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佩林】明代衍圣公爵位承襲考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間:2022-01-07 15:50:27
        標簽:明代衍圣公爵位、爵位承襲

        明代衍圣公爵位承襲考

        作者:吳佩林(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暨孔府檔案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孔子研究》2021年第6期

         

        摘要:有明一代,共有十位孔子嫡裔承襲衍圣公爵位且實際任職,另有孔承慶、孔胤椿兩位雖為嫡長子,但因早卒而未能在生前襲爵,其爵位乃后世追贈。朝廷對衍圣公爵位襲封的重視表達了政統(tǒng)對道統(tǒng)的依賴,以及對孔子嫡裔的褒崇與優(yōu)待之意。明代首位衍圣公的承襲沿襲元代故事,其后之子孫承襲皆遵嫡長子繼承制。從十位衍圣公的襲爵情況來看,不行丁憂即請承襲是常態(tài);其襲封程序,以明成化六年(1470)為界,前后各有不同。終明一代,上任衍圣公離世后,下一任的襲封不一定隨即進行;其襲爵時間與朝廷頒制誥命的時間不一定同期。諸如此類,都說明衍圣公的爵位承襲在諸多方面具有不確定性。

         

        關鍵詞:明代 衍圣公 爵位承襲

         

        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直集賢院的祖無擇(1011-1084)上奏朝廷,認為朝廷對孔子嫡裔孔宗愿以“文宣公”襲封不妥,因為“文宣王”是孔子的謚號,“祖謚不可加后嗣”,請求皇帝發(fā)布詔書,“更定美號”。同年三月,宋仁宗下詔,改“文宣公”為“衍圣公”?!把苁ス边@一封號自此確立。其后,除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至徽宗崇寧三年(1104)期間一度改為“奉圣公”外,“衍圣公”封號一直延用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累計長達862年。

         

         

         

        衍圣公作為孔子嫡裔,因其與朝廷存在道統(tǒng)與政統(tǒng)關系,受到朝廷的格外尊崇。隨著《孔府檔案》的開放,相關問題日益受到學界關注。而欲使研究深入,尚有大量基礎性工作要做。就明代衍圣公的承襲情況而言,李景明、孟繼新等有過梳理。但他們的研究未注明資料來源,可信度不夠。事實上,由于史料對此問題記載有限,且僅有的史料所述不一,非經(jīng)考辨,不能窺其堂奧。故本文在梳理時力求窮盡、比勘相關史料,重要之處盡可能展示史料原文,并就其襲封特征作適當闡發(fā),以使讀者能明了事實之脈絡與真?zhèn)巍?/span>

         

        一、衍圣公的生卒時間、生母與其父親的婚姻關系、襲爵時間與誥命

         

        有明一代,共有十位孔子嫡裔承襲衍圣公爵位且實際任職,另有孔承慶、孔胤椿二位雖為嫡長子,但因早卒而未能在生前襲爵,其爵位乃為后世追贈。具體情況如下:

         

        (一)孔希學

         

        孔希學,字士行,父孔克堅,孔子第五十六代長孫。生于元順帝至元元年(1335)十二月初十日,生母為孔克堅夫人張氏。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七日,朝廷封希學衍圣公爵位。誥曰:

         

        古之圣人,自羲、農(nóng)至于文、武,法天治民,明并日月,德化之盛,莫有加焉。然皆隨時制宜,世有因革。至于孔子,雖不得其位,會前圣之道而通之,以垂教萬世,為帝者師。其孫子思,又能傳述而名言之,以極其盛。有國家者,求其統(tǒng)緒,尊其爵號,蓋所以崇德報功也。歷代以來,膺襲封者或不能繩其祖武,朕甚憫焉。當臨馭之初,訪世襲者,得五十六代孫孔希學,大宗是紹。爰行典禮,以致褒崇。爾其(勤敏以進學,恭儉以成德,庶幾)領袖世儒,益展圣道之用于當世,以副朕之至望,豈不偉歟!可資善大夫,襲封衍圣公。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二十日,以疾終于正寢,年四十七。

         

        (二)孔訥

         

        孔訥,字言伯,孔希學長子,孔子第五十七代孫。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正月二十一日,生母為孔希學夫人董氏??紫W去世時,孔訥二十三歲。

         

        依古代丁憂制度,孔訥為父守喪三年。除服日期未到,朱元璋的結發(fā)之妻馬皇后于洪武十六年(1383)薨,孔訥奉詔進京致祭。祭畢,朱元璋對孔訥給予禮遇,并擬襲封孔訥衍圣公爵號。但孔訥“以居喪辭”,故暫緩襲爵。原文謂:

         

        孔訥丁父憂,以馬后喪,赴京祭陵。既竣事,入覲。太祖顧謂廷臣曰:“孔訥,真圣人子孫?!辟n膳光祿,命館于太學。遣尚書劉仲質(zhì)勞問,日繼庖廩,賜衣物、鈔錠。將使襲爵,以居喪辭,乃止。

         

        洪武十七年(1384)正月,孔訥服喪期滿,進京朝見。其情形于孔希學神道碑有載,原文謂:

         

        越三年,為洪武甲子春正月,其子訥以服闋入覲,禮官引見華蓋殿。上問以宗族蕃衍,子姓賢否。訥奏對動合禮度,即命館于太學。翌日,召嗣襲封衍圣公,御制誥詞以賜。

         

