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航】聞道有感—— 一名國學小學生的感想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5-03-03 17:36:10
        標簽:

        聞道有感—— 一名國學小學生的感想

        作者:劉航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正月初十乙亥

                      耶穌2015年2月28日

         

        半路聞道,迷途知返。幸愚智未泯,得師友提攜。如沐細雨,如臨春風。唯研習仁德,愿心正意誠。不可圖他者攀龍附鳳,不可效旁人欺世盜名。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良師益友,皆吾貴人。德能兼?zhèn)?,師從百工(鄙校八字校訓)?/p>


        回憶正式融入國學還是在高中畢業(yè)進入大學的時候,不過回溯源頭還在幼年。少時并無刻意即喜好歷史、地理等文科知識,這也要感謝家人的幫助,購置書籍,充實自我,在此感謝家人長輩,鞠躬。

         

        學生在學習了更多的知識常識之后,尤近幾年感覺我們作為千年文明古國對傳統(tǒng)文化、民魂的傳承有欠缺。我們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三代之治,百家爭鳴的時代可謂學術(shù)高峰之一,群星耀眼,震古爍今,后帝制社會足有兩千余年。援引梁漱溟先生著《中國文化要義》中節(jié)選第十二章《人類文化之早熟》,學生亦以為中國文化同樣有早熟的特點,古代中華即孕育了豐富的社會文化,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成果數(shù)不勝數(shù),更別說對于周邊國家的影響力度了,至今東亞諸國仍屬于“漢字文化圈”以及“儒家文化圈”之中。

         

        在書籍中學生了解到1917~1924年梁漱溟先生應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學印度哲學講習。然而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爆發(fā)之際,對于傳統(tǒng)的過度批判與拋棄和甚至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使梁漱溟先生對于國家民族的命運前途有了不一樣的深刻思考,后梁先生突然改課,開始正式教授儒家哲學。學生亦有此感。余以為,縱觀世界很多國家都是在完成現(xiàn)代化變革之后依舊將其國家、民族之傳統(tǒng)文化視為寶貴財富,與現(xiàn)代社會結(jié)合,重新迸發(fā)生命力。我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過度的批判只會使我們愈趨近虛無主義,全盤西化帶來的弊端早已顯現(xiàn),因此重點之一就是要復興儒家思想,則中華復興。中華文化亦并未落后于人,反而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不過在改革開放至今,時下各種“傳統(tǒng)文化熱”“國學班熱”,學生卻感覺其中沒有那么簡單,民族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經(jīng)歷了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拋棄批判與重新回暖,這其中當然不排除對于儒家思想的無意曲解甚至故意歪曲,以迎合別有用心之人的私欲。學生以為當下的任務之一就是回溯歷史,正本清源,將儒家哲學的真正含義解讀出來,再進行推廣傳播。我們經(jīng)常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人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有很多誤讀,這個其實并不是宣揚帝制時代的愚忠觀點,古語云:“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眮喪ッ献釉f:“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先秦原儒的思想是身份對等的,包含先進的契約精神。若君非君,則臣非臣。意思是說,如果君王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那么大臣也不必愚昧效忠。在儒家重要典籍五經(jīng)中更有“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尚書·周書·泰誓》”以及“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渡袝は臅の遄又琛贰薄0ㄇ刂蟮牡壑茣r代,像上文中的很多儒家義理都被賦予了皇權(quán)色彩,或淡化,或曲解了很多身份對等的寶貴道理。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其實我們在學生時代閱讀背誦的很多古文經(jīng)典都表達的一種“敬德保民”的中華傳統(tǒng)精神。

         

        學生感嘆如今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都被假學術(shù)帶偏了,他們披著儒家的外衣,傳授的都是一些早已被添油加醋的“私”想。余以為,弘揚真儒,復興大道,正本清源,是我們目前需要著力的地方之一。

         

        疏談淺論,一家之言,班門弄斧。

         

        特此感謝:近復老師,任重老師 等諸位儒家?guī)熡训膸椭?/strong>

         

        注:尊師重道,心懷感恩。上文所引材料出自:

         

        ·秋風老師諸堂講課

        ·儒家吳鉤老師諸篇文章

        ·梁漱溟先生諸本著作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