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是“孝”經嗎?
作者:羅不特
來源:澎湃新聞?思想市場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廿九日丙申
??????????耶穌2025年3月28日
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愛好者大概都知道喬秀巖先生原名橋本秀美,幾年前他在三聯(lián)書店出過幾部著作,如《義疏學衰亡史論》《學術史讀書記》《文獻學讀書記》(兩種“讀書記”系與葉純芳合著),口碑甚好。在推動中日學術交流、學術著作翻譯上也有不小的貢獻,比如,他和王鏗合作將尾崎康《正史宋元版之研究》譯成中文,和葉純芳、顧遷合作,將林秀一《孝經述議復原研究》引入中文學界。
數(shù)年前,喬秀巖離開北大,回到日本任教,現(xiàn)為二松學舍大學教授。最近,他在巖波書店出版了新書《孝経儒教の歴史二千年の旅》(2025年1月發(fā)行),署名“橋本秀美”。讀了后記(讓人感動復感慨的一篇后記),得知該書是為患病的母親而寫。后記還說,倘若《孝經》是一座小山,本書不是官方的guidebook,而是私家版的hiking report。對于名不見經傳、但頗有意趣的風景,書中也會涉及。在這些風景中,既有人跡罕至的處所,也有前人攀爬,留下印痕的文化財產。通讀一過,誠如作者所言,原來經學如此有趣??梢哉f,這是近來我讀后最感熨帖、獲益匪淺的一本書。在此將該書的內容略微整理,聊作介紹,以饗同好。
《孝經》的內容與功用
提起《孝經》,絕大多數(shù)人大概都會不假思索地認為,《孝經》不就是講“孝道”的嘛。這么理解自然不能算錯,但《孝經》的內容不只是“孝”——實際上,跟“孝”有關的部分只占很小一部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大都沒有讀過《孝經》。《孝經》篇幅很短,只有1800多字,所以在古代常被當作蒙學讀物,是幼童用來識字的。在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孝經》的普及程度與《論語》不相上下。在前近代的東亞世界,《孝經》可謂學習者最多的一種儒教經典。然而,現(xiàn)在幾乎沒有人讀《孝經》。這個巨大的落差,實在意味深長。
《孝經》雖然簡短,但它凝聚了儒教世界的各種元素。通常認為,《孝經》成立于戰(zhàn)國時代,更謹慎地說,《孝經》誕生在戰(zhàn)國到漢初之間。同許多儒教經典一樣,《孝經》也是由眾人多次編輯、加工而成的。西漢前期到東漢,士人普遍認為《孝經》為孔子所作,因此格外重視。
由于篇幅短小,《孝經》可以成為書法作品。譬如,唐代詩人賀知章用草書寫的《孝經》就是一個有名的例子,該作品現(xiàn)藏于東京三之丸尚藏館。此外,《孝經》的經文也可以吟誦,據說南朝經學家皇侃每天誦讀《孝經》二十遍。還有人把《孝經》帶入墳墓,有一個時期以《孝經》為陪葬品似乎成了一種風尚。例如,晉朝文人皇甫謐在生前就指定了埋葬自己的方法——不用棺槨,返土歸真,陪葬品只需《孝經》即可。南齊文人張融在遺言中表示,死后左手握著《孝經》和《老子》,右手握著《小品般若經》和《法華經》。北魏的馮亮篤好理佛,遺言左手執(zhí)笏,右手執(zhí)《孝經》,然后火葬?!凑贞惐谏目捶ǎ@是《孝經》第一次宗教化,第二次宗教化發(fā)生于明末(陳壁生《孝經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本書也約略談及明末的《孝經》復興運動和黃道周的獄中書寫《孝經》。
