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五四運動時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興反傳統力量,在與保守主義者的交鋒中以大獲全勝告終的話,那么在21世紀的今天,新興的思潮則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親和態(tài)度
現為中國社科院宗教所副研究員的陳明,被學界認為是“文化保守主義”的一個代表。1994年,陳明出版了第一輯《原道》。這是一本以宣揚國學為主旨的刊物,主要討論“傳統與現代”、“中體西用”、“文化重建”、“知識分子”、“自由主義與新左翼”等話題。
“公法評論”網站站長、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博士范亞鋒,將《原道》看作是90年代最重要的民間刊物之一,“《原道》代表了90年代知識分子經過諸多努力所產生的一種比較健康的思潮?!狈墩f。
如果說,五四運動時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興反傳統力量,在與保守主義者的交鋒中以大獲全勝告終的話,那么在21世紀的今天,新興的思潮則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親和態(tài)度。
伸向傳統的橄欖枝
20世紀是中國傳統文化消逝最快的一個世紀。以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為先聲,作為中華文明表征的儒教文明,在整整一個世紀內受到了持久的打擊。1966年展開的“破四舊”活動,將這種打擊發(fā)揮到了極致。
及至上世紀80年代,中國與西方的巨大現實反差,刺激了當時的知識分子群體,“西學東漸”漸成風流。在此一時期的知識分子眼中,中國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肇因于頑固的“傳統”。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仍舊繼續(xù)了其受批判的命運。
變化發(fā)生在90年代初。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思想淡出,學術突顯”,“國學熱”適時產生。
文化部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劉軍寧,是較早提出“儒家傳統未必是中國現代化的根本障礙”的主張的人。
在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他所稱的“儒教自由主義社會”進行考察之后,劉軍寧得出儒教可以和自由主義成功對話的結論。在他看來,破壞傳統未必意味著現代化的必然實現,相反卻可能導致價值體系的解體和文化認同的失落,從而損害到現代化秩序建構過程本身。
進入21世紀之后,主動向傳統思想伸出橄欖枝者更是絡繹不絕。
時常參與政策制定的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杜鋼建,最近提出了“儒家憲政主義”——“仁義禮智信的憲政主義”的概念。而著名學者甘陽,最近也提倡文化“復古”,他認為,成功的改革必然顧及到歷史文化的延續(xù)性。
傳統的百家爭鳴
2004年4月4日,陳明在天津南開大學作題為《文化保守主義在當代思想版圖上的位置與意義》的演講,鼓吹“文化保守主義”,對該校歷史系劉澤華教授的某些觀點表示了異議,因而與劉澤華的學生發(fā)生了言語上的沖突。
這種直接或間接的沖突,經常在持不同觀點的學者間展開。北京天則研究所經濟學家盛洪,在其幾年前的作品集《為萬世開太平》中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在中國的經濟崛起之后,必須要有一個偉大的文化復興。學者何家棟為此撰文批評,稱其為“文化不自覺的典型文本”。
事實上,在對中國的傳統資源作價值評判時,幾乎沒有人持完全相同的觀點。
國家環(huán)保局環(huán)境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楊鵬,在“老子與自由主義及執(zhí)政學”的研究上頗有建樹,老子的理念在其參與制定環(huán)保政策時也時常發(fā)揮作用。
但當與記者談到儒學時,楊鵬卻表現出一種排斥的態(tài)度,對他的朋友——陳明和倡導“政治儒學”的“新儒家”蔣慶的很多觀點,他也表現出不以為然。
從對傳統進行重新審視的角度出發(fā),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給中國的未來開出了不同“藥方”。
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康曉光提出“文化民族主義”理論,希望能夠發(fā)動一場遍及全球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這一運動的核心目標是,把儒學重塑為與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遍及全球的現代宗教。
劉軍寧則對“五四”進行再思考,并認為當時的人們對傳統存在錯誤認知?!八麄冋J為可以離開傳統,把傳統變成一塊白板,然后重新寫東西。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DIV>
劉軍寧主張,中國傳統雖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但無法獨立開發(fā)出一套適應現代社會的政治制度來,因此與外來文化的接軌與融合是必要的?!皞鹘y作為一種文化因素,其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它會不斷獲得新的內容。”劉說。
對中國傳統文化是與非的爭論仍在,并且其觀點的多樣繁復甚至并不比近一個世紀前少,所不同的是,中國思想界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一種激烈的反傳統情緒中走了出來。
載于中國《新聞周刊》2004年第16期 本報記者/韓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