        對于此事,《明實錄》“(洪武十七年正月)乙巳”也有記錄,且錄有御制誥文。原文謂:

         

        (洪武十七年正月)乙巳,以孔子五十七代孫訥襲封衍圣公。初,訥入朝,引見華蓋殿。上問其宗族子姓多寡賢否,訥奏對詳明,動合禮度,命館于太學。至是,襲封爵。御制誥文曰:“三皇五帝之道,坦然明白,人所共由。至周衰道微,而諸家之說并興,天下莫知所宗。獨先師孔子刪述六經(jīng),綱維斯道,使萬世有所依據(jù),其功尚矣,故天鑒有德,廟祀無窮,子孫弘衍,世有其爵。前衍圣公希學嬰疾奄逝,爾訥為其長子,服闋來朝,特令襲其封爵,以奉先師之祀。敬哉!”

         

        但對于這次朝見情況和襲封的具體時間,《洪熙元年衍圣公孔訥神道碑》的記載卻有所不同:

         

        服除,丙寅正月朝京師。既見,上大喜,即命禮官卜日授爵。于是以二月二日拜襲封之命,受誥大廷,百僚班列,仍敕禮官以教坊樂導送至太學。

         

        綜合上面不同記載,其情況大致是,正月七日見面之后,確定襲封事,并擬定了御制誥文。但當時并沒有立即授爵,而是“卜日”進行,所卜之日為二月二日。

         

        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九月十六日,孔訥病卒?!暗媚晁氖腥R员灸晔露赵嶙媪帧?。

         

        (三)孔公鑑

         

        孔公鑑,字昭文,孔訥長子,孔子第五十八代孫。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生母為孔訥夫人陳氏。大量史料顯示,孔公鑑在其父親去世的當年,即建文二年(1400)便已襲封衍圣公。如《圣門志》記“洪武三十三年襲封衍圣公”;《明史》謂“嗣爵二年卒”;《闕里文獻考》載“建文二年,襲封衍圣公”;《孔子世家譜》等載“洪武三十三年襲封衍圣公”。

         

        不幸的是,朝廷還未來得及授予誥命,孔公鑑便在其父去世一年半之后,即建文四年(1402)四月五日因病早卒,時年二十三歲?!斑h近聞者,無間識不識,咸共悼惜。”宣德元年(1426)二月十二日,追賜孔公鑑衍圣公誥命。原文謂:

         

        制曰:孔子明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三綱五常之理,示法萬世。我國家遵用以安天下,故推恩其(及)子孫者,所以隆崇報之禮焉。故襲封衍圣公公鑑,乃宣圣五十八代孫,早紹封爵而弗永年。然克謹禮度,不忝先世。茲特恩推,追賜誥命,以著嘉念不忘之意。九原有知,庶其歆服。

         

        宣德元年二月十二日

         

        (四)孔彥縉

         

        孔彥縉,字朝紳,孔公鑑長子,孔子第五十九代孫,其名與字均為仁宗皇帝所命。生于建文三年(1401)三月十三日,生母為孔公鑑夫人胡氏。因父親去世早,“母胡夫人教育之”。永樂八年(1410),孔彥縉年方十歲,明成祖朱棣召其進京襲爵,觀其言動進退,從容詳雅,喜謂侍臣曰:“真神明之裔也!”十二月十九日,便封其為衍圣公。制曰:

         

        孔子之道,配乎天地,師表萬世,咸在尊崇。欽仰素王,傳襲后裔。今五十九代孫彥縉,允為世嫡,雅有令資,俾紹顯榮,用光儒胄,可襲封衍圣公。惟克懋勤,服茲寵命,勉修圣學,承藉家聲。欽哉!

         

        景泰六年(1455)十月二十一日,孔彥縉得風疾而卒,年五十五歲。

         

        (五)孔承慶(追贈)

         

        孔承慶,字永祚,孔彥縉長子,孔子第六十代孫。生于永樂十八年(1420)三月初七,生母為孔彥縉夫人夏氏,逝于景泰元年(1450)十一月二十六日??壮袘c因先于父親去世,未能襲封衍圣公。景泰六年(1455),朝廷因其子孔弘緒襲爵,追贈襲封衍圣公。制曰:

         

        朕惟積善在躬,余慶必垂于后;顯榮于國,寵命必及其先。況為先圣之后人,其禮尤宜于加等。爾孔承慶,乃襲封衍圣公孔弘緒之父,潛德弗耀,為時善人,胡不永年?幸生賢嗣。子既襲于封爵,爾亦宜有褒崇,是用追贈爾為衍圣公。嗚呼!生有善譽,沒有榮名。尚克歆承,永光胤祚。

         

        (六)孔弘緒

         

         

         

        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緒畫像(孔子博物館藏)

         

        孔弘緒,字以敬,孔承慶長子,孔彥縉嫡長孫,孔子第六十一代孫。生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二月二十一日,生母為孔承慶夫人王氏。因避乾隆弘歷諱,后世改為孔宏緒??壮袘c去世時,孔弘緒年僅三歲。

         

        在其祖父去世三年后,即景泰六年(1455)十二月二十三日,孔弘緒應召入京,襲封衍圣公,時年八歲。制書曰:

         

        帝王之道,待孔子而后明;尊崇之典,顯其世而后至。此有國者之常禮,而我祖宗以來之盛心也。先師孔子六十一代孫孔弘緒,既稟令資而為世嫡,宜膺顯爵,以紹儒宗。特命襲封衍圣公。惟德可以繩先,惟學可以希圣,往惟懋毖,光寵是承。欽哉!

