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龍書院:把科學傳授也納入其中
作者:吳耀明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四月初六日己未
耶穌2022年5月6日
“天作高山,寔惟封龍。平地特起,靈亮上通。嵯峨竦峻,高麗無雙。神燿赫赫,理物含光?!睗h刻名碑《封龍山頌》記載了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南20公里處的歷史文化名山——封龍山的巍然壯觀、鐘靈神秀。封龍山之所以出名,不單是因為有珍貴的漢碑《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名揚四海,也不僅僅在于巍峨綺麗的山水風光,而更在于這里曾有一所在中國教育史上作出不可磨滅貢獻的書院——封龍書院。書院由北宋名相李昉創(chuàng)建,金元時期因李冶、安熙等著名學者任山長興盛一時,成為河北地區(qū)文化教育中心,培養(yǎng)和造就了大批經(jīng)世致用、造福鄉(xiāng)梓的人才,傳下了綿延千年的文脈。
北方最著名的書院之一
封龍書院的歷史,可溯源到東漢名士李躬在此結(jié)廬講學,自漢唐以來,封龍山因其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雅就一直吸引著文人志士前來讀書游學,至宋元時期封龍山書院興盛一時,共有三所書院:封龍書院、中溪書院和西溪書院。李昉在封龍山南麓和北坡分別創(chuàng)辦了封龍書院和中溪書院,后來學者張著在龍首峰西創(chuàng)辦了西溪書院。封龍山林立三所書院,成為河北書院最密集的地區(qū),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
封龍書院的創(chuàng)辦者是北宋名相李昉。李昉(925—996年),字明遠,深州饒陽人,后居真定,著名文學家、史學家。丁憂期間回到真定,在封龍山創(chuàng)立封龍書院,收徒講學。宋初任中書舍人,宋太宗即位后任戶部侍郎、工部尚書、文明殿學士、參知政事、平章事,以司空致仕,卒贈司徒,謚號“文正”。
李昉為人正直無私,為官持重穩(wěn)健,待人敦厚、不念舊惡,有做宰相的器量,深受宋太宗賞識,被宋太宗評價為“善人君子”。李昉平日喜讀詩書,留下了“朝退歸來只在家,詩書滿架是生涯”“滿架詩書滿炷香,琴碁為樂是尋?!钡脑娋洌瑫r人評價其“為文章慕白居易,尤淺近易曉”,成為“白體詩”的代表人物。李昉還主持編修了《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三部大型類書,在保存整理古代文獻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
正是在李昉的主持下,封龍書院才正式以書院的形式走上了歷史舞臺,以制度化、正規(guī)化提升了辦學水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封龍書院也成為我國北方最著名的書院之一。
促進自然科學研究與傳播
宋元以來,封龍山所在的北方地區(qū)屢遭戰(zhàn)亂,封龍書院幾度廢棄、卻又屢廢屢興。金元之際著名數(shù)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李冶來到封龍山,修整李昉講堂、重振封龍書院,聚集了飽學之士講學,也吸引了數(shù)千學生前來求學。他力邀好友著名文學家元好問、儒臣張德輝在封龍書院講學,人稱“龍山三老”。封龍書院“聚徒數(shù)千人,朝暮講誦不輟”“四方負笈來學者,如坐春風”。培養(yǎng)了很多德才兼?zhèn)洹㈩H有成就的學生,如:著名元曲名家白樸、李文蔚,駐守真定漢人世侯史天澤的兒子史杠、史杞,儒臣王思廉、王德淵、焦養(yǎng)直、張翼等,這些師生在歷史上都赫赫有名,產(chǎn)生了遍及全國的影響。
