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勇】唐君毅理論與慧命融貫的佛學研究

        欄目:往圣先賢
        發(fā)布時間:2024-03-27 00:14:52
        標簽:

        唐君毅理論與慧命融貫的佛學研究

        作者:楊勇(云南大學哲學系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十七日己丑

                  耶穌2024年3月26日

         

        佛學思想是唐君毅整體哲學中的重要部分,其佛學研究呈現(xiàn)出多維而獨特的景象。如何看待佛學對中國文化思想產(chǎn)生的影響,是近現(xiàn)代中國學者們自覺面對的問題。民國時期,有三種態(tài)度具有較大學術(shù)影響力:一是南京內(nèi)學院為代表的疑古派,如歐陽竟無、呂澂等,以唯識學為正宗,傾向于否定中國宗派佛學;一是武昌漢藏教理學院為主導的救世派,如太虛、印順等,強調(diào)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均是正宗佛教傳承,力圖以佛理拯救人心社會;一是以儒學大師為推動者的兼容派,如章太炎、熊十力等,批判性地挖掘佛學傳統(tǒng)思想的價值,以此構(gòu)建內(nèi)涵各異的哲學體系。唐君毅可劃在第三種類型,雖然他的佛學史料解析客觀而精確,但亦難掩其先在性的范式和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之刻痕。故而,從文本角度考察,唐君毅的佛學特色主要可從三個方面來看,即思想史、觀念論和境界論。

         

        攝佛入道,化異歸統(tǒng)

         

        所謂“道”,是指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的底蘊,包涵但不限于儒家、道家學術(shù)局域的生命之“道”。所謂“統(tǒng)”,則是中國思想形態(tài)發(fā)展的精神本質(zhì),體現(xiàn)出多元思想?yún)R聚于主流學術(shù)意識的大勢。

         

        唐君毅認為中國文化充滿著生命力的強度和廣度,并以成己成人的理想人格塑造為整個理論的歸趣。從儒家的立場,他認為孔孟、易庸開出的仁心本體,是中國哲學的生長原點與綿延大道。故而,佛學進入中國后,雖歷經(jīng)曲折,但必然匯入本體之仁道中。唐君毅以般若僧肇、成實學、三論吉藏、天臺智者、唯識學、起信論、華嚴法藏和宗密、天臺華嚴(臺賢)之爭、臺宗山家山外之爭、禪宗六祖為基本線索,展示一個逐漸趨近仁心道體的學術(shù)歸途。般若學—成實學—三論學—天臺學一系,是從境的法性、從心對境的直觀或理性分析展開的,心之能是后置于境的;唯識學—《大乘起信論》—華嚴學—禪宗一系,則是直接反思心的真妄之義,從心的真實形上學根基直下理解境界,心之能是前置于境的。雖然在時間上學派宗派有所重疊,但是邏輯地看,兩系發(fā)展具有朝向心性的更迭趨近之態(tài)勢。

         

        僧肇作為般若學的代表者,接受了玄學“即俗”的方式解釋空有、出世入世的關(guān)系,脫離印度佛學重視破俗的理路,通過直觀智慧不離外境的渠道,塑造類似王弼、郭象的主體之能覺,由之建立心的體用論。成實學從知識論的角度,借助“假名”(概念),分析不空假名、空假名、假名空三層由心的認識而顯現(xiàn)的空有關(guān)系,這種“析法空”既說明了認識途徑,又澄清了僧肇之空有概念模糊的局限。三論吉藏以四重二諦直觀空有真俗的“體法空”批判成實學,更以中道佛性的體用論統(tǒng)一因果、本有始有、佛眾生,實現(xiàn)從主體統(tǒng)攝主客的建構(gòu),將佛性確定在道論的形上層面。天臺智者開七重二諦和本跡權(quán)實的智慧深度與廣度,提出中國佛教的根本形式——判教說,總攝綜合了整體佛教形態(tài)和層次,并以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和頓漸秘密不定的化儀四法,將佛教作為整體而加以區(qū)分。然后設(shè)圓教的標準,以一念涵蓋三千世界,貫通法性和無明,實現(xiàn)止觀、教行、修證的圓滿觀行??陀^而言,從判教到一念止觀的提出,智者越加體現(xiàn)出重回心性本體的趨向。

         

