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大-中大哲學系“經(jīng)典與解釋”暑期講習班系列活動紀要
來源:“中山大學哲學系”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廿八日丁卯
耶穌2024年8月31日
2024年“經(jīng)典與解釋”暑期講習班系列活動紀要
2024年7月22日至7月27日,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山大學哲學系2024年“經(jīng)典與解釋”暑期講習班暨《中國哲學》課程建設工作坊在貴陽孔學堂順利舉辦。本次活動主題為“因循與塑造:中國哲學的秩序問題”,講習班以中國哲學中的秩序問題為核心,由老師組織同學進行文本會讀以及學生論文報告。同時,講習班邀請來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參與《中國哲學》課程建設工作坊,開設專題講座以及圓桌討論。
“經(jīng)典與解釋”講習班旨在通過經(jīng)典文本的講習與研討,匯聚學界新進,探討中國哲學問題,并期于切磋講習之外,塑成人文學術共同體意識。
一、開幕式
7月22日上午,講習班在孔學堂開幕。開幕式由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賴區(qū)平主持,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黨委委員兼副主任肖立斌、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暢、北京大學哲學系長聘副教授孟慶楠、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研修部部長龍華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開幕式上,肖立斌副主任代表貴陽孔學堂向與會的各位老師、同學表示熱烈的歡迎,并簡要介紹了貴陽孔學堂的基本情況,表示期待和各個高校的青年學子有更多的合作交流。孟慶楠老師代表講習班向孔學堂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并介紹了講習班的傳統(tǒng)和用意,鼓勵同學們聚焦主題,探究古人智慧。陳暢老師從作為研究方法的“經(jīng)典與解釋”出發(fā),期待同學們能夠在講習班中訓練自己的學術能力,進入經(jīng)典,獲得進步。
▲開幕式
開幕式結束后,“經(jīng)典與解釋”講習班的活動按計劃有序開展。
二、經(jīng)典會讀
本次講習班共組織四次經(jīng)典會讀,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暢、北京大學哲學系長聘副教授孟慶楠、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賴區(qū)平、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喬見四位老師進行領讀。所讀經(jīng)典的選取圍繞“因循與塑造:中國哲學的秩序問題”的主題,并涵蓋了中國哲學的諸多重要領域。
(一)政治的誕生
領讀人:陳暢(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材料: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選段
時間:22日上午
概要:陳暢老師圍繞《明夷待訪錄》文本,簡要介紹了黃宗羲的生平及其政治理論的發(fā)展過程。在文本閱讀之中,陳老師指出對《明夷待訪錄》的研究不能脫離當時的心學思潮,因此,將黃宗羲的政治理論簡單類比于契約論等西方政治思想并不合適,這種做法不能準確把握黃宗羲的心學思維邏輯。黃宗羲之主張實為心學之政治因素的客觀化,黃宗羲理論中的心性與政治完全一體,梨洲移性命之學于經(jīng)史,是其對中國經(jīng)史傳統(tǒng)的重要貢獻。
▲陳暢老師領讀
(二)對有為之治的反省
領讀人:孟慶楠(北京大學哲學系長聘副教授)
材料:王弼《老子注》二章、五章、十七章、二十七章、三十八章
概要:孟慶楠老師首先帶領大家了解了《老子》的版本問題,指出道經(jīng)德經(jīng)何者在前的版本次序將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與理解角度。孟老師在經(jīng)典解讀方法上給同學們提供了許多規(guī)范性的意見,并和同學們一起從王弼注切入《老子》文本,逐步解出《老子》的確定性意涵,從中脫離“形而上學”對《老子》的框定,剖析《老子》對有為政治的批判。如在第三十八章中,從“上德”至于“上禮”的衰落是“善”對“不善”越來越強烈的攻擊,在確定的標準之下,為政者不能夠照顧所有人,這必然導致民眾之中“偽”的產(chǎn)生,秩序因此不能長久。
