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學智慧緩和異性戀與同性戀的原則性爭議
作者:徐柯建新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西歷2011年7月7日
由呂麗萍轉發(fā)某牧師反同性戀的微博[①]以及簡短評語( “弟兄姊妹轉起來”和“給力”等)引發(fā)的爭議方興未艾,大體上,反對呂的文藝青年式自由主義者(借用秋風的說法)在網絡上占了上方,他們以人人自由平等、反歧視等為論證理由,看起來理直氣壯,而支持呂的宗教徒、自由保守主義者似乎顯得理虧。我并不是基督徒,對呂女士的其他方面也不太了解,根據我所服從的自由保守儒學的情理,先為呂做一些辯護;再根據自由保守儒學的技藝,提出緩和爭議的一些思路。
1、反同言論不違背言論自由與信仰自由
文藝青年式自由主義者最講究言論自由與信仰自由。依我之見,如果反同者既沒有要求在法律上禁止或干預同性戀行為,也沒有用實際行動干預同性戀行為,則反同性戀者的相關言論只是一種“反對”的表示,最多是發(fā)展成一種勸告不要搞同性戀的社會輿論。文藝青年可以反駁這類反同言論,但也要承認這類反同言論合乎言論自由原則。
反同言論有時也是一種需要尊重的信仰自由。將同性戀視為罪,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罪,而是基督教神學意義上的罪。這是基督徒的觀念,是圣經上的話。大多數傳統(tǒng)宗教或民間信仰也反感同性戀,雖然反感的程度大小不一,至少是覺得同性戀怪怪的。儒家雖非宗教,也容忍同性戀,但儒家有深刻的宗教性傾向,也不認為同性戀是正常的。文藝青年堅持信仰自由原則,也就要容忍有些宗教信仰對同性戀的反對。
2、審慎對待人類文明的大傳統(tǒng)
當然,文藝青年不會直接否定言論自由與信仰自由的權利,他們會認為雖然你有這樣的反同的言論自由和信仰自由的權利,但言論、信仰的具體內容形式不夠合理。比如,有人建議基督教等在這個問題上要改革,這個建議實在是有些狂妄,因為這幾乎是在建議基督徒不把圣經當作圣經,而是當作可用人的理性加以批判加以改編的普通文本。這種建議等于是說宗教對人類的自由繁榮可有可無,甚至是阻礙了人類的自由與繁榮,許多文藝青年就是這樣淺薄地對待宗教信仰、上帝、靈魂等等。
比如,據說同性戀是極少數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傾向(問題可能更復雜,有的人據說天生是雙性戀),他們值得包容、同情與支持。我關注同性戀多年,從最初覺得怪怪到現在對他們多了一些包容與同情,但我發(fā)現自己無法徹底否定對同性戀(雙性戀)的某種不愉快、某種不安。無論文藝青年與大眾傳媒如何力挺同性戀,說同性戀者“人家的性取向,怎么著都不會傷害我”,等等,我相信,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人與我一樣,最多是口服心不服。盡管他們可能會被自由權利、政治正確之類的話語鎮(zhèn)住,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感到(而不是僅僅想到)同性戀不正常,令人不愉快、焦慮煩惱(有時甚至是反感、惡心)。這是一種強有力的廣泛性的近乎本能的心里反應(甚至是生理反應),人類靠這種近乎本能的反應維系男女雙方的相互吸引、追尋著悲歡離合的愛情、創(chuàng)造了無數偉大的文藝作品,最重要的是,人類自我繁衍的本能在某種程度上要靠對同性戀的反感來維系。
