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曉新 鄧洪波】2020年書院研究綜述

        欄目:廟堂道場
        發(fā)布時間:2024-01-04 20:18:16
        標簽:

        2020年書院研究綜述

        作者:張曉新 鄧洪波

        來源:《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2021,張曉新 鄧洪波

         

        摘 要:2020年書院研究繼續(xù)保持良好的發(fā)展勢頭,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據(jù)統(tǒng)計,全年共發(fā)表期刊論文302篇,其中學位論文45篇,會議論文5篇,報紙文獻47篇,出版學術專著30部,這些研究以教育學、歷史學、建筑藝術等學科為主流,涉及傳統(tǒng)書院和當代書院研究。從研究現(xiàn)狀來看,傳統(tǒng)書院研究與當代書院研究“雙峰并峙”的狀況還在持續(xù),傳統(tǒng)書院研究在已有的研究范式下有進一步深化的趨勢,當代書院研究則側重實踐型應用,二者共同推動書院研究領域邁向縱深發(fā)展,但二者之間的借鑒和交流仍存在不足,需要引起研究者注意。

         

        關鍵詞:書院研究;研究綜述;傳統(tǒng)書院;當代書院

         

        2020年書院學領域持續(xù)產出許多優(yōu)秀成果,這些成果包含多種類型,涉及多種學科,本文通過對2020年書院學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和歸納,力圖從宏觀上呈現(xiàn)書院學研究的全貌。

         

        一、成果概況

         

        2020年書院研究涌現(xiàn)了相當多的成果,其中期刊論文302篇,學位論文45篇(博士論文1篇,碩士論文44篇) ,會議論文5篇,報紙文獻47篇,出版著作30部。

         

        從期刊論文的發(fā)表情況來看,教育學占整個書院研究的比例最大,超過半數(shù)的書院研究論文出自教育學領域;其次為建筑科學和歷史學,占比約6%~7%;其他如美術、城鄉(xiāng)規(guī)劃與市政、文學、政治、哲學、考古及圖書情報學都有涉及到書院研究領域,占比約3%~4%。學位論文中,以藝術設計與教育學領域為主,分別為12篇和9篇,占比27%和20%左右,中國史學科論文有6篇,占比13%。會議論文5篇,教育學學科論文3篇,占比為60%,其余2篇分屬版本學與歷史學。

         

        2020年書院研究領域出版專著30部,成果頗豐,著述內容包括書院文獻資料的整理,如書院志、書院課藝等,這類資料型整理著作有10部,占比33%;學術性研究著作10部,涉及教育學、歷史學、哲學等領域,以教育學為主,占有4部,占全部書院學著作的比重為13%左右。此外,還有10部書院著作屬于書院介紹、概述類性質的大眾普及性讀物,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某個書院的具體介紹,如文廟書院、上饒書院、嚴洲書院等,這類著作有6部,分別介紹了6家書院;還有一類是對書院的普及性介紹,如《書院尋蹤》[1],收錄了57座古代著名書院遺址的尋訪札記,《中國古代書院園林》[2]介紹了中國古代書院園林的歷史變遷等,此類著作本年度有4部出版。

         

        綜合來看,2020年書院研究仍然可劃分為關于傳統(tǒng)書院的研究與當代書院研究兩個大的領域,以下分別展開論述。

         

        二、關于傳統(tǒng)書院的研究

         

        (一)書院文獻研究

         

        本年度書院文獻研究領域成果豐碩,包括對書院文獻開展的整理工作,以及在此基礎上圍繞書院文獻所開展的學術性研討。

         

        首先,這體現(xiàn)在個體書院的文獻整理上。臺北成文出版社對陜西省的5所書院文獻進行了整理,分別為《陜西省味經書院志》[3]《陜西省華原書院志》[4]《陜西省弘道書院志》[5]《陜西省太華書院會語》[6]《陜西省關中書院語錄》[7],均根據(jù)明清時期刊本影印,對陜西省的書院研究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此外寧波出版社《姚江書院志略》[8],依據(jù)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增訂本點校,收錄有關姚江書院的各類文章三十余篇,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參考價值。由廈門大學出版的《玉屏書院課藝》[9],采用清光緒七年(881) 玉屏書院刻本,收錄120篇玉屏書院歷年優(yōu)秀課卷,附有點評,是珍貴的第一手文獻。

         

        其次,書院整體文獻的整理也獲得了新進展。由鄧洪波教授主編的《中國書院文獻研究》[10]和《近百年書院研究論著目錄》[11],前者收錄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當代學者對各類書院文獻進行研究的學術文章及著作節(jié)選,附錄了約167種書院文獻的書目提要,在介紹傳世的書院文獻的基礎上,充分呈現(xiàn)了書院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tài)和成果。后者收錄近百年來有關書院研究的學術成果,為書院研究領域展現(xiàn)百年來的學術脈絡,對于學者迅速了解百年來書院研究的整體概況具有提綱挈領般的指導價值。

         

