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謝秉洪】《孟子注》整理前言

        欄目:書評讀感
        發(fā)布時間:2024-07-11 22:21:07
        標簽:

        《孟子注》整理前言

        作者:謝秉洪

        來源:“南師古文獻”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二日壬申

                  耶穌2024年7月8日

         

         

         

        《孟子注》整理前言

         

        一、孟子生平事跡

         

        孟子名軻,戰(zhàn)國中期鄒國(故城在今山東鄒城市)人。西漢司馬遷編撰《史記》時曾作《孟子荀卿列傳》,簡略地記述了孟子的籍貫、受業(yè)、游歷和著述等方面的情況。司馬遷之后,又有班固、趙岐、王肅等諸家之說。今天人們研究和了解孟子的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就是《孟子》一書,其中記載了孟子主要的言語和活動,闡述了孟子的基本思想觀點,有不少內(nèi)容涉及其生平事跡,可以相互印證。下面依據(jù)《孟子》一書做簡單介紹。

         

         

         

        《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列傳》

         

        人們通常都認爲“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其實這種說法明顯有問題?!睹献印芬粫小拜V”字凡三見,至于其字爲何,《孟子》一書則未載。

         

        關于孟子的里居,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爲“鄒國”,一爲“魯國陬邑”。從《孟子》一書來看,“鄒”字凡十見,且多與孟子居鄒有關。孟子青少年時代和晚年著述、講學都在鄒國,中年游歷諸國期間亦曾多次返鄒,可見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皆在鄒國,爲鄒人而非魯人。

         

        孟子的家世,《孟子》一書及《史記》均未載。趙岐《孟子題辭》云:“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后,故孟子仕于齊,喪母而歸葬于魯也。”據(jù)此,則孟子是春秋時期魯國公室宗親孟孫氏的后人。

         

        關于孟子的生卒年,歷來衆(zhòng)說紛紜,學者們通常認爲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前三七二)、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二八九)、壽八十四歲的說法比較合理。且學術界一般認爲孔子生于周靈王二十一年(前五五一),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四七九),享年七十三歲。照此推算,孟子的生年上距孔子的卒年一〇七年,這與孟子所說“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盡心下》一四·三八)大致吻合。

         

        相傳孟子早年喪父,孟母將其撫養(yǎng)成人。在《列女傳》《韓詩外傳》等書中記載了不少關于孟母教子的傳說,其中“三遷”“斷織”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兩千多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傳誦,成爲后世教育子女的典范。

         

         



        《列女傳·鄒孟軻母》

         

        孟子青年時代在魯國求學,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思想,成爲一代大儒。司馬遷認爲孟子師事子思的門人,其說法爲大多數(shù)后人認可。而且子思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屬于同一體系,史稱“思孟學派”。

         

        在先秦諸子中,孟子游歷的諸侯國不算很多,他主要是在齊、宋、鄒、魯、滕、魏等國從事政治活動。孟子在四十歲以前,主要是在鄒、魯一帶活動。大約四十四歲(前三二九)時首次至齊,正當齊威王(前三五六—前三二〇年在位)之世。之后去了宋國,不久又回到了鄒國和魯國。滕文公繼位,欲行仁政,孟子便去了滕國。但滕國畢竟只是個方圓不到五十里的小國,孟子很難實施自己的“仁政”抱負,于是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前三二〇)來到了魏國。第二年梁襄王繼位,孟子對他印象很壞,便離開魏國再次來到齊國,并擔任了齊宣王的客卿。齊宣王終究不能采納孟子的主張,孟子因此辭職回到了家鄉(xiāng)。孟子晚年不再出游,授徒講學,著書立說,“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二、《孟子》的成書

         

        關于《孟子》的作者,歷來有孟軻自著、弟子輯成、師生合著三種說法,諸說各有依據(jù),但似乎第三種說法較能爲人接受。

         

        關于《孟子》的篇章,西漢司馬遷作《孟子荀卿列傳》,只說“作《孟子》七篇”;而到了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窮通篇》中卻說“作《中、外書》十一篇”,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也著録“《孟子》十一篇”。趙岐作《孟子章句》的時候,對此十一篇進行了甄別,他在《孟子題辭》中稱:“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辯文》《說孝經(jīng)》《爲正》(“正”一作“政”),其文不能弘深,不與內(nèi)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壁w岐認爲《外書》系后世假托,棄而不注,遂使《外書》逐漸亡佚了。故《孟子》一書實存七篇,依次爲《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趙岐作《章句》時,把七篇各分為上、下,遂成十四卷的形式,流傳至今。