▲孟慶楠老師領讀
(三)感應的秩序和本質(zhì):《周易·咸卦》疏解
領讀人:賴區(qū)平(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材料:《周易正義》《周易程氏傳》《周易集解》中的《咸卦》部分
概要:賴區(qū)平老師以“感應”為中心帶領同學們釋讀《咸卦》,以《周易正義》為主、以《周易程氏傳》為輔進行細讀。在《咸卦》文本中,賴老師引導同學們進行學術性的文本釋讀,結合注疏,從字句細節(jié)之中體察古典世界的經(jīng)驗。就“咸其拇”“咸其腓”的具體理解,同學們分別表述了不同意見,各有所據(jù),賴老師肯定了各種解讀的合理性,并指出,經(jīng)典解釋是進行學術研究的第一步,要在經(jīng)典的解釋之中回復到古典思維之中,進行有節(jié)制的思考。
▲賴區(qū)平老師領讀
(四)禮的起源與社會秩序的建構
領讀人:陳喬見(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材料:《荀子·禮論》
概要:陳喬見老師和同學們通讀了《荀子·禮論》,就其中的義理及名物制度進行學習討論。在荀子看來,禮是人道之極,無所不包,禮與義互為表里。在討論之中,陳老師延伸到人性論等其他重要的荀學命題,并補充了當今學界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情況。陳老師指出,“性者本始材樸也”是在其形式意義上講的,界定了一種無人為努力因素的天性;而就其意義而言,性即是性惡論中之性,“本始材樸”之中的內(nèi)容即欲望。此外,對于同學的進一步提問,老師點出荀子在《正名》之外,“性”“情”等詞大多情況是同義混用,荀子之性實質(zhì)是為“情意”。
▲陳喬見老師領讀
三、學生報告
學生論文報告和經(jīng)典會讀交替進行,共有十八名來自各大高校的碩博研究生匯報了自己提交的參會論文。會議共分三場,分別由孟慶楠老師、陳暢老師、賴區(qū)平老師擔任主持人以及評論人。每場時間70分鐘。每組6位學員報告,每位學員報告10分鐘,綜合討論10分鐘。此次報告會所涉及的主題廣泛,涵蓋先秦諸子、魏晉玄學、理學等諸多領域的重要議題。三位老師在報告結束后,對每位同學的報告進行了精要的評論。老師們圍繞論文提出問題,并在學術訓練方面提出建議,師生之間形成了積極互動。通過本次報告,同學們在時間控制、論文結構、報告形式等問題上有極大收獲。此外,學員之間也就論文報告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學員報告
報告流程如下:
(一)第一場(7月23日16:40-17:50)
主持人:孟慶楠老師
報告一:《“禮“”器”之間——荀子“工匠制器”譬喻下的屬人秩序》
報告人:郝昱(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
報告二:《〈莊子〉“身”觀念的思想內(nèi)涵》
報告人:楊珺涵(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報告三:《齊物與多元——莊子思想中的價值多元傾向》
報告人:郭睿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研究生)
報告四:《荀子“統(tǒng)類”再辨》
報告人:郝董凡(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報告五:《治理的三重進路——〈老子〉第三章新解》
報告人:賴小龍(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報告六:《火與泉: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發(fā)微——基于道德心理學向度的分析》
報告人:吳澤藝(東南大學博士研究生)
(二)第二場(7月24日15:00-16:10)
主持人:陳暢老師
報告一:《王弼〈易〉釋中的圣賢體系析論》
報告人:王均清(山東大學碩士研究生)
報告二:《差異與整全:論王弼思想中自然概念的雙重維度》
報告人:王宇澄(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
報告三:《“閑邪在乎存誠”:王弼對教化政治的構想與論證》
報告人:魏誌宏(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
報告四:《知天與致物——〈尚書·周書〉中的先王受命》
報告人:曹小園(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
報告五:《〈莊子〉中為政者的存在依據(jù)與積極責任》
報告人:江潔宜(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
