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宗教還是揆文教?——記首屆中國青年儒學論壇(一)
作者:堯欽
來源:弘道書院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十四乙巳
耶穌2015年11月25 日
儒家究竟是宗教還是文教?這不僅是自康有為以來儒學在現(xiàn)代轉(zhuǎn)型中所必需面對的重大問題,更是大陸儒家延燒數(shù)十年迄今不休的焦點議題。弘道書院與常州大學國學研究院共同舉辦的“首屆中國青年儒學論壇”的甫一開始,來自各地的青年學者便對“儒家道統(tǒng):宗教擬或文教”展開了熱烈討論。討論由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雷博博士主持,弘道書院院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姚中秋教授評議。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李富鵬博士首先引言破題,他特別提出:作為“道統(tǒng)”承擔者的“儒家”如今該以什么面目與姿態(tài)在近代法理國家(共和國)中生根發(fā)芽?他梳理了近代中國兩部憲法有關(guān)孔教或“政教”的制度構(gòu)造,一頭一尾,即民國初年的天壇憲草和當下的八二憲法。在這兩部重要憲典當中,傳統(tǒng)儒家教化思想其實暗中蘊藏其中。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德國馬普歐洲法律史研究所李富鵬博士發(fā)言
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馮俊博士的引言題為《以美學立文教——談儒學生態(tài)的重建》。他指出,以姚中秋為代表的“一個文教,多種宗教”的論述雖然部分反應了歷史的真實,但不是全部。儒家與其他宗教派別的關(guān)系是動態(tài)的,相互攻訐,相互借鑒。有時候這種關(guān)系是鮮明的敵我矛盾,以文教統(tǒng)攝諸宗教的和諧局面依靠的不是儒家理論上的優(yōu)越,而是因為儒家與政權(quán)結(jié)合的更緊密。他認為,文教絕不僅僅是處理復雜的人類社會的工具,它是一種道的存在。如果說文教意味著教化,那么這種教化絕不僅僅意味著人僅僅是一個社會化的動物,它同時教導人們理解人對于這個世界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儒學應該以美學的名義,將以科學的名義讓渡出去的宇宙蒼生重新召喚回來。
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馮俊博士
北京奉元書院顏銓潁先生做題為《從康有為“孔教”觀論儒學非宗教》的引言。他提出,儒家道統(tǒng)是宗教抑或文教之爭不僅是學術(shù)之辨,更重要的是百年多來懸而未決的國家“現(xiàn)代化”道路之爭??的虾ⅰ敖獭?(religion)定義為施效之教,可分為神道與人道?;浇?、佛教、伊斯蘭教皆為神道教,唯獨孔子之教以人道為主并兼包神道??捉痰母臼侨藗惾沼弥说澜?,孔子僅為集大成者,雖可稱為教主,但并無神道教之部分教主所具有的無上神圣性,這又與人道教的啟發(fā)民智,尊養(yǎng)己魂有關(guān)。他認為,如果神道教為塑造美國共和民主至關(guān)重要的要素,那么不以鬼神為至尊,更加理性的人道教之作用就值得我們重視。
北京奉元書院顏銓潁先生
在自由討論階段,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時亮博士以“基督徒儒者”的身份,對“儒家宗教說”提出了商榷意見。他指出,自己作為基督徒一直恪遵“信耶尊孔,樂道以行”的信念,在擁有宗教信仰的同時對儒家思想拳拳服膺,而儒家宗教化的觀點反而可能丟棄了其最為有力的教化社會的維度,是為一種自我窄化,并不利于儒家復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劉增光博士則認為,儒家在歷史上的存在形態(tài)和學說體系是非常多元的,今日的儒學復興也應多路并行,所謂“道并行而不相?!?,應當尊重儒家宗教化的努力。
姚中秋教授在評議中指出,無論是宗教還是文教,都指引我們將問題關(guān)切引向中國之道如何行于天下,引向中國人對于自身生命形態(tài)的理解。明清以降,中西方文明大規(guī)模相遇。宗教抑或文教,涉及個體如何理解自己的死生。在這個意義上,《孝經(jīng)》可以為我們提供啟發(fā)。中國人以“孝”來體悟死生之義,這與一神教文明有著巨大的差別。在無言之天和代際之孝的視野中,儒學為華夏治理秩序的形成提供價值資源。
責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