         

        三、孟子的學說思想與影響

         

        性善論是孟子全部學說思想的基礎,更是其倫理道德和仁政學說的理論依據(jù)。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說的人性善,實質是指人具有爲善的可能性。孟子認爲,一個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棄”“自賊”。爲了使人的“善性”能夠保存和擴展,孟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養(yǎng)性的功夫,如:“盡心”“存心養(yǎng)性”“寡欲”“求放心”“反求諸己”“養(yǎng)氣”等,這其中既蘊涵了他的認識論,也包含了他的道德哲學。

         

         

         

        敦煌古寫本《孟子》(北大D224)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孟子認爲實行仁政有一些具體的措施與途徑:(一)在經(jīng)濟方面,首先要“制民之産”,以“恒産”來求得百姓的“恒心”。其次,要使農(nóng)以時,保護農(nóng)耕,促進生産力發(fā)展。與此同時,還要“取于民有制”,“薄稅斂”以減輕百姓的負擔。再次,要重視商業(yè)活動。(二)在軍事方面,反對兼并戰(zhàn)爭,主張仁義之戰(zhàn)。(三)在教育方面,要普及學校教育,使民“明人倫”。(四)在組織方面,要尊賢使能,使俊杰在位。(五)在文化娛樂方面,要與民同樂。此外,孟子的學說思想中還有不少關于理想人格培養(yǎng)的內(nèi)容,如“人皆可以爲堯舜”“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等傳頌千古的名言,對后人積極進取、培養(yǎng)崇高的理想人格厥功甚偉。

         

        “孟氏之儒”在戰(zhàn)國后期是一個相當活躍和頗具影響的學派,以致后來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慘遭“徒黨盡矣”的厄運。西漢孝文帝時,將《孟子》與《論語》《孝經(jīng)》《爾雅》等同置傳記博士,《孟子》一度被立于學官,直至漢武帝時取消資格。

         

        到了東漢,人們對《孟子》一書比較重視,出現(xiàn)了多種研究《孟子》的專著,諸經(jīng)通義也常常引《孟子》以幫助事理。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孟子的影響日漸式微,連配享孔廟的資格都沒有。唐代韓愈在《原道》中提出儒家“道統(tǒng)”說,將孟子列爲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從此出現(xiàn)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中唐以后,人們開始普遍地把孔子和孟子的名字連在一起,合稱“孔孟”,“孔孟之道”的說法也開始流行起來了。

         

        到了北宋神宗熙寧四年(一〇七一),《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爲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書升格爲儒家經(jīng)典;元豐六年(一〇八三),神宗下詔封孟子爲“鄒國公”,這是孟子死后第一次獲得的正式封號,其后配享孔廟,享受人間的四時致祭。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爲“四書”予以“集注”,對孟子地位的提高影響極大。元朝至順元年(一三三〇),孟子被元文宗加封爲“鄒國亞圣公”?!皝喪ァ边@個名目自東漢趙岐提出之后,直到元代才成爲正式封號,從此人們便習慣稱孟子爲“亞圣”,地位僅次于“至圣”孔子。

         

         

         

        〔宋〕朱熹《孟子集注》

         

        經(jīng)過歷史的長期選擇,從漢到唐,從唐到宋,人們終于選擇了孟子。隨著孟子地位的提高,孟學終于與孔學融爲一體,成爲儒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儒家由孔子創(chuàng)立,得孟子而發(fā)揚光大。孟子作爲孔子的主要繼承人,他的思想是“孔孟之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對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今后乃至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也將産生深刻的影響。

         

        四、歷代重要《孟子》注本選介

         

        歷代《孟子》研究著作不勝枚舉,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紹,只能從現(xiàn)存的著作中選擇幾種較爲常見且重要的代表性著作加以簡單介紹,其余則存而不論。

         

        (一)趙岐《孟子章句》

         