《孝經》為什么會受到這種“待遇”呢?除了篇幅短小便于吟誦、攜帶外,其內容的簡約而不簡單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一來《孝經》象征著“人之道”,用《孝經》陪葬表明自己是在某個文化、社會中成長的人,而不是畜生(75頁)。二來《孝經》還是一種未來預想圖。它的理想是天下太平,描繪了光明的未來,暗含祈禱的意味(78頁)。
當然,《孝經》還被士大夫用來教化民眾。這基本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了。最早的實踐者或許是朱熹。朱熹擔任地方官時,曾向當?shù)剞r民講解《孝經》“庶人章”,并讓他們每天誦讀。其后,受朱子影響的士人也紛紛效仿。比如,朱熹的再傳弟子真德秀就將“庶人章”二十二字印出來,讓農民帶回家每天早上吟唱;方大琮也如法炮制,他將“庶人章”朱子的注一并付印,分發(fā)給農民?!獞?zhàn)國時期《孝經》的編纂者大概做夢也沒想到有一天農民兄弟也會吟唱《孝經》,命令家家戶戶各備一卷《孝經》的唐玄宗也絕沒想過這種場景(169頁)。
不言而喻,《孝經》還被統(tǒng)治者拿來教化民眾,甚至更急功近利——用來愚民。最典型的當屬《孝經》唐玄宗御注。御注在文本上采用了傳統(tǒng)的今文《孝經》,在解釋上以鄭(玄)注、孔(安國)傳為中心,同時參考其他各家的論說,在此基礎上斟酌去取。然而,玄宗注“在薈萃眾家的外表下,形成沒有意義的注解,以朝廷的權威性推行新注,實現(xiàn)廢除鄭注的實際效果”(喬秀巖《鄭注孝經經學解》,《文史》2023年第3輯)。這里說玄宗注成了“沒有意義”的注解,當然是就學術層面而言的,站在唐玄宗的立場,“沒有意義”恐怕就是最大的意義——強調對君主、對父兄的絕對忠勤。這樣一來,《孝經》原本包含的人際上雙向的約束就被推翻了,只要求單方面效忠皇帝、孝敬長上了。
上文說過《孝經》絕不只講“孝道”。實際上,《孝經》“開宗明義章”就引用孔子的話:“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痹跂|漢大儒鄭玄看來,“至德”為孝悌,“要道”為禮樂,也就是說《孝經》的主題為“孝”和“禮”?!缎⒔洝贰翱倳洝?,單單一個“孝”是辦不到的,“孝”“禮”并舉方才合適(喬秀巖《鄭注孝經經學解》)。從這個角度看,鄭玄的解釋自有其理據。
值得一提的是,上引孔子的話中有“以順天下”四字。清儒阮元有一篇論文《釋順》,他發(fā)現(xiàn)“順”字在《孝經》中出現(xiàn)過十次,是《孝經》的核心概念,也是孔子編纂的各種經典中最重要的字之一。書中表示,阮元的這個見解十分重要,很有啟發(fā)?!缎⒔洝芬钥鬃优c曾子的對話開篇,孔子以“順天下”作答——注意,不是“治天下”,也不是“平天下”,而是“順天下”?!绊槨迸c“逆”相對,換言之,統(tǒng)治者必須順從民意,同樣的,被統(tǒng)治者也不要違抗統(tǒng)治者的意志,這是實現(xiàn)天下太平的關鍵。當然,“順”并不是孔子獨有的思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相當常見。譬如,《孟子》言“順天者存,逆天者亡”,《管子》言“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總之,《孝經》表面上講“孝”,實則“順”的理念貫穿全篇,其基本關懷是通過“孝”來致太平,以“孝”免“禍”(21-24頁)。
《孝經》的各種注釋
