格外突出。所謂“養(yǎng)兒防老, 積谷防饑”??鬃釉唬骸敖裰⒄?,是謂能養(yǎng)”。但是,對父母的臨終關懷照拂,死后禮葬 ,按時祭掃,也是孝的重要內容。以至儒家提出“守三年喪”,“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為之宗廟,以鬼亨之”等重要教導。

         

        當然,這些言論今天看來不免有夸大或極而言之之意,可是我們聯(lián)系今天的社會現(xiàn)實 認真推究起來,不能不心悅誠服地承認,先輩哲人確乎是言之有理,道出了社會倫理的真諦 !如果一個人不思孝敬,不知親愛之義,他在社會上就會喪失道德操守,甚至為非作歹,作 出種種傷天害理之事!如今我們打開電視,翻開報紙,那些令人愕然的社會犯罪案例幾乎是 目不暇接!追根溯源,難道還不足以讓我們深思和警醒嗎?

         

        恰巧在1999年清明節(jié)前后,當我正在為掃墓一事感慨萬千之時,新聞媒體報導的幾則 消息,強烈地打動了我的心弦,促使我對“孝”字作進一步深層次的思考。

         

        其一為《作家文摘》刊載的《為金訓華守墓三十年》一文,文章中記述了上海知青金訓 華和陳健的悲壯故事。1969年他們響應號召來到黑龍江遜克縣農村插隊落戶。當年8月山洪 爆發(fā),沖走村里堆放在河堤上的一百多根木電柱。金訓華和陳健沖入洪水中搶救這些大木柱 ,以挽回集體財產(chǎn)損失。不料金陳二人落入旋渦,大浪迎面而來。當此生死危急關頭,金訓 華向戰(zhàn)友陳健猛推一掌,把他推向救護小船,得以生還。而金訓華自己則由于反作用力滑入 浪心,被無情洪水沖走,犧牲了年青的生命!后在下游百余里處找到遺體。于是,群眾為烈 士隆重安葬,立碑紀念。當年,報紙上曾把金訓華贊頌為勇敢救護公共財產(chǎn)并拯救戰(zhàn)友生命 而光榮犧牲的青年英雄,號召青年向他學習。而那位被金用生命救活的陳健,則用自己的一 生默默為恩人守墓的實際行動,同樣譜寫出一曲道德之歌。如今,陳健以耿耿丹心已在北疆 小縣為金訓華守墓三十年。為此他惋言拒絕了家人勸告,毅然放棄了返回大上海的念頭,也 不顧老婆離婚,兒子歸母,我行我素,守志不移!憶往昔,他感慨地說:“當時要不是救了 金訓華,我就死了。而金訓華推了我一把,我活了,他卻犧牲了。這種生命之感沒有親身經(jīng) 歷是無法體會的。我活下來,可我內心確一直愧疚于另一條生命,我無法用生命去報答他, 因此發(fā)誓要永遠留在這里陪伴金訓華。我對我所做的一切,咋天不后悔,今天不后悔,明天 也不后悔。我不管別人怎樣評論我,我只覺得一個人應該重情重義。歷史也不該把金訓華遺 忘?!比绱?,陳健為了救自己一命而死去的戰(zhàn)友可以終生為其守墓,矢志不移,其道德行為 可圈可點,令人感佩!那么,對生我養(yǎng)我而勞累終生死去的父母,后輩兒孫又該如何呢???

         

        其二是《參考消息》登載,前臺灣行政院長郝柏村先生(曾任參謀總長),以80歲高齡 于清明節(jié)帶領全家人返回大陸,到老家江蘇鹽城葛武鎮(zhèn)郝榮莊,為父母掃墓的連續(xù)報導。他 在當?shù)厥∈锌h官員陪同下,來到睽違四十年的故鄉(xiāng),受到鄉(xiāng)鄰親友、同學的熱烈歡迎。郝柏 村率夫人子女來到父母墓前,長跪祭拜,隆禮悲悼,一補孝心。場面肅穆,感慨良多。爾后 又參觀母校,游覽蘇州、上海,直至與中國海協(xié)會汪道涵會長會晤,共商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此 行皆以歸故里,為父母掃墓,盡孝道為由。

         