        最后,立足于文獻整理工作基礎上,聚焦書院文獻的研究也獲得了新突破。賈素慧《書院文獻的出版價值——以〈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第二輯)為例》[12],詳細介紹了“中國書院文獻整理與研究”重大項目的此項成果,充分肯定了書院專題資料叢書出版的價值,并列出《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第二輯)》的總目,有助于促進《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第二輯)》的廣泛傳播和深度利用。劉霞《明清時期重慶地區(qū)書院記及其學術意義和當代價值》[13]不僅詳細梳理了明清時期重慶地區(qū)書院記的修纂狀況,還將其學術價值歸納為記錄書院微觀發(fā)展歷史的“檔案”、見證地方是人文化生活和理想的歷史記錄、描繪巴渝山川地理及人文精神的優(yōu)美詩章三個方面,并認為重慶古代書院記對當代校園文化建設、書院文化遺存和旅游業(yè)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書院志的編纂并不是單純地收集文獻按類編排,它客觀上受時代限制、政治導向、編纂者意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是本年度書院文獻探討的核心議題。鄧洪波教授《明刊本〈明山書院私志〉考》[14]一文,利用藏于上海圖書館的《明山書院私志》,詳細考察了明山書院建院修志的歷史,指出明山書院的前身乃明山書舍,而非文清書院,《明山書院私志》乃正德間刊本,其流傳有序,由天一閣到許厚基,再到黃裳,經由黃裳而藏入上海圖書館,它的撰述者應為汪玉,而非首任山長周廣。劉艷偉《朝廷功令、個人意圖與書院志編纂——以清代兩種〈白鹿書院志〉為中心的考察》[15],對清代廖文英和毛德琦所纂《白鹿書院志》進行了比較研究,指出毛德琦所纂《白鹿書院志》乃是在繼承廖文英版本的基礎上,為迎合康熙年間推崇程朱理學的“圣意”,進行內容增刪、卷次調整的結果。肖紅兵的論文[16]再現(xiàn)了《東林書院志》曲折漫長的刊刻歷程,作者指出,東林書院曲折的歷史內涵與獨特的文化意蘊,成為明末清初東林學人前后繼承編刻《東林書院志》的情愫,而參與撰修《東林書院志》的大部分東林學者生平事跡不詳,也反映出傳統(tǒng)社會中地方士人在典籍整理、保存、出版中的艱難歷史。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書院志的形態(tài)也在發(fā)生變化。張勁松《檔案冊:論晚清義寧州的書院志》[17],詳細探討了晚清時期在江西義寧州出現(xiàn)的大范圍的書院志編纂現(xiàn)象,這些書院志的內容主要包括捐名檔案、院產檔案、公文檔案、規(guī)條章程及譯文等,形成一種志書形態(tài)的檔案冊文獻,這是我國書院志文獻發(fā)展出的特殊形態(tài),是值得書院研究界關注的現(xiàn)象。

         

        (二)書院與學子士人研究

         

        書院并非抽象的存在。讀書人作為書院的主體地位,被越來越多的研究所認識,書院與讀書人的關系密切,使得有關書院學子士人的研究構成了書院研究的重要領域。近年來,這一領域的變化,體現(xiàn)在對普通學子士人的研究得到了重視,與此同時,著名的、核心的書院學子和士人研究也仍然在延續(xù)。

         

        2020年度,書院與士人的相關研究中,成績較為突出的有李占萍所著《晚清民國時期保定蓮池書院學子從業(yè)實況研究》[18]。該書圍繞保定蓮池書院學子的從業(yè)歷程進行分析,展現(xiàn)了晚清在社會變遷中的蓮池書院學子生平及從業(yè)概況,其研究方法注重個案分析,對部分蓮池書院學子在清末及民國時期的從業(yè)狀況進行了詳實地考訂,在著述的結論部分,作者認為蓮池書院學子“以文化教育的傳承為己任,在興事創(chuàng)業(yè)中培育了自身的科學理性精神和獨立反省意識,實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近代轉型”。這樣的研究深度值得肯定。

         

        在書院的發(fā)展史上,不乏先賢名宦的身影,研究這些人物與書院發(fā)展的互動關系也是傳統(tǒng)書院研究中的重要內容。黃漫遠《清末書院生徒的職業(yè)選擇與職業(yè)經歷——以南菁書院蔣維喬為例的考察》[19]典型的個案研究,作者對南菁書院生徒蔣維喬的職業(yè)生涯進行了完整地梳理,以蔣維喬為代表,折射出了書院改制、科舉停辦、西學沖擊浪潮下的近代知識人的職業(yè)選擇,可視為傳統(tǒng)向近代轉型時期的知識人社會結構變動的縮影。王勝軍《清代云貴少數(shù)民族書院學人群體論略》[20]考察了清代云貴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學人與書院發(fā)展的密切關系,指出儒家文化在邊疆多民族地區(qū)傳播中,對晚近中國大一統(tǒng)認同起到了特殊的促進作用。該研究關注西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書院學人群體,相關研究以往較少涉及,拓寬了書院研究視野。

         

        此領域較為突出的研究切入點,還有書院與各時代理學大宗師之間的關系研究,這也是歷來書院研究領域重視的研究議題。本年度集中于王陽明與書院關系的探討,論文《王陽明與中晚明貴州書院精神》[21]與《王陽明的書院講學活動及影響》[22]對王陽明在貴州創(chuàng)辦書院的歷史淵源,以及其側重平民化講學及新學啟迪進行了闡述,并指出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良知之學推動了古代書院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

         

        此外,對吳汝綸與書院教育改革的探討[23]、陳寶琛在江西學政任內開展的書院教育整頓[24]、嚴如熤在山南書院開展的教育實踐[25]、張鵬展任桂林秀峰書院山長的確切時間考辨[26]等研究,從多個方面對士人在推動書院發(fā)展方面進行了深入挖掘,充分展示了書院在各個歷史發(fā)展階段中與各類型學子、士人之間的密切互動關系。

         

        (三)書院與教育關系探討

         

        教學是書院的重要職能之一,因此圍繞書院教育進行探討也是傳統(tǒng)書院研究領域不可繞開的部分。2020年在書院教育領域,有許多令人矚目的成果,概括言之,可分為對傳統(tǒng)書院教育精神及價值的探討,以及對某一歷史階段的書院具體教育實踐的闡述。

         

        對傳統(tǒng)書院教育精神及價值的探討。張曉婧的研究專著《中國傳統(tǒng)書院及其當代價值研究》[27],系統(tǒng)闡釋了中國傳統(tǒng)書院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和鮮明特色,并深入探討了其時代價值,為當代教育改革提供思想資源和智力支持。李乾明《南宋書院的大學精神研究》[28]是從教育哲學史角度開展研究的教育學專著,其結論認為,南宋書院的大學精神是理學與書院融合表現(xiàn)出來的哲學品質,本質是倫理理性,這樣的大學精神對當下的高校建設仍具有啟發(fā)意義。此外,有學者探討了朱子學功夫論對清代臺灣書院教育的影響[29],還有學者對晚清福州致用書院的教育實踐進行了詳細探討,指出復古與趨新并存是其主要的教育特征,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致用精神的一體兩面。[30]這些研究立足于傳統(tǒng)書院教育精神及價值的探討,目的在于深入挖掘傳統(tǒng)教育的內核,實現(xiàn)其當代價值的轉換。

