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仁與隆禮—孟荀思想解讀”第三講:楊澤波教授主講《性善與性惡各自的得失—儒家生生倫理學基于三分法的考察》講錄概要
來源:“孟子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耶穌2023年11月10日
11月8日,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山東老年大學主辦,孟子研究院、中共濟寧市委老干部局、濟寧市文化傳承發(fā)展中心、濟寧老年大學承辦的“居仁與隆禮——孟荀思想解讀”第三講在山東老年大學進行錄制,特邀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澤波作了《性善與性惡各自的得失——儒家生生倫理學基于三分法的考察》主題講座。
性善與性惡各自的得失
——儒家生生倫理學基于三分法的考察
楊澤波
一、孟子性善論的得失
孔子有兩個問題一直未能解決。它們分別是:仁究竟是什么?仁來自何處?
孟子以性善論的方式來解決這兩個問題。為此孟子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這就是“才”:“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薄盎蛳啾遁鵁o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泵献佑謱ⅰ安拧狈Q為“端”:“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庇伞安拧焙汀岸恕钡淖至x可知,性善論不能解讀為“性本善論”或“性善完成論”,而應解讀為“心有善端可以為善論”。
這樣一來,孟子就以性善論的方式解決了孔子留下來的兩個問題。仁究竟是什么?孟子回答:“仁者,人心也?!边@是說,仁就是良心。仁來自何處?孟子回答:“天之所與我者?!边@是說,仁來自天生。孟子很好地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仁”的學說。在此期間,孟子還特別注意思想方法問題。
性善論的第一個所失,是只以“才”論性善,不了解善性主要來自后天的教化。我將其詮釋為“生長傾向”。生長傾向主要有兩個所指:其一,它可以決定人成為自己;其二,它有利于人這個類的綿延。孟子看到了“才”的重要性,將其規(guī)定為善之端倪。遺憾的是,孟子到此就止步了,不了解要徹底說明人何以有善性,還必須講到社會生活對人的影響。人生在世,必與周圍的人發(fā)生聯系,受到他們的影響。隨著思慮的成熟,又會不斷思考問題,而思考的過程不會完全溜走,也會在內心留下一些痕跡。這種情況可稱為“倫理心境”,是指社會生活和智性思維在內心形成的心理的境況和境界。
孟子不了解“才”雖不可缺,但人之善性主要還是來自社會生活和智性思維對內心的影響。也就是說,要化解性善之謎,既要講“生長傾向”,又要講“倫理心境”,而“倫理心境”才是最重要的。“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泵献記]有意識到這兩個例子相互關聯存在的瑕疵。問題不在第一個例子,而在第二個例子?!凹捌溟L無不知敬其兄”意思是說,人到了一定年齡都知道尊敬自己的兄長,但既然是到了一定年齡,就很難說明善性是天生的了。
性善論的另一個所失,是只以仁性作為道德根據,不承認智性對于成德成善的意義。孟子一些非常有名的論述,很難禁得起細致推敲。“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敝杂羞@種情況,是因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非完全一致??鬃铀枷胫杏杏浴⑷市?、智性三個要素,其中仁性和智性都是成德成善的根據;孟子思想中則只有欲性、仁性兩個部分,仁性成了成德成善的唯一根據,智性失去了應有的位置。我將這種情況稱為“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這種差異直接影響著儒學發(fā)展的進程。
總之,孟子性善論所得在仁,所失在智。
二、荀子性惡論的得失
與孟子相反,荀子性惡論走的是孔子智性的路線,極大地發(fā)展了智性。性惡論的起點是對于性的界定:“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比松谑辣赜形镔|欲望,這種物質欲望是生之所以然者,是不事而自然者。這種性可以叫作“物欲之性”。
任由物質欲望無限度發(fā)展,必然引出爭奪,導致天下動蕩。荀子將這種情況稱為“順是”:“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這種結果是不好的,所以人性為惡。換言之,物質欲望無限發(fā)展的結果不好,故為惡。歷史上人們將荀子的人性理論概括為性惡論,主要是從這個角度展開的。
與時下對性惡提出新的解說不同,我認為,傳統的性惡的說法足以說明荀子思想的特質,再另立其他的解釋不僅意義不大,而且還會引出許多新的麻煩。性惡只是荀子學說的起點,其終極目的還是成德成善。荀子將這個過程叫作“化性起偽”?!皞巍弊脂F在寫作左“人”右“為”。龐樸從新出土材料中發(fā)現了一個上“為”下“心”的圖片字,認為荀子所說的偽,應該是這個字,它代表的是心的活動以及這種活動的結果。