        此前,80年代初修復浙江奉化溪口蔣母墓廬,恢復豐鎬房蔣氏祠堂,以待蔣氏及其子女 來歸。90年代修葺桂林蔣經(jīng)國如夫人章亞若墓,以待章孝嚴兄弟回歸為母掃墓。凡此種種, 無非都是以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孝道為標幟,促進海峽兩岸上層人氏親善往來,為祖 國統(tǒng)一大目標服務。

         

        其三是1999年5月7日《中國婦女報》頭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北京19歲高中生朱宇,殺 母碎尸沉湖滅跡而被判死刑的報導和評論。編者在按語中沉痛地說:“一位孕育了兒子生命 ,把無限的愛都給了兒子(獨子)的母親,卻最終慘死于兒子之手。這是善良的人們都不愿 看到、不愿相信的,然而這是殘酷的事實。這個悲劇說明了什么?教訓何在?值得深思。” 而此類駭人聽聞的兒子殘害父母的兇案,北京地區(qū)見諸報端的至少已有三起之多,而且這幾 個行兇者都至少受過高中教育,皆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年齡在18-20歲的青年所為。對此 ,我們究竟應該從家庭、社會、學校對青少年教育中吸取什么教訓呢?而且在當今青少年的 道德品格中到底因為缺少了什么素質,才終于釀成如此慘劇的發(fā)生呢?。?

         

        其四是《中國青年報》刊登的一篇《他們?yōu)楹瓮舳魅恕返囊黄獔髮?。內容是沈陽沈?nbsp;區(qū)84歲的老人王儒臣捐資助學而遭到所助學子的冷落的實事。王儒臣一生篤信教育可以興國 。而這一信念雖屢遭打擊卻未有半點消退,1978年平反后更趨強烈執(zhí)著。于是拿出退休補發(fā) 的工資和積蓄開店經(jīng)營,將所得的利錢全部用來捐助貧困少兒入托入學。1986年以后,開始 資助貧困學生上大學。而到了1988年則更進一步成立“華夏儒臣育才贊助社”,全力資肋遭 遇困難的大中學生求學。13年來,王儒臣老人先后共資助4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yè) ,其中就 有10名大學生(文章公布了這十名大學生的名字及所上大學名)。如今老人雙目失明,臥病 在床,卻從未收到受其惠助完成學業(yè)的大學畢業(yè)生的來信,更不要說來探望恩人了!令人驚 奇的是,這些當初在接受老人節(jié)衣縮食省下的血汗錢資助時,曾信誓旦旦地說“一定好好讀 書,報效祖國,報答您的恩情”,一旦學成之后卻將諾言忘得干干凈凈,將恩人丟諸腦后, 從此如石沉大海,音訊全無。這種結果特別令王儒臣老人寒心齒冷,雖然至今仍無悔當初助 學之義舉,但確實心存疑惑:象如此只圖自己解燃眉之急,成功之后卻全然忘掉施恩之人的 青年學子,能期望他們報效祖國,回饋生他養(yǎng)的父母和桑梓嗎?!

         

        最后一例是《新民晚報》轉述楊瀾訪問榮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崔琦 的實錄。崔琦出生于河南,父母是務農且文肓。家庭生活清苦,可他媽媽卻胸有遠見,咬緊 牙關,省吃儉用,供崔琦上學。在他12歲時,送他出外讀書。但崔琦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別 卻成永訣,父母皆在三年困難時期死去了。當楊瀾問道:“你12歲那年如果不外出讀書,結 果會怎樣呢?”楊當時自己猜想回答一定是:“我永遠成不了名,也許現(xiàn)在還在河南農村種 地呢!”不料崔琦卻既然答道:“如果我不出來,三年困難時期我的父母不會死!”說到這 里,那位大科學眼淚滾滾而下,內心的痛苦和悔恨可想而知,感人尤深。孝敬父母,是中華 民族傳統(tǒng)美德,這位遠離祖國,漂泊海外多年,事業(yè)有成,且在高科技領域中作出舉世公認 的輝煌成就的大科學家,仍念念不忘父母養(yǎng)育之恩,赤子情懷仍未或減,該是多么難能可貴 啊!

