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哲學辯護
作者:杰伊·加菲爾德 著 吳萬偉 譯
來源:譯者賜稿儒家網(wǎng)發(fā)布
特色圖片:弗蘭克·維澤爾(Frank Weitzel):花瓶:1931年。新西蘭蒂帕帕國家博物館(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雷克斯·南基維爾(Rex Nan Kivell)的贈品,1953年。tepapa.govt.nz, CC0.2023年11月21日查閱。拍攝的圖象。
編者按:
本次精心策劃的系列隨筆旨在探討如下問題:哲學在當今這樣的時刻為何非常重要。對很多人而言,哲學仍然是顯得神秘、狹隘和專業(yè)化的探索領域,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很少或者根本沒有任何相關性。事實上,哲學家常常被描述為性格內(nèi)向的、心不在焉的思想者,他們癡迷于細枝末節(jié)問題的分析,不與外界有任何接觸,整日龜縮在封閉的學界空間(辦公室和個人工作室)里面對著死去的白人男性滔滔不絕地忘情獨白。他們傾向于鼓勵不動聲色地辯論,熱衷去玩一場誰更勝人一籌的游戲。但是,對為該系列隨筆撰稿的思想家們而言,哲學是一項社會事業(yè),旨在追求思想的清晰性和鼓勵哲學思辨實踐中多元文化空間的塑造,歡迎本領域的學者和外行共襄盛舉,而不是沉溺于不僅外貌相似而且共享霸權式元哲學假設的圈內(nèi)人的惺惺相惜和閉門自賞。
最近在另一所學院,我和剛從研究生院畢業(yè)一年的年輕同行交談。他向我解釋了“哲學研究之道”:你找到你擅長的一個狹小領域,堅持不懈地深挖下去。你要閱讀“十大期刊”上討論的所有最新議題,直到你發(fā)現(xiàn)本領域的論文中某些可以攻擊和修正的微小錯誤。你寫一篇論文揭露該錯誤并進行修正,然后不斷重復這一過程,不斷發(fā)表論文直至獲得終身教職。接著,你繼續(xù)如法炮制以便升職加薪,或跳槽到更好的學校。當我說這樣的哲學研究生活未免有些可憐和令人沮喪,很難說它是我投入哲學領域的初心,他馬上解釋說,我已經(jīng)落伍了,哲學領域早已今非昔比,專業(yè)化程度很高了,目前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在此觀點看來,哲學的成功就意味著更多的學者,學術成功更豐富,個個都擁有一長串的論文可以在隨后的論文中使用腳注來引用。
如果這的確是哲學的現(xiàn)狀,我認為---無論它能夠給從業(yè)者帶來多大的快樂和榮耀---這個學科都不大可能召喚公共資金的投入,也不可能讓擁有真正需要的大學劃撥部分預算支持哲學研究。人們沒有理由招聘和支持神秘莫測、熱衷爭吵的協(xié)會成員為已經(jīng)過時的抽象問題辯論的金銀飾品上再添加一些阿拉伯式圖飾花紋。哲學專業(yè)已經(jīng)淪落到如此境地,年輕學者已經(jīng)這樣看待哲學的處境,這讓我深感悲哀。
幸運的是,這不是哲學的本意,從來不是,也無需這樣。我更喜歡威爾弗里德·塞拉斯(Wilfrid Sellars)的哲學定義:
其目的在于理解最廣意義上的事物,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如何聚集在一起,不僅有“卷心菜和國王”而且有數(shù)量和義務,有可能性和手指捕捉,還有審美體驗和死亡。在哲學上贏得成功將“認識自己的周圍”,涵蓋一切內(nèi)容,其反思的方式意味著沒有任何清規(guī)戒律或條條框框是不準打破的。
塞拉斯接著解釋了我們渴望的“知”是“知道如何做”而不是“知道什么”。這樣的概念暗示哲學作為改造的視野。哲學旨在進行的改造是視野改造,是看待整個世界的不同方式。
如果這是哲學的本質(zhì),那哲學就是最重要和最深刻的人類追求之一。這是哲學一直以來的本質(zhì),也是我們期待它應該有的樣子。這包括世界各種文化中進行的哲學探索。哲學家是那些著眼于整體的人,他們幫助我們所有人看到我們生活、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背景,幫助我們看到更加微妙的細節(jié)和更加宏觀的視角。
孔子的《論語》吸引我們關注這個事實:我們在家庭環(huán)境中修身養(yǎng)性,我們在更寬廣的社會生活中學到更多的東西。莊子提醒我們認識到,我們的社會性說到底是生物性的,自我理解要求理解我們的生活,不僅是作為自然有機體而且是作為社會生物的生活。大衛(wèi)·休謨(David Hume)將這兩種思想流派融合起來,雖然他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并不了解---顯示出人類基于規(guī)范的生活的復雜性是如何從生物學決定下的社會習性中產(chǎn)生出來的。這些思想貢獻改造了我們的自我認識,改造了我們對文化的理解以及我們與文化的關系,最后還改造了我們對我們與世界以及居住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物的關系的理解,這種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關系,無論是人還是非人的關系能夠是什么。