        趙岐的《孟子章句》是漢代《孟子》研究之碩果僅存者,全書七篇,各分上、下,凡十四卷,共計二百六十一章,是完璧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孟子》注本,因此,它是研究漢代“《孟子》學”的唯一可靠的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趙岐(一〇八—二〇一),字邠卿,原名嘉,字臺卿,東漢末年京兆長陵(今陜西咸陽)人?!逗鬂h書》卷六四有傳。趙岐的注釋比較平直,較少附會,在訓詁方面保存了不少古義;尤其是他爲各章所作的章指,對后人理解《孟子》幫助不小。

         

        據(jù)《宋會要輯稿》《玉?!返扔涊d可知,《孟子章句》之初次??淘诒彼握孀诖笾邢榉迥辏ㄒ哗栆欢?,由孫奭主持校勘,從當年十月開始,至次年四月完成,并送國子監(jiān)鏤板,直至七年(一〇一四)正月刻成。但是這個版本并沒有流傳下來。據(jù)古代書目文獻記載,《孟子章句》之宋刻本,較具代表性的有南宋孝宗時蜀刻大字本、廖瑩中世彩堂刻本、福建書坊刻音注本,可惜這三種版本也均已不存,今人只能依靠翻刻本、影印本想見其面目。蜀刻大字本有《續(xù)古逸叢書》本及《四部叢刊》《師顧堂叢書》影印本等,廖瑩中世彩堂刻本則有宜興相臺岳氏荊溪家塾本與旴郡刊本兩種元代翻刻本,坊刻音注本則有日本室町時代翻刻本。

         

         

         

        《續(xù)古逸叢書》影印宋蜀刻大字本《孟子》趙注

         

         

         

        元旴郡重刊宋廖氏本《孟子》趙注

         

        (二)孫奭《孟子音義》

         

        《孟子音義》二卷,北宋孫奭撰。孫奭(九六二—一〇三三),字宗古,博州博平(今山東茌平)人?!端问贰肪硭娜弧度辶謧鳌酚袀?。據(jù)史載,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〇一二)孫奭等奉詔校定《孟子》,又撰寫《孟子音義》二卷。該書依仿《經(jīng)典釋文》之體例,以東漢趙岐《孟子》注本爲據(jù),對唐陸善經(jīng)、張鎰、丁公著三家《孟子》注,尤其是張氏、丁氏二家注正訛補缺,以注音爲主,兼有釋義、??薄!睹献右袅x》保存了唐宋之際趙注本的部分文字樣貌,對于??壁w注本有著不可替代的版本價值。同時,此書保存了唐代有關《孟子》著作的部分資料,是研究《孟子》古注和中古時期音韻系統(tǒng)的重要書籍。

         

        據(jù)史料記載,《孟子音義》最早刊行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一〇一四),由國子監(jiān)刊行,雖宋本無存,但尚存明末毛扆汲古閣影宋鈔本,乃目前所見之最早版本,今藏蘇州圖書館,爲《三經(jīng)音義》合裝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二〇一九年出版的《蘇州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jù)以影印。該本與蜀刻大字本《孟子》避諱下限相同,很可能是孝宗朝同時刊刻。

         

         

         

        明毛氏汲古閣影宋鈔本《孟子音義》

         

        《孟子音義》現(xiàn)存版本中,除了上述汲古閣毛鈔本外,尚有清宮天祿琳瑯藏影宋抄本、乾隆間《四庫全書》本、朱邦衡手校抄本等;刻本則有康熙間《通志堂經(jīng)解》本、乾隆間孔繼涵《微波榭叢書》本、韓岱云刻本、盧文弨龍城書院刻本、嘉慶間黃丕烈士禮居影刻錢曾述古堂影宋鈔本、道光間許瀚??谈嗜羰喜赜八伪尽⑾特S間《粵雅堂叢書》本等。

         

         

         

        清許瀚??瘫尽睹献右袅x》

         

        (三)《孟子注疏》

         

        《孟子注疏》簡稱《孟子疏》,又名《孟子正義》,是北宋見于著録的第一部《孟子》注本,也是最早立于學官的《孟子》注本。此書舊題北宋孫奭撰,據(jù)前人考證,約成書于南宋初年,是假托孫奭之名的僞作。盡管此書是一部質量不高的僞書,書中又有不少釋義錯誤,但大體上還是較爲平正通達和清楚明白的,且早在南宋時就已立于學官,作爲配套的經(jīng)注之疏影響很大,在孟子學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孟子注疏解經(jīng)》

         

