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周溯源】一部新見迭出的孟學史力作

        欄目:書評讀感
        發(fā)布時間:2022-04-26 16:37:30
        標簽:孟學史

        一部新見迭出的孟學史力作

        作者:周溯源(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十三日丙申

                  耶穌2022年4月13日

         

         

         

        《先秦漢唐孟學研究》,周淑萍著,中華書局2020年11月第一版,98.00元

         

        孟子是儒家“亞圣”,孟子學說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對思想學術的發(fā)展演變,影響巨大而深遠。歷史上學人對孟子的研究從未停歇,成果如雨后春筍,形成了堪與孔學、老學、易學比肩的孟學。近年來,孟學研究成果迭出,而新近出版的周淑萍教授所著《先秦漢唐孟學研究》當屬其中的一部力作。該書是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成果,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孟學史”(11ZDA056)結項成果之一。

         

         

        在先秦漢唐時期孟學史上,告子駁孟、荀子非孟、司馬遷《孟子傳》、王充《刺孟》、趙岐《孟子章句》、韓愈推孟子入道統(tǒng)等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議題,該書在總結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些議題作了進一步的考察與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例如,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全面肯定孟子的第一人,明確肯定孟子為承繼孔子的第一人;司馬遷所寫《孟子荀卿列傳》是歷史上第一篇關于孟子的傳記,對孟子的生平、學術師承、思想淵源、學說主旨、政治境遇都做了考察評判,其觀點和結論深遠地影響了后來的孟子研究者,所以司馬遷《孟子荀卿列傳》是研究孟學的一座豐碑。然而奇怪的是,在《孟子荀卿列傳》中還有淳于髡、鄒衍、鄒忌、田駢等十七人的小傳,而淳于髡、鄒衍等與孟子、荀子并非同一思想學術陣營,且傳主雖是孟子、荀子,但對孟子、荀子的敘寫字數(shù)卻遠遠少于淳于髡、鄒衍等人,敘寫鄒衍的字數(shù)超過敘寫孟子的字數(shù)三倍以上。寫法奇特,是何原因?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該書認為,司馬遷這樣寫,是要用鄒衍、淳于髡等襯托孟子。鄒衍、淳于髡與孟子的游歷非常相近,都曾游說齊梁,都曾向梁惠王、齊宣王進言。可是鄒衍進言的方式是先迎合其意,“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淳于髡進言的方式是“承意觀色”,隨機應變,二人都獲得了豐厚的物質回報。而孟子始終不阿世、不茍合。司馬遷以鄒衍、淳于髡的迎合、“承意觀色”來襯托孟子志于仁義不茍合取榮的高風傲骨,同時為孟子學說辯護和正名,肯定孟子之說并不是“迂遠而闊于事情”,而是“方枘圓鑿”,不逢其時,故而其說在當時難行。這個分析是有見地的。

         

        再如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是現(xiàn)存最早的《孟子》注本,后合于《十三經注疏》,在孟學史上十分重要。《孟子章句》采用了漢代經學家注經的體例,分章析句,注解語詞、名物、典故、制度,章末概括本章大義。趙岐對《孟子》語詞名物的訓詁受到廣泛肯定,因而學界對《孟子章句》的訓詁學成就的研究者眾多??墒牵睹献诱戮洹肥勤w岐躲避宦官追殺、藏于友人屋宅復壁(即夾墻之間的暗室)時所寫,他自述寫作動因是“系志于翰墨”,也就是借作《孟子章句》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想主張。因此,書中趙岐不僅闡發(fā)了他對孟子思想學說的理解,也融入了自己關于漢代時代問題的思考。所以,研究《孟子章句》,必須厘清趙岐對孟子思想學說的解讀以及他關于漢代時代的思考。該書考察了趙岐對孟子思想核心——王道論、心性論、養(yǎng)浩然氣論的詮釋,指出趙岐認為孟子“王道”論的重心在生民、安民,孟子心性論是性里情表,孟子“浩然之氣”是人的生命意義與道德精神的合一。該書肯定趙岐關于孟子王道論、心性論、養(yǎng)浩然氣論的解讀深得孟子真意,但是不同意趙岐將孟子所說“大人”“賢者”狹義化為國君,將本與君主同姓的“貴戚之卿”解釋為外戚,將孟子主張的聽取民意解釋為防止朋黨,等等。這些辨析持之有故,令人悅服。

         

         

        《先秦漢唐孟學研究》拓寬了孟學研究視域,將學界習以為常而在孟學史上卻是不可忽視的群體納入了研究的視野,如孟子弟子對孟子的問疑等。如所周知,雖然歷史上推尊孟子是主流,但是懷疑批評孟子的聲音也一直存在,不僅有東漢王充的《刺孟》,宋代司馬光、李覯、葉適等人推動的疑孟思潮,還有明代朱元璋授意下的刪節(jié)《孟子》等等。即使在戰(zhàn)國時期,孟子還在世的時候,其人其說也受到了不少的懷疑批評。梁惠王、齊宣王等諸侯王視孟子之說迂闊,思想家告子當面反駁孟子的人性論,其后同為儒門中人的荀子批評孟子學問駁雜,暗諷孟子是一介俗儒,甚至批評孟子是禍亂孔子學說的罪人。在孟子弟子中,充虞、陳臻、公孫丑、陳代、彭更、屋廬子等人,對先生孟子的一些行為和思想言論也有困惑,于是提出自己的疑問。弟子之疑問,是疑孟之先聲,應當受到重視,要看到孟子的一些重要思想正是在回答弟子之問時闡釋的。該書指出,“孟子弟子于孟子其人其說的疑,與后來疑孟、非孟者不同,他們對孟子其人其說的疑,多是因不解、困惑而疑,是出于尊孟,而后來疑孟、非孟者對孟子的疑,是出于批孟”(《先秦漢唐孟學研究》第185頁。下凡引該書,只注頁碼),甚至是要消解孟子在儒家的地位。該書將孟子弟子對孟子問疑納入研究范圍,拓展了研究視域,豐富了孟學史研究內容,也得出了一些新的認知。

