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少武】儒學精義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4-12-23 15:00:34
        標簽:

         

        儒學精義

        作者:張少武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初一

              西歷2014年12月22日


         

        儒學體系龐大,經(jīng)典眾多,囊括天地心物之理,蘊含宇宙本體之道,其義無窮,故早至西漢既有六經(jīng)博士之設,分《經(jīng)》發(fā)揚弘化儒學精義。后繼儒者不斷開拓進取,著述不斷,至宋明時,更有理學和心學之大發(fā)展,言詞縝密,體系完善。其與學術(shù)思想轉(zhuǎn)變之地位而言,舉世只有西方中世紀基督經(jīng)院哲學向近代歐洲古典哲學之轉(zhuǎn)變可與之媲美。然而,言詞恢宏,著述廣博,分析細密固然可使儒學從晦澀走向明了,從廟堂潛入民間,從精英普及大眾,但是儒學之真精血也掩埋在書山字海中,不得顯現(xiàn)。后世學人尋章摘句,斷章取義,常常疏忽儒學之精義。另有專制統(tǒng)治之歪曲,普羅大眾之蒙昧,使儒學至明清時已僵化凋零,成纏足裹腦之面目,誠可恨可痛矣!近年國學之風日盛,儒學也有一陽來復之勢,卻常被沽名之輩當作裝點門面的“心靈雞湯”而已。精義不明,道義何存?故述論儒學精義如下,以覺來者:

         

        一、儒學本體——“太極”和“乾元”

         

        哲學的首要問題是指出宇宙的本體,然后在本體上推演出人類社會發(fā)展與精神建設的趨向。譬如唯物主義哲學以物質(zhì)為第一性,物質(zhì)決定意識;而唯心主義則認為意識為第一性,萬物皆是意識的表象和作用(又有主觀意識和客觀意識之分)。儒學則要比唯物和唯心更深刻偉大,認為宇宙本體既不是物質(zhì)也不是意識,而是超越物質(zhì)和意識的“太極”。物質(zhì)和意識只是這個本體的表現(xiàn)和作用,且沒有先后關(guān)系,物質(zhì)離不開意識,意識也離不開物質(zhì),一體兩面。那這個“太極”又是什么呢?“太極”無色無味,無聲無形,卻演繹宇宙,化育萬物,無遠弗屆,以至無窮,此所謂“無極生太極”?!疤珮O”又有“太一、一、道一、天、道體”等稱謂,是儒家哲學形而上的本體概念。物質(zhì)與意識、身與心、生與滅等等對應都只是“太極”本體的用。“太極”的性質(zhì)或特點,即道之德,儒家稱為“乾元”。

         

        “乾元”是本體“太極”贊育萬物的第一性,“乾元”生生不息,乾乾不已,大化流行,不動而恒動,不易而常易,因此解釋這一儒學本體的《易經(jīng)》被稱為群經(jīng)之首,乾卦為首。“乾元”雖常易,但趨向只是積極向上,天地人事俱是如此,此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語出《易經(jīng)·乾》)“乾元”在人生的體現(xiàn)和作用,便是儒家先圣所言之“仁”。

         

        二、人與“仁”

         

        因“乾元”之體,故宇宙萬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都是從低級到高級的演進。生物也是如此,至人類這一高級生物進化出來,更是將道體(本體)之心(核心)彰顯出來,那便是“仁”。人與動物之區(qū)別,在于人有高貴之人格,純粹之道德,偉大之理性,而動物只有本能。道德理性不是人憑空創(chuàng)造的,而是“仁”的必然體現(xiàn),這就是“天命之謂性”(語出《中庸》)。然人受自身稟賦不同的限制,所以不能全這個“性”,不能體這個“仁”,而人類中出類拔萃者能全其性者,便是體現(xiàn)了“道體”(即本體)的大用,這就是“率性之為道”(語出《中庸》)。而如何全自身的性,如何體“道體”的用,就是孔子教誨的儒家之道,這就是“修道之謂教”(語出《中庸》),而這整個過程也是“仁”的體現(xiàn)。道體(本體、乾元)雖“仁”,卻需人自身不斷進取,克己修身才能達道體仁,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wèi)靈公》)。

         

        三、性本善

         