簡言之,“偽”是受到圣人制定的禮儀法度矯飾后的結果。具體看,“偽”如何達成的呢?性惡論內部有兩極,一是人生而有的物質欲望,任其發(fā)展,必然天下大亂,故為惡;二是圣人制定的禮義法度,通過禮義法度,人可以把原本不好的性變成“偽”,成為善。
荀子在這兩極中間事先預設了一個條件,這就是人有認知的能力。這種認知能力也是人之性,可以稱為“認知之性”。荀子非常重視“認知之性”。我曾把相關內容分疏為四個環(huán)節(jié),即:“人心有辨”“知禮知義”“虛壹而靜”“知道守道”。
先秦時期,在認知問題上,荀子思考最深,論說最詳。他繼承了孔子的智性,并有極大的拓展。荀子性惡論之失,在于對仁性的理解不透。荀子并非不講仁,關于仁的論述一點都不少。但是,與孔孟不同,荀子講的仁不具有先在性。簡單說,先在性就是先于問題而存在。先在性又可分為兩種情況,首先是“先天而先在”。人生而具有善性,這種善性在處理倫理道德問題之前已經存在了,這就叫“先天而先在”。荀子也講仁,但他從性惡論立場出發(fā),不承認仁有天生的因素,不承認人生而有善端,只重后天教化,只講“積偽”,等于否定了仁的這種先在性。
先在性的另一種情況是“后天而先在”。按照儒家生生倫理學的理解,“才”是仁性的一個來源,但不是其全部,仁性更重要的來源是倫理心境。倫理心境來自社會生活和智性思維的影響,當然是后天的,但它作為一種結晶物在處理倫理道德問題之前已經存在了,有明顯的先在性?!昂筇於仍凇本褪菫榱苏f明這種現象。荀子在這方面有明顯的缺失。雖然他承認“注錯習俗之所積”之重要,但并沒有看到這種“積”的結果具有先在性。這種情況進一步說明了“倫理心境”的重要?!皞惱硇木场眮碜院筇?,但它具有先在性,正是這種先在性保證它可以成為成德成善的根據。荀子的認識遠沒有達到這個程度。由于荀子不明白仁有“先在性”,其直接導致他不重視仁的“逆覺性”。逆覺性與先在性直接相關,由先在性必然引出逆覺性。
先在性和逆覺性是仁性的兩個核心特征。荀子不接受性善論,不承認人天生就有善的傾向,這等于否定了仁性“先天而先在”的一面。雖然他重視“注錯習俗之所積”,沒有看到“積偽”的結果具有先在性,這等于又否定了仁性“后天而先在”的一面。這個不足直接影響到逆覺問題。先在性是逆覺性的前提,沒有先在性就談不上逆覺性,沒有逆覺性也就談不上仁性。
荀子的失誤對其學理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荀子性惡論的根本困難是無法保障其學理的活動性?!?/span>
我提出這一看法的理據一是休謨,二是牟宗三。“休謨倫理難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涉及理性能否充當道德根據的問題。休謨不認為理性是道德的根據,因為“理性是完全沒有主動力的,永遠不能阻止或產生任何行為或感情?!蹦沧谌崂硭蚊魅鍖W,判朱子為旁出,一個根本性理由,就是嫌朱子學理缺乏動能,是“只存有而不活動”,而非“即存有即活動”。我將這個問題概括為“道德動力學”。其意是說,在一門完整的道德學說中,智性是死的,仁性是活的,有了仁性智性才能真正動起來,成為活理。性惡論的根本困難當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因為荀子學理的基礎是智性,未能充分看到仁性的意義,所以無法解決認知之心認識禮義法度后自愿行動的問題。
總之,荀子性惡所得在智,所失在仁。
三、性善與性惡的融合匯通
孔子之后,孟子為了解決仁究竟是什么以及仁來自何處的問題,創(chuàng)立了性善論,提出“良心”“本心”“良知”“良能”等概念,將其作為成德成善的根據,一舉解決了孔子留下來的那兩個問題。遺憾的是,在此過程中孟子發(fā)力過猛,不重視智性對于成德成善的作用和意義,不自覺丟失了智性。
荀子敏銳地發(fā)現了這個問題,以性惡論加以反駁。性惡論最有意義之處,是在肯定“物欲之性”的同時,預設了“認知之性”,承認人可以通過學習認知以掌握圣人制定的禮義法度,按其要求而行,從而達到“化性起偽”的目的。同樣可惜的是,荀子雖然也講仁,但他不了解仁一定具有先在性和逆覺性,所談之仁是空的,解決不了動力問題,無法決定心一定會走向善。
如何將雙方面融合起來,便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荀子研究中有一種傾向,認為荀子性惡論內部包含著善端,只要將這些因素發(fā)掘出來,就可以實現以荀統孟的目的了。我不認同該看法。荀子性惡論的根本精神是反對孟子善源于天生的這一主張,強調善只能來自后天的教化。如果認為荀子的性惡論系統也包含善端,那不僅勢必與其學理的根本精神相違背,而且在材料的解讀方面也會面臨諸多困難。
既然孟子和荀子分別走了仁性的路線和智性的路線,要將雙方融合起來,合理的辦法自然是將他們納入三分法的框架中,在孟子性善論的基礎上補足智性,或在荀子性惡論基礎上補足仁性,回歸到孔子欲性、仁性、智性三者齊備的思想結構之中。以此為基礎,我們便有希望形成一個孟子與荀子、性善與性惡,仁性與智性齊備的學理系統。這再次說明了三分法極高的學理價值。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