要求異性戀不反感同性戀,那是絕對做不到的,再過一萬年也做不到,異性戀占主導性的地位,這是人類社會自我維持與延續(xù)的一種本能選擇,此種本能必然反感同性戀。文藝青年與大眾傳媒試圖改變這種反感,那簡直就是試圖反對人類的主流文明、反對絕大多數人形成的大傳統(tǒng)、反對絕大多數人的近乎本能。即使有一天,大多數人都不再反感同性戀,我敢說,那時候的人類不是現在的人類,而是另外一個物種,可能盛行人的克隆。有些文藝青年或許覺得克隆人很新鮮有趣、甚至很先進健康,但我卻深感恐怖。我尊重異性戀,但我不會假裝認為同性戀、異性戀對于人類或對于個人都是一樣的價值,試圖改變悠久的并且得到廣泛認同的大傳統(tǒng),是一種過于傲慢的情懷,哪怕這種情懷是以同情少數派的名義出現的。
3、以儒學自由保守之道應付人間的含糊沖突
文藝青年說,異性戀者認為同性戀者不正常已構成對同性戀者的歧視,這是一種過于簡單化的思維,是將自由主義的理念當作形式邏輯來演繹。靜心細想一下:對同性戀的不愉快當真是性別歧視、種族歧視意義上的歧視嗎?與對身體有缺陷者的歧視、對不同地方人的歧視、對底層人的歧視等等性質一樣嗎?對同性戀的不愉快可能并非針對同性戀者,而僅僅是針對同性戀行為(及宣揚、鼓吹同性戀)這么一個現象,并非源于異性戀者對同性戀者的傲慢、也并非源于異性戀者對同性戀者的憎恨(對他人的歧視不是源于傲慢就是源于憎恨),而僅僅是一種近乎本能的不愉快與不安,歧視是世俗性的,而對同性戀的不愉快與不安恐怕是宗教性的。某些宗教的教義不過是確認了這種近乎本能的反應具有宗教性,也就是說,同性戀與異性戀之間沖突是宗教性的(原則性的),是不可能得到完全解決的。如果我們處理得好的話,或許可以緩和這個沖突,但我認為,某些文藝青年將不認可同性戀的言論提升到歧視(如同“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這樣的高度和深度,看似十分政治正確,其實是對政治生活的無知,他們是在加劇沖突,而非緩和沖突。
同性戀的支持者或許會指出,同性戀者的性向也與生俱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同性戀者的煩惱也可以說具有宗教性。這個我愿意承認。造物者偶然錯誤地或者不知為何地將他們造成同性戀,異性戀者不應當代替造物者給同性戀者改變性向,因為那也是一種僭越,同性戀者的問題還是留給同性戀者親身去與造物者面對。同時,雖說同性戀有違人類文明的大傳統(tǒng),但也必須承認,同性戀可能也構成了人類的一個小傳統(tǒng),對小傳統(tǒng)也需要給予容忍、甚至同情。我不贊成政府與任何人干預同性戀者在私底下、在屬于他們的空間里的行為,更反對用法律制裁、以暴力反對同性戀者。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包容并讓他們的相關思想與行為邊緣化,既不反對,也不支持,更不會去大肆鼓吹同性戀者的權利主張。
這樣一來,對同性戀又是不愉快、焦慮煩惱,又是容忍與同情等,這似乎構成了一種含糊矛盾。但人類生活可能就是無法消除這類含糊矛盾,造物者的意圖無以揣度,大千世界繁雜難懂,沒有人能夠毫無弊端地找到一種理念將人類社會生活詮釋成一個各方面完全協(xié)調的、合乎形式邏輯的體系。有些文藝青年自由主義者認為他們的人人平等自由就是這樣的理念,在自由保守儒學看來,那只是文藝青年的白日夢罷了,生活從來就是不甚協(xié)調的、非形式邏輯的。有人說擁有平等的自由權利就夠了,但平等的自由權利只是人造物,盡管是不可缺少的人造物,任何一個社會都不能光憑人人平等的自由權利的原則就足以自我維持下去,維持權利還需要其他原則(比如維系人類自我延續(xù)的社會機制等)加以匹配。有人說不歧視同性戀早就是政治正確了,我覺得這種思維是將“政治正確”的各種原則當作公式來應用,公式能解決數學與邏輯問題,有時候也能解決物理化學甚至生物問題,用來解決人生問題與社會問題,恐怕要慎重些。政治正確的各種原則,用的不好的話,緩和不了沖突,只會掩蓋問題轉移問題,甚至加劇沖突。大多數的爭議難題是復雜的糾結的,需要我們尋找復雜多元的應對之路,訴諸“政治正確”,只會讓我們變得弱智。但依據儒者自由保守之智慧,在同性戀問題上,正如在其他問題上,尊重傳統(tǒng),如有必要,在傳統(tǒng)的邊緣上審慎改進,這是依然是行得通的。
4、婚姻關系或伙伴關系
