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看待《弟子規(guī)》
作者:羅容海
來源:《光明日報》(2015年03月26日02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二月初七日辛丑
耶穌2015年3月26日
前些天陪同一位學前教育界的老前輩去賞花。路上老前輩說起她讀小學時有一次去見校長﹐出校長室時校長告訴她﹐她進來時門是關(guān)著的﹐出去時就把門關(guān)上﹔進門時門開著﹐那出去時還把門開著。她說這句話她記得一輩子。
筆者近期在閱讀“五經(jīng)”中的《禮記》﹐知道這句話是有來歷的﹕它源自《禮記?曲禮》中的“戶開亦開﹐戶闔亦闔”﹐即進門造訪時門是什么樣的﹐出門也還是什么樣。這句話后面還有一句﹐叫“有后入者﹐闔而勿遂”﹐即如果后面還有人來﹐要關(guān)門的話也不要關(guān)緊。筆者以為﹐《禮記?曲禮》篇里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因為自己后入室而打亂先入者的狀態(tài)﹐也不要因為自己先入室而讓后入者不方便。
上述例子提醒人們﹐除了自己之外還要想到別人。現(xiàn)代的“蒙臺梭利教育法”(由意大利教育學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提倡的教育方法──編者注)也很強調(diào)這一點﹐蒙臺梭利說﹕“你可以自由﹐但是不能損害別人?!睎|海西海﹐此心同﹐此理同。從這些對話﹐不由讓人聯(lián)想到最近頗有爭議的《弟子規(guī)》問題。
《弟子規(guī)》是一本教小孩子怎么“視聽言動”﹐講述各種禮節(jié)和規(guī)矩的書。作者李毓秀﹐清初山西人﹐一生祗有秀才的功名﹐而他最有名的作品《弟子規(guī)》也是直到清朝晚期才逐漸流傳開來。毫無疑問﹐《弟子規(guī)》祗是一本古代的啟蒙書而已﹐只“教之以事”﹐并不“教之以理”。然而﹐中國古代有無數(shù)文人學士給自家子弟或者學生編過韻文式的啟蒙書﹐而《弟子規(guī)》卻能從中脫穎而出﹐自然與它內(nèi)容全面﹑結(jié)構(gòu)整飭﹑持論平易﹑言語簡潔有關(guān)。有些人將《弟子規(guī)》頂禮膜拜奉若神明固然不妥﹐但近來某些言論將其完全視作封建糟粕﹐把它和愚民教材等而視之﹐使人又恍若回到將它狠批為“大毒草”的時代。
事實上﹐《弟子規(guī)》所講述的內(nèi)容﹐大概也就如前面老前輩講的“戶開亦開﹐戶闔亦闔”一樣﹐都是些日常生活禮節(jié)。古代讀書人講求“述而不作”﹐這些禮節(jié)乃至里面的每一句話﹐可以說背后都有經(jīng)典來源做支撐。所以﹐表面上看是個如何看待《弟子規(guī)》的小問題﹐實際上卻是如何理解傳統(tǒng)禮儀乃至傳統(tǒng)文化的大問題。中國古人對這個問題看得相當透徹﹐《禮記?禮運》里講“故禮也者﹐義之實也。”仁和義就好比土壤﹐根據(jù)氣候環(huán)境的不同﹐可以長出各種“禮”的果實來。今人若祗是看到這些花朵果實不合時宜﹐就忽視甚至拋棄了養(yǎng)育花果的整塊肥沃的土地﹐那就真是入寶山而空歸了。
回到《弟子規(guī)》﹐社會時代的急劇變化﹐的確里面的許多禮儀規(guī)矩已經(jīng)不需要了﹐死記硬背徒然無益﹐完全照搬照抄更是食古不化。但如果能追源溯流﹐加以講解﹐探其本心﹐則《弟子規(guī)》仍不失為孩童叩問中國禮樂文明的入門讀物之一。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