         

        中國歷史發(fā)展有其獨特性,其中之一就是早在原始社會后期父系家長制氏族社會形成的 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關系,自然而然地成長過渡到階級社會,并且在爾后的歷史發(fā)展過程 中,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都從未受到根本的改革,一直綿延下來。而不象古希臘那樣, 在奴隸社會中曾經(jīng)歷過著名的梭倫改革,沖破了氏族血緣支配關系,建立起以地域為基層單 位的國家,從而發(fā)展形成一整套與中國迥異的社會倫理與政治倫理。所以,在中國植根于宗 法制基礎之上的儒家學說,及其制定出來的一套倫理道德,卻一直在社會上占居著無尚的支 配地位。盡管我國歷史上曾不斷的發(fā)生改朝換代,社會巨變,但都未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 況。

         

        《尚書·康誥》中,就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幾種行為規(guī)范定 為上天賜予的“民彝”,作為地上民眾必須尊奉的法則,不可逾越!《詩經(jīng)·大雅》又曰: “永言孝思,孝思維則”。這證明遠在周朝時,家庭倫理秩序就已經(jīng)嚴格地規(guī)定好啦。而一 直尊奉“吾從周”的孔子,只是對此作了總結和進一步的發(fā)揮,從而創(chuàng)立了流傳百代的儒家 學說。在宗法制社會中,家庭是社會最基層的單位,是構成整個國家的細胞,同時,也是國 家的雛形或縮影?!靶≌邽榧?,大者為國”。故以入世治世為目的的儒家學說,即以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形成了一整套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倫理道德,用來規(guī)范上下等 級有差的社會秩序,藉此保持國家的穩(wěn)定,維護社會的良性循環(huán)。

         

        實際上,縱觀中國的大歷史,也確實是依靠了這個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調適演化的儒家 學說,才使中華文明抵御住了外來文化的沖擊,經(jīng)受住了幾番割據(jù)、戰(zhàn)亂和外族入主中原的 考驗,頑強地傳承延續(xù)下來,構成了當今鼎立于世界幾大文化圈之中的重要一元。

         

        然而,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當歷史發(fā)展到二十世紀初,倍受西方 列強欺凌的中華帝國,也先后爆發(fā)了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前者是政治上推翻帝制建立民國 ,后者則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新文化運動。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救亡圖存, 在這場新文化運動中 向儒家學說發(fā)起猛烈的進攻,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提倡科學與民主,批判舊道德, 要求樹立新的人生觀、世界觀,標榜新道德。

         

        其中舊道德的核心之一——“孝道”,當然也受到新文化運動的沖擊。那位五四運動前即 大聲疾呼“非儒”,首倡“打倒孔家店”的四川猛士吳虞,專門撰文《說孝》,激烈地聲討 “愚孝”!在批判了“忠孝并用,君父并尊,教立于家,效著于國”的“孝道論”之后,勇 敢地提出了他的主張:“我的意思,以為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觀念,卻當有互相扶助的 責任。同為人類,同做人事,沒有甚么恩,也沒有甚么德。要承認為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 向‘人’的路上走。從前講孝的說法,應該改正?!蓖瑸槲逅臅r期風云人物的周作人,更提 出“廢除祖先崇拜,改為自己崇拜——子孫崇拜。”

         

        這些在當時幾乎是駭人聽聞的抨擊“孝道”的激烈言論,受到守舊營壘的圍剿,卻得到 先進者的贊償和同情。這些主張,盡管有校妄過正之偏,但在舊道德桎梏仍牢牢地禁錮著人 民思想的情況下,確實在社會上引發(fā)了巨大反響,沖擊了封建舊禮教,特別是舊家長制對人 身的束縛,促使青年男女紛紛走上社會,參加到爭取民主自由的革命運動中來,引導著社會 新潮流。

         

        新中國成立,共產(chǎn)黨號召全國人民樹立馬列主義新的世界觀,決心與一切與舊的私有制 相連系的傳統(tǒng)觀念實行徹底決裂,在批判舊世界的同時,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新天地。在處理家庭 和人與人的關系時,講究階級分析,“親不親,階級分”。當然, “孝”字則再無人敢提起 。與此同時,一個政治運動,接著一個政治運動,直到席卷全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達到頂 峰!十年浩劫中,高舉著“造反有理”,“一反到底,就是勝利”大旗的紅衛(wèi)兵運動,掃蕩 中華大地,演出了一幕幕慘絕人寰而又違背倫常的悲??!

