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志武】這一次市場會戰(zhàn)勝儒家

        欄目:批評爭鳴
        發(fā)布時間:2016-06-28 16:13:39
        標簽:

         

         

        這一次市場會戰(zhàn)勝儒家

        作者:陳志武

        來源:FT中文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廿四日辛巳

                   耶穌2016年6月28日


         

        耶魯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陳志武認為,在過去幾千年儒家和市場的較量中,儒家總是勝出,但這一次終將不同。

         

         

         

        知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陳志武近日就他對一些文化和歷史現(xiàn)象所做的量化研究,接受了FT中文網的專訪。他的一個發(fā)現(xiàn)是,儒家文化過于強調家族對個人的保障和救濟,因此抑制了金融市場和福利政府的發(fā)展。但他認為,半個世紀以來的技術進步,將讓市場在幾千年來第一次戰(zhàn)勝儒家。

         

        以下是我們的訪談實錄:

         

        問:您最近開設了一個叫“量化歷史研究”的公號,其中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就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盛行可能會抑制金融市場的發(fā)展。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

         

        陳志武:過去很多人可能覺得文化完全是享受性、欣賞性的,但實際上文化的目的性往往非常強。中國社會歷來非常務實,如果任何一種文化對我們的生存沒有正面好處的話,中國人很快會放棄這個文化內涵。就以儒家文化的核心元素來看,三綱五常,名分等級次序,這些并不是無中生有的。它們的主要作用是幫助整個社會配置資源,是在規(guī)定人們分享資源時候的次序。

         

        陳志武:儒家文化為何會抑制金融?

         

        舉最簡單的一個例子,一桌中國人一起吃飯,我們會讓長輩先動筷子。誰先動,誰多吃,誰少吃,這是一個非常具體的資源配置問題。我們上電梯或者開門,門也是一種資源,誰先走出去,誰晚走出去,也是一種分享資源的次序。

         

        而市場經濟的主張完全不一樣。市場經濟里,誰出的價格最高,誰就使用這個商品。市場經濟以貨幣化、計價的方式來配置資源,金融市場也是這樣。

         

        基于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或者其他宗教建立的社會次序,跟儒家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就是都希望以非貨幣化的方式來配置社會資源。而市場經濟是主張以貨幣化的方式來配置社會資源。這兩個體系按理說應該互相補充,但實際上在人類幾千年歷史中,這兩種體系多數都是相互競爭相互代替的。

         

        這就是為什么,每次中國經濟市場化商品化大發(fā)展的時候,就會在中國文化界引發(fā)大討論。比如在南宋出現(xiàn)過一次關于儒家文化的大討論,就是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的商業(yè)文化對儒家文化形成了挑戰(zhàn),逼得儒家學者做出回應。朱熹等哲學家做的一些回應,從某種意義上說,拯救了儒家文化。一方面,儒家接受了市場化的一些安排;另一方面,朱熹把家廟、家祠、修家譜等這些原來的貴族行為,在大眾中普及開來,讓儒家的文化和價值體系有型地固化在了中國社會里。到了清朝中晚期也有類似的討論。最近三十幾年,中國經濟又朝著市場化、商業(yè)化、金融化方向有了很大發(fā)展,再次挑戰(zhàn)了儒家體系。于是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文化大討論。

         

        問:如果說儒家對中國社會有著具體而實際的幫助作用,它是否可以被量化呢?

         

        以前研究文化的學者總是說,中華文明怎樣優(yōu)秀悠久,給中國社會帶來多么大的貢獻。但是原來的文化研究學者都沒有具體地告訴過我們,儒家文化是通過什么具體的方式,在哪些方面讓中國人民過得更好。在我跟其他學者創(chuàng)辦的量化歷史講習班里面,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龔啟圣教授和他的學生馬馳騁,對儒家文化在哪些方面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影響做了很多研究。其中有一項研究就是針對清朝時期山東107個縣,在1644年到1911年間,面對災荒沖擊,有哪些縣和地區(qū)產生了農民暴動,而又有哪些地區(qū)是受到災荒等風險的沖擊,活不下去了也不尋求暴力來尋求出路的。他們就想看看,儒家文化是否對社會穩(wěn)定有貢獻。

         

