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冷長安】贛西北行記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6-08-12 20:03:29
        標簽:

         

         

         

        贛西北行記

        作者:冷長安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初十日丙寅

                   耶穌2016年8月12日

         

         

         

        從古至今,凡為儒生者,似乎沒有不熱衷于游學的。游學不同于旅游,它不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一問啥也不知道。也不同于一般的背包旅行,挑戰(zhàn)身體極限,征服山川河流。它是游與學的結合,或游于鬧市街頭,或游于溪流田野,或游于名山大川,亦或是靜下心來,喝茶品茗,與三五好友暢談奇聞異事。似乎漫無目的,實則所到之處,體察風土人情,探訪名勝古跡,所見所聞皆有所感,每時每刻都有所得,都有所學。

         

        儒生游學的情懷,最晚也要追溯到孔老夫子??鬃訉W殷禮于宋,問周禮于周,其后更是周游列國。

         

        后世名賢大儒無不有“行萬里路”的經歷。司馬遷年二十便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浮游浣湘,北涉汶泗,講業(yè)于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乃成《史記》。李時珍登武當、廬山、茅山,踏遍湖廣以及黃河兩岸,收集藥材與處方,拜漁夫、農民、藥工、捕蛇者為師,考古證今,歷二十七寒暑,撰成《本草綱目》。詩仙李白出四川,踏五湖,訪名山大川,寄情與山水之間,詩歌無數(shù)。

         

        今天,我們的學識雖不及古人,但游學仍不失為增長見聞學識的最好方式?;诖?,熱愛游學的我,便踏上了第四次游學之路。此次出行,取道湖北而趨贛西北(江西省西北部),出發(fā)!

         

        一.訪蘄州,尋李時珍故里

         

        7月25日,我們一行兩人從武漢出發(fā),第一站前往湖北黃岡蘄春縣的蘄州鎮(zhèn)。

         

        蘄州鎮(zhèn)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zhèn),似乎很少有人聽說過。但這里卻是明代大醫(yī)家,《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的故鄉(xiāng)。鎮(zhèn)子不大,交通也很便利,鎮(zhèn)子里到處都能坐到紅色的小的車,幾塊錢就能到達鎮(zhèn)子的各個角落。

         

        我們坐著車子前往李時珍紀念館,道路橫穿過雨湖,將它分成兩半。向兩旁望去,遠山含黛,水波如鏡,景色宜人,時不時有白鷺在水面捕魚。

         

        李時珍非常喜愛雨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瀕湖而居,瀕湖而葬。

         

        我們來到李時珍紀念館,由于前段時間的水患,這里已經暫時不對游人開放了。不過帶著幾分執(zhí)著,我們繞著紀念館走了走,從側門處看到了李時珍的墓園,園內正在重修,相信不久的將來,這里一定會以新面貌重新開放。

         

        蘄州鎮(zhèn)的名氣不單只是因為他是李時珍的故鄉(xiāng),這里更是艾草之都。李時珍說:“艾葉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笨梢哉f自古蘄州出產的艾草是效果最好的。通過司機的指引,我們來到了蘄州最大的艾草種植基地。

         

           

         

        艾草在中醫(yī)臨床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睋?jù)《本草綱目》記載:“艾葉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陳珂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p>

         

        艾葉入方與其他藥物一起內服,能夠溫經通血、驅逐寒濕?!秱摗分械摹澳z艾四物湯”,就是艾葉配合阿膠、生地等藥物治療婦女產后出血不止。還有一種藥物叫“艾附暖宮丸”,治療婦女痛經,宮寒不孕等癥狀。

         

        艾葉也常常用來外洗,蘄州當?shù)厝司徒洺J褂冒萁o剛出生的嬰兒和產婦洗澡,可以增強嬰兒和產婦的免疫力。

         

        另外還可以把艾絨加上棉花,做成肚兜,對老人丹田氣弱、婦女痛經、腹痛腹瀉也有很好的療效。艾絨燃燒后的艾灰涂抹在傷口上也能夠達到快速止血的效果。

         