《孝經》名為“經”,但它在歷史上的地位也是有起有伏。儒教經典原本是指孔子傳承、整理的孔子之前的典籍,孔門弟子的記錄或后世儒者的著作則不視為經典。因此,從西漢到東漢初,盡管《論語》《孝經》都記載了孔子的話,但都不是“經”,而是輔助經典學習的“傳”。到了東漢,《春秋》和《孝經》被當作孔子的著述,最能反映孔子的意圖,因而奉為經典中的經典。進入北宋,因王安石變法不再將《孝經》列入科考范圍,《孝經》的地位受到挫折。到了南宋,因朱子學的巨大影響,四書取代了五經的地位。至于《孝經》,朱子認為是經后人之手增補、竄改的著述,因此其經典地位大受打擊。此后,《孝經》雖被列入十三經,但一般都不將其視為儒教的核心經典。
但凡經典,皆有注釋,“小經”《孝經》也不例外。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初,換成西歷,即三世紀上半葉到八世紀上半葉,今文《孝經》的鄭玄注(鄭注)廣為流通。到了隋代,古文《孝經》的孔安國傳(孔傳)橫空出世。關于孔傳的來龍去脈,迄今仍是個謎。而后,唐玄宗為今文《孝經》作注(御注),這導致鄭注、孔傳在中國銷聲匿跡。直到清代中期,由日本反向傳入中國,當時的士人才有機會接觸鄭注和孔傳。到了近代,敦煌出土了《孝經》鄭注寫本,日本東洋學家石濱純太郎注意及此,后來林秀一作了更詳細的校定。
上面提到“古文”“今文”,這是經學史上繞不開的題目。簡單地說,秦始皇焚書禁學,于是有人將典籍藏起來。到了漢代,在孔子家宅中發(fā)現(xiàn)了古文《尚書》《禮記》《論語》《孝經》,字體都是“古字”,與當時通行的本子有很大的差異。——就《孝經》而言,它有兩個文本,《今文孝經》十八章,《古文孝經》二十二章,這個區(qū)別一目了然。經文上也存在異文。從漢代至今,人們對《今文孝經》的閱讀幾乎毫無間斷,其文本略有變動,但基本上認為是漢代的文本。
問題出在《古文孝經》上?!豆盼男⒔洝烦霈F(xiàn)過兩次。一次在漢代,一次在隋代?!稘h書·藝文志》六藝略“論語”條之后著錄了“孝經”——今文孝經十八章,有五家解說;出自孔子舊居的古文孝經二十二章,文本獨異?,F(xiàn)在所見《漢書》的標準版是唐初形成的,有顏師古的注,其中對《古文孝經》的分章情況作了說明。可是,漢代出現(xiàn)的《古文孝經》后來不知為何散佚了,而今人所見的《古文孝經》是隋朝出現(xiàn)的,其目次與顏師古說明的正好相同。不過,隋朝出現(xiàn)的《古文孝經》跟漢代出現(xiàn)的《古文孝經》究竟有何關系,仍然撲朔迷離。
關于經學史上的古文、今文之爭,本書認為這是“儒學史的幻想”。經典存在古文、今文的文本差異,但歷史上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從魏晉南北朝直到明朝、清朝前期,討論漢代學術時,基本上不涉及今古文問題。到了乾嘉時期,學者愈來愈關心朱子學(宋學)之前的儒學,對漢代學術的研究有增無減。這個時期的清學一般稱作“漢學”或“考據學”。進入晚清,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危機四伏,于是有學者借用西漢的今文學倡導政治改革。由此,今文學的風潮一浪高過一浪,同時強化了與古文學對抗的態(tài)勢。在這種思潮下,民國學人往往將今古文之爭絕對化,似乎漢代的學者不是今文學派就是古文學派(40-43頁)。這是典型的歷史投射、“倒放電影”。
回到《孝經》的注釋。在《孝經》眾多的注釋中,鄭玄的注可謂獨樹一幟。書中認為,鄭注的特點在于它體系嚴密規(guī)整。西漢的五經博士都是專攻一經,而馬融、鄭玄博采眾經,兼通今古文,追求將這些經書整合在一起。因此,鄭玄為經典作注時,會仔細分析經典的文脈和結構,即使是同樣的字詞,也會按照其所處的位置給予不同的解釋,這樣做的結果,有時必然產生“奇拔”的解釋(“奇拔”是日文漢字,大意是新穎、奇異、出人意料——變了味的“奇葩”大概就是從這個“奇拔”轉化而來的,由此可知日文漢字對中文的影響仍在持續(xù))。正因為此,鄭注常常被后人批評為缺乏連貫性,不切實際。