        他們的方法是,算出各個縣的文廟孔廟的數量,以這些數量來度量當地對儒家文化的重視度。一個縣內如果要建一個孔廟,肯定是有一些地方要出錢的。如果當地人愿意出錢建這些孔廟,就說明當地人對儒家文化是足夠重視并認同的,所以這個量化指標是有一定說服力的??讖R數量越多的縣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就越大,這些縣的家族宗族就越發(fā)達。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當這些縣受到災荒的沖擊時,他們家族的內部人員通過互通有無,就可以讓家族里的人更好地來應對災荒,而不是通過偷搶以或發(fā)動起義的方式。這些量化研究非常具體地告訴我們,儒家文化對于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可以這么具體地發(fā)揮作用。

         

        問:基督教、儒家等信仰體系,最初都是重義輕利的。您說過,基督教通過新教改革,讓大家對“利”不那么反感了,才為金融在西方世界的興起創(chuàng)造了條件。儒家是否也需要變得不那么重“義”,才能減少對金融市場的抑制呢?

         

        陳志武:中國從孔子孟子那個時候開始就有一次比較大的義利之爭,到了唐宋時又有一輪,到明清又不斷重復,到現(xiàn)在又再度發(fā)生。就像你剛剛說的,伊斯蘭教、基督教、儒家文化有很多共同點,比如都主張以義來規(guī)范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的關系,比如,大家都是兄弟,友情,不應該談錢。

         

        十三世紀時,基督教針對商業(yè)倫理和學說進行了調整,等到十六世紀新教革命發(fā)生以后,進一步真正把基督教世界對于商業(yè)、特別是對有利息的借貸金融的排斥拿掉了。而儒家和伊斯蘭教從來沒有進行過這樣一次真正的修正。

         

        問:您有一個觀點是,個人可以從四個維度來獲取救濟和支持:家庭、宗教、政府、金融市場。四者之間有競爭關系,比如一個人如果可以從家庭和宗教之中獲得非常多的精神支持的話,他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政府的救濟,或者需要去市場做那么多的交易。在中國,這四個維度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陳志武:在中國,至少是在現(xiàn)代之前,宗教都不是很發(fā)達。早期的中國人受孔孟三綱五常的影響,非常注重家族和家庭。但這方面強調太多,會妨礙其他方面比如說市場、宗教、以及福利政府的發(fā)展,因為人的時間、經歷和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你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宗族上面,那你對宗教組織甚至于政府組織投入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就不會太多了。以至于在過去的一千多年,伊斯蘭教、佛教、或者基督教來到中國,都面臨來自儒家的很大的挑戰(zhàn),市場化也難以推行。

         

        但是在十九世紀后期包括二十世紀,現(xiàn)代交通技術、包括通訊手段的變革,使得中國人口的流動性變得更強了。跨地區(qū)就業(yè)和跨地區(qū)勞動力市場的形成,使得家庭和宗族跟原來傳統(tǒng)社會時期完全不同了,這就打破了中國兩千多年所依賴的家族體系。即使我們不喜歡也無法改變這個現(xiàn)狀。

         

        市場化和社會福利已經成為現(xiàn)代中國人主要依賴的安身立命、規(guī)避生活風險的兩種方式,家族和原來的親情網絡的作用則越來越低了。

         

        問:也就是說,您認為在這一輪文化大討論中,市場最終會戰(zhàn)勝儒家嗎?

         

        陳志武:這也是我和新儒學者爭論討論的一個地方。這些新儒學者出于良好的愿望,希望恢復儒家的王道以及三綱五常的秩序。我就跟他們說,這些愿望是不可能再次實現(xiàn)的。因為原來中國兩千多年的技術和生存方式并沒有受到那么大的挑戰(zhàn),技術革命在十九世紀后半期之前并沒有在中國發(fā)生,所以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在中國社會總體上可以延續(xù)下來,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主導作用。但是今天交通運輸技術發(fā)達,手機以及互聯(lián)網普及,我們的就業(yè)遍及五湖四海。這樣一來,即使儒家學者和政府都去推動儒家主張,但這些愿望跟新的現(xiàn)實是完全不兼容的。

         

        所以我覺得,這一次文化大討論,不太會重復宋明清時發(fā)生的儒家勝利的類似事件。我覺得這次儒家不會勝利,市場派會勝利的。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