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今轢古 斯文在茲
——“古典學與人文研究的現(xiàn)代取徑”青年學術論壇紀要
來源:中山大學博雅學院
時間:“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冬月初二日庚子
耶穌2024年12月2日
切今轢古 斯文在茲
“古典學與人文研究的現(xiàn)代取徑”
青年學術論壇紀要
2024年11月23日至24日,由中山大學博雅學院、中山大學古典學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共同主辦的“古典學與人文研究的現(xiàn)代取徑”青年學術論壇在中山大學南校園成功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重慶大學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來自文學、史學、哲學、社會學、法學等不同學科的四十余位學者出席本次會議。各位與會者從經(jīng)典研究范式轉(zhuǎn)變、文明互鑒、經(jīng)史關系等角度,探索當下古典學研究與人文學科研究相結合的路徑取向。
開幕式
11月23日上午,論壇開幕式由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陳慧老師主持,博雅學院院長助理肖文明老師致辭。肖文明老師回顧了博雅學院的成立過程,指出學院一方面基于教學推動通識教育、另一方面基于科研推動中國古典學發(fā)展的雙重定位,并表示本次論壇所討論的問題,不僅包含古今向度,更兼有跨學科特性,從中可見古典學對于各個學科的影響力。
肖文明教授開幕致辭
合影
主題報告:人文傳統(tǒng)與古典學視野
論壇主題報告以“人文傳統(tǒng)與古典學視野”為議題,由中山大學哲學系周春健老師主持。首先由中山大學哲學系丁耘老師作《先秦及西漢文獻中的“情”》的報告,他著眼于“情”這一中國古典學術中的根本議題,以《周易》《老子》《莊子》等文獻對“情”的論述為分析對象,指出“情”的情實義和情感義內(nèi)在貫通。情實是對世界的基本認識,是情感未發(fā)的狀態(tài),情感則是情實的特定樣式和狀態(tài)。
周春健教授主持主題報告
丁耘教授主題報告發(fā)言
隨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劉寧老師作《如何理解唐代文學的經(jīng)典性》的報告,她以唐代文學研究為例,考察經(jīng)典研究與經(jīng)典化研究的不同,認為傳統(tǒng)唐詩學有鮮明的經(jīng)典研究特色,關注經(jīng)典的典范價值、關注創(chuàng)作主體,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現(xiàn)代唐詩研究則在探尋歷史面貌方面,做了大量扎實深入的工作,追求客觀實證。未來研究應在歷史研究的基礎上,加強經(jīng)典研究,將兩者充分結合起來。
劉寧教授主題報告發(fā)言
最后由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江湄老師作《在文明比較互鑒視野下認識中國史學傳統(tǒng)》的報告,她將著名史學家、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終身教授劉家和先生的史學研究,作為中國古典學研究的一個范例。其史學研究基于文明互鑒視野,認為中國文明精神核心在于歷史理性,主張歷史學者基于經(jīng)史傳統(tǒng)認識中國史學,通過讀史獲得對歷史的“內(nèi)在理解”。這一研究呈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思想面向,有助于推動當下史學研究的發(fā)展。
江湄教授主題報告發(fā)言