幸虧本書作者熟讀鄭注,他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對鄭玄“奇拔的”注解體貼入微,提出了切中肯綮的解釋。作者十多年前閱讀《論語》鄭注,深受沖擊;其后深入考察《周禮正義》對鄭注的批判;再后來閱讀《禮記》《孝經》的鄭注,體會到鄭注使經典成為經典的緣由。以《孝經》為例,只有在鄭玄的注解里,《今文孝經》的篇章次序是有意義的。按照其他學者的解釋,這些篇章的區(qū)分、編排的順序,對經文的理解沒有任何影響?!墒牵褰探浀渲猿蔀榻浀?,就在于漢字的排列方式。鄭注為經典中漢字的排列組合、篇章結構盡可能注入了含義。因此,經典的文本,極端地說,就是不能增一字、減一字,位置也不容更改。如此一來,經典自然成“圣”,超凡脫俗?!抖Y記》文本的來源駁雜多端,甚至不乏漢代學者的手筆,但由于鄭注的嚴密性和體系化,《禮記》獲得了經典的地位(47-52頁)。
物極必反,風靡一世的鄭注很快遭到了不少學者的反對和批判。其中,王素親自為《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孝經》《論語》等作注,企圖取鄭注而代之。然而,這些注后來全部散佚了,只留下了一些片段。也就是說,王素的學說最終未能動搖鄭注的地位,不過仍有一定的影響力。書中認為,雖然王素對鄭注立異,但他的思考方式和鄭玄大體相類。畢竟,王素是在學習鄭注、深入把握鄭玄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反對鄭注的。具體來說,鄭玄沉浸于經典,體貼文獻,遷就于文本,倘若不細心體會經文本身,很難理解鄭玄的“奇葩”操作。對鄭玄而言,神圣的經典是超越現(xiàn)實和常識的,其理論自成體系。鄭注是地地道道的“經學”,堅持不折不扣的“經典至上主義”。與之相較,王素等后世的學者強調禮制的現(xiàn)實性和可操作性,而不拘泥于經文的細枝末節(jié),王素這種路數(shù)可稱為“實學”?;诂F(xiàn)實和常識的立場,清代禮學集大成之作《周禮正義》就采用了王素的不少觀點。不過,乾嘉時期的考據學者將鄭注奉為圭臬,以鄭學為正統(tǒng),相應的,王素就成了異端(62-68頁)。
《古文孝經》的孔安國傳(孔傳)在《孝經》學史上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將注稱作“傳”,是西漢時期的做法,意味著注釋和經文是分別編排的,而不是將注釋插入經文。不過,現(xiàn)在恐怕沒有學者認為《古文尚書》《古文孝經》的孔傳是西漢時期的作品。作者認為,晉代出現(xiàn)的孔傳表明當時學人對鄭注甚為不滿,于是有人假借孔安國的名頭重新為經典作注。就《古文孝經》孔傳而言,它的風格與鄭注截然不同,簡單來說,孔傳顯得質樸,簡單明快,注重合理性。
到了隋朝,《古文孝經》孔傳再度現(xiàn)身,輾轉到了劉炫手里。劉炫是一位敢于樹立新學風的杰出學者,他對南朝的傳統(tǒng)學術持批判的態(tài)度。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為《詩經》《尚書》《春秋》作的注釋,成為唐初編纂《五經正義》的基礎,對此后的經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劉炫不喜《尚書》鄭注,而偏好孔傳;不喜《春秋》服虔注,而青睞杜預注。劉炫在深入研究《古文孝經》孔傳的基礎上完成了《孝經述議》(附錄《孝經稽疑》《孝經去惑》)。然而,在唐玄宗御注頒行后,劉炫此書在中國也散佚了。不過,《孝經述議》和《古文孝經》孔傳一并傳入了日本,《古文孝經》在清原家代代相傳,《孝經述議》經林秀一的不懈努力,于1953年復原了其大部分內容(83-86頁)。