         

        對某一歷史階段的書院具體教育實踐的闡述。這部分研究以具體的個案分析為主,鄧洪波教授等《明代書院與歷史教育》[31]在挖掘明代書院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明代科舉史、學術思想史以及地方文化史等多方面史料,全面呈現(xiàn)了明代書院以“五經”、通鑒類和綱目體史書為主的歷史教育,并指出明代書院的歷史教育有依附于理學的濃厚色彩。朱漢民教授《宋代書院的〈四書〉學教育》[32]認為,由于理學思潮與書院的興起幾乎同時發(fā)生,書院教育的發(fā)展與完善也推動了宋學在書院的傳播,南渡之后,理學化的《四書》學教育與書院的關系日益密切,文章詳細論述了張栻、朱熹、陸九淵等人在書院教育中對《四書》學的重視,指出宋儒正是希望通過《四書》學的教育,使得士子能夠達到“學以成圣”的境界,進而實現(xiàn)宋代士大夫“道治合一”的政治理想。李振《晚明書院教育對文人畫審美理念傳播的影響》[33]探討了明代中晚期,受心學影響的書院教育對思想界和藝術界產生了影響,并進一步影響了文人畫的審美理念,其研究角度新穎,值得借鑒。

         

        (四)書院藏書、刻書研究

         

        藏書與刻書是古代書院重要職能之一,對書院藏書刻書活動的研究,是傳統(tǒng)書院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度在書院藏書與刻書領域,主要偏重對具體書院的藏書研究,也即個案研究。

         

        山東大學碩士論文《陸深與儼山書院刻書研究》[34]在梳理陸深的生平事跡以及與陸深及其儼山書院密切相關的陸氏家族成員活動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陸深在史學、目錄學上的學術理念與思想,并根據(jù)陸深所在上海地區(qū)的書院文化背景,考察其創(chuàng)辦儼山書院的緣由,挖掘陸深的書院情懷,歸納和總結了儼山書院參與刻書的目錄。并以其刻《古今書?!窞槔敿毧甲C了儼山書院的書籍編纂與刊刻情況,肯定了陸氏家族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其突出特點在于將藏書刻書與家族進行了關聯(lián)研究。此篇論文主要論及陸深及其家族成員在書院刻書的成就,遺憾的是對書院精神與文化的傳承關系沒有進行深入探討。

         

        汪洋《廣雅書院藏書述略》[35]、漆良蕃《白鹿洞書院藏書史探究》[36]、陳明利《唐及五代時期的福建書院及其藏書》[37]分別對廣雅書院、白鹿洞書院以及福建地區(qū)書院的藏書事業(yè)進行了探討,內容涉及書院藏書來源、類型、管理制度及歷史淵源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篇論文作者都來自圖書館界的研究人員,說明書院藏書所具有的一些與近代圖書館藏書相類似的特征,已受到圖書館界關注,書院藏書研究正向著多學科融合的趨勢發(fā)展。

         

        (五)書院經費研究

         

        書院經費是維持書院正常運行的重要基礎,因此針對書院經費開展專題研究也是書院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本年度書院經費的相關研究也不乏有深度的作品,其研究角度大體以選取某一時間段開展個案分析為主。

         

        陳月圓和龍登高《清代書院的財產屬性及其市場化經營》[38],借助經濟學的理論視角,選取清代的書院為研究切入點,討論清代書院獨立于“官產”、“私產”的“公產”屬性,揭示了書院作為公益法人的可能性,并指出這是書院創(chuàng)建與長期經營的制度基礎。該研究將書院作為我國歷史上公益法人制度的代表之一進行探討,這在書院研究領域尚屬首創(chuàng),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

         

        蔣寶麟《晚清科舉與學堂并立時期傳統(tǒng)教育經費用途的轉化》[39]一文,系統(tǒng)論及晚清書院改制學堂時期教育經費的轉化問題,闡明了傳統(tǒng)教育經費逐漸轉向學堂并制度化的過程,并認為經費用途的轉化對于清廷后期廢除科舉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篇論文立足于書院改制時期的教育經費轉化問題,選題角度新穎,對書院改制的相關研究是極好的補充。

         

        其他有關書院經費的研究還有《明清時期大同地區(qū)書院及經費來源探究》[40],它考察了明清時期大同地區(qū)書院的經費來源,將其分為皇室賞賜、政府撥款及私人捐贈形式,同時指出書院開展的自主經營活動也是其創(chuàng)收的重要來源。而《中國古代書院經費問題研究綜述與展望》[41]一文,則對當前古代書院經費問題的整體概況進行了綜合歸納,認為現(xiàn)有研究成果涉及書院經費籌措、管理、個案研究以及當代啟示四個方面,個別朝代、地區(qū)以及著名書院存在重復研究等現(xiàn)象,深度的個案性研究也有不足。

         

        (六)書院祭祀研究

         

        祭祀是書院重要的職能之一。本年度有關祭祀的書院研究論文有4篇,專著1部,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各有特點,分類論述如下:

         

        傳統(tǒng)書院祭祀研究?!豆糯鷷杭漓胛幕械闹袊饚焸鹘y(tǒng)》[42]從祭祀對象的選擇、祭祀儀式的舉行等方面,探討了書院祭祀在樹立尊師重道觀念中的重要作用,屬于較為傳統(tǒng)的書院祭祀研究范圍。楊錚錚的專著《岳麓書院儒家信仰文化研究》[43],在梳理岳麓書院信仰文化的文化源脈與特點的基礎上,重點考察了岳麓書院信仰文化的信仰理論體系、傳承教化體系、祭祀崇拜體系,深入探討了祭祀文化與儒家信仰之間的關系,這也屬于傳統(tǒng)的書院祭祀范圍領域。