        人的本性因為“仁”的作用,所以是至善的,所以孟子有性善論。儒家義理中最易誤解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論,今日國人以功利為念,更是棄亞圣之真言如秕糠,性惡論大行其道,人為物役,仁義淪喪。筆者與人辯,常聽“人既性善,何作惡?”之言。孟子言“性本善”,其意為人之本性至善,這里的“善”是“至善”,不是善惡的善。人本性至善,而習性有善惡之分,從善惡的相對中才可以體現(xiàn)出至善來。孟子言:“…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祆湓凇端臅戮浼ⅰ分袑Υ擞纸忉尩溃骸叭酥椋镜梢詾樯贫豢梢詾閻?,則性之本善可知矣?!本褪钦f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這還不是善(至善)嗎?其實反之思索,如若性本惡,人類早就滅絕了,何談人生之美好。性善之跡,隨處可見,無有不愛美麗者,無有不愛父母子女者,無有不愛誠實善良者…正因性善,人人才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此孟子所教仁義禮智之來源,即“四端說”。

         

        四、“義”和欲望及理性

         

        那惡又從何而來?持“性惡論”者,往往將人的欲望當作惡。其實儒家是肯定欲望的,認為欲望是“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易經(jīng)·系辭上》)的動力,欲望無善惡。但是欲望如江河之水,不能泛濫,而需引導規(guī)范才能發(fā)揮“仁”的作用。儒學認為欲望的“過”與“不及”便是惡,譬如搶劫以滿足自己的物欲便是惡,此為“過”;父母年老而不贍養(yǎng)便是惡,此為“不及”。因此,利用理性克制規(guī)范自己的欲望,做應該做的事,無過與不及便是“義”,這個“義”便是“仁”的體現(xiàn),所以“仁義”二字正是儒學精髓,也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民國儒學大師梁漱溟在其著作《中國文化要義》中道:“儒家假如亦有其主義的話,推想應當就是理性至上主義?!毙枰貏e指出的是,儒家的理性精神深刻影響了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對孔子推崇備至,被稱為歐洲孔夫子),并進一步影響了近代歐洲人的精神文化。而儒學之理性精神在中國卻因為法家專制的壓制歪曲而蕩然無存,“文革”時更是連根拔掉,至今難以恢復。

         

        五、中庸之道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人路怎么走?有道名“中庸”。我們常說中庸之道,但是絕大多數(shù)人根本不理解中庸的真義。中庸一詞已經(jīng)淪落為圓滑世故的借口,首鼠兩端的掩護,模棱兩可的裝飾。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學的方法論,人生在世,如何體“仁”行“義”?就是踐行中庸之道——理性在須臾間的永恒閃耀。

         

        道體乾乾不已,逝者已矣,來者將至,萬物唯獨存在于須臾當下。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墩撜Z·子罕》)用最通俗的語言就是說我們只存在于當下此刻,而此刻轉(zhuǎn)瞬即逝,但又有新的此刻。類似于佛教的“諸行無?!?,都是說這個道體的瞬息流行,不可停駐。只不過儒家和佛教看待道體的角度不同,佛教認為“剎那生滅,寂靜空無”,而儒家認為“大化流行,乾乾不已”。因此要在這須臾間,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用理性規(guī)范欲望,積極向上,剛強健動,合于仁義,至善至美,此人生之大價值。

         

        但是這個道理很微妙,不易察覺,所以“道心惟微”;而人的意識和意志又淺短脆弱,所以“人心惟?!?,因此要“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這就是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學的方法論精髓,明了這個道理,其他儒學奧義則可一以貫之,豁然而解。

         

        六、天理與良知

         

        中庸之道雖能以人心明其所以然,但并不容易在實踐中貫徹執(zhí)行,因為人的私欲和習性太強大而遮蔽了這個“道”。如何做到《中庸》所言“致中和”的境界呢?怎樣切實地克服私欲和習性呢?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學,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心學,來明天理、致良知。理學和心學內(nèi)容充實,體系龐大,方寸間不能詳盡,待后續(xù)專文剖析。簡言之,朱熹就是要求從具體的事物著手,格物致知,下切實工夫,然后才能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此《大學》意)。通過這個過程,自然能體認天理(即道體、本體、仁、至善)。王陽明所不同于朱熹者,在于王陽明“致良知”從己心著手,切磋琢磨,良知昭明自然可以統(tǒng)攝內(nèi)外,復性歸仁,從而“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語出《中庸》)

         

        儒學廣大,道義精微,奧妙無窮。筆者不才,不能闡發(fā)萬一,雖不能繼往圣以覺后者,然若能傳薪火于風雨之間,亦可暫慰名士,稍酬先賢。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語出《中庸》)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