         

        成化五年(1469),孔弘緒“坐事失爵”,被廢為庶人。關于孔弘緒失爵原因,有多種記載,但囿于孔府地位,所談大多甚簡。如《明史》謂“弘緒少貴,又恃婦翁大學士李賢,多過舉。成化五年被劾,按治,奪爵為庶人”?!睹鲬椬趯嶄洝匪韵鄬Χ愿鼮榫唧w,原文謂:

         

        (成化五年三月癸卯)衍圣公孔弘緒有罪,革職。弘緒初為南京科道所劾,下巡撫山東都御史原杰按之,悉得其非法用刑,奸淫樂婦四十余人,勒殺無辜者四人。狀以聞,命官會問,坐以斬。上念宣圣之后,特從寬,革職為民。仍命巡撫等官會勘族內(nèi)應襲者奏聞區(qū)處。

         

        (七)孔弘泰(以弟的身份襲爵)

         

        孔弘泰,字以和,孔承慶子,孔弘緒之弟??缀刖w失爵后,朝廷命山東巡撫等官舉其宗人應襲者。后經(jīng)孔氏宗長孔克晟等呈狀,都御史翁世資、吏部尚書姚夔等上奏朝廷,最終確定遵照“宋代若蒙、若虛故事”,以孔弘緒之弟孔弘泰代兄襲爵,待孔弘泰去世之后,仍令孔弘緒之子襲爵。原文謂:

         

        都御史翁世資等奏:“孔氏宗長孔克晟等狀言,闕里自漢高祖過魯祀孔子,封九世孫騰為奉祀君,其后世世以宗子承襲。至四十七世孫若蒙監(jiān)修祖廟,有罪免,以其弟若虛承襲。若虛卒,仍以若蒙子端友繼之。今弘緒既以罪免,其弟弘泰讀書知禮義,宜奉先圣宗祀?!焙胩┲辆孪吕舨?,尚書姚夔等言:“弘泰宜循若虛故事,令襲衍圣公。弘泰之后,仍令弘緒之子繼之?!弊嗌?,故有是命。

         

        孔弘泰,景泰元年(1450)生,明成化六年(1470)襲封衍圣公。襲封后,孔弘泰上表稱謝。鑒于孔弘緒少貴僭禮失爵,經(jīng)國子監(jiān)監(jiān)丞李伸建言、禮部覆奏,朝廷決定讓孔弘泰在國子監(jiān)讀書一年后,方可許歸。期間,每逢朔望和重要節(jié)日,隨班朝參。原文謂:

         

        圣公習禮入學

         

        成化六年,國子監(jiān)監(jiān)丞李伸言:“前襲封衍圣公孔弘緒自幼失學,長而狎近群小,以致干冒刑憲。圣明念先圣之裔,特寬宥,革職為民,即令其弟弘泰襲封,恩渥矣。然不預教之,誠恐復蹈前轍。伏望留之京師,賜以館舍,俾之隨侍班行,獲睹禮制。退則從游太學,受教于師儒。俟其學成,遣歸奉祀?!倍Y部覆:“宜準其言,留弘泰在監(jiān)讀書一年,然后許歸,仍給與牙牌懸?guī)В吠r節(jié)隨班朝參?!睆闹?。

         

        成化七年(1471)五月,孔弘泰在國子監(jiān)學習期滿,禮部乞請弘泰回曲阜奉祭,但未得應允,明憲宗仍命其留在京師。原文謂:

         

        (成化七年五月)己亥,禮部言,襲封衍圣公孔弘泰奉命在國子監(jiān)讀書習禮一年,今以屆期,乞遣歸奉祭。命仍留之。

         

        成化八年(1472)七月九日,孔弘泰因母親老病再次懇請回曲阜,得以允準。原文謂:“命襲封衍圣公孔弘泰歸闕里?!潦呛胩┮阅咐喜。揖脮缂罀?,乞歸,故允之。”

         

        但不知為何,遲至成化十一年(1475)十一月十九日,朝廷才“賜襲封衍圣公孔弘泰誥命”。衍圣公秩系二品,朝廷按例頒給的是犀牛角軸誥。次年十一月,衍圣公府“援先朝故事,乞給玉軸誥”,以珍藏闕里。十一月十四日,朝廷特給之,賜襲封衍圣公孔弘泰“玉軸”誥命。對于所給誥命原文,《闕里志》有載,謂:

         

        制曰:朕惟先師孔子之道,傳自堯、舜、禹、湯、文、武,而為后世帝王之楷式者也。尊崇之典,既屢加于其躬;錫封之恩,宜移侈于其后。爾孔弘泰,乃孔子六十一代孫,生稟清資,行遵禮度,宜膺顯爵,以賁厥宗,特命襲封衍圣公。于戲!惟學可以希圣,惟德可以繩先。爾往懋哉,毋忝朕命。

         

