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淦 趙連穩(wěn)】陜甘味經(jīng)書院:西北維新運動主陣地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系列
        發(fā)布時間:2022-04-10 15:11:00
        標簽:陜甘味經(jīng)書院

        陜甘味經(jīng)書院:西北維新運動主陣地

        作者:張淦 趙連穩(wěn)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初八日辛卯

                  耶穌2022年4月8日

         

        在陜西涇陽縣姚家巷,曾坐落著一所對近代西北教育影響深遠的書院——陜甘味經(jīng)書院,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陜甘學政許振祎奏請設立,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制為涇陽縣立小學堂。味經(jīng)書院雖存在時間僅30年,但在柏景偉、劉光蕡等關中名儒的主持下,繼承發(fā)揚關學“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崇尚實學,對西學兼收并蓄,培養(yǎng)了大批時務人才,成為西北維新運動的重鎮(zhèn)。

         

        名列清末關中四大書院

         

        味經(jīng)書院由當?shù)厥考潊墙▌拙璧?,許振祎和陜西紳商共同捐資修建,院址長53丈、寬12丈,包含味經(jīng)堂、清白池、時敏齋、日新齋、大雅扶輪門等主體建筑,之后幾經(jīng)擴建,又建成藏書樓、刊書處、時務齋等,以滿足生徒肄業(yè)、刊印書籍之需。因其規(guī)模宏大,講授課程又以經(jīng)世濟民的實學為主,吸引了眾多學子慕名而來,與宏道書院、關中書院、崇實書院并稱清末關中四大書院。

         

        味經(jīng)書院雖不及關中書院、宏道書院歷史悠久,但在創(chuàng)辦之初就秉持“關學”傳統(tǒng),明確了“以實學為主”的辦學宗旨,這讓味經(jīng)書院與西北其他書院相比獨具特色,使之在日后成為西北學校教育中傳播科學思想的前哨。總體而言,味經(jīng)書院的辦學特色主要有三點:第一,教學內容“不以空談為學,不以空談為教”,專注于實學講授,強調學以致用,因時而變。第二,為防止山長與書院教學脫節(jié),書院規(guī)定山長需負責日常講學,傳授文化知識,督促生徒完成學業(yè)。如劉光蕡任山長期間,曾多次指導生徒閱讀,“院長中坐,監(jiān)院側坐,諸生分東西坐,前列一案,兩生對坐,四人隅坐。按班輪讀,先生隨時講解”。第三,書院交由地方士紳組成的董事會管理,減少地方官員對書院的干預,山長選聘權歸董事會所有,使得選聘山長時“可免徇情、敷衍之弊”,學品兼優(yōu)者承擔書院教學工作,有益于經(jīng)世致用的學風長久傳承。

         

        以培養(yǎng)博古通今、挽救危局的實用型人才為己任

         

        味經(jīng)書院地處關中,是關學的發(fā)源地,書院延續(xù)了關學的“求真務實”“通經(jīng)致用”的傳統(tǒng),并在此基礎上“因時變學”,貫通中西,以培養(yǎng)博古通今、挽救危局的實用型人才為己任。

         

        在味經(jīng)書院辦學30年間,眾多大儒講學于此,而對書院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當屬史兆熊、柏景偉、劉光蕡三人。史兆熊,味經(jīng)書院首任山長,許振祎評價其“學有本源,體用兼?zhèn)洹?。史兆熊十分注重生徒的品行修養(yǎng),嚴禁生徒吸食鴉片、賭錢游娼、騙誘賒貸、擅自出入戲場和飯館,在學習上要求生徒“功夫不必求多,總要實有心得”,悉心指導,言傳身教。他還允許社會上的農(nóng)、工、商、賈旁聽書院講會,起到了普及文教之效。柏景偉在味經(jīng)書院主講時,更重實學,提出八項“教約”,對生徒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并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與劉光蕡一同創(chuàng)建“求友齋”,生徒都是從書院中選拔而來,“其課以經(jīng)學、史學、道學、政學為主,而天文、地輿、算法、掌故各學附之”,可見書院把自然科學作為傳授的內容。

         