李冶(1192—1279年),字仁卿,號敬齋,我國著名的宋元四大數(shù)學家之一。李冶自幼聰穎、極愛讀書,學習刻苦、學問精進,金正大七年(1230年)中進士,授鈞州知州,蒙古滅金后流亡山西。1251年,李冶回到元氏縣,重修封龍書院講學。元世祖忽必烈聞其賢,前后三次召見,首次見面時問其治天下之法,答曰:“為治之道,立法度、正紀綱而已?!焙霰亓壹次缓笥赜盟钜币岳喜⊥裱灾x絕。至元二年(1265年),又召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兼同修國史,李冶勉強就職,僅一個月因病辭歸,終老于封龍山,謚號“文正”。清代學者施國祁評價李冶“講學著書,秘演算術,獨能以道德文章確然自守,至老不衰”。
李冶喜好讀書、涉獵廣泛,在數(shù)學、天文、歷史、文學、哲學、醫(yī)學等領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均有建樹,成為集多門學問為一體的大學者,著有《測圓海鏡》《益古演段》等書。李冶在數(shù)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對天元術(設未知數(shù)并列方程的方法)的總結(jié)與提高,改變了用文字描述方程的舊法,使方程理論基本上擺脫了幾何思維的束縛,實現(xiàn)了程序化。這是對中國獨創(chuàng)的半符號代數(shù)的重大發(fā)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shù)學理論,比歐洲發(fā)明類似的半符號代數(shù)早了300多年。清代學者阮元對其數(shù)學成就評價道:“立天元者,自古算家之秘術;而《海鏡》者,中土數(shù)學之寶書也?!?o:p>
李冶在封龍書院講學近20年,注重教學相長,把講學傳授和專業(yè)研究結(jié)合到一起,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教學理念上,他認為,對于求學的人,應該不問出身、不限年齡,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以期達到勸善明理的教育目的。他還教導學生,不要迷信古人和權威,要批判地繼承學習前人知識和方法。在教學內(nèi)容上,除了理學,李冶把數(shù)學、天文學的講授也納入教學中,這是和其他書院相比最大的特色。李冶主持封龍書院期間培養(yǎng)了大批杰出人才,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研究和傳播,加快了數(shù)學、天文學和工程技術的實際應用結(jié)合,在中國科技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北方理學重鎮(zhèn)
李昉、李冶都中了進士,身后得到了文臣最高謚號“文正”,可見其事功得到了朝廷高度認可。元代中期的山長安熙卻不屑仕進、一心治學,在封龍書院講學14年,使程朱理學在河北得到更廣泛傳播。
安熙(1269—1311年),字敬仲,號默庵。年輕時仰慕理學名儒劉因(號靜修,人稱“靜修先生”),欲前往容城劉因門下就學,但劉因逝世,遂跟從劉因門人烏沖學習,成為劉因的私淑弟子,熱心搜集編訂劉因遺著,篤守并傳承程朱理學。后人評價安熙對劉因創(chuàng)立的靜修學派傳承貢獻最大。這一學派以師承為主線,承傳數(shù)代,綿延百年,著述宏富,成就卓越,構(gòu)成了元代北方文派的主體。
安熙在《封龍書院釋菜先圣文》中自述心跡,表達了對程朱理學的推崇。為學上,他主張以圣賢為師,主張“余力學文,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發(fā)軔圣途,以存諸心,以行諸己,以及于物,以化于鄉(xiāng)”。教學上,主張“教人入學以居敬為本,讀書以經(jīng)術為先”。培養(yǎng)了數(shù)百名弟子,其中蘇天爵、安煦、李士興、楊俊民、魯古納丁、王治書等皆有所成就、青史留名。至此,封龍書院成為北方理學重鎮(zhèn),對周邊地區(qū)理學傳播、教育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回望千年,封龍書院在李昉、李冶、安熙等一代代學者的主持下,廣泛地傳播了儒學(特別是理學)和科學(特別是數(shù)學),成為河北文脈最長、影響最大的書院,促進了北方地區(qū)文化傳承和教育發(fā)展,為人才培養(yǎng)、理學興盛、民族融合、社會穩(wěn)定作出了巨大貢獻。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