亞里士多德向我們顯示,美好的生活如何產(chǎn)生于多種因素的復雜的互動關系,包括習得的道德美德、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道德威力和好朋友網(wǎng)絡。美洲土著哲學家比如約翰烈火跛腳鹿(John Fire Lame Deer)提醒我們認識到這是不夠的,如果我們的生活值得度過,就需要協(xié)調(diào)自然環(huán)境和生活中的象征性維度。(請參閱:野牛給了我們需要的一切。沒有它,我們什么都不是。我們的帳篷是由它的皮制成的、牛毛制作成了我們的床、毯子和冬衣;它的胃壁制作了水袋,它的肉使我們更加強壯,它的角制作成了湯匙,骨頭制作成了刀和針;我們還用它的筋制作成弓弦,它的肋骨制作成了孩子的雪橇,它強大的頭骨是我們的神圣祭壇,我們奏起牛皮鼓,在黑夜里跳動、如此鮮活而圣潔。)黑人作家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都呼吁我們承認這個事實:繁榮美好的生活并沒有向我們所有人開放,從不同的社會、種族和性別的視角,我們看到的生活各有不同。要有機會繁榮幸福就有義務擴展那些人的生活圈子,讓獲得繁榮和發(fā)展的真正的機會能夠被人抓住。圣雄甘地(Mohandas Gandhi)和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顯示擴大生活圈的斗爭必須依靠全體民眾的團結協(xié)作而且需要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這些不過是若干例子,說明哲學家吸引人們關注宏大畫面的方式---事物如何聚集在一起---在這樣做時,它加深了我們的自我認識,改善了我們集體的生活。
用這種方式探索哲學給我們更大的視角來認識到我們作為個體和集體的身份,是什么賦予我們生活的意義,度過真正的人生意味著什么;它召喚我們關注相互依賴性,意識到這種相互依賴性要求我們做什么。它召喚我們關注那些破壞我們的幸福和未來的結構和做法,關注我們能夠采取的應對之策。在人類世時代(Anthropocene epoch),哲學能夠給我們的視野和對我們生存體驗的改造變得異常寶貴。這是因為我們在這個星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占支配地位確保這樣的結果:如果我們不能以善于反思的、知情的方式集體行動保護和改善我們唯一的生存環(huán)境,我們將集體和無意識地摧毀它,并在此過程中毀掉我們自己。哲學反思---連同它激發(fā)出的視野和動機改造---并非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不用說,哲學反思不能由專業(yè)期刊上晦澀和神秘爭論的沒完沒了的花哨裝飾所構成。相反,我們的哲學研究必須與當今生活環(huán)境結合起來。這并不是說不應該追求嚴謹和認真嚴肅----這是哲學專業(yè)訓練的天賦所在。關注嚴謹細節(jié)的能力,無論是針對細節(jié)還是細節(jié)出現(xiàn)的框架結構,恰恰是讓已故哲學家伊恩·哈金(Ian Hacking)等人成為寶貴的交談者的魅力所在。哲學值得我們關注和投入,如若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它就能夠給我們有關真正大問題的思想帶來嚴謹性和清晰度。在多學科交叉和跨文化溝通之時,哲學往往做得最好??鐚W科的合作研究允許哲學思考得到數(shù)據(jù)的支撐,推動這些學科的學術研究反映出更廣大的語境;跨文化的合作能夠讓人反思,并超越鑲嵌在每個語言和文化結構中的偏見和精彩表現(xiàn),有助于人們抗拒誘惑,拒絕將狹隘的觀點當作顯而易見的真理或者規(guī)范來遵守。
在我們應對社會問題之時,這種反思的價值尤其變得清晰可見。這些問題常常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成為需要采取地方性措施來處理的本地議題,或者個體行為產(chǎn)生的問題。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待它們,我們常常不能把握促使這些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的背景。被稱為“入世佛教”運動的哲學家們比如印度獨立運動人士,達利特佛教運動創(chuàng)始人,賤民平權領袖阿姆倍伽爾(Bhimrao Ramji Ambedkar)和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禪修大師,越南臨濟禪(Dhyana)法脈第42代傳人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以及第十四世達賴喇嘛都吸引我們關注其所謂的“結構性暴力”---即浸淫在大規(guī)模社會結構中的暴力和由此造成的不平等、歧視和廣泛存在的侵害,諸如全球化的消費資本主義、殖民主義、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等等。
