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嘉許】《周易》有先天八卦圖嗎?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3-11-23 19:16:03
        標簽:

        《周易》有先天八卦圖嗎?

        作者:陳嘉許

        來源:作者賜稿儒家網(wǎng)發(fā)布

         

        翻開一本解《易》的書,往往會看到這樣一些內(nèi)容:河圖、洛書、太極圖、先天八卦圖、后天八卦圖、64卦方圓圖……似乎這些都屬于《周易》的基礎(chǔ)知識,不知不足以為《易》。

         

        無可否認的是,這些圖示,以及所附的相應(yīng)數(shù)理,都自有其高明之處,甚至在奇門、堪輿等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yīng)用,但筆者認為,就《周易》這部經(jīng)典的文本本身而言,除了后天八卦圖以外,其余的那些圖,似乎跟經(jīng)典文本說不上什么直接的關(guān)系。易學(xué)理論博大精深,易學(xué)實踐豐富多彩,后世流行的易學(xué)象數(shù),很多都是秦漢以后才出現(xiàn)的,在承認和尊重其高明的同時,也不妨進一步審視其與經(jīng)典原文的關(guān)系。本文要研究的,即是《周易》原文有無先天八卦圖的問題。

         

        先天八卦圖(左圖)和后天八卦圖(右圖),是易學(xué)經(jīng)常涉及的兩個八卦圖。在宋代易學(xué)大家邵雍闡明先天八卦以前,本來只有一種右圖所示的八卦圖。民國尚秉和先生偶以先天八卦解《易》,并力主先天八卦之成說,他認為在邵雍以前,自古就有“乾南坤北”、“離東坎西”等八卦位序(尚秉和《周易尚氏學(xué)》“總論”之“第十一論先后天之卦位”,中華書局,1979年,第9-10頁),其所引證的《左傳》、《易林》等典籍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后面會就他引證的有關(guān)爻辭的解釋提出不同看法。

         

         

         

        認為《周易》有先天八卦圖的內(nèi)容,依據(jù)主要有二,一是《說卦》有一段話,應(yīng)該是介紹先天八卦的,二是《既濟? 》九五爻辭,其方位原理應(yīng)該用先天八卦才能解釋。

         

        一、《說卦》有關(guān)內(nèi)容分析

         

        《說卦》那段話如下: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fēng)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shù)也。雷以動之。風(fēng)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通常認為這說的是先天八卦的內(nèi)容,在斷句方面,則以“是故易逆數(shù)也”連在“知來者逆”后面而與下句斷開。

         

        筆者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jīng)論及注疏傳統(tǒng)“偏重語義忽視結(jié)構(gòu)”的問題。面對比較費解的文本,有時候暫時跳出字面,在全篇、前后文語境里審視其結(jié)構(gòu)意義,會有助于對字面的理解。這里就讓我們先看《說卦》全文的結(jié)構(gòu)。全文大約可以分為三章,主題分別是這樣的:易道的宗旨和梗概,八卦相互作用生養(yǎng)萬物,八卦與萬物的對應(yīng)舉例。限于主題和篇幅,這里不討論其余的部分,只在第二章的語境中考察前面引用的那部分文本。

         

        這部分文本,在第二章“八卦相互作用生養(yǎng)萬物”語境中一起斷句標點如下: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fēng)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shù)也,雷以動之,風(fēng)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zhàn)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yǎng)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zhàn)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舱撸?,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fēng),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fēng)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上面第一段話里,“八卦相錯”應(yīng)該是說兩兩對舉的兩個卦之間陰陽爻性剛好相反,或者說正好互補(比如兌?與艮?剛好互補),這個爭議不大,“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shù)也”則比較費解,歷史上解釋爭議較大?!皵?shù)往”和“知來”對舉,結(jié)合《系辭》“神以知來,知以藏往”等類似用詞,可知“數(shù)往”本義應(yīng)為研究過去已知的事物,“知來”本義應(yīng)為知道未來出現(xiàn)的事物。再從接下來的語境看,八卦自身的“知來”不是預(yù)測未來,而是八卦相反相成,經(jīng)歷八個環(huán)節(jié),生養(yǎng)一個新的事物。對于生養(yǎng)事物的八卦自身而言,那不是預(yù)知未來,而是造就未來;對于我們觀察研究者而言,這個過程就是我們的“知來”。類似的,研究過去已知的事物,對于八卦自身而言,只是既有的成就而已;對于我們觀察研究者而言,這個回看的過程就是我們的“數(shù)往”。