         

        惡夢醒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中國的老百姓才恢復了為柴米油鹽而奔忙的正常的平 民百姓的生活。這時,經(jīng)歷過狂風暴雨之后依然是社會細胞的家庭的價值,再度在每個人的 心目中高揚起來,不管是廣大農村的幾世同堂的大家庭,還是城鎮(zhèn)居民兩三口之家的小家園 ,都需要父慈子孝,全家合睦,渴望天倫之樂,響往著有一個“安樂窩”、“避風港”!與 此同時,海外僑胞及臺港澳同胞的導根訪親熱,也使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關系重新引起 人們的高度重視。然而,久違了的“孝”字,對40歲以下的中國人來說,卻不甚了了,淡漠 得很!現(xiàn)有,《深圳風采》周刊1999年初《中國孝心調查》可以作證。由此,引發(fā)社會上種 種道德倫理方面的嚴重問題,造成家庭破裂,干擾社會安寧!無怪乎凈化人們心靈的“老祖 母”——作家冰心,早在1992年就寫了《‘孝’字怎么寫》這篇警世文章,對日漸淡忘了的 “孝道”發(fā)出大聲呼喚,目的是引起全社會,特別是青年人正確理解和對待“孝道”,以便 調適好新型的倫理關系。

         

        從五四運動激烈批判“孝道”,到文化大革命徹底否定“孝道”,再到如今的重提“孝 道”,這絕不是簡單地向舊的觀念的復歸,而是在更高基礎上剔除不合理的愚孝,再付予“ 孝道”以新的內涵。

         

        推本溯源:嬰兒呱呱落地,初到人間,就沐浴在父母慈愛的海洋中,同時也就感受到人 與人“親愛”的培育,懂得并養(yǎng)成被愛與愛人之情性,正所謂“立愛自親始”,遂使混沌無 知的幼嬰終于被養(yǎng)育成為“人“!據(jù)科學家考證,嬰兒在最初的三年(包括胎教在內),即 從落草而生始,到一、二、三歲伊呀學語,受到父母精心調護,是其大腦發(fā)育和接收外界信 息最重要的時期,同時也是成人與養(yǎng)性最關鍵階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一生的成長發(fā)育 ?,F(xiàn)有印度“狼孩”和中國“豬孩”的實證案例,可作為活生生的典型,足可為鑒。幼嬰在 狼或豬“媽媽”的哺育下及在狼群、豬群中三五年的生活所獲得的動物性,是回到人群社會 中以后十年八年,甚至一輩子也很難改正過來的!何況父母對子女是從小到大,數(shù)十年的養(yǎng) 育情深,耗盡了父母的精力和心血,真是恩重如山,無以言表。所以,總而言之,任何為人 子者都理應恪盡孝道,乃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無庸置疑!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何 況人乎!

         

        故古《孝經(jīng)》中所言:“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庇衷唬骸胺蛐ⅲ?nbsp;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贝_實是道出了初民時對孝的本質的深刻體悟?!靶ⅰ笔堑赖碌母?nbsp;本,道德教育應由此入手,到了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無任何疑義。

         

        對父母盡孝道,當然包括精神與物質兩個層面,但細分起來,還包涵事奉生、老、病、 死幾種不同時期的不同要求。儒家對此也說得很透辟,《孝經(jīng)》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 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nbsp;而且,特別要求子女對父母在“致敬、致樂、致憂、致哀、致嚴”之時,要做到懷著感恩、 親愛之意,心甘情愿。即動之于衷,發(fā)乎于情,表里如一,切不可心懷怨尤,面帶笑容,或 哭聲雖大,心無哀戚!故孔子答弟子問:“行孝道最難的是什么時,曰:‘色難’”。這確 實很難。不論是古人還是現(xiàn)代人,進孝道而又能始終保持和顏悅色、恭順親和態(tài)度,尤其是 當兒女與父母發(fā)生矛盾或父母疾病纏身,輾轉于床屜之時!正如“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民 諺,就是反諷“色難”的。

         

        那么,時到如今,即20世紀末的中國社會,像早在古代春秋時代儒家創(chuàng)始人的孔子,曾 參所推崇的“孝”,還仍然有現(xiàn)實的價值嗎?還仍然需要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大力提倡嗎 ?回答無疑是肯定的。這是因為今天的中國是昨日中國的發(fā)展,社會根基雖有變化,但卻末 徹底改觀。廣大農村依然是以鄉(xiāng)村為社會基層組織。農民們的生存狀況,仍是“兄弟析煙, 亦不遠涉,祖宗廬墓,永以為依,故一村之中,同姓者至數(shù)十家或數(shù)百家,往往以姓名其村 也”。 轉引自《同治蘇州府志》。

         

        城鎮(zhèn)居民則以小家庭為單位,獨門立戶而。因而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國, 國之本在家”的古貌今天仍大同小異。故若保證家庭成為和睦幸福的“安樂窩”,就必須擺 脫過去幾十年間被奉行為口頭禪的“親不親,階級分”的極左的行為準則,而提倡尊重調節(jié) 家庭有序關系中最關鍵品質——孝道?!凹液腿f事興”,社會有序,國家才能安定團結,興 旺發(fā)達!