在其后的與談中,中山大學哲學系李長春老師基于現(xiàn)有學科研究方式,討論三位學者所呈現(xiàn)的研究與古典學的密切關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孟琢老師基于經(jīng)典所具有的古今貫通性,討論三位學者共有的理論關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凌鵬老師基于中國司法實踐,討論經(jīng)典中的觀念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影響。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張凱老師基于知識與道德的關系,討論突破當今學術機制的方式。中國藝術研究院陳斐老師基于當下學術研究現(xiàn)狀,指出現(xiàn)代生活方式轉(zhuǎn)變造成經(jīng)典研究沒落的重大影響。
第一場:古典學與人文研究方法論
論壇第一場報告主題為“古典學與人文研究方法論”,由江湄老師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胡海忠老師作《前后超越與向外超越——中國古典學的時代生命》報告,指出中國哲學基于時間觀念思考超越問題。個體在天時這一時間序列中被關聯(lián)為一體,人在面臨外在變化的過程中形成前后超越的意識,進而形成萬物一體的世界觀。中山大學哲學系劉偉老師在評議中指出,古典學關注對當下建制化學科的反思。個人對于時代的生存感覺是特殊的經(jīng)驗,當下學科將其客觀化為情感史、經(jīng)驗史等研究。從特殊經(jīng)驗中找到普遍的生存經(jīng)驗,進而擺脫現(xiàn)有學科研究方法限制,是當下需要思考的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李磊老師作《作為復興概念的古典學》報告,指出古典學研究包含三種類型:文獻學意義上的古典學、尋求古典精神的古典學和作為實踐的古典學。中國歷史上的古典學始終與“復興”相伴隨,每一次復興均包含三者,當下的古典學同樣如此,古典學研究者要在同古人的思想對話中推動古典學的發(fā)展。李長春老師在評議中指出,古典學并非執(zhí)著于歷史真相,其根本關懷在于價值觀念,這是古典復興的根本動力所在。同時主張避免對“古典學”的闡釋陷入經(jīng)典化研究的歷史主義中。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孟琢老師作《以道統(tǒng)經(jīng):孔子與中國經(jīng)學統(tǒng)一性的奠基》報告,指出孔子是王官之學的傳承者與儒家經(jīng)學的開創(chuàng)者,經(jīng)學的基本精神由孔子奠定,一方面基于“性與天道”賦予經(jīng)學哲學義理,另一方面基于三代歷史賦予經(jīng)學政教法則,展現(xiàn)出“以道統(tǒng)經(jīng)”的整全視野,為經(jīng)學賦予了普遍性的義理內(nèi)涵。孔子由此奠定了中國經(jīng)學的精神高度與整體格局,開啟了中國經(jīng)學的統(tǒng)一性方向。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仝廣秀老師在評議中指出,漢宋之學對于“性與天道”的理解不同,背后是對人的心性差異認識不同,討論該問題時不妨引入漢宋比較的視野。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張凱老師作《〈中日史學家〉與西方學界的中國史學史認知》報告,指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海外中國學轉(zhuǎn)型之際,歐美學界推出《中日史學家》一書,論述中國史學傳統(tǒng)的特質(zhì),引領西方學界的中國史學史研究。在海外中國學的演化脈絡中考察《中日史學家》的內(nèi)涵及其影響,有助于以中西史學對話為切入點,在古今中西會通的視野中,尋求建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有效路徑。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馮慶老師在評議中指出,海外中國學既是了解中國學術演變的外部視角,更是中國近代學術生成的有機組成與參照,中西文明互鑒堪稱認識中國文明不可缺失的視角,在當下尤應提倡。