         

        再看“順”“逆”的問題。仔細研究原文,會發(fā)現(xiàn)八卦的出場順序,原本依次是這樣的:天(乾)→地(坤)→山(艮)→澤(兌)→雷(震)→風(fēng)(巽)→水(坎)→火(離)?!澳鏀?shù)”之后,八卦的進展序列成了這樣:雷(震)→風(fēng)(巽)→雨(坎)→日(離)→艮→兌→乾→坤。顯然,“順”是從天地定位,一路順次進展到水火功用,追溯了物理環(huán)境的形成;“逆”則是從雷風(fēng)開始,向前反推到乾坤二卦,分析了生命(代指所有萬物)的形成。進而可知,最先的八卦出場順序即為“順”,其后的八卦進展序列則是“逆”。當然,這個“逆”也不是完全嚴格倒推的,震巽坎離在局部上依然是遵照原來“順”序的,這個不必太較真了,大體上還是逆推的就行了。

         

        在“順”里提到的八卦,都不是抽象的卦名,而是天地、山澤、雷風(fēng)、水火這些具象的事物,沒有感情色彩,純屬物理作用,表明物理環(huán)境是依托于現(xiàn)實物理而形成的。在“逆”里提到的八卦,則半具象(雷風(fēng)雨日)半抽象(艮兌乾坤),半物理(動散潤烜)半感情(止說君藏),表明生命的形成,是形而下(具象)與形而上(抽象)的結(jié)合作用、物理與感情的結(jié)合作用,從而可知,生命,是靈(心)與肉(身)的統(tǒng)一。

         

        這樣來看原文,似乎就比較容易理解了。用白話轉(zhuǎn)述一下第一段的大意,大約是這樣的:

         

        天(乾?)地(坤?)上下定位,山(艮?)澤(兌?)相互通氣,雷(震?)風(fēng)(巽?)相互激迫,水(坎?)火(離?)互不相向(水火不容)。八卦交錯推衍,要知以往,從前往后順著進展就行了,要知未來,則是從后往前逆著推展的,所以易道從后往前逆推,就是先以雷(震?)激發(fā),次以風(fēng)(巽?)布散,次以雨(坎?)滋潤,次以日(離?)干燥,次以艮?止避免消散,次以兌?悅歡喜其情,次以乾?君使其有序,后以坤?土令其有歸。

         

        再回看第二章的三層(三段話),第一層是以生命為核心,說明八卦如何通過“相反相成”而生養(yǎng)萬物,第二層講八卦對于萬物所起的時空定位功能(八卦圖),第三層用一個“神”字,歸結(jié)贊嘆八卦生養(yǎng)萬物的不可思議。

         

        可見,這里本沒有什么“先天八卦”,第二層才是講解卦序及其定位功能。解釋史往往在“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這八個字上面大做文章,以為里面包含了多么精妙的八卦推演法則,斷句則以“是故易逆數(shù)也”連在“知來者逆”后面而與下句斷開,即:“八卦相錯,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shù)也?!边@樣“易逆數(shù)也”就成了前面八個字推演法則的結(jié)論,似乎是大可不必的,因為這樣事實上否定了易道的“數(shù)往者順”?!疤斓囟ㄎ?,山澤通氣,雷風(fēng)相薄,水火不相射”這句話,一路順序描述了,或者說回顧了,天地之間物理秩序是怎樣建立的。

         

        另外比較有趣的是,加了標點以后從“天地定位”至“坤以藏之”,竟然就是一句話,中間沒有句號,照理說應(yīng)該有句號才對,比如加在“知來者逆”后面。筆者原先也是這么想的,后來覺得還是尊重古人的說話習(xí)慣比較好,人家應(yīng)該就是一口氣說下來的,這里面有個語感的問題。多說一句,古籍加現(xiàn)代標點也許會有某些問題,不過儒典還好。

         

        二、《既濟?》九五爻辭分析

         

        卦爻辭可能涉及先天八卦,以《既濟?》九五爻辭最為典型: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礿祭實受其福。

        象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皩嵤芷涓!?,吉大來也。

         

        爻辭大意是說,東邊鄰居殺牛,不如西邊鄰居用微薄的祭禮能實在感召上天之福。


        《周易尚氏學(xué)》是這樣解釋的:

