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岱年】事件:朱張之辯、朱陳之辯、湛王之辯、羅王之辯、王何之辯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間:2025-04-18 18:15:14
        標簽:

        事件:朱張之辯、朱陳之辯、湛王之辯、羅王之辯、王何之辯

        作者:張岱年

        來源:節(jié)選自 《中國哲學大辭典》

         

        朱張之辯 南宋時朱熹與張栻關(guān)于太極及仁、已發(fā)未發(fā)、察識與涵養(yǎng)等問題的討論與爭辯。(1)關(guān)于太極問題。主要是圍繞周敦頤的太極理論而進行。張栻以太極論性,提出“太極性也”的命題。朱熹認為太極即理,“太極只是一個理字”(《朱子語類》卷一),“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朱子語類》卷九十四)。(2)關(guān)于“仁”的問題。后來鄭可學曾問及在此問題上兩人的觀點:“先生舊與南軒反復論仁,后來畢竟合否?”朱熹答道:“亦有一二處未合。”(《朱子語類》卷一百三)此次論仁,由于朱熹此時信奉胡宏之學,而張栻則是胡宏之后湖湘學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熹一方面贊賞“獨得”胡氏之說的張栻,但又認為其只是未知向方,往往騁空言而遠實理。(3)關(guān)于已發(fā)、未發(fā)問題。張栻主胡宏性體心用,認為性為未發(fā)之中,心為已發(fā)之和的觀點,注重在已發(fā)之際察心識心,但而忽略未發(fā)時的涵養(yǎng)工夫。朱熹先接受了張栻的觀點。隨后又對心為已發(fā)之旨產(chǎn)生懷疑,從而提出性體情用,心統(tǒng)性情之說。朱熹的“己丑中和之悟”又反過來影響了張栻,張栻在與朱熹的辯論中基本接受了朱熹在已發(fā)、未發(fā)問題上的觀點,而放棄了前說。張栻在討論中首次提出的“心主性情”的觀點也啟發(fā)了朱熹,被朱熹接受,并作為自己“心統(tǒng)性情”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4)察識與涵養(yǎng)問題。張栻主張先察識后涵養(yǎng)的觀點,朱熹接受了張栻的觀點,也持先察識后涵養(yǎng)之說。不久,朱熹悟前說之非。而主張先涵養(yǎng)后察識的觀點,并指出張栻的觀點缺少前面涵養(yǎng)一截工夫。在爭辯中,張栻認識到自己所說有存養(yǎng)處不深厚之毛病,遂提出涵養(yǎng)、省察相兼并進,以涵養(yǎng)為本的思想,但仍沒有接受朱熹先涵養(yǎng)后省察的觀點。后朱熹亦由先涵養(yǎng)后察識而進一步提出涵養(yǎng)與察識交相助的觀點,從而與張栻涵養(yǎng)、省察相兼并進的思想基本一致。

         