        弘治十六年(1503)五月,衍圣公孔弘泰卒,年五十四。

         

        (八)孔聞韶

         

         

         

        六十二代衍圣公孔聞韶畫像(孔子博物館藏)

         

        孔聞韶,字知德,號成庵,孔子第六十二代孫。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八月十八日,生母為孔弘緒妾江氏。其叔父孔弘泰去世時,孔聞韶二十一歲。弘治十六年(1503)九月,孔聞韶入覲。初六日,封其為衍圣公,制曰:

         

        國家稽古右文,建中弘化,實惟先師孔子之道是憑是式。故錫爵啟封,俾奉世祀。崇德象賢之典,自祖宗列圣至于朕躬,有隆無替。爾聞韶,儒宗世嫡,嗣膺封命,而茂年美質(zhì),足紹前休。爾尚克勤進修,永終令譽,以副四方之觀禮,以光百代之宗祀。夫忠信乃行乎州里,孝弟可通于神明,爾惟欽哉!學在溫故而知新,德貴擇善而固執(zhí),此先師之明訓,而家學所世守者也。爾其懋哉,毋忝朕命。

         

        襲封后,孔聞韶奉表稱謝。

         

        嘉靖二十五年(1546)二月十一日,孔聞韶以疾卒,享年六十五歲。

         

        (九)孔貞幹

         

        孔貞幹,字用濟,號可亭,孔聞韶長子,孔子第六十三代孫。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十一月,生母為孔聞韶夫人衛(wèi)氏。嘉靖二十五年(1546)十一月奉命至京襲封衍圣公爵。同年,孔貞幹為襲封衍圣公事上呈謝表。

         

        嘉靖三十年(1551)八月十二日,朝廷賜誥命:

         

        制曰:朕聞孔子以萬世為土,蓋其道德高厚,教化無窮,故所以報于其后者,建以上公,子孫承繼,永作賓于王家,不獨享祀之隆而已也。爾襲封衍圣公孔貞幹,乃孔子六十三代孫,性姿溫粹,器宇端凝。考古好文,無忝圣人之胄;象賢崇德,宜疏世爵之封。爰示褒章,用昭寵數(shù)。于戲!闕里之裔,以爾為嫡,則爾乃禮義之所宗也。惟秉心寅慎,乃可以對光靈;惟制行光明,乃可以表姻族;惟禮物恪修,乃可以系四方之望;惟文獻不墜,乃可以為百世之征。爾惟懋哉,斯承朕之無斁。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七月,孔貞幹抱疾赴京慶賀萬壽圣節(jié)。未及拜慶,病情加重,世宗皇帝遣御醫(yī)徐煒來視。八月初八日卒于賜第,年三十八。葬祖墓西。

         

        (十)孔尚賢

         

         

         

        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賢畫像(孔子博物館藏)

         

        孔尚賢,字象之,號希庵,別號龍宇,孔貞幹長子,孔子第六十四代孫。生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七月初二日,生母為孔貞幹夫人張氏。嘉靖三十五年(1556),孔尚賢隨同父親孔貞幹朝賀萬壽節(jié),因父卒于京師,“即命此襲爵”,時年十二歲。同年,孔尚賢為襲封衍圣公事上呈謝表。

         

        因孔尚賢年幼,山東巡撫丁以忠上言:“宜如宏緒例,肄業(yè)國學?!痹t從之。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三十日,朝廷正式封孔尚賢為衍圣公,世宗親頒誥命。制曰:

         

        我國家稽古致治,一惟孔子之道是循是式?;涀宰孀诹惺ィ源陔蓿鸪缰?,愈隆弗替,尤必寵其后人,紹封奉祀,所以致無窮之報也。爾孔子六十四代孫襲封衍圣公孔尚賢,賦資明敏,早承《詩》《禮》之傳;秉志恪恭,不忝神明之胄。眷惟國典,宜有褒嘉。是用錫之誥命,以為爾榮。夫崇德貤恩,朕乃率循乎彝典;象賢濟美,爾宜光紹乎前休。尚其益懋厥修,庶以振祖風而延令譽。欽哉!

         

        熹宗天啟元年(1621)十一月二十四日,孔尚賢因病卒于京城賜第,享年七十八歲。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均先于父親去世,俱無嗣。

         

        (十一)孔胤椿(追贈)

         

        孔胤椿,字懋齡,號震寰,孔尚賢長子,孔子第六十五代孫。生于隆慶五年(1571),卒于萬歷四十七年(1619)。因先于父親去世而未能襲爵。后世為避雍正皇帝胤禛諱,改“胤”為“衍”。

         

        天啟五年(1625)三月,熹宗親臨太學,孔胤植應召陪祀,疏請“以兄衍椿為大宗嫡長,早世無嗣,不獲承祧,亦請贈如其爵”,得到皇帝允準,于是追贈孔胤椿衍圣公爵位。制曰:

         

        公爵嗣封,冢子必登乎祀典;仙風遠逝,圣宗益耀夫謙光。雖塤韻之流凄,挹金聲而自振。恩無間,渙綍同榮。爾孔胤椿,乃衍圣公胤植之兄,寧靜標資,端溫萃雅。躬禔寅慎,蜚禮義之聲華;孝克孚誠,表彝倫于姻族。模型支庶,勞必身先;揖讓家庭,榮惟已后。應疏封于冊府,遽逸響于泉臺。紹金友而象賢,維宗有祀;傷玉昆之雁斷,報德無窮。茲贈爾為衍圣公。賁芝檢于松楸,優(yōu)嘉盛典;回云旗于河漢,篤祐后程。

