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彭樹欣】學思錄續(xù)(四則)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6-04-26 09:49:34
        標簽:


         

         

        學思錄續(xù)(四則)

        作者:彭樹欣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三月二十日戊寅

                   耶穌2016年4月26日

         

         

         

        【作者簡介】彭樹欣,江西蓮花人,江西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后。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我一思考,不僅上帝,吾儕輩亦發(fā)笑矣。此記錄的不過是一些不成熟的思考而已。

        ——題記

         

         

        關于傳統(tǒng)。

         

        傳統(tǒng),不是老古董(如一些漢學家將儒家文化當作古董來理解),而是從古至今一直活在生活中的一些永恒的東西,是一些不斷大浪淘沙而留存下來的東西,它古老而又常新。有些東西也許只要有中國人存在就永遠不會過時的,如仁義禮智信,如忠孝慈愛友恭,如對心靈自由的追求,如回歸自然、回歸生命之本質等等。中國的四書五經(jīng)、老莊玄佛的核心思想是一些常道、永恒之道,幾千年來通過人們閱讀、理解、闡釋、踐行,代代相傳,一直活在一些(或很多)中國人的日常行為和精神信仰中,即使是近現(xiàn)代以來,遭受嚴重打擊,但并未完全斷絕,而今又有重生之勢。反之,一些看起來很新潮的東西,大家都追捧的東西,如一些流行音樂或暢銷小說等,可能很快或一段時間后就會過時,成為新的“古董”。

         

        民族的傳統(tǒng)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認同,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是族群生活的根基。如果我們把自己民族真正的傳統(tǒng)棄之如敝履,就斲斷了文化之根,消滅了文化認同,就會成為新的野蠻人,中華民族因之也就沒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再有共同認同和歸宿,成為在心靈上四分五裂的族類。

         

         

        關于人格修養(yǎng)的力量。

         

        馬一浮《擬告別親友》:“乘化吾安適?虛空任所之。形神隨聚散,視聽總希夷。漚滅全歸海,花開正滿枝。臨崖?lián)]手罷,落日下崦嵫?!贝嗽娮饔?967年,正是“文化大革命”馬一浮遭遇致命打擊之時,但此詩體現(xiàn)出來的鎮(zhèn)定、淡然、灑脫,對生死的安然處之,正力證馬一浮平時修養(yǎng)功夫之深厚也。當時有多少知識分子遭遇此劫難時失魂落魄,彷徨不知所之,甚或踐踏自己或他人的人格。反觀馬一浮,正體現(xiàn)了一個真正士人的氣節(jié)。有沒有修養(yǎng)功夫,在解放后的改造中以及“文革”這樣的劫難中,高下立判,馮友蘭、金岳霖、任繼愈、沈從文、老舍等一大批知識分子被改造,而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陳寅恪等少數(shù)士人卻拒絕改造。如熊十力在解放初曾致函毛澤東,申明自己擁護共產黨,熱愛新中國,但一輩子學的是唯心論,無法改變自己的哲學主張。他曾對朋友說,他與馬一浮、梁漱溟一樣,“確乎其不可拔”,甚至說“我是不能改造的,改造了就不是我了”。(郭齊勇《熊十力哲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頁)他們在艱難的歲月發(fā)出人格的力量,依然堅守了原有的學術理路、學術思想,繼續(xù)朝著原有的方向前行,因此在1949年后仍保持了學術的生命力和生命的元氣。

         

         

        關于讀書法。

         

        前人言讀書法多矣,拙見以為,書有三種讀法:一是功利性讀書,二是知識性讀書,三是生命性讀書。

         

        功利性讀書,乃僅僅為了考試、升學或寫論文、報課題而讀。此種讀書的目的很功利,就是為了得到現(xiàn)實的利益,乃古語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也。

         

        知識性讀書,是為純粹的求知而讀。此種讀書是出于人的好奇心、為獲取知識而讀,如果這種好奇心持續(xù)、深入某個領域,就成了科學研究。這種讀書是亞里士多德所謂的“人有求知的本能”的體現(xiàn)。

         

        生命性讀書,乃為滋潤自己的生命、提升自身的人格而讀。這種讀書,是在與經(jīng)典的心靈交流中,去體味自己真實的存在,去洗滌自己心靈上的污垢,去開啟自己本來靈慧的心智,從而使身心愉悅、生命境界得以提升。這種讀書,因沉潛其中而得至樂,如吾夫子所言“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也如陶淵明所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為生計謀,吾人不得不有功利性讀書;為探求知識和真理,吾人需要知識性讀書;為身心修養(yǎng)計,吾人則必須有生命性讀書。

         

        一流書細讀,二流書快讀,三四流書泛讀,不入流書不讀。

         

         

        關于書法。

         

        習書法,略有所得焉??鬃釉唬骸捌呤鴱男乃慧u矩。”(《論語·為政第二》)其實,書法亦可作如是觀也。矩者,章法也,規(guī)則也,凡一切書法技巧皆矩也。心者,修養(yǎng)也,境界也,人格也。“從心所欲”,非隨心而為,乃掌握“矩”后之“從心所欲”也,且有境界、人格之不同。書法藝術就在“從心所欲不逾矩”中而為:從心所欲,如無矩,則是任意而行;不逾矩,如不能從心所欲,則無生命和靈魂。書法練習的過程,先要做到不逾矩,不逾矩之后,則要不斷修養(yǎng)心性,心性之修養(yǎng)越高,則從心所欲所達到的書法境界亦越高。故無學問、修養(yǎng)、人格,矩法最高,亦只是字匠而已。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