中國藝術研究院陳斐老師作《現(xiàn)代詞學的“學詞”之維》報告,指出現(xiàn)代詞學名家夏承燾先生所撰《作詞法》反映了長期以來被遮蔽的“學詞”之維?,F(xiàn)代詞學研究應走出僅接“體制外派”一脈文學史、文藝學研究的誤區(qū),賡續(xù)“體制內(nèi)派”宗師的多元理路,重建“學詞”之維,闡發(fā)“詞”這一中國特有文體的本體特質(zhì),還原其生發(fā)的鮮活語境及負載的文化信息。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黑白老師在評議中指出,進入詞學內(nèi)部,從創(chuàng)作角度開展研究,是激活現(xiàn)代詞學的古典維度的重要路徑。
第二場:經(jīng)史傳統(tǒng)與文教秩序
11月23日下午,論壇第二場報告主題為“經(jīng)史傳統(tǒng)與文教秩序”,由華僑大學文學院蔣曉光老師主持。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吳寧老師作《巫史傳統(tǒng)與〈周易〉經(jīng)學》報告,指出原本用于卜筮的《周易》如何通過義理化和道德化,而成為解答宇宙、社會與道德的經(jīng)典。廣州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宋德剛老師在評議中指出,基于突破性的角度思考《周易》這一轉(zhuǎn)變,可以發(fā)掘出西周思想的多重面向。
重慶大學哲學系閆云老師作《大一統(tǒng)文教根基的凝定與化成——由〈春秋〉向〈詩經(jīng)〉的溯源》報告,指出由《春秋》學“大一統(tǒng)”向“《詩》教”溯源,能夠把握西周立國關鍵時刻中政教精神演進的脈搏,由此窺探大一統(tǒng)的文明原理和秩序機制。以?毛詩?學為例進行觀察,可見《詩》教所代表的文教的凝定與化成,能夠為國家形成、政體構建、制度更化奠定端本正始之道。南京大學文學院黃若舜老師在評議中指出,基于大一統(tǒng)思想可深入理解周秦之間的連續(xù)性,《詩經(jīng)》之亡是周代文弊的產(chǎn)物,《春秋》是對周文的反思。
黃若舜老師作《背〈春秋〉之義?——從〈春秋〉到〈史記〉的歷史敘事》報告,指出《春秋》將人事禍福歸因于是非的價值觀念,而《史記》肯定禍福的偶然性因素,以天道錨定價值觀念。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宮志翀老師在評議中指出必然性有兩種呈現(xiàn)形式,一是因果關系的必然,一是價值觀念的必然性,《春秋》和《史記》均呈現(xiàn)了價值觀念的必然性。
宮志翀老師作《今古文禮制之爭的現(xiàn)代解釋——以“冢宰”為例》報告,指出《王制》中冢宰為私臣,反映尚賢重民、公私分際的理念;《周禮》中冢宰統(tǒng)領百官,是絕對君權的體現(xiàn)。兩種“冢宰”的構成不同,以不同的方式進入后世政治制度。閆云老師在評議中指出,宮老師的報告不是采取決定論而是采取適應論的思路觀察政治,為探討經(jīng)學和政治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方法論。對于今古文經(jīng)學之爭的理解,可吸取宋學資源將六經(jīng)當作整體來進行把握。在經(jīng)史傳統(tǒng)中,經(jīng)典有時以具體禮制在制度層面影響歷史,有時以所載之道、禮制精神、制度法意,來間接引導和塑造歷史。
第三場:出土文獻與名物訓詁
論壇第三場報告的主題為“出土文獻與名物訓詁”,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凌鵬老師主持。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林煥澤老師作《秦蒼梧郡與蒙武蒙恬父子史事新探——以里耶簡7-1、7-12為中心》報告,指出里耶簡7-1、7-12文書可佐證蒙武于秦王政二十五年擔任洞庭尉兼洞庭郡守,參與征服蒼梧郡,于二十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期間去世。中山大學博雅學院蔡一峰老師在評議中圍繞蒙武卒年的現(xiàn)有研究與林煥澤老師進行了討論。
蔡一峰老師作《古書語詞辨釋二則》報告,指出《尚書·立政》“克由繹之”中,“由繹”之“由”與“(抽)”有關,與“繹”同有抽引義?!坝桑ǔ椋├[”是近義連用而非聯(lián)綿詞。又《左傳》“天誘其衷”中的“誘”與訓“用”之“由”同源,“天誘其衷”近言“天用其衷”,與上博簡《吳命》“天用其衷”可合證。孟琢老師在評議中就兩處經(jīng)文相關的古注展開討論并提供了參考文獻。