這些結構超越、構成、促成和規(guī)范化個體的或地方性的暴力行為。僅僅關注和譴責---或者試圖修正---個別公司、警察官員甚至政府機構的行為,我們可能無法看到這種行為背后的存在條件和導致這種行為成為必然結構的結構性特征,正是這些機構的價值觀滋生了這種行為。因為看不到全貌和整體,我們雖然參與到一些感覺到正義的行為但實際上無法取得任何實質(zhì)性的效果。促成人們關注相關結構性特征的哲學反思能夠讓人采取更加高效的行動。
通過將焦點集中在結構性的種族主義和支持和構成這種主義的更宏大社會機制上而不是個別的種族主義偶然行為,我們就能將關注的焦點和行為轉向適當?shù)哪繕?,培養(yǎng)開發(fā)出解決根本問題的策略,而不是糾纏于問題的細枝末節(jié)。通過將焦點集中在培養(yǎng)耐心的道德心理學上,倫理學反思能夠引導我們關注拆除這些機構的最有效戰(zhàn)略,同時擯棄陷入鼓吹非暴力行為的憤怒。納利尼·布尚(Nalini Bhushan)和我本人闡述哲學在印度爭取獨立的斗爭中發(fā)揮作用的著作就是證據(jù),可以說明哲學指導大規(guī)模政治行動的巨大威力。
通過將焦點集中在驅(qū)使氣候變化和激勵有助于帶來全球性災難的個體和集體行為的經(jīng)濟和政治結構而不是個別人的行為方式上,我們能更加聰明地再次選擇行動目標。通過反思道德心理學和相互依賴背景下的能動性,我們能夠讓自己變成更有效的行動者。這樣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但是,每個案例的要點將是相同的:哲學能夠讓我們的思考變得更清晰,讓我們能將價值觀集中在更大的焦點之上,采取更有效的行動,并與這些價值觀達成更高程度的和諧。它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更好的朋友、更高效、反應更敏捷的行動者和更好公民。這些是在公共領域進行哲學探索的果實,或者至少留一只眼關注哲學思想在公共領域的應用問題。哲學的確具有改造社會的巨大威力。
我已經(jīng)強調(diào)了哲學的工具性價值,這有很好的理由。我們學科的很多批評家呼應已經(jīng)過世的美國歌手和詞曲作者艾德溫·斯達(Edwin Starr)的腳步提出這個問題:“哲學---有什么好?”他們回答說,“什么用處都沒有,絕對正確。”我承認,對于當今有些人而言,這或許是有關哲學的適當回應。但是,它忽略了更大的畫面。適當追求的哲學具有巨大的社會利益。哲學的價值遠遠超過其工具性價值。哲學是嚴肅藝術形式之一,或許是所有這些藝術中最具抽象性的藝術。哲學就像視覺藝術、文學藝術或者表演藝術一樣,給我們的生活添加了美的元素,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來認識人類生活和人性。其媒介不是油墨或者陶土而是論證和分析。這些媒介或許有些罕有、過分講究和造作,但它們就像更具體的藝術形式那樣能夠創(chuàng)造美。任何一位花費時間在哲學探索上的人都將認識到哲學提供的那種特別的美感體驗,它能令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這是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意義,適當理解的哲學的確具有改造生活的威力。
作者簡介:
杰伊·加菲爾德(Jay L. Garfield),史密斯學院印度研究項目佛教和西藏研究中心主任。最新著作包括《迷失自我:學習過一種沒有自我的生活》(2022)、《佛教倫理學:哲學探索》(2021)和與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英語系教授出口保夫(Yasuo Deguchi、墨爾本大學和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哲學教授格雷厄姆·普里斯特(Graham Priest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羅伯特·沙夫(Robert Sharf)合著《不可言說:東亞思想中的悖論和矛盾》(2021)。
譯自:An Apology for Philosophy By Jay L. Garfield
An Apology for Philosophy |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lareviewofbooks.org)
本文得到作者的授權和幫助,特此致謝?!g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