         

        引入空間場景理論的書院祭祀研究。本年度出現(xiàn)兩篇結合空間場景理論來探討書院祭祀文化的論文,分別是《湘贛地區(qū)民間書院祭祀儀式與空間場景研究》[44]與《岳麓書院祭祀空間、儀式及其教化功能》[45],它們將書院祭祀活動的空間場景作為研究對象。前者關注儀式活動本身的媒介效應,運用傳播學理論分析了書院祭祀儀式作為一種交流與溝通的場域,在傳播儒家文化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后者考察岳麓書院祭祀空間的變化,指出其祭祀空間、祭祀任務的變化代表著一個時代學術風氣的走向,這些研究關注到祭祀與空間場景理論的結合,屬于書院研究領域的新拓展,預示著在傳統(tǒng)書院的研究領域,已開始注入新方法和新理論。

         

        此外,與上述研究不同,《張廷濟藏〈元代山谷書院祭器〉拓片小考》[46]通過對元代山谷書院祭器拓片進行詳細考證,對銘文信息中涉及的書院位置和器物鑄造地點進行了推測,為書院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進一步拓寬傳統(tǒng)書院研究的領域和范圍。

         

        (七)書院與學術發(fā)展研究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學術流派與書院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使得書院和學術研究之間也存在著極大的相關性。本年度這一領域的研究不乏佳作。

         

        朱漢民教授《宋代書院會講的兩種形態(tài)及學術意義》[47]通過對朱張岳麓會講與朱陸鵝湖會講的比較研究,指出前者屬于“求同”性質的會講,后者屬于“求異”性質的會講。而兩種類型的會講在客觀上都推動了宋代不同學派的學術交流,促進了學術發(fā)展,對宋代書院多元化教育流派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該文從宋代書院的會講形態(tài)出發(fā),仔細闡述了不同學派之間的互動和借鑒有助于學術發(fā)展,進一步論證了書院與學術發(fā)展互為一體的關系。

         

        本年度有關書院與學術的其他研究,集中在對清代書院與學術關系的探討。鄭州大學博士論文《清代中州書院與中州文學研究》[48]是本年度書院研究領域唯一的博士論文,書院是清代中州學術、文教的中心,其培養(yǎng)的人才為地方文教事業(yè)乃至中原文化的發(fā)展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作者在對中州書院歷史淵源進行詳細梳理的基礎上,針對中州書院的文學教育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指出對課試活動與科舉文教育的重視,屬于清代中州書院官學化加強的表現(xiàn)?!肚寮久癯醣睂W嬗變述論》[49]以清季民初為時代背景,圍繞蓮池書院為核心的北學重振思潮,指出在黃彭年、張裕釗、吳汝綸等人的努力下,蓮池學派成為清季民初學壇、政壇的重要組成部分,闡述了蓮池書院作為歷史轉型時期的重要學術陣地的意義。

         

        此外,本年度還有學者關注到書院與傳教士之間的密切關系,如《學術傳教與天主教本土化——以北京輔仁大學司鐸書院為中心的考察》[50]詳細考察了司鐸書院創(chuàng)立的歷史淵源,指出司鐸書院秉持的“學術傳教”理想,為中國天主教修院儲備了師資,最終推動了天主教在中國本土化的進程,考證詳實,論證嚴密,這項研究對于了解近代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概況和路徑有極大的意義。而《英華書院在近代中文報刊史上之地位》[51]側重于教會書院對馬六甲、香港乃至中國內地近代中文報刊業(yè)興起的推動作用,從另一角度表明了教會書院與學術發(fā)展及社會關系的互動、相互促進作用,這已引起我國書院研究者的重視和關注。

         

        (八)地域書院研究

         

        作為地方文化系統(tǒng)中的重要機構,書院與地域文化的關系向來為研究者所關注。本年度有關地域書院的研究成果也很豐富,除了對湖湘地區(qū)等常見的文化地域研究外,還出現(xiàn)了對西南、甘肅、閩臺等較少被關注的邊疆地區(qū)的書院地域文化研究。

         

        《湖湘文化興盛之源——碧泉書院的文化史地位》[52]詳細考證了碧泉書院的創(chuàng)建者乃是胡安國父子,碧泉書院不僅是湖湘學派的第一個學術基地,也是岳麓書院的學術之源。同時,它還是湖湘學派的學術創(chuàng)新之所,胡氏父子及其門人著書立說,是推動湖南地區(qū)的文化由楚文化(湘楚文化)向儒家文化(理學文化) 轉變的重要力量。柏俊才《湖北書院研究》[53]是2012年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湖北書院史研究”的結項成果,全書分為湖北歷代書院考、湖北書院功能研究、湖北書院教學研究三部分。作者利用豐富的歷史資料文獻,對湖北地區(qū)的歷代書院進行了全面考證。

         

        本年度地域書院研究中,還出現(xiàn)了一些關注邊疆或少數(shù)民族偏遠地區(qū)的研究成果。如《過化存神:名賢遺址與明清西南書院的興起》[54]以明清時期在西南地區(qū)興起的于名賢遺址上創(chuàng)建書院的事實出發(fā),認為此一時期對名賢遺址的挖掘,代表了儒家文化對地方產生影響的一種意義符號,同時也是西南地方融入王化秩序的一種心理表達,研究極具啟發(fā)意義。《書院、游學與清代甘肅武威科舉之盛》[55]論述地方科舉與書院教育、游學之間的關系,認為書院聘請外籍人士做山長以及地方官員的推動,是促成不具備教育內生能力的武威地區(qū)科舉人才興盛的重要原因?!稄那宕_灣書院的發(fā)展看閩臺歷史文化淵源》[56]認為臺灣書院的興盛在帶動臺灣文化教育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臺灣經濟的發(fā)展和政治安定,作者詳細考察了福建官員和士紳在臺灣創(chuàng)辦書院的各類事跡,比較閩臺兩地書院制度,指出臺灣書院的規(guī)制,多取法福州鰲峰書院,閩臺兩地自清代以來就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這些研究關注到當時邊疆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以書院為學術陣地,納入大一統(tǒng)文化圈的努力,值得肯定。