華僑大學文學院蔣曉光老師作《禮儀·土地·物品:漢賦名物書寫引論》報告,指出漢賦書寫域內(nèi)名物以傳達“大一統(tǒng)”意識,書寫域外名物以傳達萬朝來邦的理念,漢賦名物將土地之宜、君臣之禮交織在一起。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谷維佳老師在評議中針對名物、博物、詠物三者的區(qū)分與蔣曉光老師進行了討論。
第四場:子學思想與義理闡釋
論壇第四場報告的主題為“子學思想與義理闡釋”,由孟琢老師主持。廣州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宋德剛老師作《重訪老子出關——一種“故事哲學”的探索》報告,指出“老子出關”這一通常被視為“背景資料”的故事,實際亦可通過“故事哲學”的方法加以哲學思考。老子出關行動不僅源于情感上對周王朝由眷戀到失望的轉(zhuǎn)變,還來自他直面現(xiàn)實的理性批判。而老子與關令尹喜的相遇情節(jié),實可從“權力關系的矛盾沖突”視角予以探究。中山大學哲學系蘇杭老師在評議中圍繞老子相對關令尹喜而言是否“沒有權力”,“故事哲學”的理解方式屬于“體系性理解”還是“散狀理解”等問題,與宋德剛老師進行了探討。
中山大學哲學系徐翔老師作《〈孟子〉的傳述事業(yè)——兼與〈論語〉的比較》報告,指出《孟子》的傳述可從序《詩》《書》、述圣賢、述仲尼三個方面來理解,在經(jīng)典和先賢的基礎上,《孟子》闡發(fā)特定價值,確立了道統(tǒng)對政統(tǒng)的統(tǒng)攝地位,這樣的“傳述”作為一種論說方式,為理解“四書”乃至整個儒家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內(nèi)在關聯(lián)起到奠基作用。蘇杭老師在評議中表示,孟子對經(jīng)典與先賢的“傳述”更偏向于自身的思想立場和理論需要。而文中所說孔門弟子的“臉譜化”趨勢,有助于建立儒家道統(tǒng),同時也隱含僵化人物的可能。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傅錫洪老師作《誠的內(nèi)涵與結構——周敦頤〈通書〉的根本思想新論》報告,指出《通書》的核心是內(nèi)圣外王、無為無不為之道,而“自發(fā)向善而不息”的“誠”則是支撐這一系列目標的關鍵。朱熹從實理角度解釋“誠”是不盡準確的,實理只是誠的基礎,誠本身主要是指人的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人所稟受的實理。中山大學哲學系賴區(qū)平老師在評議中圍繞朱熹對《通書》重心的理解是否有偏差、“誠”指向何種狀態(tài)、能否表示實體等問題,與傅錫洪老師進行了討論。
第五場:禮樂傳統(tǒng)與古典文學
11月24日上午,論壇第五場報告的主題為“禮樂傳統(tǒng)與古典文學”,由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成瑋老師主持。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谷維佳老師作《獻賦以為禮:唐宋獻賦活動的禮制表達》報告,指出唐宋時期的獻賦活動融入了不同于漢代獻賦與禮樂關系的獨特禮制表達,是為了呼應彼時國家對明堂禮制的初創(chuàng)和毀復,與禮制改革呈現(xiàn)出同頻共振的關系。唐宋獻賦活動從根本說,是在魏晉南北朝數(shù)百年動亂之后,重新回應君主對禮制的肯定,并為修禮行為正名的一種策略。華僑大學文學院蔣曉光老師在評議中表示,以往對獻賦與禮制關系的研究往往偏重史學色彩,此文或可進一步考慮禮制對于文學理論、技法的影響等問題,從而回歸文學研究本身。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凌鵬老師作《曾國藩的文論與禮學》報告,指出曾國藩對文道關系的理解經(jīng)歷了變化,最終在同治時期認定“文道合一”。這種變化恰與曾氏禮學思想的變化大致對應,即從理學本位轉(zhuǎn)向融合漢宋的禮學經(jīng)世說。通過對于“文”的不同層次的理解,可充分展現(xiàn)曾國藩眼中的理想人格的不同層面。