         

        嬰兒乃至孩提之時的子女,無不知依戀親愛其父母,此愛意是嬰幼兒在父母悉心關愛下 自然生出的感情。而親愛孝敬父母又是親愛其他人之基礎或發(fā)軔點。換句話說,孝心是愛人 的前提。試想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不敬、不孝,何談愛朋友、愛同學、愛人民、愛祖國呢 ???而況,今天的父母,都屬于工薪階層或自食其力者,甘苦備嘗,子女不孝敬何以為人!

         

        儒家學說的核心是個“仁”字,而仁者愛人也。對父母有愛心“行孝道”則是對人發(fā)生 愛心最初情感之源點。所以孔子肯定地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明代哲人王陽明用 樹之抽芽來形象地比喻孝與仁的關系。他說:“譬之于木,其始抽芽,便生意發(fā)端處,然后 有干有枝葉。父子兄弟之愛,是人心意發(fā)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愛物,如木之 有干有枝葉也?!蓖跏厝省秱髁曚洝贰=鷤ゴ蠼逃也淘嘞壬仓赋觯?nbsp;“人之令德為仁,仁之本為愛,愛之源泉,在親子之間,而尤以愛親之情發(fā)于孩提者為最早 ?!?nbsp;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推而廣之,只要是一位 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必然是在社會上道德自律程度比較高的人。因為“教民親愛,莫大于孝 ”。孝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叭酥?,莫大于孝”。由此,逐漸形成了“萬善孝為 先”的諺語,并早已在我國民俗中形成不敢違拗的傳統(tǒng)。設想,一個誠心孝敬父母的人,他 時刻惦念著家中需要他奉養(yǎng)的父母,怎么敢在社會上為非作歹,亂紀違法呢?!甚至于有孝 心的少年兒童,也不敢在外面打架斗毆,害怕惹下事非令父母生氣惱怒!孟子有五不孝說,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五不孝有:不顧及父母之養(yǎng),賭博酗酒、貪色好財、好勇斗狠危及父母 等。凡此種種,皆為虔心孝敬父母的孝子絕不敢想不敢干的事項。甚至當一個孝子死到臨頭 之時,他第一個想到的仍然是無人奉養(yǎng)的父母。眾所周知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那場戲,感人 至深處就是:當馬謖被推出問斬之后又轉回來,向丞相提出“家有八十老母,死后無人奉養(yǎng) ”這牽掛心頭的大事。在得到諸葛亮“定然如你生時一般照看老母”的回答后,馬謖則從容 就死!戲演至此,觀眾無不動容落淚!

         

        然而,我國幾十年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極左的宣傳教育,不間斷的政治運動,追查上三 代,提倡與一切私有制相聯(lián)系的傳統(tǒng)觀念實行徹底決裂,樹立全新的道德風尚。而一向被視 為封建舊道德的“孝道”,當然也逃不脫受到批判的命運。那蘊含在“孝道”中的合理內核 ,也往往棄之不顧,遭到冷落。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以來,商品大潮排岸而起,個人利益突 顯出來,金錢崇拜在社會漫延發(fā)展,自然也就影響到作為社會基層單位--家庭關系日趨緊張 。貪圖個人私利,不愿瞻養(yǎng)父母,不孝敬父母,甚至虐待父母,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因 此在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也日漸增多。

         