        唯識學直以心理反思出心識的八個構(gòu)成,推演出兩個關(guān)聯(lián)的緣生論。即,阿賴耶識含藏種子、末那識根本定向無明、意識和前五識善惡心所,造成種子現(xiàn)行互熏的緣生論;阿賴耶識的無漏純善種子轉(zhuǎn)變諸識染污種子,釀就轉(zhuǎn)識成智的緣生論?!洞蟪似鹦耪摗分苯釉O(shè)立真心為緣生論的基礎(chǔ),一心開本覺始覺、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之二門,顯現(xiàn)真心直透法界,心性法性、能觀所觀統(tǒng)具于真心之下。法藏綜合般若、天臺、唯識和《大乘起信論》,重建真心的根基而提出五種判教和無盡藏法界緣起觀。五種是小、始、終、頓、圓等教,判教依據(jù)是對般若之空有和唯識三性之領(lǐng)悟,從空有兩端的相違相奪(小乘)、相入(始)、相即(終)、絕待(頓),最終到互攝互入的交澈無礙(圓)。這一緣起需以真心的存有作為基礎(chǔ),如此方可達到無盡無礙。故而華嚴圓教是高于天臺圓教的。禪宗直將真心設(shè)定為第一要的存在,吸納臺宗修止觀和賢宗無礙觀,打破次第觀法、沖破心境之隔、超越教觀之限,實現(xiàn)真心自在無礙的活用智慧。作為思想余續(xù),臺宗的山家山外之爭落于性具和心具的對峙,無外乎即是華嚴之“相奪中極相順”的有別而又相通的圓融。

         

        唐君毅認為中國佛學最終要歸于佛性論,故以天臺為始、唯識學為過渡、華嚴與禪為終,實則體現(xiàn)了向傳統(tǒng)心性論的回歸,尤其是向性善論的復返。

         

        空理自性,納新入主

         

        如果說梳理佛學史是尋求其內(nèi)在發(fā)展的軌跡線,那么分析佛學之特性則是捧出其個性變化的轉(zhuǎn)捩點。從觀念史的宏觀角度說,唐君毅重點梳理了“空理”和“自性”兩個重要支點。

         

        “理”,“是指人之活動之歷程中之次序條貫”,也就是人的分析和歸納的思維過程。唐君毅提出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有六種理,分別是社會歷史的文理、具體科學的物理、辨名析理的玄理、緣起修證的空理、貫通心物的性理、即事窮理的事理。空理,是佛學言道說理的特征。相較于其他五種“存的理”而言,空理即所謂“亡的理”。這是佛學的一大特色??绽硪馕吨┢片F(xiàn)象界的事物存在性,描述存在的虛妄性,所以空理不再關(guān)注限于現(xiàn)象形態(tài)的存在性,而是關(guān)心現(xiàn)象之處轉(zhuǎn)出的不真實性或者說是空性??绽碛^照世界的虛妄,其目的是為修行解脫提供實踐的可能性。般若空宗從名言的角度否定了事物存在的真實性,同時否定了陳述存在所借助的名言之真實性;唯識有宗從心識的層面強調(diào)妄心造作境界的虛妄,心物虛妄即無真實意義。佛學對空理的說明,正是在般若和唯識的虛妄之處,當下無媒介地直接轉(zhuǎn)呈出空理的內(nèi)涵。不過,佛學以空理揭示萬物本性虛妄之時,空理作為描述虛妄本性的概念,其體現(xiàn)出的思維意義并非不真實。佛學的空理不只是關(guān)注事物存在上的不真實性,更切要的是在終極目的上指向智慧的養(yǎng)成。佛學斷言事物的虛妄,除了指物理世界的存在物,還包括心理意義的心識狀態(tài)。人生的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和心理習慣,被佛學指稱為“習氣”。正因為習氣是不真的,由此可以通過實際的修證來打破習氣對人生的桎梏。

         

