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是一項需要耐心的工作
作者:府建明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初一日癸丑
耶穌2022年6月29日
府建明:江蘇人民出版社原總編輯。哲學博士,編審。入選“全國新聞出版行業(yè)領軍人才”,獲“全國優(yōu)秀中青年編輯”“江蘇省十大名編輯”稱號等。兼任多所大學的教授和研究生導師。
推薦圖書:《中國哲學通史》
中國有沒有“哲學”?設若有,是謂“中國哲學”還是“中國的哲學”?這些問題曾在學術界有過一定的爭論?,F(xiàn)在絕大數(shù)學者認為這是個偽命題,但仍有少數(shù)人抱有這樣的疑惑。最近江蘇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國哲學通史》(學術版),以新的研究方法和寫作范式,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也為廣大讀者認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提供了一把很好的鎖鑰。
《中國哲學通史》是江蘇人民出版社今年推出的重磅圖書。這部洋洋六百余萬字的學術巨著,吸收近40年來的學術成果和最新出土資料,系統(tǒng)闡述了從先秦至現(xiàn)代的中國哲學發(fā)展歷程。其中8卷為斷代史,另有“少數(shù)民族哲學”和“古代科學技術”2個專卷,合為10卷。無論從內容和形式講,這套書都超過了以往任何一部中哲史著作,特別是其中2個專卷,更有著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而在研究方法上,這套書擺脫了以往同類著作以西哲范式比附中哲的缺陷,以哲學根本問題(即形而上問題)為基礎,立足中國哲學自身特點,對天人關系論、群己關系論、修身治國論、天道性命論、心性論、工夫論與境界論、知行關系論、古今關系論等等中國哲學特有的范疇、觀念和論域,均作了充分的論述。這便是用“中國話”談“中國哲學”,但又不是“自說自話”,它體現(xiàn)了中國學者主體性意識的覺醒,也反映了一種真正的文化自信。
組織這套書的念頭始于2004年,那時我正在編輯葉秀山、王樹人總主編的《西方哲學史》。受該項目的啟發(fā),我萌生了策劃一套新的中國哲學通史之作,以與《西方哲學史》(8卷)一起,形成我社哲學出版板塊的雙翼的想法。而我此前在與任繼愈先生接觸過程中,任先生也多次聊到中國哲學史有重寫的必要,只是他本人年事已高,無力完成了。經(jīng)過反復調研,我了解到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的郭齊勇教授及其教研團隊是撰寫這套書的最合適人選。2006年,我便與齊勇教授聯(lián)系,希望他能出面主編這樣一套書。齊勇教授謹慎但又積極地回應了我的想法,他說容與學院同仁及相關學者溝通后再說。2007年,我與齊勇教授通過郵件反復溝通,最后達成共識,并召開編寫工作會議,簽訂出版合同。2008年,撰寫工作正式啟動。其后是漫長的10年,作者們經(jīng)過辛苦撰寫,至2018年前后陸續(xù)完稿。
進入編輯流程后,我自己擔任郭齊勇撰著的第一卷“先秦卷”的責編,以期做出一個規(guī)范樣本,供其他各卷責任編輯參照執(zhí)行;同時安排各卷責編與作者直接對接,遇到問題再由我與齊勇教授來協(xié)調。由于這套書是一個集體項目,不少卷次有多人參與,加上引用文獻多,篇幅也比較大,編輯過程十分繁難。為保證質量,責編與作者反復溝通,有的涉及內容的修改與調整,有的涉及體例的統(tǒng)一與文獻的查證等等。每個卷次的編校都在四五次以上,多的達六七次。歷時四年,最終將于近日全部面世。
我一直認為,出版是一項需要耐心的工作,學術出版更是如此。通過策劃和編輯這套書,我要再次重申這一觀點。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