         

        (九)書院海外傳播研究

         

        書院是一種文化教育制度,它對東亞儒家文化的傳播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本年度針對書院的海外傳播研究,主要涉及日本與韓國,劉金、鄧洪波《〈白鹿洞書院揭示〉與日本近世儒學流派》[57]介紹了《白鹿洞書院揭示》在日本的流傳情況,并詳細論述了其對日本儒學流派產生的影響。日本現(xiàn)有與《揭示》相關的著述50余種,從中可看到日本各儒學學派如朱子學派、陽明學派、考證學派等對《揭示》的內容解讀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也可看出《揭示》對日本社會、教育和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度毡酒殚T學派對〈白鹿洞書院揭示〉的接受與 傳承》[58]深入梳理了日本崎門學派針對《揭示》所作的講解與傳承,清晰地展現(xiàn)了《揭示》流傳到日本的路徑。從崎門學派開創(chuàng)者山崎暗齋開始,崎門學派就特別重視朱子《揭示》的研究,該派學者有關《揭示》的著作,保守估計就有22種,這樣的個案研究對考察朱子學在日本的傳播與發(fā)展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書院除了在日本得到發(fā)揚外,在韓國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廣,本年度有學者撰文探討了朱子學在韓國書院中的傳播情況[59]、韓國書院申遺后的遺產保護與旅游活化[60]等方面的議題,還有學者利用萊州府東萊呂先生書院的記載,從明末朝鮮文人對呂祖謙學問的接受情況和使行文獻中的相關記錄切入,探討了朝鮮使臣對以普遍價值觀為基礎的中華文明的推崇,以及其自發(fā)的中華共同體的認識[61]。

         

        三、關于當代書院及其建設的研究

         

        與傳統(tǒng)書院研究相對應的,是當代書院及其建設的研究。書院作為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教育文化制度,在當代高校教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和社會治理層面持續(xù)煥發(fā)著生機。本年度有關當代書院研究議題的學術論文有170余篇,數(shù)量上有壓倒傳統(tǒng)書院研究之勢,但就比重來看,傳統(tǒng)書院與當代書院研究仍維持著“雙峰并峙”的局面。[62]當代書院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當代教育中對古代書院的借鑒研究、書院復興運動研究、書院與其他學科交叉研究等領域。

         

        (一)當代教育中對古代書院的借鑒研究

         

        對古代書院制度進行深入研討,將其寶貴的治學精神和人才培養(yǎng)理念運用到現(xiàn)代教育中來,是當代書院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年度這一部分的研究仍占據(jù)主流,約略言之,可分為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仿效、空間場景借鑒以及治學精神的繼承等內容。

         

        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仿效。我國傳統(tǒng)書院培養(yǎng)出許多文化名人和國家棟梁之才,因此在當代書院研究中,尤其注重對古代書院育人模式的探討,有逐漸將書院制度引入高等院校教育體系的趨勢。當前,在國內高校已成立了上百家書院的背景下,對書院育人機制的理論和實踐探討一直是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秱鹘y(tǒng)書院文化在獨立學院文化育人中的現(xiàn)代活力》[63]《新媒體視域下中醫(yī)類院校書院制育人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64]強調依據(jù)獨立學院和中醫(yī)類學院的特點,引入書院育人模式,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雙贏局面?!陡咝褐朴藱C制探析》[65]《高校書院制育人模式的實踐與提升》[66]等則將高校書院制看作一項重要的大學變革制度,是高校探索全人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的重要舉措。

         

        空間場景借鑒。場景理論通常用于城市發(fā)展研究,該理論認為在后工業(yè)社會中,城市中各種場景的多元功能組合,可傳遞出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因此各類場景所展現(xiàn)出的空間也蘊含著一定的文化創(chuàng)造。在當代書院研究領域,對書院整體空間環(huán)境和各類教學儀式流程的討論較為豐富,其核心思想在于嘗試移植古代書院的場景和空間功能,將其應用于現(xiàn)代教育場景,以期達到古代書院價值在當代繼續(xù)傳承的目的。譚翀的論文詳細剖析了將場景理論應用于書院文化空間分析的三個維度,進而指出改善空間品質來塑造社會生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67]碩士論文《地域文脈背景下的書院空間設計研究——以大同市佛學書院為例》[68]利用地域文脈及其相關概念,闡述了中國傳統(tǒng)書院在空間設計中受地域文脈影響的特征,以大同佛學書院為例,展現(xiàn)了佛教文化與書院建筑的完美融合,文章指出,結合地域文脈背景開展書院空間設計,在未來將會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研究方向。其他碩士論文如《中國傳統(tǒng)書院儀式教育研究》[69]《江西古書院環(huán)境景觀藝術研究》[70]分別從書院傳統(tǒng)儀式和景觀設計的角度,闡述了將傳統(tǒng)書院的場景借鑒到現(xiàn)代教育環(huán)節(jié)的價值和意義。

         

        治學精神的繼承。在當代書院研究中,較多涉及到大學教育改革及針對大學教育精神的探討,針對古代書院精神與現(xiàn)代大學精神之間關系的研究[71]、近代大學對傳統(tǒng)書院大學精神的繼承[72]、乃至書院學規(guī)對當代研究生治學精神的啟示[73]等方面,都有文章論及,體現(xiàn)了當代大學精神對傳統(tǒng)書院治學精神多層次繼承。

         

        (二)當代書院復興運動研究

         

