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易學與哲學”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1-10-18 01:27:55
        標簽:哲學、易學

        “易學與哲學”

        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九月初九日乙未

                  耶穌2021年10月14日

         

        儒學的教化·教化的儒學

         

        2021年10月13日10:00,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鄭萬耕先生以“易學與哲學”為題,為哲學院師生帶來了一場精深豐富的講座。鄭教授先后于1970年和198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師從張岱年、朱伯崑、石峻等名師大家,是當代著名易學研究專家和中國哲學史家。本場講座由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許家星老師主持,在教四313教室舉辦。

         

         


         

        鄭萬耕教授以朱伯崑先生“易學哲學研究”為中心,探討朱先生在易學哲學研究的問題意識,以期引領同學們思考怎么選題、怎么去做研究、做經典文獻的解讀。鄭教授首先指明了問題意識是我們學術研究創(chuàng)新的思想動力和內在基礎。朱伯崑先生便很重視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1957年,朱先生《我們在中國哲學史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一文發(fā)表在《人民日報》,引發(fā)了學界的廣泛討論。朱先生的問題意識也使他踏入了易學哲學研究道路,在協(xié)助馮友蘭先生編寫《中國哲學史新編》時候,朱先生發(fā)現(xiàn)哲學史研究的一個情況:研究王弼的玄學,但卻不研究他的《周易注》;研究程頤的理學思想,也不研究《程氏易傳》。他就去問馮先生,研究哲學史為何不談易學?馮友蘭先生給出的回答是,易學有一套專門的體系,需要長期鉆研。朱先生從此出發(fā),把研究重點放在了易學研究中。朱先生認為易學哲學作為一種特殊的哲學形態(tài),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占筮體例、卦爻象變化、卦爻辭表達易學觀點,其語言體系也可分為筮法語言與哲學語言。不了解易學,很難深入地了解中國哲學。特別是宋明道學,從周敦頤、朱熹再到王夫之,他們形上學的理論體系均是通過對易學的闡發(fā)得到發(fā)展延續(xù)的,宋明道學的五大流派都與易學密切關聯(lián)。

         

        推而廣之,朱先生認為探討中國哲學史上的各個思想流派,不能脫離各個系統(tǒng)的經學史。也就是需要通過經學史的研究來探討中國哲學史。正是基于此種理解,朱先生舉十年之力,完成了一百五十萬字的巨著《易學哲學史》。該書系統(tǒng)地討論了從先秦一直到清代易學哲學的發(fā)展,分析了從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再到張王氣學的邏輯歷程,把易學史研究納入了經學史研究領域,從而開辟了經學史和哲學史相結合的研究,朱伯崑先生也被公認為是繼馮友蘭、張岱年之后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代表。

         

         

         

        接下來,鄭老師從具體問題入手,闡明朱伯崑先生在易學哲學研究過程中對幾個問題的理解。

         

        (一)中國哲學是否出于道德體驗?

         

        鄭老師指出,中國哲學界存在著一種普遍認識,即認為中國哲學是倫理道德哲學,來源于道德直覺與道德體驗,致力于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并在這個過程中闡發(fā)哲理。朱伯崑先生認為這種觀點是脫離經學史的研究,把一些概念單獨抽離了出來,儒家傳統(tǒng)哲學的形而上學與本體論都本自《周易》,是通過對《周易》經傳的闡發(fā)建立起來的,而不是純粹的道德體驗。后世探討的一些經典哲學問題如理氣、道器、道事、天人關系,這些都是從易學命題中引申出來的。比如,程頤認為理學的根本宗旨是“體用一源,顯微無間”,這正是基于對周易卦爻象、卦爻辭以及它們之間義理關系的解釋,顯然不是道德體驗,就像程頤不滿意王弼的“得意忘象”,也不贊成邵雍提出的“數(shù)生象”,而強調“有理而后象,因象以明理”,通過對周易之象的研究探討其中所包含的義理,認為理是體,象是用,有其體必有其用,體用不可分離。這樣,就對漢唐以來的“言象意之辨”做了一個總結。程頤對理氣關系的探討也是從《易傳》中“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來闡發(fā)的,以道器關系來解釋理氣關系,從而把道器有無之爭(王弼玄學觀點)引向了道器理氣之辨。還有,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以及根據(jù)這個命題展開的道器之辯,都是根據(jù)對《周易》經傳的解讀展開的,體現(xiàn)了鮮明的易學思維。

         

        (二)“易有太極”這一章講的是世界的形成問題還是筮法問題?