         

        (十二)孔胤植

         

         

         

        六十五代贈衍圣公孔胤椿衣冠像(孔子博物館藏)

         

        孔胤植,字懋甲,號對寰,孔子第六十五代孫,生于萬歷二十年(1592)十一月十四日。后世為避雍正皇帝胤禛諱,改“胤”為“衍”,又有記為“蔭”“允”“治”字的??咨匈t因二子早卒且無后,在病逝前召從弟孔尚坦的長子孔胤植到京師,立為嗣子。

         

        對于孔胤植的襲封時間,有天啟元年(1621)、二年(1622)、六年(1626)三說。

         

        1.天啟元年說

         

        道光三年(1823),孔昭薪纂修《孔氏大宗支譜》之《孔氏大宗譜》載:“天啟元年襲衍圣公”。此說又為后人引用,如《濟州金石志》載:“按《孔子宗譜》,六十五代衍植,字懋甲,號對寰。天啟元年(1621)襲衍圣公”。

         

        《闕里文獻考》載:“天啟元年,六十四代公入覲京師,寢疾,賜第。念二子皆不祿,大宗不可無嗣,遂召公往,立為子。及卒,乃以公襲世爵。”

         

        2.天啟二年說

         

        《圣門志》載:“胤植,字懋甲,尚賢嫡侄,天啟二年襲封”。

         

        乾隆《兗州府志》載:“尚賢以嫡次枝堂侄允植為后。允植系五經(jīng)博士貞寧之孫、尚坦之子。天啟二年襲封”。

         

        3.天啟六年說

         

        《明書》載:“第六十五代允植,字懋甲,天啟六年(1626)襲封。后遇國變,薨?!?/span>

         

        相比而言,天啟二年(1622)說更為可靠。這是因為:一是天啟二年正月,孔胤植給朝廷的一份奏折還是以“世襲五經(jīng)博士”的身份上呈的;二是孔胤植為襲封衍圣公事上呈的謝表中記錄了具體的時間。原文謂:“孔子第六十五代孫,襲封衍圣公孔胤植,天啟二年五月二十四欽奉恩命,襲封衍圣公爵?!睂榇耸律铣实闹x表造假或記錯的可能性幾近于無。

         

        天啟二年諭襲封衍圣公孔胤植,敕與隆慶三年三月孔尚賢敕同。天啟五年二月初六日封六十五代孫衍圣公孔胤植。制曰:

         

        景皇輿之教化,圣緒千秋;冊盟府之典章,公遵一位。覽熙明暢運,猶日昭月朗而莫踰;矧歷數(shù)在躬,維內(nèi)圣外王之務急。不顯揚其世祿,將曷振夫人文?遹渙絲綸,載輝樽俎。爾衍圣公胤植,承休圣澤,列爵朝簪?!对姟贰抖Y》舊聞,蚤服父兄之訓;芝蘭異稟,挺為帶礪之英。出云雨于秀阜崇崗,寧羨鹍輪擊水;滋泉源于清河瑞岳,宛瞻麟角在庭。翼翼公圭,纘江漢秋陽之烈;洋洋列鼎,生舞雩洙泗之風。實朝倫之可嘉,洵至德之不朽。煥茲章數(shù),肆獎爵封,颙表儒觀,蔚征文獻。茲用封爾為衍圣公。于戲!金聲玉振,儀范百王,鼎食鐘鳴,輝煌千祀。蓋立道以經(jīng)世,維承家之有人。非樹德滋,亦猶虛貴。朕方執(zhí)牲原廟,視餼儒宮,橋門生泗水之瀾,膠序見尼山之峻。文章儀世,簠簋屬卿。仰生民以來之一人,綰承休而后之萬葉。爵之輕重,道之休明。爾職是資,圣績斯在。惟念朝恩之既渥,益德業(yè)之崇修。學有余師,善將終譽。惟欽惟毖,務保厥榮。如綍如綸,往加恪慎。

         

        順治四年(1647)冬十二月十五日,以疾卒于家,年五十六。

         

        二、有關襲爵的其他諸問題

         

        綜上討論及結合相關史料,以下就明代衍圣公襲爵的其他諸問題作進一步的討論。因孔承慶、孔胤椿二位非實質(zhì)襲爵,故以下所論僅針對實質(zhì)襲爵的十位。

         

        (一)明代首位衍圣公沿襲的是元末做法,其子孫承襲遵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

         

        對于衍圣公的襲封,《明會典》分公侯伯襲封、公侯伯子孫襲封兩個層次。因此,有明一代,首位衍圣公及其子孫的襲爵所遵行的典制有所不同。

         

        1.首位衍圣公的襲封

         