鄭注、孔傳之外,唐玄宗御注《孝經》不能不提。玄宗注的特色上文已有所介紹,這里不再重復。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缎⒔洝犯鞣N注釋所預設的讀者是不同的,鄭注預設的讀者是讀書人,孔傳的讀者是統(tǒng)治階層,御注的讀者則是被統(tǒng)治者。
實際上,書中對玄宗朝思想文化生態(tài)的描述給我很大的沖擊。在作者看來,唐玄宗時期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化改造運動。對于這場文化大改革,他在《孝經述議研究復原》一書的《編后記》(作者署名:喬秀巖、葉純芳)中有一大段描述,這里不嫌其長,抄錄如下:
玄宗對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鋪天蓋地的大變化,他蔑視學術,只有“古為今用”的想法。他看《尚書》不太順,就讓衛(wèi)包改古文為今文。他見《禮記》雜亂無序,想要換為魏征的《類禮》,遭到張說阻止而另成《開元禮》。就結果來看,玄宗作《唐六典》以取代《周禮》,《開元禮》以取代《儀禮》。至于《禮記》,后又改寫實用的《月令》,列為第一篇。于是《三禮》全廢。《孝經》鄭注、孔傳都拋棄,重新做一個符合己意的《御注》?!妒酚洝凡还芩抉R遷的編排結構,以自家祖宗老子為《列傳》之首。《史記》在玄宗時期出現(xiàn)兩種注釋,一為《索隱》,一為《正義》。兩者比較,學風差異也很明顯。支持《孝經》鄭注的司馬貞,也就是《史記索隱》的作者,《索隱》確實是傳統(tǒng)的學術,是仔細探索文獻內在邏輯的研究,分析方法頗近于經學義疏。張守節(jié)的《正義》則有明顯的實用主義,所以地理的敘述較詳細,可以說代表開元時期的新學風。玄宗對禮制的改造也很大膽,喪服、廟制都經過他改造,不顧八百年來學者苦心調整的歷史,完全不受經書、經學的限制,一切跟著感覺走。類書則不滿于《藝文類聚》的典雅,另編更便利用的《初學記》?!独献印芬沧鲂伦ⅰ@钌谱ⅰ段倪x》,探究辭藻與文獻的關系,玄宗認為是無病呻吟的“章句”學,換成解釋“意義”的《五臣注》。諸如此類,皆在說明玄宗破壞傳統(tǒng)高級文化。如果以玄宗有《孝經注》,認為玄宗重視文化,重視經學,則大謬特錯了。(收入《孝經述議復原研究》,林秀一撰,喬秀巖、葉純芳、顧遷編譯,崇文書局,2016年,527-528頁)
如果以當下的政客來類比,唐玄宗就是唐朝的特朗普,野蠻任性、恣意妄為,還自鳴得意。
接著,作者在這篇《編后記》末尾補充道:“經學史上,常以安史之亂作為中、晚唐學人覺醒,經學走向‘自名其學’、‘憑私意決’之重要因素,其實,這只是一個外圍的因素。經過玄宗的文化大變革,傳統(tǒng)學術已經斷絕,還有幾個人會欣賞華麗難解的駢文?勢必只能作古文,還有誰理解鄭注義疏學之細密理論?于是有啖派經學新理論。一直以來,經學史對唐宋轉變的解釋都很別扭?,F(xiàn)在應該以玄宗時期為一個起點來考慮,恐怕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孝經述議復原研究》,530頁)
讀者肯定注意到,這里提出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大問題。我們經常說“唐宋變革”,近些年也有一些學者提出要反思“唐宋變革”論,不管是深入闡析“唐宋變革”還是反思“唐宋變革”,學界對唐代思想文化的研究仍有很大的不足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比如,有一種觀點非常流行,認為唐代在思想史上是一個平庸的時代,因而迄今也沒有像樣的唐代思想史研究論著。這或許跟長期以來經學研究的薄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沉潛把玩,深造自得,悉心領會經學家的思路,才能真正發(fā)覺思想文化的重大轉折。這似乎有點離題了,就此打住。