        研究表明,諸經(jīng)單疏版本,目前可考者只有九種,而《孟子疏》不在這九種單疏之內(nèi)。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孟子疏》,是與注文合刻的越刊八行本《孟子注疏》。南宋紹熙三年(一一九二),黃唐接任兩浙東路茶鹽司,繼前任續(xù)刻群經(jīng),遂有《孟子注疏》八行本傳世。其后又有建陽坊刻十行本,傳世者多爲宋刻元修本與元刻明修本,著名的南監(jiān)本即屬于十行本系統(tǒng)。明嘉靖間,福建李元陽據(jù)南監(jiān)本重刻,改作九行本,世稱“李元陽本”,亦稱“閩本”或“嘉靖本”;萬歷間又據(jù)閩本重刻,稱“北監(jiān)本”或“萬歷本”;崇禎間,汲古閣毛氏據(jù)北監(jiān)本重刻,稱“毛本”或“崇禎本”。由上可知,閩本、北監(jiān)本、毛本一脈相承,以閩本爲祖;而清代武英殿本(簡稱“殿本”)祖述北監(jiān)本,亦可以算是閩本旁系。其中,李元陽本作爲九行本的祖本,??本?,是十行本后、殿本之前的最佳本;毛本是清代最爲通行的版本,后來又有許多據(jù)毛本的翻刻本,已是混亂不堪,不能稱爲善本;殿本雖然稱善,可惜流傳不廣。殿本之后,能夠稱爲善本的,當屬阮元于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主持??痰摹吨乜伪臼?jīng)注疏附??庇洝罚喎Q“阮刻本”。阮刻本所據(jù)底本善,??本?,問世后取代毛本通行于世,后來歷經(jīng)重訂和翻刻,自成一個系統(tǒng),流傳至今。中華書局一九八O年影印世界書局本成爲當代讀書人案頭必備之書。

         

         

         

        明嘉靖李元陽刊本《孟子注疏解經(jīng)》

         

         

         

        明萬歷北京國子監(jiān)刊本《孟子注疏解經(jīng)》

         

         

         

        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刊本《孟子注疏解經(jīng)》

         

         

         

        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孟子注疏》

         

        (四)朱熹《孟子集注》

         

        《孟子集注》是宋人注釋《孟子》的代表作。朱熹(一一三〇—一二〇〇),字符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號晦翁,別號紫陽先生、考亭先生等,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縣),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端问贰肪硪话税恕兜缹W三》有傳?!睹献蛹ⅰ肥侵祆洹端臅戮浼ⅰ返囊徊糠?,系其精心結撰、反復修改、歷時幾十年而成的著作,堪稱朱熹一生之學的精粹;而僅《孟子集注》一書中就選擇、采納諸家說解多達二十種左右,所以該書也是闡釋宋代理學思想的經(jīng)典之作,受到后人的追捧,對后世産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孟子集注》的說解較爲精當,尤其對《孟子》中許多抽象的哲學命題能夠掌握其中的精髓,用十分簡潔的文字把含義抽象復雜的內(nèi)容解釋得清清楚楚,這是前代注家所無法比擬的。當然,朱熹的注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在名物考證與詞義訓詁等方面顯得較爲膚淺,但總的來看,朱熹的注釋還是比較嚴謹?shù)?,在?shù)量衆(zhòng)多的《孟子》注本中仍是佼佼者,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由于《孟子集注》是封建社會后期科舉考試的必讀教材,所以流傳至今的刻本甚多,尤其是明清兩代的刻本,更是汗牛充棟,不勝枚舉?!端臅戮浼ⅰ纷钤缬谀纤谓B熙元年(一一九〇)在漳州刊行,之后又有嘉定十年(一二一七)當涂郡齋刻嘉熙四年淳祐八年、十二年遞修本等。目前較爲常見的版本有中華書局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四書集注》本與一九八三年出版的《新編諸子集成》本、岳麓書社一九八五年出版的《四書集注》本等。

         

         

         

        《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宋嘉定十年當涂郡齋刻嘉熙四年淳祐八年十二年遞修本《孟子集注》

         

        (五)焦循《孟子正義》

         