        朱陳之辯 南宋時朱熹與陳亮關(guān)于王霸、義利之別的爭辯。朱熹提舉浙東期間,兩人曾于淳熙八年(1181)相會在衢婺間,“數(shù)日山間從游甚樂”。此后便書信往還,并由陳亮陳述己見而引起兩人之間的論辯。“王霸”是中國古代兩種不同的政治形式或政治思想,陳亮與朱熹之間的爭論與抗詰,大致是圍繞著王霸、義利之論而展開。即從三代至漢唐的歷史演進是體現(xiàn)為義利之分,還是義利雙行?是王霸之別,還是王霸并用?朱熹談性命而擯功利,陳亮則專言事功。朱熹認為,夏商周三代帝王均能以“道心”治天下,凡事以“仁義為先,而不以功利為急”(《朱晦翁文集》卷七十六),因而義理公行,純美至善。而漢唐以來利欲之私流行,便不能行王道,而只能行霸道。以此為基點,朱熹進而論述了“王道”、“霸道”之別。認為區(qū)別“王霸”的標準,其實就是講“仁義”還是講“私欲”。講仁義、順天理,則天下自服;假仁義以濟私欲,即使是僥幸于一時,也淪入下乘霸道,不值得效法。陳亮在與朱熹的論辯中,認為人類社會活動中的“王道”與“霸道”、“義”與“利”從來就不是孤立的,更不是截然對立?;谒麑Α巴醢浴钡恼J識,主張“義利雙行”,“王霸并用”,認為朱熹此論已陷入極端之弊。認為王道之治正是通過征伐謀位的霸道來實現(xiàn),王霸兩者本就不是截然兩分,而是互相統(tǒng)一互相滲透。“謂之雜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水心文集》卷十)。在朱陳之辯中,朱熹將歷史分為三代“王道”與漢唐“霸道”這兩截,強調(diào)宋代再現(xiàn)“王道”中興氣象,其主旨是要爭得一個儒學正統(tǒng)的地位。因此強調(diào)崇義絀利,義利不兩立。陳亮則以王霸并用為出發(fā)點,主張有利方有義,無利則無所謂義,因而義利雙行,缺一不可。反映出朱陳之辯分歧的實質(zhì)是功利之學與心性理學巨大差異的呈現(xiàn)。

         

        湛王之辯 明湛若水與王守仁的理論分歧及論辯。明弘治十八年(1505)在京師任吏部主事的王守仁與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湛若水初結(jié)識,“一見定交,共與倡明圣學為事”(《王陽明年譜》),二人共同講學,互為師友,情誼甚篤。然出自白沙學派的湛若水和決心“為象山一暴其說”(《答徐成之》二)的王守仁,雖同屬心學,卻在許多重大理論觀點上有著分歧?!叭羲跖c守仁同講學,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為宗,若水以隨處體驗天理為宗。守仁言若水之學為求之于外,若水亦謂守仁格物之說不可信者四。又曰:‘陽明與吾言心不同。陽明所謂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謂心者,體萬物而不遺者也,故以吾之說為外?!粫r學者遂分王、湛之學。”(《明史·湛若水傳》)湛王分歧點主要在三個方面:(一)對“格物”理解不同。王守仁不同意朱熹的格物說,認為其所謂格物,“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理為二”。他提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保ā秱髁曚洝分校瓣柮髦v‘格’為‘正’,講‘物’為念頭,格物為正念頭”(《明儒學案·甘泉學案》)。湛若水認為,王守仁此說“茍不加學問思辨之功,則念頭正否未可據(jù)”(同上),是與《大學》、孔、孟、子思、曾子之說相悖。湛若水說:“鄙見以為格者,至也。”“物者天理也?!薄案裎镎呒丛斓酪??!保ā洞痍柮鳌罚┎⒎Q這一理解,“是稽之程子之書,為先得同然一也”(《答陽明王都憲論格物書》)。(二)“知行合一”的涵義有差異。王守仁針對朱熹“知先行后”有分知行為二之嫌提出“知行合一”說,“一念發(fā)動處,即便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不善的念頭克倒了”(《傳習錄》下)。故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不可分割。湛若水則認為,王守仁此說有混同知行之嫌。他也主張“知行合一”,稱“知行合一謂之至學”(《問疑錄》),“知行不可離又不可混”(《答顧若溪金憲》)。他在比喻知行如車之兩輪時提“并在”、“并進”說。(三)心學標宗不同。王守仁心學主旨是“致良知”,湛若水則為“隨處體認天理”。王守仁說:“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fā)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保ā秱髁曚洝分校┐诵闹械奶炖戆?、悌、忠等倫理道德觀念。因此,“致良知之外無學”(《書魏師孟卷》)。湛若水認為,天理雖為人心所固有,但需通過學問思辨篤行功夫方能體認,“不可徒良知而不加學問”(《答洪峻之侍御》)。王守仁指此為“求之于外”(《寄鄒謙之》)。湛若水則說王守仁所說的“心”,“指腔子里面而為言者”(《答楊少默》),并指責“致良知”拋棄切實修養(yǎng)功而“害道”。他們的爭辯一定程度上可說南宋朱陸之爭的延續(xù)。