        最近陜西省又發(fā)生了一件一位縣長兒子(名王繼武),竟把50多歲老母王花蕊逼上絕路 ,凍餓而死的轟動新聞。當這件事在《南方周末》上披露后,令讀者大嘩!這位母親含莘茹 苦,費盡心機培養(yǎng)兩個兒子上中學讀大學。一個兒子從政,當上了付縣長;另一個兒子從教 ,成為中學教員。正是這受過高等教育的兄弟二人,不知孝敬報恩,卻禽獸不如地逼迫母親 慘死在古城西安街頭!這一駭人聽聞的慘劇,已不是過去所謂“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 爹和娘”的教育制度的缺陷可比,而應該深刻地反省我國現(xiàn)行道德教育方面的教訓,并找出 漏洞。這個漏洞是什么呢?依我看,就是在我國青少年乃至全民道德教育中,缺少“孝敬教 育”!今后,應鄭重地明令補上這一課。因為,青少年對父母孝敬,是愛心最初的萌芽,是 其后養(yǎng)成愛親友,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基石。抽去愛父母的“孝敬”這塊基石,對祖國和 人民的愛就會懸空,就無從落實!“教民親愛,莫大于孝”這句古訓,確是至理名言。近年 來,不少有識之士已不約而同地認識到孝敬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美德,是社會主義新道德重建 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如近年來拍攝的電影有《良心》、《背著爸爸上學》等,講的就是 孝敬父母的故事;歌曲則有《家信》、《?;丶铱纯础罚瑒t早已家喻戶曉,傳唱不衰!更有 的地區(qū),如溫州,在99“國際老人年”之際,在全市中小學開展“孝敬教育”活動,頗受社 會群眾歡迎。但是,零打碎敲還不夠,必須從全局的高度,從全民重建新道德的大戰(zhàn)略角度 著眼,在教育大綱中增添這個項目,深入開展“孝敬教育”,才能取得持久的好效果。

         

        著名女作家徐小斌在答記者問時,談及中國人心靈缺憾時,深有感觸的說:“我所說的宗教 精神就是愛人,要學會愛?,F(xiàn)在這個社會說這些好像神話似的,太古典了,實際上對一個民 族來說是特別重要的東西。我覺得我們的社會潛藏著好多隱患,這些隱患就跟缺乏信仰太相 關了?!薄侗本┩韴蟆?999年6月9日。

         

        徐小斌在這里說的:“宗教精神就是愛人,要學會愛”,而“孝”正是“教民親愛”,兩者 就自然而然地掛上了鉤。我們一提起宗教,往往都作負面理解,其實這里說的宗教精神,指 的卻是一種最崇高的信仰--即虔誠執(zhí)著的愛心、愛人而已。本來,在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孝道教 育中,就帶有明顯的宗教精神,包含某些神秘色彩。諸如孝行感天動地呀,不孝逆子遭天譴 之類。這種神道設教式的孝道故事,千百年來就在民間流傳,曾對知識無多的下層民眾起到 了潛移默化的道德教化作用。如果我們今天能用新觀點,編一部《孝道故事新編》,語言通 俗,故事感人,一定會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產(chǎn)生良好影響。

         

        讓我們再回過頭來,談談對父母養(yǎng)老送終的問題?!吧鹘K追遠”是盡孝道 十分重要的內容。而1999年是聯(lián)合國規(guī)定的“國際老人年”,目的是警示世界人民關注愈來 愈突出的老年人問題。據(jù)統(tǒng)計,我國60歲以上老人已達1.2億,上海、北京已經(jīng)或者將要步 入老齡化城市。中國有如此眾多的老年人,他們自然特別關注著與自己切切相連的養(yǎng)老送終 問題。妥善解決好老人問題,即養(yǎng)老送終,使他們渡過安樂的晚年,死后受到應有的尊重和 追念,對老年人來說是最大的安慰!而且對整個社會風氣,也起著相當大的影響。當然更是 關系到子女孝與不孝的大問題。“生事敬愛,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 子之事終矣”。也就是說,兒女盡孝道,除了眾所熟悉的對父母應愛、應養(yǎng)、應敬之外,還 要做到死哀、禮葬、祭以時,才算周全。

         

        回顧歷史,早在延安時代,當時的邊區(qū)政府對革命隊伍中不幸犧牲的烈士,不論職位高 低,都非常重視,隆禮對待。普通燒炭戰(zhàn)士張思德的追悼會,早就盡人皆知。毛澤東參加追 悼會,并發(fā)表了演講——《為人民服務》。在 這篇悼詞中,提出:今后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對人民的事業(yè)有貢獻,就要開個追悼會,寄 托我們哀思,使人民團結起來。這本來是非常好的革命傳統(tǒng),但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卻 逐漸發(fā)生了令人遺憾的變化。對待高層領導人的逝世,似仍隆禮對待,按規(guī)格分等級,降旗 、開會、修墓。而對于一般民眾,特別是農村的喪葬儀式改革,卻未得到充分重視,也沒有 建立起一套符合變化了的新時代的新的喪葬制度。隨著爾后不間斷的政治運動,破舊立新, 祖宗墳墓、祠堂家廟,大都被平毀或移作他用。至此,簡化喪葬儀式,骨灰火化等,漸漸使 死人變成了私人家事,往往草率從事,美其名曰:莫讓死者拖了生者的后腿。