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仝廣秀老師在評議中表示,曾國藩的“通人之學”無法被現(xiàn)代學科簡單規(guī)約,故應以整全視野來看待;曾國藩的禮學經(jīng)世說不妨放置在清中期以后的“以禮代理”思潮中來理解。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黑白老師作《回歸古典之維:論詞體游戲性的發(fā)生與消隱》報告,指出在詞體推尊的過程中,抒情、言志的大傳統(tǒng)備受推崇,而作為小傳統(tǒng)的詞體游戲性則遭遇貶斥。但“游戲性”實為早期詞體的一大內(nèi)核,不失為一條詞體的逃逸線。遵循“游戲性”這一暗線,或能重返詞體發(fā)展的古典之維,在古今對話中再度敞開、豐富詞體的美學場域。中山大學中文系彭建楠老師在評議中指出,“游戲性”應有具體的游戲和詩學概念中的游戲這兩重指向,建議從“狹義”的游戲出發(fā),進一步上升思考“廣義”的游戲即詩學概念中的游戲。
第六場:學術風尚與古今之辨
論壇第六場報告的主題為“學術風尚與古今之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劉寧老師主持。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黃友灝老師作《高攀龍對朱子朋黨論的接受與運用——以〈朱子節(jié)要〉的編纂歷史為中心》報告,指出晚明時期的“朱子朋黨論”成為東林領袖高攀龍的重要思想資源。高攀龍在逆境中編纂《朱子節(jié)要》,推尊朱子所謂君子有黨等論說,以此因應時局,體現(xiàn)了朱子政治思想與晚明政治文化生態(tài)的關系。中山大學哲學系陳暢老師在評議中表示,明代之后的知識分子往往關注如何將儒家三代政治理想落到現(xiàn)實,其中的關鍵便是如何統(tǒng)一知識分子的思想。就此而言,高攀龍朋黨論在明清思想史中具有重要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成瑋老師作《江南博學風尚:〈近科通雅集〉系列與八股文的“衰年變法”》報告,指出八股文在晚清行近終點之際,卻又在內(nèi)容和體裁上生出新變,光緒晚期《近科通雅集》便是這種變化的集中體現(xiàn)。探究清季八股文風之變更,除了關注政治、經(jīng)濟等總體環(huán)境外,亦須從科考中覓求直接動因。中山大學博雅學院林鋒老師在評議中表示,江南作為經(jīng)濟文化中心,風氣之變化往往豐富且復雜,是否存在一種純粹意義上的統(tǒng)一的博學風尚,或需進一步探索。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陳慧老師作《文明轉(zhuǎn)型與韓愈“起衰”的現(xiàn)代闡釋》報告,指出蘇軾對韓愈所作“文起八代之衰”的評價廣為后世接受,而近現(xiàn)代學人面對“啟蒙”“救亡”的時代主題,對韓愈“起衰”問題的闡釋往往出于再造文明、文化復興、范式轉(zhuǎn)化的意圖加以探索。在試圖從中國古典經(jīng)驗世界開出文化復興之路的學者看來,韓愈“起衰”內(nèi)蘊的精神具有一種化合不同學術文化而自我挺立、別開生面的范式意義。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凌鵬老師在評議中提出,近代學人對“起衰”的闡釋充滿時代關懷,這啟發(fā)我們不僅要厘清學者對某一觀念評價變化之理據(jù),還應思考觀念及評價的現(xiàn)代意義。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陜慶老師作《尋求未來的懷古——魯迅早期文章中的古典意識》報告,指出魯迅早期的《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文章集中表達了對于現(xiàn)代中國的構想。魯迅將當時的中國判斷為衰落中的文明古國,認為盲目接受西方文明論是一條歧路,故而采用“懷古”與“別求新聲”的辯證法作為方法論,將傳統(tǒng)詩學概念(如“心聲”“神思”等)與西方浪漫派詩歌之力相溝通,借此批判晚清洋務以來的器物、制度層面的改革,以期精神世界的“第二維新之聲”。中央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高思達老師在評議中表示,相較于章太炎“排滿”的民族視野,魯迅更具備世界主義的眼光,雖肯定“古”的價值,目的卻在于開出“新藥方”。