        首位衍圣公孔希學(56代)在洪武元年(1368)襲封時,其父親孔克堅還在世,直到洪武三年(1371)三月二十八日才卒。既然孔克堅還沒去世,那為什么不直接任用呢?原來是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十月,元廷召孔克堅為同知太常禮儀院事,以其子希學襲封衍圣公。明初朱元璋沿用的是元代做法。朱元璋不以孔克堅襲封衍圣公,還可能與孔克堅對朱元璋的態(tài)度有關。在元朝與紅巾軍的戰(zhàn)爭中,孔克堅站在元廷一邊,為其出謀劃策,是朱元璋的對立面。朱元璋建國號稱皇帝后,孔克堅仍稱病不赴詔,此舉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

         

        關于明代首位衍圣公孔希學的襲爵,《明會典》規(guī)定:“公侯伯襲封,皆覈其宗圖,辯嫡庶,明倫序,以杜爭端。衍圣公襲封亦如之?!币簿褪钦f,朝廷要核對其宗圖,以確保系嫡長繼承。此事在正德四年(1509)十一月初十日朝廷給衍圣公孔聞韶的敕中曾提到,原文謂:“我太祖高皇帝崇重爾祖先圣之道,即位之初,首命訪求大宗之裔襲封衍圣公?!?/span>

         

        關于公侯伯的襲封,據(jù)《明會典》記載,嘉靖三十四年(1555)題準:行兩京五軍都督府,各委堂上官,需要提交宗支圖冊,將公侯伯父祖始封承襲來歷,并立功人下的派子孫,與應襲之人母氏、收生人等,備造宗圖人冊,一樣三本,一存本府,一送吏部,一送吏科備查。以后每五年一次造報。從嘉靖二十年(1541)開始,凡公侯伯病故,必先奏請殯葬,方許襲爵。違者,參奏治罪。孔希學的襲封是否照此辦法,其死后是否奏請殯葬,筆者沒有查到相關記載。不過,從朝廷對衍圣公遣官致祭的做法來看,奏請殯葬說是成立的,且適用于后來的襲封者。

         

        2.子孫襲封

         

        關于子孫的襲封,《明會典》載:“凡公侯伯子孫襲爵。洪武二十六年定:受封官身死,須以嫡長男承襲;如嫡長男事故,則嫡孫承襲;如無嫡子嫡孫,以嫡次子孫承襲;如無嫡次子孫,方許庶長子孫承襲。不許攙越……孔氏襲封衍圣公如之?!泵鞔苁ス木唧w承襲情況如下:

         

        (1)“受封官身死,須以嫡長男承襲”,即父親去世,由嫡長子承襲??自G(57代)、孔公鑑(58代)、孔彥縉(59代)、孔貞幹(63代)、孔尚賢(64代)共五人,均為嫡長子,且在其父親去世后襲爵。

         

        (2)“如嫡長男事故,則嫡孫承襲”,即嫡長子如果先于父親離世,則由嫡長孫承其爵位??壮袘c(60代)先于其父孔彥縉去世,便由其子孔弘緒(61代)承襲祖父孔彥縉(59代)的爵位。這種情況發(fā)生后,朝廷通常會以追封的形式授予死者以爵位,以補某一代之缺位,也表達朝廷“褒崇”之意。

         

        (3)“如無嫡子嫡孫,以嫡次子孫承襲”??棕分玻?5代)的承襲就是如此??咨匈t(64代)兩個兒子均早卒絕嗣,因此不存在“嫡長男承襲”之說。但孔尚賢將弟孔尚坦的長子孔胤植過繼給自己,孔胤植于孔貞幹而言,為“嫡次子孫”。所以,孔胤植得以“嫡次枝嫡長親侄”的身份承襲衍圣公爵位,詳見圖一。

         

         

         

        (4)“如無嫡次子孫,方許庶長子孫承襲”??鬃拥诹淮鷮O孔弘緒因事革職后,照《明會典》規(guī)定,應由其長子襲爵,但此時其長子尚未出生,朝廷于是依照宋代先例,由其弟孔弘泰(61代)以孔承慶“嫡次子”的身份過渡,代為承襲。等孔弘泰過世之后,再回到“嫡長男承襲”的辦法。而孔弘緒夫人李氏,繼配熊氏、袁氏,均無子。如此一來,嫡長子孫、嫡次子孫無從談起。孔弘緒之妾江氏生了二子,其中長子為孔聞韶(62代)??茁勆赜谑且浴笆L子”的身份承襲衍圣公爵位。

         

        (二)不行丁憂即請承襲是常態(tài)

         

        明代丁憂制度規(guī)定,文職官吏遭遇父母亡故,須離職守喪(不計閏)二十七個月??紫W去世后,其子孔訥參照此例守喪三年,后襲爵。又孔弘緒承襲的是其祖父孔彥縉(59代)的爵位,參照《大明令?戶令?嫡孫丁憂令》“凡嫡孫為祖后而承蔭入仕者,祖亡,服斬衰三年”之規(guī)定,當守喪三年。而孔公鑑、孔貞幹、孔尚賢三位在其父親去世之后很快就承襲了爵位。于此,吏部主事郭諫臣(1524—1580)在一份奏疏中提到此前衍圣公“凡遇父母之喪,不行丁憂即請承襲,與軍職同”。郭諫臣所言與實際情況雖有出入,如孔訥是在守喪三年后才封爵的,但也大抵如此。

         

        隆慶元年(1567),郭諫臣上疏朝廷,奏請衍圣公須守喪三年,以表率天下。疏謂:

         