         

        羅王之辯 明羅欽順與王守仁圍繞《大學古本》和《朱子晚年定論》展開的論辯。明正德十五年(1520)在江西以書信往來形式進行。論辯的焦點是對格物、正心等的理解。兩人曾于南京任職,觀點早有分歧。明正德十三年,王守仁的學生薛侃、歐陽德等把王守仁的《古本大學》、《朱子晚年定論》刊刻,隨即編入《傳習錄》中行世,并寄贈羅欽順。羅欽順不同意王守仁的為學“但當求之于內(nèi),而程朱格物之說,不免求之于外”以及對朱熹《大學》分章補傳目之為“支離”等論斷,指出“局于內(nèi)部而遺其外,禪學是已”。又指出,在朱熹論學書尺三數(shù)十卷之內(nèi),王只摘錄三十余條所謂為學主向內(nèi)者,為晚年定論,其中答何叔京書四通“時朱子年方四十有六”豈能是晚年定論?王守仁在《答羅整庵少宰書》中申辯說:學無內(nèi)外。《大學》“本無脫落”。又闡述其格正誠致說:“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故學無“彼此內(nèi)外之分”。對所摘錄《朱子晚年定論》之時間,承認“中間年歲早晚,誠有所未考”,出于本心,“蓋不忍牴牾朱子者”。王守仁在為自己辯解中,還提出了不盲目崇拜權(quán)威,主張學術(shù)自由和獨立思考的觀點:“夫?qū)W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雖異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雖同于己,道損于己也?!绷_欽順于明嘉靖七年(1528)冬再次寄書王守仁,繼續(xù)與其論辯格物問題,然王守仁于是年十一月病逝,未及作答。

         

        王何之辯 明王廷相與何瑭關(guān)于陰陽造化問題的論辯。明嘉靖五年(1526)至嘉靖十三年間進行。何瑭曾對當時一些氣本論不滿,指摘“近世儒者”“未明造化之妙”,先后撰有《陰陽管見》、《陰陽管見后語》以及《陰陽管見辯》攻之。王廷相在此期間除刊行其哲學專著《慎言》外,作有針對何瑭論辯的《答何粹夫》(二首)、《答何粹夫論五行書》以及《答何柏齋造化論》。二人論辯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一)宇宙本源問題。何瑭針對《慎言》中說的“道體不可言無,生有有無”這一觀點,提出“道體兼有無”,認為宇宙之本是“太極”,它是“陰陽合一未分者也,陰有陽無”。王廷相則說,“道體本有、本實,以元氣而言也。元氣之上無物,故曰太極”;有虛即有氣”,虛氣不離。(二)宇宙生成問題。何瑭否定王廷相的元氣論,主張“天地水火造化本體,皆非有所對待而后生也”。王廷相反駁說,“四者皆自元氣變化出來”,“天者,氣化之總物”,“土者,水之浮滓”,“金石草木,水火土之化也”,“皆出自元氣之種”。與此同時,王廷相還指出何瑭以五行配四時之謬。(三)陰陽是可相離還是相待而有?這是涉及堅持一元論或?qū)е露摰膯栴}。何瑭主張“陰陽相離”,說云、水等皆“獨陰”,“少男有陽而無陰”,“少女有陰而無陽”,“凡屬氣皆陽”,“凡屬形皆陰”等等。王廷相則說,“陰陽即元氣,相待而有,不可離析”,獨陰獨陽皆不存在,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即言不可離。(四)形神有無之辯。何瑭從陰陽可離觀點出發(fā),斷言“陰為形,陽為神,神無而形有”。王廷相則認為,“神必借形氣而有者,無形氣則神滅”,“神者,形氣之妙用”。由上述觀點分歧,二人分別走向神不滅和神滅論。何瑭自稱曾“出入佛老醫(yī)卜之說者,將二十年”,其觀點與之有一定淵源關(guān)系。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