         

        該書對孟母地位的變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韓嬰《韓詩外傳》和劉向《列女傳》中記載有孟母的故事,學界多將孟母故事作為文學、教育學領域的研究對象。該書認為漢代孟母故事對孟母的歌頌贊美,其實也昭示了漢代人對孟子的尊崇,孟子地位在漢代的提升,不僅表現(xiàn)在《孟子》被立于學官、出現(xiàn)了《孟子》注本等,而且表現(xiàn)在對孟母的推崇。分析孟母形象的變遷,說明“自西漢以來,孟子在人們眼中,不是荀子所說的俗儒、陋儒,而是一位承傳孔子學說的大儒,而孟子能有此成就,首功在孟母”,“孟母在漢代受推崇,實是母以子顯,因尊孟子而尊孟母”(第270頁)。

         

        王充“刺孟”是孟學史及儒學史上的一樁著名學術公案。該書全面考察王充《刺孟》批評孟子的觀點與邏輯,提出了不同于學界的新觀點,認為王充“刺孟”之“刺”,正誤兼有,且誤解為多。不同于學界多著眼于從批評精神分析王充對孟子的批評,而是關注王充批孟時對孟子觀點的解讀是否與孟子思想相符。該書的結論是:王充批評孟子拒絕齊王所賜“失謙讓之理”,其實是他對孟子的義利觀、士人出仕之道、理想人格缺乏深刻認識;王充指責孟子答梁惠王“求利”之問有失,則是不明白孟子所答關鍵在于王道與霸道治國方略之爭;王充非難孟子以“毀瓦畫墁”答彭更是比喻失當,實際上是他對孟子志功之論以及辯論術所知甚淺;王充指出了孟子“天命論”有與歷史和現(xiàn)實相違背的一面,但卻忽視了孟子之“天”并非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也未領悟孟子“正命論”對主體的道德自主性、主動性的強調;王充指出孟子對陳仲子的批評失于苛責,卻沒有洞察孟子批評陳仲子的本質在于保護人倫親情。所以,作者得出結論,王充“刺孟”之“刺”,正誤兼有,而誤解為多,但王充“刺孟”與荀子“非孟”不同,是責備賢者之意,也是破除偶像崇拜。

         

        該書總結唐代孟學的發(fā)展,提出集群式發(fā)展是唐代孟學非常顯著的特點。該書指出,唐代大力推舉孟子的有趙匡、楊綰、張鎰、韓愈、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皮日休等人。其中楊綰為《孟子》爭取經書地位,張鎰為《孟子》注音義,而張鎰是楊綰的好友。韓愈對孟子的推崇在唐代最具影響力,在他的引領下,尊孟成為風氣,而他的朋友、門徒也多是尊孟之人,柳宗元、李翱、皇甫湜與韓愈都交誼甚密,即使晚唐時期的皮日休,也是韓愈的忠實擁護者。柳宗元與趙匡有師門淵源,他曾師事陸質,陸質的老師就是趙匡。可見,唐代孟學是在一批有相同學術淵源、志趣相投的學人的推動下而崛起的。

         

         

        《先秦漢唐孟學研究》非常重視史實與史料,引證豐富,不發(fā)空頭議論。該書關于魏晉南北朝至隋朝孟學的研究就爬梳了非常豐富的史料。魏晉至隋是孟學發(fā)展的潛隱期,近五百年時間只有綦毋邃一人為《孟子》作注,其他學人沒有評說《孟子》的專門文章。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孟子》依然是魏晉至隋學人的重要文化資源,是這一時期人們學習的重要典籍。時人“家著一書,人書一法,雅人君子投筆硯而高視”,既宗奉《孟子》,亦廣征《孟子》以言事,將孟子的學說融進自己的思想觀念之中,所以魏晉南北朝孟學雖潛隱,但并沒有停下前行的腳步。

         

        該書爬梳了豐富的史料考證魏晉至隋孟學的演變,征引的經史子集四部文獻多達五十余部,并就其中涉及《孟子》的論述作了中肯的評議。例如關于《孟子》對佛教的影響,該書指出:“魏晉至隋佛教在其中國化過程中,從孟子思想中借力頗多,受孟子心性論的影響,中土佛教主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并用孟子仁義、仁政比附佛教教義,構筑了佛教仁道政治?!保ǖ?82頁)這些評議,持之有據(jù),信而有征。

         

        《先秦漢唐孟學研究》對先秦漢唐孟學展開了多學科融合研究,以思想史研究模式為主,文獻學研究模式為輔,兼及其他學科,展開綜合研究,擴大了研究的廣度,增加了研究的深度??傊?,《先秦漢唐孟學研究》是一部功底深厚、有獨到見解的孟學史研究力作,值得學界關注。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