        魯為上世秉禮義之國,孔子又萬世禮義之宗。今國家特世封為衍圣公,秩以一品者,正以圣人后,為能守禮以表率天下之人耳!不使其子孫守三年之制,其何以責天下?乞許遵制丁憂,一如文臣。

         

        郭諫臣的意思是軍人不行丁憂,那是戰(zhàn)時需要,情況特殊,而衍圣公作為圣人之后,當一如文臣,守三年之制。朝廷就此讓廷臣議復,其中吏部認為“衍圣公或遇親喪,自今仍令守制。其襲封一事,所司代為奏請,令其守護印信,候服滿起送承襲,服內(nèi)免其入賀?!比撼家舱J為“許照文臣終制起復”。隆慶四年(1571)題準“照例守制”,襲封一事,“撫按官代為具奏,令其暫管府事。服滿之日,起送承襲”。也就是說,衍圣公守制并不意味著其他什么事都不做,府事要照常承管。其后孔胤植的襲爵也是如此,他在天啟二年(1622),即孔尚賢去世之后的次年就承襲了爵位,照常管理府事,直到丁憂結束,朝廷才頒賜誥命。

         

        之所以未等到三年結束后才襲爵,即“不行丁憂即請承襲”,與衍圣公府運轉的特點有關。一般文職官員丁憂解職,尚有其他人員頂替,而衍圣公只有一人,作為一府之主,孔府府務、年例、進貢表馬、慶賀典禮、祖廟春秋祀事等都需要安排料理。職是之故,天啟二年(1622)五月孔胤植給朝廷的奏折就言:“有病故即襲者,蓋以慶賀大典、職守奉祀為重,故先襲爵,后守制,已成舊規(guī)?!?/span>

         

        (三)關于襲封程序的其他問題

         

        1.衍圣公“襲爵”時間與“誥封”時間不一定同步

         

        襲爵時間是指衍圣公承襲爵位的時間,誥封時間是指朝廷頒制誥命的時間。按照常理,衍圣公襲爵后,朝廷當即會御制誥文,但這兩個時間往往不同步。十位中,同步的有孔希學、孔訥、孔彥縉、孔弘緒、孔聞韶五位;不同步的也有五位,分別是孔公鑑、孔弘泰、孔貞幹、孔尚賢、孔胤植。嚴格來講,只有當朝廷“誥封”后,衍圣公的身份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朝廷頒制誥命之前,這個“襲爵”僅具有“名分”的性質(zhì),盡管明清文獻都稱之為“襲爵”。

         

        之所以不同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死后追封,如孔公鑑;二是守制三年結束之后才誥封,如孔尚賢、孔胤植,而孔弘泰、孔貞幹均在襲爵五年后賜誥命;三是需先在國子監(jiān)學習一段時間,如朝廷當時為了防止孔弘泰步其兄孔弘緒的后塵,規(guī)定“衍圣公始襲者在監(jiān)讀書一年”。如前所述,孔弘泰在國子監(jiān)學習不止一年,直到成化八年(1472)才得以回曲阜。孔弘泰、孔貞幹在襲爵五年后才誥封,除了三年守制外,延后兩年的原因可能也與在監(jiān)讀書有關。

         

        2.上任衍圣公離世后,下一任的襲封不一定隨即進行

         

        按照常理,在上屆衍圣公離世后,下任衍圣公的襲封即進入議事日程,但事實并非如此??自G由于守制,在父親去世三年后襲爵??讖┛N在父親去世八年后才襲爵。為何如此?限于史料,已難考證。筆者推測,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孔彥縉在其父親孔公鑑去世時才兩歲,年齡太小。二是永樂初年,朝廷忙于戰(zhàn)事以鞏固新政權,而到了永樂八年(1410),永樂帝親征塞外獲勝,七月還北京,十月回到南京?;鼐┲?,出于政統(tǒng)合法性的考慮,便在此年頒賜了衍圣公誥命。

         

        3.自孔弘泰襲爵之后,需奉表稱謝

         

        從現(xiàn)在保存的文獻來看,從明成化六年(1470)孔弘泰開始,包括其后的五任衍圣公均在襲爵后上呈了謝表。這六位中,“襲爵”時間與“誥封”時間不同步的孔弘泰、孔貞幹、孔尚賢、孔胤植四位,其所呈謝表均發(fā)生在朝廷頒賜誥命之前。

         

        4.孔聞韶的襲爵程序

         

        按照朝廷成化六年(1470)定議,孔弘泰去世后,當以孔弘緒長子孔聞韶繼之。其接繼程序,在《明實錄》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非常珍貴。原文如下:

         

        (弘治十六年六月戊午)巡撫山東都御史徐源言:“衍圣公孔弘泰初以其兄弘緒革爵暫令借襲,今既卒,其爵宜歸弘緒之嫡子聞韶?!币蚱淇资献迦藸罴八?、府、縣公文以請。事下吏部看詳以聞。吏部查具議案,請如源奏。上從之,命禮部照例取聞韶至京襲爵。

         

        從上可以看出,其程序大致情況是:孔氏族人、曲阜知縣、兗州府、山東承宣布政司上呈公文,山東都御史徐源呈遞奏折→朝廷收到后,派吏部核查實情后據(jù)實奏報→吏部核實后,呈請朝廷同意徐源的奏折→朝廷同意,認為“崇儒重道,莫先于孔氏,其亟行之”→遂命禮部照例通知孔聞韶到京襲爵?!睹鲿洹份d:“衍圣公歿后,聽其應襲子孫赴京襲爵?!笨茁勆氐睦右舱f明這條規(guī)定在實踐中是得到實行的。