        艾草除了內服外敷,最被常用來做艾灸。艾灸療法的歷史比針刺療法要長,甚至可以追溯到鉆木取火時代。日為天之陽,艾為地之陽,艾灸猶如冬日的暖陽,幫助人體驅逐陰霾。體內體表生出的腫瘤,癥瘕都是陰寒凝結而成,長時間艾灸,就能讓其土崩瓦解。

         

        當?shù)厝烁覀冎v,采艾最好是在端午時節(jié)的正午十二點。這時候是天陽勝極之時,割下的艾草效果最好。

         

        艾草收割后,留下一部分艾草讓他們結子,來年繼續(xù)種植。而剩下的,將被送到縣城的加工廠,做成艾條后銷售到海內外。

         

        蘄州的艾草之所以好,與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有關。黃土地,三面環(huán)水,夏季氣溫高,潮濕濕熱,冬季潮濕陰冷。這些都是影響艾草功效必不可少的因素。

         

        通過我自己的對比以及當?shù)鼐用竦拿枋觯野l(fā)現(xiàn)蘄艾的味道與其他地區(qū)的艾相比,用手掌摩擦后會散發(fā)出淡香,而其他地區(qū)的往往微辣、刺鼻或夾有土腥味。而且蘄艾的艾葉形狀較細長,分叉較多,葉片看起來并不肥大。當然,這些分別方法僅限于艾葉的辨別上,若是經過深加工,影響了氣味,便不適用了。

         

           

         

        當?shù)厝诉€給我們介紹了蘄春四寶,除了蘄艾以外,還有蘄蛇、蘄竹、和蘄龜。蘄蛇也是中醫(yī)經常使用的一種藥,蘄蛇的毒非常珍貴,可以治療癌癥。不過現(xiàn)如今由于環(huán)境變化,蘄蛇與蘄龜都已經難尋蹤跡。而蘄竹也大多生長的較小。蘄州鎮(zhèn)中還有幾位蘄竹的手工藝人,能夠用蘄竹制作凳子之類的用品,可惜我們時間有限,沒有機會再去拜訪這些老先生了。

         

        返程的路上,路過了一條老街。據(jù)說這里原本都是醫(yī)館與藥鋪,現(xiàn)在都已經搬遷走了。近幾年要規(guī)劃成仿古建筑??粗@些老舊的古樓,不由得讓人聯(lián)想這條街道昔日的盛景,感嘆這百年滄桑巨變。

         

        二、至九江,探濂溪周子墓

         

        7月26日,我們來到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市位于江西省西北方,古稱江州、潯陽,歷史悠久。北側有長江行過,自古水上貿易十分發(fā)達。陶淵明、白居易、王陽明等無數(shù)文人墨客多流連于此。

         

        上午,我們首先參觀的是位于江畔的潯陽樓。潯陽樓是因為九江古稱潯陽而得名,起初就是一座酒樓,如今的潯陽樓是1989年重建的,具有明顯的仿宋風格。

         

        潯陽樓曾先后出現(xiàn)在韋應物與白居易的詩中,但真正使?jié)£枠敲胩煜碌氖恰端疂G傳》中宋江潯陽樓題反詩的橋段。為了契合這個主題,潯陽樓的一層擺設了梁山一百單八將的泥塑,二層的墻壁上也謄寫了《水滸傳》中宋江所題的一詞一詩。

         

        參觀了潯陽樓之后,我們沿著江畔,來到了傳說中赤壁大戰(zhàn)周瑜點將臺的故址——煙水亭。煙水亭是白居易始建于湖中,最初叫做浸月亭,后來周敦頤在九江講學時,又在湖堤上另建一座亭,取名“煙水亭”。多年后,兩亭皆毀。到了明末,才重建煙水亭于浸月亭舊址。

         

        煙水亭中不光介紹了周瑜赤壁大戰(zhàn)的史事,還另設五賢閣,紀念歷史上為九江做出過杰出貢獻的五位賢者:陶淵明、白居易、李渤、周敦頤、王陽明。慎終追遠,可以說是一座城市最美好的品格。

         

        下午,我們搜索地圖,終于在偏僻的角落中找到了濂溪墓。說起周敦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他的《愛蓮說》。殊不知周敦頤是宋代著名的大儒,是理學的開山鼻祖,儒門后學大多尊稱他為濂溪先生。