        “自性”,是佛學另一特別的概念,其全新之義為傳統(tǒng)心性含義注入了新鮮氣息。唐君毅以為,雖然自先秦到魏晉,就有道德之心性、認知之心性、客觀之物性、純粹之價值性等意義,但是佛學卻以“自性”的方式提出了六個新義的說明:佛學之“自性”說,是從法開始的,法就是描述一切現(xiàn)象的概念。法之性即客觀現(xiàn)象之性,它具有相對的自我之性,按照般若學所解,此性由緣起體現(xiàn)而為虛妄自性,這與傳統(tǒng)哲學認物為實在性極不相同,此為第一新。唯識學用種性之性劃分人性,將人性(眾生性)分為五類,并限定一類眾生不得成佛或成圣來說,與秦漢人性具有普遍成圣說不同,這是第二新。佛學引進了同異性的說法,即在思維上將同類的稱為同性,異類的叫作異性,這與荀子僅單純使用“總名”“別名”的思維對事物分類不同,同性、異性自有其獨立于對象的自性,此即第三新。唯識學中將心和心所分開,強調(diào)二者各自的體性,各自的體性是相對封閉的,比如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心王),觸、作意、受、想、思是與阿賴耶識同時發(fā)動的心所(心理現(xiàn)象),但心所彼此之間,以及與心王之間,都是相對獨立的。這與中國傳統(tǒng)心出性、心出情等附屬關(guān)系不同,故為第四新。唯識學提出所依體性,從現(xiàn)象回溯發(fā)起的潛在根源,如現(xiàn)象所依為種子、種子所依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所依體。這種確立心識性為本體的觀點,促成了佛學向中國傳統(tǒng)心性論的回歸,由此為第五新。唯識學提出善、惡、無記三性說,并給予三性以客觀的、存有的描述,這與中國傳統(tǒng)從價值上崇善抑惡的價值判斷不同,此為第六新。六種新義,在豐富中國傳統(tǒng)心性內(nèi)涵之時,亦因人性論的邏輯要求,促使法性消化成為心性。

         

        依心立境,匯流天德

         

        佛學的性理之說,被作為重要資源融匯到心靈九境的境界論之中。唐君毅晚年構(gòu)建了九層心靈境界,前三層重說客觀,中三層立足主觀,后三層超越主客。后三層分別為歸向一神境(基督教)、我法二空境(佛學)、天德流行境(儒學)。佛學的重要性就在于其高于一神境,趨向圓滿的天德境界。佛學在境界中的特點,是超脫、橫觀、證悟,雖高于一神境的恐懼、由下向上觀、委身,但又低于天德境的現(xiàn)實、順觀、立教成德。

         

        佛學從世間苦難而救贖眾生的慈悲開始,終于自利利他的理想境界。無論哪一個環(huán)節(jié),佛學都重視共情和理性的培養(yǎng)。慈悲就是超越自他的情感,此共情必須建立在理性之上,即觀照到自他在空理的普遍性上是貫通的,從而打破二者之執(zhí)著。不但要破除自他在存在論上的執(zhí)著,還要打破價值上的善惡分別,如此才能從“空”的普遍性進到無執(zhí)的超然智慧中。佛教以橫觀的角度,從無量世界的大空間和三世流行的大時間給出了宏觀宇宙論,其要旨是提供因果意義上的自我覺悟之關(guān)鍵信息。時空提供了客觀因果的可能性,生滅善惡都在其內(nèi),如果陷于客觀因果,則必然處于執(zhí)著的境界,但倘若空的智慧直接刺入客觀境界,則超越時空、超越自他、超越善惡可以達到大無礙境界,如此則由覺悟而達成超越人生的現(xiàn)實化。這樣的超越是從空智、自我覺悟為第一因的主體上言說,唯獨如此,作為結(jié)果的大無礙才有確立的可能。唐君毅認為佛學境界固然高于一神境,但相對于儒學而言,仍存在缺憾,即過于悲觀現(xiàn)實而違背儒學所重之現(xiàn)實人倫、橫觀平鋪的智慧弱于天德下貫的仁德、趨于消極避世而悖于道德人格的挺立。是以,佛學所達只能在生命境界的發(fā)展中助力天德流行的實現(xiàn),最終仍要融匯到儒學至大剛正的圓滿境界。

         

        誠如牟宗三所云,唐君毅“是‘文化意識宇宙’中之巨人”。此評價亦成為后世定位其思想的重要維度。唐君毅的佛學研究,一面是哲思式的佛學精神史,不論其異、其新,終歸回到中國傳統(tǒng)之主流;一面是境界式的心靈成長史,不論其善、其高,最終趨于儒學性命之道極。所以,唐君毅并非考據(jù)型的理解佛學,而是從文化多樣性的宏大意識中,找到佛學的現(xiàn)代價值,將之活態(tài)地放入人類心靈的養(yǎng)成中,從而讓佛學理論的生命與人類慧命的生命得到現(xiàn)實的交匯與融通。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