報告六:《試論〈鹖冠子〉中的“一”》
報告人:黃鈺城(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三)第三場(7月24日16:20-17:30)
主持人:賴區(qū)平老師
報告一:《撥開迷夢夢以啟真——〈莊子〉夢覺論中的“真”觀念》
報告人:李偵(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報告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孟子〉圣王譜系的構建與崇舜特征》
報告人:楊清揚(曲阜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報告三:《“明德為本,新民為末”:朱熹〈大學〉詮釋中的心性與政教之雙重結構》
報告人:劉丹彤(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
報告四:《“以明”與“公是”:〈藥地炮莊·齊物論〉對“物論”問題的詮釋與解決》
報告人:陳瀚釗(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
報告五:《“太極只在陰陽之中”——劉蕺山太極觀探賾》
報告人:劉芋宏(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
報告六:《論王船山對〈大學〉“正心”說的重釋與發(fā)展——以“心”“意”之辨為中心》
報告人:賀正寧(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研究生)
四、專題講座
7月25日此次講習班進入新的環(huán)節(jié)。為了更好地推進哲學101計劃《中國哲學》課程的建設和教材編寫工作,于講習班其間舉辦“《中國哲學》課程建設工作坊”。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程樂松教授為工作坊致辭。在隨后的25日、26日上午,《中國哲學》教材團隊與提升團隊專家圍繞教材的整體構想及其所涉及的中國哲學問題做專題講座。
第一場講座由北京大學王中江老師主講,南開大學葉樹勛老師主持。王中江老師就教育部“101計劃”有關“中國哲學”課程與教材的建設問題發(fā)表演講。王老師指出,中國哲學課程與教材的建設是一項需要認真對待的挑戰(zhàn)。接著,王老師就“中國哲學”這一名目所涉及的“哲學”與“中國”的關系進行了討論。
▲王中江老師主講
第二場講座由中山大學陳少明老師主講,清華大學陳壁生老師主持。講座主題為:《什么是世界觀》。陳老師指出,“世界觀”可以作為一個具有競爭性的“哲學”定義,即:哲學就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我們可以從中國文化的經(jīng)驗和觀念出發(fā),導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陳少明老師主講
第三場講座由北京大學鄭開老師主講,華中科技大學白輝洪老師主持。講座主題為:《為什么是心性論——從心靈秩序的角度看》。鄭開老師就中國早期“人性論”提升為“心性論”的過程為大家進行講解,并指出心性論是中國哲學中具有范式性的核心內(nèi)容,對我們理解中國哲學具有重要意義。最后,老師指出,中國哲學的很多內(nèi)容只有在“心性論”的范式下才能得到合適的解釋。
▲鄭開老師主講
第四場講座由北京大學王博老師主講,中山大學許家瑜老師主持。王博老師圍繞“秩序”問題對中國哲學的特質(zhì)展開討論。從經(jīng)子傳統(tǒng)出發(fā),王老師對比了中西經(jīng)典中秩序的不同,并梳理了中國哲學在開啟之初的內(nèi)部爭論。秩序問題是中國哲學中以貫之的一個核心問題,由此出發(fā)可以為我們把握中國哲學的特質(zhì)提供一個重要的視角。
▲王博老師主講
第五場講座由清華大學丁四新老師主講,程樂松老師主持,講座主題為《“性一”說的提出與效用:從〈成之聞之〉“圣人之性”章到〈性自命出〉“性一心異”說》。丁四新老師指出,《成之聞之》的“圣人之性”章和《性自命出》“性一心異”說都主張“性一”,對于“性一”本身學界尚且缺乏反思,丁老師認為,“性一”說的效用發(fā)生方式從對反到順循的轉變,是中國人性論思想的一大進步,意義重大。
▲丁四新老師主講
第六場講座由中山大學李蘭芬老師主講,中山大學賴區(qū)平老師主持,講座主題為《玄思的魅與惑——王弼“體無”思想的一種解讀》。在李老師看來,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不僅有經(jīng)典解讀的方法,也可從傳記材料中尋找解讀王弼思想的途徑,進而考察“玄”與“實”在個體哲人的思想與人生中的關系問題。
▲李蘭芬老師主講
五、《中國哲學》課程建設工作坊:圓桌討論