        書院復興是當前書院建設的重要內容,將書院復興與文化產業(yè)相結合,是書院復興的主要建設方向。本年度書院復興的相關研究,強調對書院文化價值的挖掘和繼承、開發(fā)書院文化產業(yè)、采用新興技術及新理論開展書院實踐等,這都屬于熱門的議題。

         

        對書院文化價值的挖掘和繼承。劉秀峰所著《書院的復活》[74]聚焦民國時期四川省境內的書院復活現(xiàn)象,以四川存古學堂的創(chuàng)辦為起點,將民國時期影響力較大的復性書院、勉仁書院、龜山書院等以專題形式呈現(xiàn)于讀者眼前,并結合各書院創(chuàng)辦者、講學者的交往、游學等事跡,全面展現(xiàn)了民國時期四川書院復興的面貌,極具學術價值。書中對馬一浮等學者的教育思想的分析,體現(xiàn)了民國時期學者對于教育改革的反思,以及這些學者試圖重新挖掘書院文化價值所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劉明《明國時期“書院”概念重塑的歷史考察》[75]分析民國時期“書院熱”的社會背景,認為我國傳統(tǒng)書院史傳統(tǒng)和西方道爾頓制、導師制的教育理論的傳入,二者共同形塑了新的書院概念,這個新的書院概念暫時彌合了其與書院歷史實踐之間的割裂,成為中國教育史及教育理論中的重要典范,其影響持續(xù)至今。

         

        開發(fā)書院文化產業(yè)。濟南大學碩士論文《書院的文化價值與產業(yè)化開發(fā)研究》[76]對書院產業(yè)化開發(fā)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與總結,在充分研究書院文化價值的基礎上,作者提出書院產業(yè)化開發(fā)應重視書院品牌文化建設、線上精品課程打造、“書院+古城”開發(fā)模式等方面?!稌簭团d與關學傳承》[77]一文針對復興之后的橫渠書院、關中書院和蕓閣書院所開展的一系列文化科研活動做詳細介紹,具體論述了這三所書院與關學的傳承關系,為傳統(tǒng)書院文化在現(xiàn)代的重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朱清則圍繞福建考亭書院的重建,論述了當下“書院復興何處去”的現(xiàn)實命題,指出書院復興最為重要的是獲得黨政部門的大力扶持[78]??梢?,書院復興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復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應尋求官方支持,推動書院文化的產業(yè)化發(fā)展。

         

        新興技術及新理論背景下的當代書院建設。熊野川的論文以白鹿洞書院為例,認為將白鹿洞書院進行數(shù)字化保存和傳播是實現(xiàn)其文化傳承的有力手段,利用先進的UE4 虛擬現(xiàn)實技術,可以讓用戶沉浸式地體驗數(shù)字化的書院文化氛圍,進而達到促進白鹿洞書院文化現(xiàn)代傳承的目的[79]。高楚等人提出利用行動者網絡理論來開展當代高校書院制人才培養(yǎng)實踐,由于不同類型的行動者之間會互相影響和制約,現(xiàn)代高校書院制的順利實施需要管理者做到依靠核心利益凝聚其他行動者[80]。這些研究對新技術和新理論的實踐運用,預示著書院復興的大趨勢。

         

        (三)書院與其他學科交叉研究

         

        書院建筑研究。書院建筑研究是當代書院研究中非常具有特色的研究領域,多數(shù)書院建筑研究屬于建筑學與藝術設計類學科。本年度有建筑學專業(yè)的碩士論文,從建筑學的角度論述了書院特有的文化傳承,討論了高校住宿式書院建筑設計的策略[81]。學術論文涉及仿古建筑的夜景照明[82]、以傳統(tǒng)書院為例討論利用三維建模技術進行仿古建筑的施工方案[83]、對書院建筑“縱向天井”與光照環(huán)境的研究[84]等方面。也有藝術設計類的碩士論文,研究書院環(huán)境影響下的中小學校園景觀設計[85-86]、鄉(xiāng)村書院文化空間的設計[87-88]、傳統(tǒng)書院園林對文化意蘊的傳承[89]等,這些研究從建筑學或藝術學的角度,圍繞書院建筑設計的核心主題,探討了當代書院建設中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也從另一個層面凸顯了當代書院建設方興未艾的局面。

         

        書院與圖書館學科的交叉研究。近年來,書院與圖書館的交錯研究逐漸引起學界注意,“圖書館+書院”的建設模式是許多圖書館在全民閱讀背景下開展的新嘗試。李西寧所編《中國書院與閱讀推廣》[90]收集了結合中國書院文化以推廣經典文獻閱讀的實踐案例,從書院的沿革發(fā)展、規(guī)制形態(tài)、典籍教化、現(xiàn)代特征等方面闡釋了經典閱讀推廣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富有啟發(fā)意義。有學者撰文認為宋代藏書文化對當代大學圖書館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如可借鑒開展導師制閱讀群、個性化閱讀、情境化閱讀等形式,幫助促進大學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91]關于書院與閱讀關系的深度探討,本年度有管仲樂對晚清書院“公共閱讀空間”的探索[92],以及鄒桂香圍繞書院學規(guī)所進行的考察[93],前者將廈門博聞書院“公共閱讀”的特色概括為院藏書籍多樣化、書院設置現(xiàn)代化、書院管理制度化、書院功能立體化等。后者則對朱子讀書法、《讀書分年日程》在指導書院學子閱讀方面的歷史進程做了詳細剖析,指出晚清書院曾對朱子讀書法有所調適,其鼓勵在閱讀過程中對經典文獻開展質疑問難的精神,對當代閱讀推廣工作仍有較大的借鑒意義。這二者雖然都以探討傳統(tǒng)書院的閱讀環(huán)境與讀書法為主體,但其研究目的乃在于為現(xiàn)代圖書館尋求提升閱讀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參照系,本質上從屬于當代書院研究領域。據(jù)此,將其作為書院與圖書館學科的交叉研究成果一并論及。

         

        四、總結

         