         

           

         

        14年時,我曾到紹興尋訪過陽明墓,相比之下,雖然濂溪墓與陽明墓同樣偏僻,但是修繕上卻好很多,亭臺樓閣一應俱全,顯然是近代修繕過得。而由濂溪墓延伸出去的公路,也被稱為濂溪路,今年5月,廬山區(qū)也被改名為濂溪區(qū),可見九江人對周濂溪的重視。

         

        濂溪先生的墓是合葬墓,濂溪先生生前將母親的墓遷到此處,天年后葬于母親右側,其妻葬于其母左側。至今墓碑仍然保留著這樣的格局。

         

           

         

        游走在墓園,真是感慨萬千。不由得想起當年王陽明到此,所作的那首詩:曾向圖書識道真,半生良自愧儒巾。斯文久已無先覺,圣世今應有逸民。一自支離乖學術,竟將雕刻費精神。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蓮池長綠萍。

         

        三、登好漢坡,游廬山西線

         

        到了九江,是不能不登廬山的。廬山古稱匡山或匡廬,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與莫干山、雞公山、北戴河同為四大避暑勝地。

         

        廬山以秀麗著稱,自古無數(shù)文人墨客登臨廬山,從司馬遷登廬山觀大禹所疏九江,到陶淵明結廬桃花源,再到朱熹振興白鹿洞書院,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等歷代文人大儒一千多位登臨廬山,留下四千余首詩詞歌賦。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可謂道盡了廬山的千姿百態(tài)。

         

        27日清晨,我們雇了一位當?shù)氐纳矫?,帶我們從廬山北坡的蓮牯路好漢坡登廬山。

         

        如今廬山交通便利,大多的游客多會乘車直接抵達廬山上的牯嶺鎮(zhèn),很少有人像我們一樣走那古舊的山路。

         

        半個多世紀以來,好漢坡是九江人上廬山的主要通道,而如今卻已經被人所遺忘。

         

        九公里的好漢坡,我們爬的略顯吃力。第一段路下來,我就感覺胃氣上逆,惡心欲嘔,顯然是有了一點中暑的征兆。

         

        山民阿姨經常帶人上山,懂得一些防暑措施,給我捏了脊之后,汗便發(fā)了出來。我自己也準備了藿香正氣水,連忙喝了一瓶。休息片刻終于恢復了過來。原來我們現(xiàn)在休息的地方叫做“莫回頭”,很多人走到這里就中暑暈倒,后面的路便走不下去了。

         

        我們繼續(xù)向上登,古舊的石階每階都斷裂數(shù)塊,顯出一副古態(tài)。道路兩旁種著參天大樹,是當年日本人占領廬山時種的,為了給上山的“后人”提供陰涼。

         

           

         

        一路上走走歇歇,初窺廬山面容,終于在午前抵達了牯嶺。

         

        牯嶺鎮(zhèn)是建造在廬山上的小鎮(zhèn)。如今的廬山已經自成一市,下轄牯嶺與星子。

         

        牯嶺鎮(zhèn)是廬山旅游的集散地,一年四季游客絡繹不絕。鎮(zhèn)子里到處都有賓館旅店以及土菜館。游客們可以住在牯嶺計劃自己的廬山行程,品嘗廬山的特色美食,購買當?shù)氐耐撂禺a。牯嶺雖然不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純粹是一座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全新的公路,歐美特色的房屋建筑,各大銀行、超市、市場以及現(xiàn)代化娛樂設施應有盡有。每到夏季,都會有九江的居民來到牯嶺租房避暑。

         

        牯嶺鎮(zhèn)面積4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萬,三面環(huán)山,一面峽谷,站在街心公園,可以眺望九江古城、長江玉帶,風景美不勝收。

         

           

         

        下午,我們游覽了西谷。主要的景點有花徑白居易草堂(今為重修,古韻全無),如琴湖、錦繡谷,以及仙人洞。仙人洞相傳是呂洞賓得道之所。

         