7月25日、26日下午,《中國哲學》課程建設團隊成員及參加此次講習班的學員,結合自身的教學與學習經(jīng)驗,共同圍繞中國哲學的學科特點、發(fā)展趨向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共同展開研討。
(一)第一場會議由中山大學賴區(qū)平老師主持,北京大學程樂松老師、中山大學陳暢老師、清華大學陳壁生老師、中山大學陳喬見老師、南京大學翟奎鳳老師、北京師范大學蔣麗梅老師進行討論。老師們指出“中國哲學”應該建立規(guī)范性,但是建立規(guī)范性存在諸多困難。需要繼續(xù)解釋經(jīng)典,也需要改進現(xiàn)有研究。老師們一致認為,《中國哲學》具有重大意義,編寫新的教材必然會帶來新的空氣。
▲程樂松老師發(fā)言
▲陳暢老師發(fā)言
▲陳壁生老師發(fā)言
▲陳喬見老師發(fā)言
▲翟奎鳳老師發(fā)言
▲蔣麗梅老師發(fā)言
(二)第二場會議由中山大學陳暢老師主持,北京大學孟慶楠老師、北京大學王鑫老師、南開大學葉樹勛老師、山東大學王玉彬老師、復旦大學徐波老師、東南大學張佳老師參與討論。老師們就中國哲學的根本問題、核心原理、本位意識、古今貫通、中西交流等重要命題開展討論。對于《中國哲學》教材,老師們認為需要提高教材的定位,將之交給優(yōu)秀的哲學學生使用。
▲孟慶楠老師發(fā)言
▲王鑫老師發(fā)言
▲葉樹勛老師發(fā)言
▲王玉彬老師發(fā)言
▲徐波老師發(fā)言
▲張佳老師發(fā)言
(三)第三場圓桌討論會由中山大學陳喬見老師主持,武漢大學廖璨璨老師、中山大學賴區(qū)平老師、吉林大學云龍老師、華中科技大學白輝洪老師、中山大學(珠海)許家瑜老師參與討論。各位老師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經(jīng)驗,分享了有關中國哲學的學科規(guī)范和課程建設的獨到見解。老師們認為“中國哲學”需要在多方面突破以取得成果,并強調(diào)要加強中國哲學的“哲學性”和“中國性”,因此,對“道統(tǒng)”“經(jīng)學”等重要古典資源的重視和運用是必需的。
▲廖璨璨老師發(fā)言
▲賴區(qū)平老師發(fā)言
▲云龍老師發(fā)言
▲白輝洪老師發(fā)言
▲許家瑜老師發(fā)言
(四)第四場圓桌討論由北京大學孟慶楠老師主持,本次討論將發(fā)言交給了參與本此活動的各位同學,同學們就自己的學習體驗對“中國哲學”課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同學們或是從個人經(jīng)驗出發(fā),分享課程體驗,并提出自己對中國哲學課程的期待,或是直接表達了自己對哲學研究的看法。數(shù)位同學踴躍發(fā)言,老師們也對同學們的想法給予肯定,并回應了同學們切實的想法和問題。
六、閉幕式
7月26日下午,隨著全部活動的結束,本次“經(jīng)典與解釋”暑期講習班順利閉幕。在閉幕式上,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張偉教授、哲學101計劃《中國哲學》課程團隊核心成員中山大學哲學系陳少明教授、《中國哲學》課程團隊牽頭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王博教授為數(shù)天以來的精彩活動做了總結,并對在場的同學提出了鼓勵與期望。回顧這一段時間的共同學習,同學們增進了友誼,增強了學術共同體的意識,在交流碰撞之中不斷精進學問。最后,與會老師為本次講習班學員頒發(fā)證書并合影留念。
▲張偉老師發(fā)言
▲王博老師發(fā)言
▲圓桌會議合影
七、游覽活動
7月27日上午,老師和同學們集體乘車前往修文縣參觀陽明洞。陽明洞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坐標,同學們在實地感受中國哲學的歷史情境,游覽貴州的秀美風景,于山林之間舒展心情,陽明洞之行為本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八、總結
本次活動通過經(jīng)典研讀、專題講座、圓桌會議等多種方式對“因循與塑造:中國哲學的秩序問題”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同學們在各位與會老師的帶領之下,于傳統(tǒng)和前沿之中拓展了自己的學術視野。同學之間通過充分的討論收獲了諸多啟發(fā)。同時,在《中國哲學》課程建設工作坊中,師生雙方共同參與課程建設,集思廣益,匯集了諸多有價值的建議。
在本次活動中,來自天南海北的師生匯聚一堂展開了深入交流,知識和友誼在此處交匯。我們相信,本次活動達成了其最初的愿景:“匯聚學界新進,探討中國哲學問題,并期于切磋講習之外,塑成人文學術共同體意識”。
讓我們期待下次的相會!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