         

        實際上,這種草率喪葬的辦法,是對先輩死者不尊重,或曰不孝。對于后輩子孫則失去 了在鄭重其事的哀傷中追思先人功德、恩惠,緬懷其優(yōu)良品德,以便賡續(xù)前賢,勵志創(chuàng)業(yè)的 機緣。況且,人世上的每個人最終都必然死亡,對死者的草率,就是對生者的不尊重,對社 會風氣將發(fā)生不良的影響。古訓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是我們的祖先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 ,切不可等閑視之。追悼亡人,葬之以禮,鄭重其事,是每個后輩人的應有之義。我認為整 個社會,特別 是各級政府,都應重視檢討和重新認識喪葬這件大事,要像關懷群眾生活一樣,關懷他們的 死亡問題。每個村莊的當事人,理應推舉德高望重的人,組織專門料理本村喪事的委員會, 處理喪葬事宜。并且要慎重選擇一塊“風水寶地”辟為公共墓地,安葬死者,使之成為后輩 祭掃的陵園。而且,還應該對陵園妥善維護,使其成為全村人民心目中的“圣地”。

         

        當然,我提出鄭重處理喪葬事宜,決不是倡導過去那種糜費厚葬。恰恰相反,應改革以 厚葬父母作為孝子主要標幟的陋習!在過去,社會上曾流傳過不少不昔傾家蕩產(chǎn)隆禮厚葬父 母,以報恩進孝的傳說故事,乃至搬演戲曲,表彰賣身葬父而得到善報的“孝星”。實際上 ,這是不足為法的,也是與儒家原典背道而馳的。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鬃诱f得多么肯切。他的弟子子路言,: “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余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 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還是這位快人快語的子路問孔子:“傷哉貧也,生無 以養(yǎng),死無以為禮也?!蹦窃撛趺崔k呢?孔子答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手 足形還葬無槨,稱其財,斯之謂禮?!币馑己茱@然,即,對下層貧家子弟,體恤有加,盡 孝心即可,不能與富人攀比。人情人性,古今不異。兩千年前孔夫子的看法,到了今天,仍 足以為訓,值得效法。對死去的父母,葬與祭,能盡敬致哀,按本人財力狀況,量力而行, 就算盡“孝道”了。

         

        總而言之,我在本文中反復申述了“孝道”的重要意義,是從樹立中華新道德的根本涵 義出發(fā),闡明了子女對父母敬愛之義的“孝”,在人生道德元點上的重要地位,追溯“孝” 的最素樸的“教人親愛”的原義,為的是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對青少年開展“孝敬教 育”,切實彌補以往道德教育的缺撼。絕不是讓已被五四新文化運動沖擊掃蕩過的束縛個性 解放的封建主義的“愚孝”卷土重來,絕不可復古。不言而喻,我們所提倡的“孝敬教育” ,對古訓厚典當然要有所取舍,好的精華要吸收,擇善從之。既使對今天的長輩父母,也不 是只能一味地俯首貼耳,言聽計從的“孝順”而已。關于這一點,冰心老人在那篇《‘孝’ 字怎么寫》的文章中,說得非常好。她寫道:

         

        翻了《孝經(jīng)》,看到了,〈諫諍章〉,我心里廓然開朗,特此恭錄如下: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 何言與,是何言與(重復一句,極言其不可也,冰心注)!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 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 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 于父,臣不可不諍于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抄完了這一段,我真是“心悅誠服”了。此孔子之所以為“至圣先師”也!

         

        冰心《‘孝’字怎么寫》,載于《隨筆》1992年第2期。

         

        冰心老人贊嘆的是何等的好??!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特鄭重地要求把“孝敬教育”以國家政府的名義,明文列入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大綱上去。 

          
         原載于《原道》第六輯(貴陽 :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0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