        在味經(jīng)書院發(fā)展歷程中,真正做到溝通中西、以救時局的是劉光蕡。劉光蕡,字煥唐,號古愚,是近代著名關學家、教育家,被梁啟超贊譽為“關學后鎮(zhèn)”。光緒十三年(1887年),劉光蕡接替柏景偉擔任書院山長。此后12年,劉光蕡將西學引入書院課程之中,與關學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相結合,培養(yǎng)通曉西方自然科學的新式人才。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陜西學政柯逢時的幫助下,劉光蕡于求友齋基礎上建立了刊書處,將教學與刻書融為一體,書籍由生徒負責校對,刊印了《天演論》《地球各國考略》《天文地學歌略》《筆算數(shù)學》《微積溯源》等大量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的著作,在傳播新思想的潮流中走在了時代前列。

         

        甲午戰(zhàn)爭后,劉光蕡在味經(jīng)書院創(chuàng)設“時務齋”,入齋弟子共40人,希望培養(yǎng)“救時之急務”的人才。劉光蕡認為,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是“舍實事而尚虛文”,學習脫離時代的八股文無濟于事。他制定《味經(jīng)書院時務齋章程》,規(guī)定生徒每日“以二時講閱經(jīng)史,二時習學西藝及西書,二時游息”,經(jīng)史與西學并重。劉光蕡強調分類閱讀,將時務齋生徒所讀之書分為道學類、史學類、經(jīng)濟類和訓詁類,且每一類書籍的學習都要做到中西結合,以實用為先。如經(jīng)濟類書籍不僅包括《三禮》《通志》《通典》等,還有《萬國公法》等西洋政治書籍。劉光蕡的算學水平很高,他視“算學為各學之門徑”,將其列為書院必修課,主持刊印了《梅氏籌算》《平三角舉要》《代數(shù)術》等書籍以及《火炮量算通法》《勾股細草》等書院師生的研究成果,激發(fā)了生徒探索西方科學的濃厚興趣。此外,劉光蕡還在書院建天文臺,組織生徒參與到咸陽、興平等縣的地圖測繪工作中去,鍛煉生徒的實踐能力。

         

        成為西北地區(qū)維新中心

         

        戊戌變法期間,劉光蕡支持維新變法,號召書院生徒積極投身維新運動,救亡圖存。他曾派書院生徒邢廷莢、楊蕙、陳濤等人奔赴北京、上海、武漢等地,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共商變法事宜。劉光蕡還創(chuàng)立復邠學會,與北京強學會遙相呼應,時稱“南康北劉”,其早年的生徒李岳瑞則聯(lián)絡在京陜西籍官員成立關西學會。在當時,味經(jīng)書院成為西北地區(qū)的維新中心。

         

        味經(jīng)書院成為當時西北維新運動的主陣地。劉光蕡認為,“欲知時務,非閱報章未由”,他鼓勵生徒閱讀《申報》《萬國公報》《京報》等進步報刊,將其中重要文章摘錄整理成冊,每月印發(fā)給諸生,使之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新思想和國家大事??涤袨?、梁啟超的一些文章如《五上書記》《桂學答問》《幼學通議》等也通過刊書處問世。劉光蕡還在西安出版了季刊《時務齋隨錄》,宣傳西學,是為陜西近代史上最早的報刊。在劉光蕡的影響下,三原、涇陽、扶風等地的學會紛紛成立,維新思想在陜西得到了有力傳播。

         

        戊戌政變發(fā)生后,劉光蕡受到牽連,被迫辭去了味經(jīng)書院山長職務,但他提倡新學、重視時務,成就了一大批既懂經(jīng)史又了解西方科學技術的國之棟梁,在當時有“關中才俊十九出其門墻”之說。我國現(xiàn)代水利建設的先驅李儀祉、愛國教育家楊松軒、著名數(shù)學家張秉樞、中國報界宗師張季鸞等皆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從味經(jīng)書院走出的生徒或投身教育,或參與民主革命,均在各自領域為救國存亡而奮斗。

         

        陜甘味經(jīng)書院為近代陜西乃至西北教育發(fā)展、科技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書院師生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關學始祖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