第七場:政治哲學與現(xiàn)代中國
論壇第七場報告的主題為“政治哲學與現(xiàn)代中國”,由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閆云老師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馮慶老師作《〈七發(fā)〉的收斂》報告,指出漢初枚乘《七發(fā)》上承戰(zhàn)國百家修辭,下啟賦體文學體式,具有重要的思想史地位。以政治哲學眼光結合枚乘生平與戰(zhàn)國秦漢思想史流變來看,可知《七發(fā)》具有勸導君主的收斂性動機和自覺的政治修辭學意識。漢賦以降的中國文章學繼承了《七發(fā)》的“發(fā)散”和“收斂”的情感技藝,若要理解過去的政治哲學智慧,就應具備文章學、情志學的視野。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董成龍老師在評議中表示,《七發(fā)》具有針對具體的政治處境的寫作動機,或應放到歷史情境中加以考察。
董成龍老師作《政治的形式化與形式主義的政治——中國研究的一個政治哲學論綱》報告,指出中國歷史是文質(zhì)交替循環(huán)的進程,文質(zhì)關系可理解為質(zhì)料(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以“形式化”為視點,或可為理解中國歷史提供初步的政治哲學論綱。近代中國遭遇的危機是政治形式化退變?yōu)樾问街髁x的危機,在此背景下,形式化、形式主義與再形式化的分析或可為認清當下處境和未來道路提供一種政治哲學視野。中山大學法學院陳頎老師在評議中圍繞如何從四因說理解文質(zhì)、“形式”如何生成和適用等問題,與董成龍老師進行了討論。
中央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哲學與宗教學學院高思達老師作《文野之分下的民族簡說》報告,指出將西方民族學研究貫通為一體的核心議題是野蠻—文明的二元區(qū)分。20世紀以降,“文明”敘事不再高蹈于抽象的宏觀層面,而是落實為對具體文化單位的科學考察。1960年代后,隨著民族解放運動興起、殖民體系解體和新興民族共同體的涌現(xiàn),西方民族學的研究單位開始朝向現(xiàn)代文明世界轉(zhuǎn)變,這也在認識論層面引發(fā)對民族學知識生產(chǎn)的權力結構以及表述方式的批判與反思。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陜慶老師在評議中表示,“民族”很難被本質(zhì)化,因此我們只能討論“民族”的學說和話語。民族觀念的形成過程是歷史發(fā)展和知識發(fā)展的雙重過程,因此我們所面對的“民族”實為一個歷史結果,我們所處理的是“歷史”形成的民族。
閉幕式
11月24日中午,論壇接近尾聲,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陳慧老師主持閉幕式,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彭玉平老師作閉幕致辭。彭老師在致辭中表示,古典學如今大有成為顯學之勢,然而研究者對古典學的義理與思想是否具有深度把握的能力,古典學的價值與意義能否精準榫接到當下,則是問題的關鍵。彭老師引用《文心雕龍·辨騷》“氣往轢古,辭來切今”與《論語·子罕》“子畏于匡”章,揭示了中國古典學應當承擔的文化托命。
彭玉平教授致辭
在致辭結尾,彭玉平老師對中山大學始終踐行的古典學研究與教學進行了高度評價,對本次論壇試圖在通古今之變中令中國古典學開辟新徑、煥發(fā)活力的宗旨予以肯定,并對古典學研究的年輕力量表達了期待。青年學術強則中國學術強,底蘊深厚、格局開張、境界高遠而不失鋒芒的學術青年是中國學術之幸。古典學研究多傾聽青年學者的聲音,方能行穩(wěn)致遠、含弘光大。至此,“古典學與人文研究的現(xiàn)代取徑”青年學術論壇在殷實收獲中圓滿結束。
會場掠影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徐興無】中國古典學的知識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