同性戀在西方(特別是美國)成為問題,是因為,一方面自由主義成為公認的政治教條,人人有權按照自己的選擇去自由生活,只要不傷害到他人,任何人都無權干預,這就是政治正確;另一方面,大部分的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信基督教,而基督教認為同性戀是違背上帝啟示的“罪”。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不可開交的原則性沖突。而儒家傳統(tǒng)對同性戀行為雖有看法,但大體上能容忍同性戀行為,并沒有高調地將同性戀視為道德或宗教意義上的罪,更不用說以權力或暴力干預同性戀行為了,當然更不會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值得高調宣揚的傾向。低調的否認加低調的默許,是傳統(tǒng)儒學在同性戀問題上的中庸之道,雖不完美,但大體上行得通。但基督教在當代中國的流行,和文藝派自由主義者對同性戀反“歧視”的廣泛支持,慢慢地有了沖突的苗頭。眼下中國的同性戀權利運動并不可觀,但那是大環(huán)境決定的,大環(huán)境決定了任何權利運動都不能順利地、聲勢浩大地展開。似乎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大環(huán)境將會在不遠的將來大有改變,各種權利運動將會在大改變前后大肆展開,儒者應當事先考慮包括同性戀者權利問題者在內的各種具體的權利問題。
同性戀者如果像其他群體,如女權主義者、少數族裔人,僅限于爭取在工作上、政治上不受歧視,這是完全正當的。但如果同性戀者也要“結婚”權利、收養(yǎng)孩子的權利,這我不支持。收養(yǎng)孩子會帶來很多問題,而且支持同性戀收養(yǎng)孩子的并不太多,這個問題暫時不用討論。假如同性戀者不曾提出“結婚權利”等,那儒家也沒有必要去挑起原則性的爭議。但既然同性戀的中國支持者已經公開宣稱同性戀者有結婚的權利,并形成一股不容小視的輿論,儒家不能回避這個原則性的沖突。儒家并不幻想完全解決沖突,只想降低沖突的烈度,在維護大傳統(tǒng)之際包容小傳統(tǒng)。降低沖突烈度的措施是:甚至可以考慮支持同性戀者在法律上爭取“伙伴”名分,同時堅決反對同性戀者在法律上爭取“婚姻”的名分。理由如下:
自古以來結婚就是異性戀者的事,這個傳統(tǒng)應當得到尊重。主張同性戀者有權利結婚是在沖擊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念,傷害異性戀者的感情,因為婚姻在歷史上從來不僅僅是與性與情聯系在一起,而且是與敬畏自然、敬畏傳統(tǒng)、敬畏神圣、人類延續(xù)之類的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的。還是把他們單獨出來列為“伙伴關系”為好,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他們的要求、維護他們的利益,同時也是在維護“婚姻”的傳統(tǒng)性。同性戀者向來在邊緣地帶,他們爭取伙伴之類的名分,相對于婚姻,也是邊緣,不會對傳統(tǒng)造成太多沖擊,相反,可能是在改進傳統(tǒng),同時,這也表明儒家“正名”原則在新時代經過邊緣性的修正與拓展,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假如法律允許同性戀與異性戀有同樣的“結婚”的名分,同性戀者或許覺得平等了,異性戀者卻可能會覺得委屈。如果同性戀者可以“結婚”,那么儒家建議異性戀者寧可“不要結婚”。儒家將支持另一場運動,此社會運動要求在法律上把異性戀叫做(比方說)“圣婚”,不叫“結婚”。那么同性戀者是不是也要求“圣婚”呢?異性戀、同性戀既然不一樣,為何非要以同一種名分結合?又不是讓他們單獨坐在公共汽車的前頭或后頭,不是種族隔離,這有何不公平?