         

        5.孔胤植的襲爵程序

         

        天啟二年(1622)五月二十一日,孔胤植上奏朝廷,請求皇帝“敕下吏部查例,覆請俯準臣襲封公爵”。吏部收到皇帝的圣旨后,鑒于孔胤植以嗣子承襲的特別情況,“猶恐不的”,移文山東省撫按查實。山東省查明后,認為今日承襲之人當屬孔胤植。隨后又將情況“坐名咨送”到吏部,吏部“未敢擅便”,請皇帝決定。最后奉圣旨,孔胤植襲封衍圣公。

         

        三、結論

         

        限于史料,本論域的相關問題尚不能充分展開。本文僅就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一)本文立足史料,對明代歷任衍圣公的生卒時間、襲封時間、賜誥時間、生母與其父親的婚姻關系等問題,逐一作了考證,結論較為可靠。而反觀相關成果,多有錯漏。如邢鐵《明清時期孔府的繼承制度》一文,把孔希學的受封時間誤記為“洪武三年”;孔祥林等著《孔府文化研究》一書,將孔弘緒、孔弘泰、孔胤植的受封時間分別誤記為“景泰元年”“成化五年”“天啟元年”;駱承烈《中國歷史上的孔子嫡裔》一文,把孔彥縉的受封時間誤記為“洪熙元年”。孔子博物館的陳展將孔胤植的受封時間定為“天啟元年”。不僅如此,這些研究均沒注意到衍圣公“襲爵”與“誥封”時間不一定同期的現(xiàn)象。又如對于衍圣公的襲爵情況,袁兆春所著《孔府檔案的法律史料價值研究》一書,認為孔子第五十六代孫孔希學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襲爵的,而事實上這時孔希學的父親孔克堅還健在。與此同時,筆者也發(fā)現(xiàn)一些史料可能存在問題。如曲阜孔林《洪武十四年孔希學神道碑》記載:“洪武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宣圣五十七代孫誥封衍圣公?!币簿褪钦f,孔訥在其父親死后一個月便被誥封了衍圣公,而這與上文提到洪武十七年(1384)相矛盾。個中原因,有可能是立碑者宋訥誤撰(想當然地認為其父親去世當年就襲封了),也有可能因為原碑漫漶不清,抄錄者誤識所致。又如對于孔弘泰的誥封時間,明代陳鎬《闕里志》所記“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封六十一代孫孔弘泰衍圣公”就不甚妥當。根據(jù)前述《明實錄》的兩條史料推測,“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很可能是衍圣公府收到玉軸誥命的時間,因為在之前,朝廷已賜孔弘泰誥命且給過犀牛角軸誥?!蛾I里志》如此記載誤導了后來的研究者,相關成果大多將成化十二年當作了孔弘泰的襲封時間。

         

        (二)朝廷對衍圣公的襲封表達了政統(tǒng)對道統(tǒng)的依賴,以及對孔子嫡裔的褒崇與優(yōu)待之意。前引誥命“有國家者,求其統(tǒng)緒,尊其爵號,蓋所以崇德報功也”“爰行典禮,以致褒崇”“我國家尊用以安天下,故推恩其(及)子孫者,所以隆崇報之禮焉”“先圣之后人,其禮尤宜于加等”“崇德象賢之典,自祖宗列圣至于朕躬,有隆無替”“惟念朝恩之既渥,益德業(yè)之崇修”等等,其內(nèi)容均表達了這層含義。

         

        (三)衍圣公襲封的基本程序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孔訥至孔弘緒時期,程序大致分三步:報請承襲→禮部、吏部核查宗支,上報皇帝批準→應襲子孫赴京襲爵,朝廷同時頒賜誥命。第二階段為孔弘泰至孔胤植時期,程序大致有五步:報請承襲→禮部、吏部核查宗支,上報皇帝批準→應襲子孫赴京襲爵→衍圣公上呈謝表→朝廷頒賜誥命。

         

        期間在不同階段因不同事由,其細節(jié)又多有不同。比如,隆慶四年(1571)之前,衍圣公在服制期間可以自行報請承襲,而在之后改由“撫按官代為具奏”。又如,在遇到一些諸如嗣子承襲、兄終弟及等特殊情況時,程序往往更為復雜,從孔氏族人、縣、府、省到朝廷,均有可能卷入,這在前面已有詳細說明,此不贅述。

         

        (四)終明一代,衍圣公的襲爵在諸多方面具有不確定性。對于衍圣公的襲爵制度,盡管有一些規(guī)定,但在諸多方面仍未形成定制,存在隨機性和變通性。其主要表現(xiàn)為:上一任衍圣公離世后,有時當年補位,有時職位空缺長達七八年;有時守制結束再襲爵,有時先襲爵再守制;有的在守制期間就誥封,有的在守制結束才誥封,更有守制結束若干年后才誥封的。這些不確定性都給衍圣公的履職以及衍圣公府的運轉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其具體情況如何,筆者將另文探討。(為方便閱讀,本文已略去注釋和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