        焦循《孟子正義》是清人“十三經(jīng)新疏”的代表作之一。焦循(一七六三—一八二〇),字理堂(一作里堂),江蘇甘泉(今揚州江都)人。清代著名學者。嘉慶六年(一八〇一)舉人,后棄科舉,托足疾在家十余年,博聞強記,于經(jīng)、史、歷、算、聲韻、訓詁之學均有研究,尤精于《易》學。焦循自幼喜好《孟子》,早就有志重撰一部《孟子正義》。但由于秉承家學,潛心《易經(jīng)》研究,一生大半精力萃于《易》學,直至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始編《孟子長編》三十卷,再編爲《孟子正義》三十卷,于二十四年(一八一九)成書,翌年即去世?!睹献诱x》是爲趙岐《孟子章句》所作的疏,它以趙注爲基礎,廣搜清代學者考訂注釋《孟子》的成果凡六十余家,再加上自己所作的注釋匯編而成。該書一反唐人“疏不破注”之成例,在疏中多所發(fā)明,無論典章名物的訓詁,還是思想義理的解說,都有不少超越前人的創(chuàng)說。該書征引詳博,考證精審,說理透徹,是《孟子》研究的集大成著作。不過,由于焦循對宋明理學存有偏見,因此在《孟子正義》一書中對宋明理學家解說《孟子》的觀點一概不收,可以說是該書的一個缺憾。

         

        《孟子正義》凡三十卷,清稿前十二卷爲焦循病中手録,后十八卷爲其子焦廷琥、其弟焦征在他死后謄録,傳寫誤字未能在刊前校正。此書流傳版本較多,但據(jù)前人研究表明,傳世刊本主要有兩個系統(tǒng):一爲道光五年家刻單行本,后來的家刻《焦氏叢書》本及光緒二年衡陽魏綸先校印的《焦氏遺書》本,名稱雖異,實是同一版本;二是《皇清經(jīng)解》的兩種翻刻本,即道光本與咸豐補刊本。目前最爲常見的是中華書局一九五四年出版的《諸子集成》本與一九八三年后陸續(xù)出版的《十三經(jīng)清人注疏叢書》本。此外,沈文倬先生以咸豐十年補刊本爲底本整理的點校本,堪稱善本,通行的版本則有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出版的《新編諸子集成》本及二〇一七年出版的《中華國學文庫》單行本等。

         

         

         

        〔清〕焦循《孟子正義》

         

        (六)楊伯峻《孟子譯注》

         

        楊伯峻先生所著《孟子譯注》是現(xiàn)當代最爲通行的《孟子》新注本。楊伯峻(一九〇九—一九九二),原名楊德崇,湖南長沙人。少承家學,由祖父親自授讀古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后隨叔父、著名語言學家楊樹達先生學習,一九三一年又拜在國學大師黃侃先生門下,在《左傳》學、古代漢語語法、虛詞研究等方面造詣精深。一生著述頗豐,其中以《論語譯注》一書影響最大,曾在香港、臺灣多次翻印,并被日本的兩所大學用作教材?!睹献幼g注》是《論語譯注》的姊妹篇,該書譯文明白流暢,注釋包括字音詞義、語法規(guī)律、修辭方式、歷史知識、地理沿革、名物制度和風俗習慣等,還對某些問題做了簡要的考證,在廣泛吸收古今學者成果的基礎上,頗多個人新見。書末附有《孟子詞典》,與“譯注”相輔相成,成爲古漢語教學與研究領域中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

         

        《孟子譯注》(全二冊)由中華書局初版于一九六〇年一月,收入《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該書一經(jīng)問世,便受到海內(nèi)外研究者和廣大讀者的追捧,成爲最爲通行的譯注本,至二〇〇〇年九月即已重印十二次,印數(shù)達到二十二萬左右。進入二十一世紀,該書又多次重印,并曾修訂收入岳麓書社出版的《國學基本叢書》。二〇一六年六月中華書局隆重推出典藏版一冊,頗便于閲讀與檢索。

         

         

         

        楊伯峻《孟子譯注》

         

        《孟子趙注》系“十三經(jīng)古注”整理系列之一,此次整理,《孟子》經(jīng)文與注文以影宋蜀刻大字本爲底本,孫奭《音義》則以清許瀚??瘫緺懙妆痉稚㈠h入。全書按整理統(tǒng)一要求施加標點,文字??绷η笪兆钚鲁晒?。限于學力,其中取舍或有不妥,不可避免會有錯誤與漏校,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謝秉洪

        二〇二三年九月四日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