        綜上所述,2020年書院研究保持著良好的發(fā)展勢頭,在歷史學、教育學、建筑學、文學、藝術學等學科都有研究佳作出現(xiàn),就整體而言,各學科領域雖然不乏有力度的研究,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卻還較為少見。特別是在傳統(tǒng)書院和當代書院研究中,界限感較為明顯,傳統(tǒng)書院研究基本延續(xù)以往的研究范式,在書院文獻、書院士人、區(qū)域文化、書院藏書方面注重具體的個案研究,取得了更為深入的研究成果。而當代書院研究偏重于實踐應用型研究,側重點在于為當代高校書院制、書院產業(yè)文化、書院的現(xiàn)代復興尋求可行的實踐路徑。除此之外,本年度書院的大眾普及性著作呈現(xiàn)爆發(fā)性的增長,出版了十來部介紹各種書院歷史淵源、園林建筑、文化名人的書院專著。這從側面反映出書院正在逐步進入大眾文化視野,我們期待未來的書院研究取得更多、更好的突破。

         

        【參考文獻】
         
        [1]韋力.書院尋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2]王鵬,趙鳴.中國古代書院園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20.
        [3]〔清〕劉光賁.陜西省味經書院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2020.
        [4]〔清〕李元春.陜西省華原書院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2020.
        [5]〔明〕來時熙.陜西省弘道書院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2020.
        [6]〔明〕馮從吾.陜西省太華書院會語[M].臺北:成文出版社,2020.
        [7]〔明〕馮少墟,朱誼.陜西省關中書院語錄[M].臺北:成文出版社,2020.
        [8]謝建龍.姚江書院志略[M].寧波:寧波出版社,2020.
        [9]〔清〕曾兆鰲.玉屏書院課藝[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20.
        [10]鄧洪波.中國書院文獻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20.
        [11]鄧洪波.近百年書院研究論著目錄[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20.
        [12]賈素慧.書院文獻的出版價值——以《中國書院文獻叢刊》(第二輯)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0(8):11-17.
        [13]劉霞. 明清時期重慶地區(qū)書院記及其學術意義和當代價值[J].中國地方志,2020(1):88-101,127-128.
        [14]鄧洪波.明刊本《明山書院私志》考[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0(2) :1,28-34.
        [15]劉艷偉.朝廷功令、個人意圖與書院志編纂——以清代兩種《白鹿書院志》為中心的考察[J].中國地方志,2020(4):49-58,125-126.
        [16]肖紅兵.從“窮搜肅諮”到“捐貲經理”:明末清初《東林書院志》編刻史考略[J].出版發(fā)行研究,2020(9):104-111.
        [17]張勁松.檔案冊:論晚清義寧州的書院志[J].高校圖書館工作,2020(6):75-79.
        [18]李占萍.晚清民國時期保定蓮池書院學子從業(yè)實況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19]黃漫遠.清末書院生徒的職業(yè)選擇與職業(yè)經歷——以南菁書院蔣維喬為例的考察[J].職業(yè)技術教育,2020(21):74-80.
        [20]王勝軍.清代云貴少數(shù)民族書院學人群體論略[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6) :30-37.
        [21]劉媛.王陽明與中晚明貴州書院精神[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 :76-81.
        [22]侯丹,溫騫騫.王陽明的書院講學活動及影響[J].宜春學院學報,2020(11):72-77.
        [23]梁艷玲.吳汝綸與書院教育改革[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 :90-96.
        [24]黃新憲.江西學政任內的陳寶?。跩].教育學術月刊,2020(7):25-31,73.
        [25]馮歲平,項曉靜.嚴如熤與山南書院補論[J].安康學院學報,2020(3):8-3,18.
        [26]廖善維.張鵬展任桂林秀峰書院山長考辨[J].廣西地方志,2020(5):46-51.
        [27]張曉婧.中國傳統(tǒng)書院教育及其當代價值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28]李乾明.南宋書院的大學精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29]徐涓.朱子學功夫論與清代臺灣書院教育[J].三明學院學報,2020(1):21-26.
        [30]戴紅宇,靳陽春.復古與趨新:略論晚清福州致用書院的教育特征[J].三明學院學報,2020(1):27-32.
        [31]鄧洪波,宗堯.明代書院與歷史教育[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20(6) :23-29.
        [32]朱漢民.宋代書院的《四書》學教育[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20(3):1-10.
        [33]李振.晚明書院教育對文人畫審美理念傳播的影響[J].藝術教育,2020(7):141-144.
        [34]李慧雪.陸深與儼山書院刻書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0.
        [35]汪洋.廣雅書院藏書述略[J].圖書情報研究,2020(2):106-111.
        [36]漆良蕃.白鹿洞書院藏書史探究[J].南方文物,2020(5):276-278.
        [37]陳明利.唐及五代時期的福建書院及其藏書[J].福建圖書館學刊,2020(4):16,71-76.
        [38]陳月圓,龍登高.清代書院的財產屬性及其市場化經營[J].浙江學刊,2020(4) :205-216.
        [39]蔣寶麟.晚清科舉與學堂并立時期傳統(tǒng)教育經費用途的轉化[J].社會科學輯刊,2020(4):167-175.
        [40]李晨.明清時期大同地區(qū)書院及經費來源探究[J].山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1):87-89.
        [41]郎雙菊.中國古代書院經費問題研究綜述與展望[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20(4):106-111.
        [42]郭艷琳,陸?。糯鷷杭漓胛幕械闹袊饚焸鹘y(tǒng)[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1):8-11.
        [43]楊錚錚.岳麓書院儒家信仰文化研究[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20.
        [44]王瑩,李曉峰.湘贛地區(qū)民間書院祭祀儀式與空間場景研究[J].新建筑,2020(3):24-29.
        [45]劉雅真.岳麓書院祭祀空間、儀式及其教化功能[J].教育文化論壇,2020(1) :30-35.
        [46]崔倩.張廷濟藏《元代山谷書院祭器》拓片小考[J].美成在久,2020(6):74 -83.
