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洪浩】在圣人與凡人之間——讀張煒新作《為孔子一辯》

        欄目:書評讀感
        發(fā)布時間:2025-04-29 14:55:17
        標簽:


        在圣人與凡人之間
        ——讀張煒新作《為孔子一辯》
        作者:洪浩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wǎng)發(fā)表,原載《煙臺日報》2025年4月3日


        一部《論語》,兩千年解讀史,堆疊的注疏足以填平思想的溝壑。當“子曰”成為不容置疑的真理,當“克己復禮”淪為規(guī)訓的工具,那個在春秋亂世中惶惑求索的孔子,早已消失在層層疊疊的詮釋背后。張煒的《為孔子一辯》選擇了一條險峻的道路,作家拒絕將孔子供奉為道德完人,也無意將其貶為專制幫兇,而是以《論語》為解剖臺,在原文中尋找被神化與妖魔化所遮蔽的血肉之軀。


        (《為孔子一辯》,張煒著,齊魯書社2025年4月第1版,定價48元)

        這部書最驚心動魄之處,在于撕開了儒學傳承中精心編織的謊言。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奏章、朱熹“存天理滅人欲”的訓誡、明清科舉的八股教條——這些被冠以“正統(tǒng)”之名的詮釋,在張煒筆下現(xiàn)出原形:它們不過是權力與思想合謀的產(chǎn)物。當“仁者愛人”被偷換為“君君臣臣”的等級秩序,當“民為貴”淪為裝點暴政的門面,儒學的核心早已被蛀空,徒留一具名為“傳統(tǒng)”的空殼。然而,作家并未止步于批判,他像一位固執(zhí)的考古學家,從《論語》中打撈未被污染的片段:子路問“成人”,孔子答以“見危授命”而非“忠君死節(jié)”;管仲“不知禮”卻稱其“仁”,暴露出道德理想與現(xiàn)實功績的永恒張力。這些細節(jié)讓孔子從“萬世師表”的神壇跌落,卻也讓“仁”的命題重獲呼吸——它不再是冰冷的教條,而是在具體歷史情境中掙扎的倫理選擇。


        儒學的悲劇性命運,恰在于其與權力的致命擁抱。書中以冷峻的筆觸揭示,孔子周游列國的馬車尚未停穩(wěn),后世儒生已迫不及待地將他的思想鍛造成統(tǒng)治工具。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將天命與皇權捆綁,宋明理學用“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教條絞殺人性,清代考據(jù)學則將經(jīng)典異化為智力游戲。更可悲的是,這場思想的慢性死亡始終戴著“尊孔”的面具。當朱熹將“克己復禮”詮釋為對個體欲望的剿滅時,那個在齊國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那個罵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毒舌老頭,早已被經(jīng)學的繁文縟節(jié)活埋。張煒的筆如手術刀,剖開“偽儒”華麗的長袍,露出其下森森白骨:所謂“傳統(tǒng)”,不過是權力規(guī)訓的千年沉積。


        但本書的真正鋒芒,在于它讓儒學在當代復活。作者避開“古為今用”的功利陷阱,轉而從經(jīng)典中打撈超越時空的思想基因。“名實之辨”被重釋為對契約精神的古老呼應——若君不君,則臣不必臣;“述而不作”的保守主義,在今天顯露出對歷史經(jīng)驗的深刻敬畏;“詩可以興”的美學傳統(tǒng),則為技術理性支配下的現(xiàn)代人提供了對抗異化的精神武器。這些洞見不是對傳統(tǒng)的浪漫想象,而是將儒學置于人類文明的普遍困境中檢驗。在張煒看來,孟子說“民為貴”,其精神內核更接近盧梭而非董仲舒;孔子堅持“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他與第歐根尼對亞歷山大的嘲諷形成了跨越文明的共鳴。


        歷史為這種重構增添了荒誕的注腳。書中以“齊秦之爭”為鏡,映照出文明的兩難:臨淄的稷下學宮百家爭鳴,咸陽的法家鐵律摧折人性,但最終完成大一統(tǒng)的卻是后者。這種選擇暴露的不僅是暴力的勝利,更是思想的困境——為何最珍視人性的學說總被權力扭曲?為何“仁者愛人”的呼喊總湮沒于“成王敗寇”的喧囂?張煒的答案殘酷而清醒:儒學對權力的天然親近、對制度性制約的忽視、對個體自由的曖昧態(tài)度,使其注定成為專制最完美的共謀。當“孝悌”異化為對反抗精神的閹割,當“和諧”淪為消解矛盾的麻醉劑,偽儒學便成為比暴政更隱蔽的統(tǒng)治術。


        全書最動人的部分,是對孔子“凡人性”的平反。在此,張煒重述了“喪家狗”的典故,他看到的不是圣人的落魄,而是拒絕被收編的自由意志。那個在陳蔡絕糧時“弦歌不衰”的孔子,那個為顏回之死慟哭“天喪予”的孔子,那個坦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的孔子,始終未被“圣人”的冠冕壓垮。這種充滿裂隙的真實,讓儒學得以掙脫道德教條的鎖鏈,重新成為對生存意義的追問;正如孔子臨川嘆曰“逝者如斯夫”,真正的思想從不屬于過去,而是在每個直面人性深淵的時刻獲得重生。


        書中最終呈現(xiàn)的孔子,不是一座需要跪拜的紀念碑,而是一條奔騰的暗河。我們循著水聲溯源,看到的不僅是孔子的真容,更是自身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間的掙扎與覺醒。這部書的價值,不在于給出多少答案,而在于以罕見的誠實告訴我們:守護思想的生命力,需要時刻警惕那些以“保衛(wèi)傳統(tǒng)”之名進行的謀殺。


        【作者簡介】


        洪浩,1966年生,山東威海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煙臺市作協(xié)副主席。有詩歌、散文、隨筆、小說、文學評論等300余萬字散見于《十月》《當代》《讀書》《天涯》《散文》《北京文學》《山東文學》《芙蓉》《少年文藝》《詩刊》《名作欣賞》《百家評論》《文學自由談》《文藝報》《文學報》《中華讀書報》《人民日報》等報刊。著有長篇小說《北風啊北風》《美狐嬰寧》等,選評或導讀當代作家讀本叢書多種共十五部。


        相關鏈接

        張煒 著《為孔子一辯——正儒與偽儒》出版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