5、全國性爭議或地方性爭議
7月4日共識網發(fā)布了徐賁先生的《高于同性戀爭議的平等民權》,這篇文章似乎表明徐賁是典型的文藝青年之自由主義,他的標題就是在掩蓋問題轉移問題,依據他的平等民權原則,似乎同性戀與異性戀之間的原則性爭議有可能得到化解。不過,我感謝這篇文章給我一個啟示:假如同性戀者非要爭取“結婚”名分而不僅僅是“伙伴”名分,那么反對同性戀“結婚”的一方,應當力求將全國性的爭議變?yōu)橹菀患墸ㄔ谥袊褪鞘∫患墸┑臓幾h,并且最好將州一級的爭議變成縣一級的爭議。應當由層級較低的地方議會決定這個問題,全國議會和最高法院應當拒絕表態(tài),理由是尊重地方自治,尊重多元化,反對整體性地貿然改變“婚姻”這一傳統(tǒng)。
這思路的好處是降低沖突的烈度,使沖突雙方都可以擁有其偏好得到充分保護的州縣。不滿同性戀婚姻的人可以移民到不贊成同性婚姻的州縣,同性戀者可以從反對同性戀婚姻的州縣移民到不反對同性戀婚姻的州縣。各州縣對這個問題可能還會提出更多的解決方案,給了爭議中的雙方更多的比較與權衡的機會,沖突雙方因此可比較從容平和地繼續(xù)爭論,或許能更加拉近距離。
6、央視在加劇沖突
據報道,呂麗萍去年拿下金馬影后榮銜,按慣例,金馬獎今年將邀她再度與會頒獎,但“反同志”風波越演越烈,傳出金馬執(zhí)委會表示將暫緩邀她出席今年盛會。執(zhí)委會執(zhí)行長聞天祥表示,距離頒獎典禮還有一段時間,相信將有最理想的解決方式。我不相信能有最理想的解決方式,但這個沖突或許可以緩和,決定暫緩邀請本身并沒堵死緩和沖突之路,如果最終決定不邀請,那可能是在加劇沖突了。因為決定不邀請并非毫無道理的呂麗萍,已經是違背了公正、違背了慣例,而人類的自由與繁榮是靠許許多多的慣例支撐起來的。演藝圈盛產文藝青年式自由主義者,一直有許多人在宣揚同性戀的各項權利,他們很高調,但演藝圈也一直有很多人依據健全的常識在低調地抵制著同性戀權利的高調化。金馬獎背后是整個演藝圈,面對的關注者也包括沖突雙方,金馬獎應當超越沖突雙方,不要將自身當成某一方宣傳的工具。
另據報道,央視某主持人在節(jié)目中說:我們尊重名人本人的信仰,但這并不等于去認同一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可以如此公開地對一個在中國社會還有些特殊的群體去表達你的歧視。我們想對同性戀人群說一聲,套用一句我們非常熟悉的話,我可以不認同你生活的方式,但我愿意捍衛(wèi)你不同于我的生活的權利,等等。有評論認為這體現了央視節(jié)目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正在變大。我倒覺得,央視在如此明顯的原則性爭議當中,如此明顯地偏向一方,恐怕無助于解決問題。鑒于央視經常代表官方,我們有理由認為這違反了官方站民間爭議中應當力圖保持中立的原則;政府如果不想保持中立,那他應當偏向人類的主流傳統(tǒng)并想方設法緩和原則性沖突,而不是跟在文藝青年后面追求“政治正確”,假裝問題已經有了唯一正確的解決方案。雖然我不是基督教徒,但我認為經過現代詮釋后的今天基督教對同性戀者并不是歧視,而是一種對高調宣揚同性戀權利的限制(限制即包容同性戀行為并使之邊緣化)?;浇桃饬x上的罪,并非單獨針對“同性戀者”,亦非法律意義上的罪,甚至可能也不是道德意義上的罪。有基督教在限制同性戀,對于儒家和所有愿意限制同性戀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好事,因為宗教信仰屬于自由主義的第一要義,甚至比言論自由還重要,基督教對同性戀的限制,是在將沖突體制化,與無體制化的沖突相比,降低了沖突的烈度。
最后,讓我套用一句我們非常熟悉的話,對文藝青年自由主義者說:你們可以不認同基督徒信仰的具體內容形式,但你們應當捍衛(wèi)基督徒信仰的自由權利。在你們認真對待同性戀者的同時,也請你們認真對待爭議中的另一方。問題遠遠沒有解決,也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決,我們能做的,無非是緩和、降低沖突的烈度,不要讓政治正確之類的話語掩蓋了舊問題、醞釀了新矛盾。同性戀者永遠是特殊群體,無論中國外國,無論過去將來,我們不要幻想有一天他們不再是“中國社會還有些特殊的群體”。世間的事情常常是這樣的如悲觀主義者所說的不完美、甚至矛盾重重,但悲觀主義能夠給我們緩和矛盾的智慧。
注釋:
[①] 兩個微博:(羅馬書 1: 26-27 “因此,神任憑他們放縱可羞恥的情欲。他們的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yōu)槟嫘缘挠锰?;男人也是如此,棄了女人順性的用處,欲火攻心,彼此貪戀,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就在自已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和( 紐約州議會昨晚通過了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提案。這是美國第六個通過類似法案的州,也是最大的一個州。求神憐憫這片日益墮落的土地!即使有一天若這里法律規(guī)定反對同性戀會被判刑,我也仍然要傳講:同性戀是罪。神愛罪人,但神恨惡罪!信靠耶穌,勝過罪惡,出死入生。)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fā)表
【上一篇】【盛洪】一件重要的“小事”——關于紅十字
【下一篇】【陳明軍】我來回答袁偉時的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