《孝經》在日本
除了講述《孝經》在中國歷史上的曲折歷程,本書還介紹了《孝經》在日本的傳承和研究??梢哉f,沒有這部分內容,《孝經》學史必然是殘缺的,甚至是難以完成的。如書中所言,在《孝經》的文獻學方面,日本保存的資料占據核心地位,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2頁)。
大概在奈良時代之前,《孝經》就傳入了日本。模仿唐代法律而制定的《大寶令》及其修訂版《養(yǎng)老令》包含了教育方面的法令?!娥B(yǎng)老令》規(guī)定,在大學、國學等國家教育機關應該學習的經典包括《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詩經》《春秋左氏傳》等,最后列了《孝經》孔安國和鄭玄的注、《論語》鄭玄和何晏的注?!兑住贰渡袝返冉浀?,學者可專攻一門;《孝經》《論語》則屬于必修。但是,法令不等于實際——幾乎找不到當時日本人閱讀《孝經》《論語》鄭注的記錄。不過《續(xù)日本紀》有孝謙天皇勸告各家備藏《孝經》、精勤學習的記錄。無論如何,至少朝廷內外的人對《孝經》是頗為熟悉的。到了中世、近世,《孝經》在日本廣為流傳,特別是江戶中葉到二戰(zhàn)戰(zhàn)敗之前,與《孝經》有關的著述數(shù)不勝數(shù)。根據阿部隆一、大沼晴暉《江戶時代刊行成立孝經類簡明目錄》,刊本、寫本合計約有五百種,其“緒言”表示,“江戶時代同一種書,版本之多,注釋之夥,和漢書中恐無出《孝經》之右者”(4-6頁)。
奈良、平安時代,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大量漢文典籍傳入東瀛。其中不少珍貴的文獻在中國本土亡佚了,在日本卻保存完好。比如,《群書治要》是唐太宗下令編纂的一部典籍,但在宋代幾乎沒有留下閱讀、流通的痕跡,明代之后書名差不多都被忘記了,后來也就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與之相比,《群書治要》在日本則很受重視。平安前期,仁明、清和、醍醐三位天皇都曾學習《群書治要》。戰(zhàn)后,人們在赤坂九條家被燒毀的倉庫里發(fā)現(xiàn)了《群書治要》的殘卷,從其包裝可知平安時代的貴族如何珍視此書。鐮倉的北條氏也很重視此書,載有清原教隆訓讀的寫本被納入金澤文庫,后歸德川家康所有,現(xiàn)藏于宮內廳。江戶時代的學者注意到《群書治要》收錄了《孝經》鄭注,于是校定整理,以《孝經鄭注》為題刊行,傳入清朝,被收入《知不足齋叢書》,引起很大的反響(57-59頁)。順帶一提,幾年前看到林方正(現(xiàn)為內閣官房長官)在《文藝春秋》雜志上推薦《群書治要》,可見該書在日本仍受關注。
隋代再度出現(xiàn)的《古文孝經》孔安國傳傳入日本后,自平安、鐮倉直至江戶時代,作為《孝經》的基本注釋傳承有序,研讀不輟,而且留下了不少《古文孝經》的日本古寫本。玄宗御注普及后,孔傳作為支流,仍有其生命力。文祿二年(1593),利用從朝鮮獲得的技術印刷的《古文孝經》,一般認為是日本最早的活字印刷物。作為儒教經典的代表,加之篇幅極短,適合用來嘗試印刷技術。享保十七年(1732),太宰春臺校定的《古文孝經》孔傳在江戶出版,傳入清國后,被收入《四庫全書》和《知不足齋叢書》,引起學者的熱烈討論(86-91頁)。