        [47]朱漢民.宋代書院會講的兩種形態(tài)及學術意義[J].大學教育科學,2020(3):82-87.
        [48]簡東.清代中州書院與中州文學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20.
        [49]王學斌.清季民初北學嬗變述論[J].河北學刊,2020(4):95-102.
        [50]劉賢.學術傳教與天主教本土化——以北京輔仁大學司鐸書院為中心的考察[J].民國檔案,2020(1):90-100.
        [51]譚樹林.英華書院在近代中文報刊史上之地位[J].世界宗教研究,2020(4) :151-162.
        [52]陳代湘.湖湘文化興盛之源——碧泉書院的文化史地位[J].求索,2020(4) :55-62.
        [53]柏俊才.湖北書院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20.
        [54]王勝軍,周艷.過化存神:名賢遺址與明清西南書院的興起[J].孔學堂,2020(2):92-99,189-198.
        [55]陳尚敏.書院、游學與清代甘肅武威科舉之盛[J].教育與考試,2020(3):37-45.
        [56]劉凌斌.從清代臺灣書院的發(fā)展看閩臺歷史文化淵源[J].現(xiàn)代臺灣研究,2020(5):60-69.
        [57]劉金,鄧洪波.《白鹿洞書院揭示》與日本近世儒學流派[J].船山學刊,2020(1) :72-80.
        [58]劉金,鄧洪波.日本崎門學派對《白鹿洞書院揭示》的接受與傳承[J].孔子研究,2020(4):95-104.
        [59]金婷朱,張品端.書院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的作用——以朱子學在韓國書院為考察對象[J].朱子文化,2020(3):17-20.
        [60]楊琳曦.世界文化遺產韓國書院的活化研究[J].長江技術經濟,2020(S1):212-217.
        [61]王珂.明末使行文獻中的中華共同體意識初探——以萊州府東萊呂先生書院的記載為中心[J].濰坊學院學報,2020(5):58-63.
        [62]趙偉,鄧洪波.2016年書院研究綜述[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8(1):115-120.
        [63]劉芳.傳統(tǒng)書院文化在獨立學院文化育人中的現(xiàn)代活力[J].教育教學論壇,2020(8):113-115.
        [64]陳瀅瀅等.新媒體視域下中醫(yī)類院校書院制育人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0(4):70-72.
        [65]李正,項夢丹.高校書院制育人機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10-116.
        [66]曲建晶,安翔.高校書院制育人模式的實踐與提升[J].教育教學論壇,2020(44):103-104.
        [67]譚翀.場景理論:大學書院文化空間分析的新路徑——兼論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場景轉向[J].江蘇高教,2020(8):92-97.
        [68]云昆.地域文脈背景下的書院空間設計研究——以大同市佛學書院為例[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20.
        [69]李瀟.中國傳統(tǒng)書院儀式教育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20.
        [70]田慧.江西古書院環(huán)境景觀藝術研究[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20.
        [71]許屹山等.中國古代書院精神與現(xiàn)代大學精神之構建[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5):25-28.
        [72]金士潔.中國近代大學對傳統(tǒng)書院大學精神的繼承[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0(7):164-165.
        [73]周永?。畟鹘y(tǒng)書院學規(guī)對當代研究生治學精神的啟示[J].普洱學院學報,2020(5):41-45.
        [74]劉秀峰.書院的復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75]劉明.民國時期“書院”概念重塑的歷史考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20(2) :141-153,191.
        [76]薄蓮蓮.書院的文化價值與產業(yè)化開發(fā)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20.
        [77]陳小瑋.書院復興與關學傳承[J].新西部,2020(Z3):35-40.
        [78]朱清.書院遺存保護與書院復興的思考——兼談考亭書院及其重建后的使命[J].朱子文化,2020(6):4-8.
        [79]熊野川.基于UE4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白鹿洞書院文化現(xiàn)代傳承實踐研究[J].機電信息,2020(23):76-77.
        [80]高楚等.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現(xiàn)代書院制發(fā)展對比研究——以江蘇省典型書院制高校為例[J].產業(yè)科技 創(chuàng)新,2020(2):39-42.
        [81]李娟.基于建成環(huán)境主觀評價的高校住宿式書院建筑設計策略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82]尹金玉,張昭.“儒”意的仿古建筑夜景照明設計解析(二)——撫州市臨川龍津書院仿古建筑夜景照明設計[J].燈與照明,2020(1):38-41.
        [83]劉媛等.傳統(tǒng)建筑三維景觀基因庫的“智”構建——以石鼓書院為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 ,2020(6):13-18.
        [84]王炎松,王陳高男.贛東地區(qū)“縱向天井”家塾型書院建筑形制與光環(huán)境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5):638-646.
        [85]楊曦.徽州古書院影響下的小學校園景觀設計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yè)大學,2020.
        [86]帥瀾婷.書院文化語境下的茶陵世紀星中學校園景觀設計[D].株洲:湖南工業(yè)大學,2020.
        [87]陳明珠.江南歷史文化名村書院文化空間應用設計研究——以常州焦溪村為例[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20.
        [88]宴書文.“書院式”鄉(xiāng)村文化空間設計研究——以“青龍書院”為例[D].武漢:湖北工業(yè)大學,2020.
        [89]江牧,周藝.傳統(tǒng)書院景觀設計與文化意蘊之關系研究[J].中國美術學院學報,2020(11):99-105.
        [90]李西寧.中國書院與閱讀推廣[M].北京:朝華出版社,2020.
        [91]劉芷新.宋代書院藏書文化對當代大學圖書館工作的啟示[J].圖書館界,2020(3):29-32.
        [92]管仲樂.晚清公共閱讀空間中的“隱性啟蒙”——以廈門博聞書院為中心的考察[J].圖書館,2020(1):7-12,19.
        [93]鄒桂香.我國傳統(tǒng)書院讀書法的繼承與衍變——以歷代書院學規(guī)為中心的考察[J].圖書館,2020(8):62-66.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