         

        離位東,故曰東鄰??参晃鳎试晃鬣?。離為牛,兌為毀折、為斧,故曰東鄰之殺牛??矠轱嬍?,故為祭。礿,薄祭也??矠楸?,故曰西鄰之礿祭。乾為福,殺牛而祭,當受福矣,然不如礿祭受福者,以坎當五,得中正之時也。此離東坎西之確證。鄭氏謂離日出東故曰東鄰,坎月生西故曰西鄰,而不知離即在東,坎即在西,則卦象失傳之故也。又漢人往往以紂與文王之事說此爻,非。(《周易尚氏學(xué)》,第280頁,句讀標點有改動)

         

        震?為東,兌?為西,但這個卦里沒有震?兌?之象,從而“東”、“西”的措辭非常費解,鄭玄說“離日出東故曰東鄰,坎月生西故曰西鄰”也確實牽強,似乎只能用先天八卦的方位來解釋了,先天八卦離?為東坎?為西,尚先生解釋之后,進而得出結(jié)論:“此離東坎西之確證?!?o:p>

         

        問題是,他解釋了“東”“西”二字,卻對“鄰”字忽略了,而且解釋“殺”字又莫名其妙地引入了兌?“為毀折、為斧”之象,而其實此卦并無兌?象,恐怕又是他的“半象”之說的一種運用,即九五、上六構(gòu)成了半個兌?象,遂徑以兌?取象。筆者對“半象”理論持保留意見,即以此爻為例,如果半象可取,那直接半兌?為西,半震?為東就行了,就能解釋“東”“西”二字了,又何需扯上先天八卦呢?

         

        此爻不能光顧“東”“西”二字,而要留意“東鄰”、“西鄰”是怎么回事。這里簡要提供一下筆者對于此爻爻辭的解釋(象辭就不解釋了):

         

        離?為南、為屋舍,《既濟?》初九至九五兩離?相鄰,順時針看南邊這兩間房舍,則九三體下卦之離?為東鄰,九五體互卦之離?為西鄰;上六為天帝之位,九三與九五都處在祭神之位,九三是呼應(yīng)上六,九五是近承上六;九三體九三至九五之離?為殺、為牛,以進獻于上六,是為“東鄰殺?!?;九五體坎?為薄,直承上六,是為“西鄰之礿祭”;陽爻為實,九三呼應(yīng)上六,不如九五承接上六為近;所以說“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礿祭實受其?!薄?o:p>

         

        既然如此,此爻的方位問題,或許就不需要用先天八卦去解釋了。

         

        三、余論

         

        通過前面的討論,對于《周易》有無先天八卦圖的問題,我們應(yīng)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當然本文所涉及的僅限于其“圖”,易學(xué)領(lǐng)域還有“先天八卦數(shù)字”“后天八卦數(shù)字”的問題,在后世易學(xué)實踐中都有廣泛的應(yīng)用,但那其實是另一個復(fù)雜的問題,跟《周易》文本也沒有什么直接聯(lián)系。

         

        推廣開來,再說說河圖、洛書、太極圖的問題,筆者認為沒有討論的必要,因為實在找不到什么文本聯(lián)系。把《系辭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之類的說法往河洛數(shù)字上解釋,恐怕不如不解釋,就像一加一等于二不需要解釋一樣?!断缔o上》提到了“河出圖,雒出書,圣人則之”,只是引用一個流傳了很久的傳說而已,為的是說明圣人的偉大成就,顯然不必直接等同于后世流行的河圖洛書?!墩撜Z·子罕》里孔子感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也是通過引用虛無縹緲的傳說,來表明還是立足當下為好。太極圖的問題(不管是周敦頤揭示的太極圖,還是流行的陰陽魚圖),僅有一點《系辭上》“四象”似乎可以扯上關(guān)系,易學(xué)史一般用“太陽”、“太陰”、“少陽”、“少陰”來解釋,但《系辭上》“四象”其實是指四個季節(jié)。針對《系辭上》這些文本內(nèi)容,拙文《蓍占原理試解》有專門的解釋和探討。當然了,還是那句話,就算沒有直接聯(lián)系,也不是要否定它們的高明和價值。

         

        (作者簡介:陳嘉許,男,西歷1979年生,主要研究先秦儒學(xué)與宗教。)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