江戶中期的儒者片山兼山自幼即讀太宰本《古文孝經(孔安國傳)》,隨著閱讀經驗的積累,他意識到孔傳參考了多種典籍,在書邊作了很多旁注。兼山去世后,弟子將其成果整理成《古文孝經孔傳參疏》出版(1789年),詳細分析了孔傳詞匯的出處。經由兼山的博搜窮討,可知孔傳大量采用了《管子》的詞匯。現(xiàn)在一般將《管子》納入法家,與儒家相對立。法家冷酷,嚴格執(zhí)行法令;儒家優(yōu)柔,格外重視道德。然而有意思的是,《漢書·藝文志》并沒有將《管子》列入法家,而是將其歸為道家。而且,孔傳所利用的《管子》的詞匯主要與“形勢”相關。附帶一提,博學多識的劉炫自然注意到這一點,但他在《孝經述議》中采取了障眼法,使《管子》不過分突出,讓讀者自行領悟(92-95頁)。
關于《管子》和孔傳的關系,本書后記又補充了一點消息。據二松學舍大學博士有永真瑞研究,隋唐時期流通的《管子》與今人所見南宋版《管子》在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這意味著相關的認識值得再作檢討。學海無涯,書山有徑,又添一例。
關于《孝經》在日本的傳承,書中還有不少內容,比如鍬形蕙齋和葛飾北齋分別繪制的《繪本孝經》,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所欠缺的。研究方面,書中最后列了兩位學者的名字——英年早逝的鈴木順亭與傾其一生投入《孝經》研究的林秀一(189-191頁)。
鈴木順亭,越后國蒲原郡粟生津(現(xiàn)燕市)人,生于醫(yī)生之家,自幼接受漢文教育。考慮到行醫(yī)之余很難從事經典研究,他便從篇幅極短的《孝經》入手。天保十四年(1843),時年十九歲的順亭到了江戶,收購了與《孝經》有關的書籍五十余種。后因病回鄉(xiāng),于弘化二年(1845)完成《孝經疏證》及《解題》《考異》,約八卷。嘉永元年(1848)去世,年僅二十四歲?!缎⒔浭枳C》的原稿保存于鈴木家,大正十二年(1923)終于活字印刷出版。鈴木虎雄與順亭有親戚關系,時為京都帝大教授,是著名的中國文學專家,在他的推動下,《孝經疏證》得以行世。落合保、林秀一等近代的《孝經》專家對該書都稱譽有加。
林秀一(1902-1980)1929年成為第六高等學校教員,立志專研《孝經》,數(shù)十年間成果卓著。主要著有《孝經述議復原研究》(1953年)、《孝經學論集》(1976年)。憑借林秀一腳踏實地的研究,《孝經》鄭注、孔傳、開元本玄宗注、天寶修訂本玄宗注、《孝經述議》等文獻在日本的傳承脈絡一清二楚。另外,林秀一使用敦煌寫本對鄭注作的校定本,以及《孝經述議》的復原本,都是《孝經》研究無可替代的基本文獻。利用敦煌寫本校定鄭注,林秀一首開先河,而且他的校定很值得信賴。其后,臺灣陳鐵凡出版了《孝經鄭注校證》,在中文世界被廣為使用,但其成果并沒有超越林氏。
本書篇幅不大,但內容豐贍,上文只是一個極為粗略的概括。書中尚有很多細節(jié),無法一一介紹。如果對未知懷有好奇心,哪怕片言只語,也會讓人心神蕩漾。比如,175頁提到楊起元《誦孝經觀》對中江藤樹有很深的影響。深究細尋,這句話也許可以寫一篇小論文。另外,在閱讀的過程中,總讓我想起周一良對陳寅恪的回憶,他說自己當年旁聽陳氏授課,對其追究“為什么”至為感佩,興奮異常,猶如聽了名角楊小樓的拿手好戲。本書同樣充滿了對“為什么”的追尋——這其實是反映了作者對經學、對歷史的理解。對于經學,作者一貫強調嘗試理解古人,注重探察經學家解釋經典的過程或態(tài)度、方法。對于歷史,亦是期望在具體的背景下檢討歷史事件發(fā)生的緣故、歷史人物如此抉擇的動因。對“為什么”的探索又是以孜孜不倦的“讀書”為門徑的,所以作者夫婦常以“讀書”命名他們的著作(如《學術史讀書記》《文獻學讀書記》)。這在當下的學界實屬異類,卻愈顯珍貴,讓我這種普通讀者莫名為之感動,進而生起諸多感慨。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