         

        《系辭》云:“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大業(yè)?!编嵗蠋熤赋?,對“易有太極”這一章的解讀,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太極”是最高的實體,這種解釋始于漢代,唐代孔穎達作《周易正義》,基本采取了這種觀點;另一種認為其與筮法、畫卦有關,宋代朱熹、清代毛奇齡認同此說,他們都不以“太極”為世界的本體。朱先生更贊成后者,認為“易有太極”這一章是在講筮法問題。這其中的關鍵問題是對“太極”一詞的理解?!疤珮O”的內涵在哲學史上有一個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其在先秦典籍中最早見于《莊子·大宗師》,“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這里“太極”與“六極”相對,一個形容高,一個形容深,共同代表了空間的最高極限,用來說明“道”在“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因此,“太極”最初不是一個實體概念,而是一個形容詞,形容空間的高深,“道”才是實體概念。后來《系辭傳》作者可能將《莊子》中形容空間的詞加以改造,用來表達六十四卦的根源。再后來,漢人才賦予“太極”以“道”的實體概念,認為其是世界的本體。

         

        (三)王弼“大衍義”是不是主張?zhí)珮O本體和萬事萬物體用一如,不可分割

         

        《系辭》載“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王弼對這一段的解釋保存在韓康伯的注解中。鄭教授指出,朱先生說近人有一種權威說法,即認為王弼“大衍義”講本體論,本體只能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而不在萬事萬物之上,所謂“體用一如,不可分割”,這種觀點對哲學界影響較大,其引用的證據(jù)基本是王弼“大衍義”中說的“夫無不可以無名,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這種對王弼“大衍義”的解讀是否妥當,朱先生經過慎重的考察,認為借王弼“大衍義”來講玄學“本體論”無可厚非,但由此認為王弼本體論的特點是主張“本體即太極,不能脫離天地萬物而存在”則是一種謬誤。理由有二。其一,在易學史上講大衍之數(shù),不用之“一”不參與筮法過程,則認為太極居于萬物之先,是單獨的實體;其二,“夫無不可以無名,必因于有”是就“無”的作用以及人們對“無”的認識來說的。也即,“無”要通過“有”來顯現(xiàn)其成就萬物的功能,不是說“無”就是萬物的本體,其存在必須依賴于“有”?!盁o因于有”,而并不是“存于有”。

         

        (四)不能把朱子學說和西方哲學做簡單地比附

         

        鄭老師指出,對朱熹“太極說”的研究,有一種觀點認為,朱熹對“易有太極”這一章的解釋是把“太極”看作一種具有生命活力的種子,天下萬物都從這個種子中生發(fā)出來,而朱伯崑先生在仔細考量朱熹“太極說”之后,認為這種觀點是對朱熹的誤解。宋明理學經常舉一些枝葉花果這類形象化的例子來比喻說理,我們便借用西方的觀點,認為這是一種生機主義,但這種比附很是一個問題,常常是在中國和西方兩方都不了解的情況下,便以偏概全,斷章取義。實際上,在朱熹學說中,“氣”是生物的種子,“理”是形而上的。理沒有情意造作,是一個凈潔空闊的世界,氣則能凝聚生物。另外,朱熹的太極說表面上看類似黑格爾的絕對觀念,都是最高理念的實體。但黑格爾的理念是理性的化身,具有精神的能動性,把物質世界看成是絕對理性外化的產物,不承認物質世界的永恒性。而朱熹的太極之理是陰陽五行之理的總和,不是理性思維活動的化身,自身并不能轉化為物質的東西。在朱熹看來,物質世界是氣化的結果,理只是規(guī)定世界的本質,自身并不創(chuàng)造物質世界。所以同樣是客觀唯心主義,但各個民族的哲學又有所不同,不能簡單地比附。此外,方以智的“質測之學”與“通幾之學”,學界普遍的認識是,“質測之學”是自然科學,“通幾之學”是哲學。朱先生指出,方以智學問包括“質論”與“通論”,前者揭示個別事物的的特征,即萬物的差異性,“通論”展示萬物世界的總體規(guī)律,即萬物的統(tǒng)一性。所以“質測之學”不只是對自然科學的研究,還有禮樂、氣論、陰陽之學等。

         

         


         

        在討論完這些問題之后,鄭老師指出,從朱先生那里,我們可以學到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即歷史主義和邏輯分析相結合,前者以湯用彤先生《兩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為代表,后者以馮友蘭先生為代表,我們應該繼承、發(fā)揚前人的方法。歷史主義包括實證的方法和唯物史觀的方法。實證就是把史料居于首位,從史料引申出結論,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如后人認為伏羲根據(jù)河圖作八卦,但《系辭傳》只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不能稱之為事實。唯物史觀的方法,即把學說理論的形成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考量,結合當時的生產力發(fā)展狀況。周易系統(tǒng)分為經、傳、學三部分,需要把它放在各自的歷史條件下分析,研究歷代易學時要注意分析時代特征,如漢代“卦氣說”受當時陰陽學說影響,王弼易學受到了魏晉玄學的影響等。同時,邏輯分析也是研究過程中必須運用的方法,如“太極”范疇在歷史上的演變。

         

        最后,鄭老師指出,寫中國哲學史要有“釋文、明理、求因、評判”這幾個要求,對中國哲學文本的闡釋須有“疏釋、考辨、分析、評判”這幾個方面,鄭老師并以朱先生《易學哲學史》對張載“一物兩體”一章的疏解為例,指出該書就是基本是按著這個路數(shù)來寫的,建議同學們要好好讀一讀這本書,以切實增強對中國哲學的實證研究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的體會。

         

        最后,鄭老師愉快地與來聽講座的章偉文老師、田智忠老師及所有研究生們合影留念。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