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中國哲學史學會2024年會大會報告與閉幕式致辭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4-09-25 16:56:34
        標簽:

        中國哲學史學會2024年會大會報告與閉幕式致辭

        來源:中山大學哲學系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二十日己丑

                  耶穌2024年9月22日

         

        “煥發(fā)中國經典哲學的時代活力”

        學術研討會

        暨中國哲學史學會2024年年會

        大會報告與閉幕式致辭

         

        中國哲學學科的發(fā)展離不開對重要經典的深入研究,需要不斷發(fā)掘存儲于經典文獻中的古典哲學智慧與思想經驗?!敖袢瞬灰姽艜r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迸c古對談,共煥生機。

         

        2024年9月15日,在廣東廣州召開的“煥發(fā)中國經典哲學的時代活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哲學史學會2024年會圓滿落幕。

         

        本次會議由中國哲學史學會主辦,中山大學哲學系承辦,與會200余名專家學者就“從哲學史論述到哲學探索”“傳統(tǒng)哲學面對的時代課題”“比較哲學視野中的中國哲學”“中國哲學的原生問題”等話題展開了精彩的討論。

         

         

         

        中山大學哲學系楊海文教授主持

         

        閉幕大會報告于15日上午舉行,由中山大學哲學系楊海文教授主持。學會常務理事、深圳大學哲學系教授景海峰教授,學會常務理事、浙江大學哲學系蓋建民教授,學會理事、河北大學哲學系程志華教授,學會理事、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程樂松教授作大會報告。

         

         

         

        學會常務理事、深圳大學哲學系教授景海峰教授報告

         

        景海峰教授報告的主題是“‘理解’的三重意義——兼論儒家經典的詮釋問題”。他指出,“詮釋”與“理解”是詮釋學的核心概念,而“理解”這一概念仍有待辨析。中國傳統(tǒng)解經、歷史詮釋或一般的哲學詮釋以及海德格爾以后的哲學詮釋學,其“理解”的前提與內蘊是不同的,“理解”也隨之呈現出三種不同的意義:圍繞經典文本而開展的各樣解釋活動,尋找理解與解釋的恰切性以及從本體論的意義上追問理解的條件。儒家經典解釋傳統(tǒng),“理解”主要以經典文本為中心,亦有將“自我”意識植入到閱讀活動中的面向,但卻尚未進入哲學反思的存在論意義。他最后指出,面對歷史經典,不必想象可以回到古人的真實處境中,而是要依靠我們的思維活動、現實感悟和創(chuàng)造精神,在理論上確證儒家經典的普遍性信念。

         

         

         

        學會常務理事、浙江大學哲學系蓋建民教授報告

         

        蓋建民教授報告的主題是“道家生命哲學及其現代意義”。他首先指出,研究道學不能忽視先秦老莊道家與民間信仰。道家與道教是一體兩面,即體即用。他認為早期道家和道教經典,其生命哲學思想主要是圍繞治身和理國兩個維度展開,歷經“三變”,即由“攝生”而“衛(wèi)生”,由“衛(wèi)生”而“學生”。“無身不能成道”的身體觀與“無生不能成道”的生命觀是道家生命哲學的兩個基本維度?!拔颐谖也挥商臁迸c“我命在我也由天”是道家“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意識”的現代價值。最后他認為,道教文獻中蘊涵有深刻而契合百姓日常生活的生命哲學智慧,凸顯了道家對個體生命處境的關懷與生命倫理思考。

         

         

         

        學會理事、河北大學哲學系程志華教授報告

         

        程志華教授報告的主題是“‘視域’與儒家人性論之安頓”。他提出,儒學史上曾出現五種人性論,即“性有善有惡論”“性善論”“性無善無惡論”“性惡論”“性善惡混論”,它們雖各有道理,但相互違背。如何看待這種情況,是儒家人性論留下的學術課題。報告人指出,此種情況的出現是由于各方基于人性問題的不同“視域”而做出了不同的判斷。儒家人性論的“視域”包括“人性概念”“通性與殊性”“體與用”“始與終”四重維度。在討論五種人性論時,應根據不同“視域”進行言說。而對此進行充分辨析,則既可以確保每類人性論的成立,又可以整體性地安頓五類人性論。

         

         

         

        學會理事、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程樂松教授報告

         

        程樂松教授報告的主題是“道彰于技——再論《莊子》中的熟練技藝”。他提出,莊子把技藝當作一種獨特的類型場景,具備超日常性的特征。貫穿其中的思想主題便是,對象化的操作如何不斷完成對自我的認識。他認為,自我建構的方式恰是要將自我消磨在對象化中間,在不斷去對象化的過程中完成自我與對象的融合。從純熟的狀態(tài)恰好可以理解純素之道,技和道之間的關系恰是通過純熟來呈現的。因此,真正的差別不是笨拙與熟練,而是笨拙與從容。最后他指出對于“人”的熟練與對于“物”的熟練之間仍存在一定區(qū)別。

         

         

         

        學會理事、中山大學哲學系陳暢教授主持

         

        隨后進行的閉幕式環(huán)節(jié),由學會理事、中山大學哲學系陳暢教授主持,學會副秘書長、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朱承教授對大會進行總結,隨后下屆舉辦方代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黃燕強副教授致辭。

         

         

         

        學會副秘書長、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朱承教授致辭

         

        學會副秘書長朱承在閉幕致辭中指出本次大會有兩個關鍵詞,即“致廣大”與“盡精微”。“致廣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會議規(guī)模宏大,彰顯了中山大學哲學系強大的組織能力;二是論題廣泛,充分展現了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內容的全面性與包容性。“盡精微”表現在三個地方,即對中國哲學理解范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對中國哲學時代活力的煥發(fā)以及對傳統(tǒng)經典的創(chuàng)造性闡釋。最后朱承教授表示,值此中山大學和中山大學哲學系百年華誕之際,謹代表中國哲學史學會向中山大學和中山大學哲學系表示誠摯的祝賀。

         

         

         

        下屆舉辦方代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黃燕強副教授致辭

         

        黃燕強副教授作為下屆舉辦方代表進行大會最后的致辭。他首先向中山大學哲學系在百年校慶之際成功舉辦本次大會表示祝賀,隨后簡要介紹了明年年會的籌備情況,并熱情邀請各位學者蒞臨講學。最后他感謝中山大學哲學系為大家呈現一場舉辦盛會的典范。中國哲學史學會2025年會將在明年3月底4月初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舉辦,主題為“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回顧與21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展望”。

         

        本次閉幕大會宣告“煥發(fā)中國經典哲學的時代活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哲學史學會2024年年會的圓滿結束。除大會報告外,年會設立了十個分會場以及青年學者論壇,每個會場的報告之間互有關聯(lián),與會學者均圍繞集中的主題展開了豐富而深入的討論。對于中國經典文本的不斷追問與闡發(fā),蘊涵著對整個文化傳統(tǒng)的信念、深情和期盼,理解與創(chuàng)造永不落幕。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