        廬山的天氣就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天上雖然晴空萬里,但是卻雷聲陣陣。終于在前往仙人洞的途中,風雨大作。我們雖然穿了雨衣,但是仍然抵不住風雨交加。閃電與雷聲就在頭頂不遠處,震雷撼動整個天空,讓人膽戰(zhàn)心驚。風雨一陣強過一陣,半小時后,卻又突然雨過天晴,陽光也從烏云中透了出來。氣溫回暖,原本潮濕的衣服轉眼就干了。

         

           

         

        返程的路上,我們再次路過如琴湖,夕陽的照耀下,微波粼粼。奇特的是,如琴湖的湖面泛起微微了水霧,不遠處的湖面微蒙蒙一片,近處也能看的清楚,水霧是從湖面升起的。也許是水與空氣溫差過大的緣故。

         

        我們用過晚餐,天已經黑了。我們穿過美廬,前往含鄱口。

         

        美廬曾經是蔣介石的夏都官邸,是當年“第一夫人”宋美齡生活的“美的房子”。當年夫人親手栽種的一顆小樹苗,如今已經長成了數(shù)米高的大樹,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變化。

         

        因為明早我們要在含鄱口看日出,所以今晚要在附近安營扎寨。我們打著手電筒來到含鄱口,在公交車站遇到了兩位正在扎帳篷的小伙,于是我們四個人作伴,扎起了兩間帳篷。

         

        四、觀廬山日出,行五老峰、三疊泉

         

        在山中露營,最怕的就是遇到山豬、蛇等森林野物。這一晚上山風一陣陣的吹著我們的帳篷。雖然我們選擇的露營點絕對的安全,但是這一夜睡得還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石床下悉悉索索,不時傳出好像野豬拱地的聲音。從閉眼到起床,前后不到四個鐘頭。

         

        凌晨四點,集體鬧鐘響了起來(其實大家早就醒了),我們便摸黑起來收拾行囊。抵達含鄱口的觀日地點已是過了五點半,這里已經聚集了不少人。我們找了一個相對高一點的地方,坐下來等待日出。

         

        天氣預報顯示,今天的日出時間是6:10。我們等到6:20也不見太陽出來。這時候天已經亮了,而我們看到的只是正東方五老峰谷口上的一點霞光。

         

        這時候很多人便開始不耐煩起來,有人說這個季節(jié)應該去五老峰看日出,我們來錯了地方。大家七嘴八舌,大多以為今天看不到日出了。

         

        霞光逐漸從淡橘色變成了淺紅色,顏色逐漸加深。忽然從谷口射出一道金光,太陽從五老峰的谷口處露出了一點小頭,天空瞬間被照的通紅。太陽逐漸的爬出谷口,金光越來越閃耀,頃刻間灑滿了整個含鄱口。

         

           

         

        游客們歡呼雀躍,紛紛拿出相機拍攝,等待的太久了,這一刻的欣喜實在難以言表。

         

        對于太陽,中國人自古以來便有別樣的感情。在中國人眼中,太陽象征著生命,尤其初升的太陽,讓人感覺萬物都充滿了生機。

         

        我們待到太陽完全地掛在天邊,才依依不舍的離開含鄱口,同偶遇的兩個伙伴告別,繼續(xù)踏上我們的行程。

         

             

         

        從含鄱口向東,就是五老峰。

         

        五老峰海拔1436米,是廬山全山最雄偉奇險之所在。因山頂被埡口所斷,分列出五座山峰,遠望好似五位席地論道的老者,所以人們把這座山稱作“五老峰”。從一峰爬到五峰,每處風景都各不相同,各峰之間互相遙望,山勢奇險詭譎,向東遠望,鄱陽湖風光盡收眼底。

         

             

         

        爬過五峰后,繼續(xù)向上繞行。沿著山路走,便是三疊泉的上游。從上游向下,大約又走了兩個多小時,終于抵達了三疊泉觀景臺。

         

        古人稱“匡廬瀑布,首推三疊”,三疊泉自被砍柴的山民發(fā)現(xiàn)以來,便被譽為“廬山第一奇觀”。從下面向上看,澗水先是從第一個大盤石落下,又飛泄到第二級大盤石,隨后再噴灑到第三級盤石,最后才落入池中,形成三疊奇觀。從三疊泉沿溪澗往下,又有移步換景之妙,大小瀑布、綠潭星羅棋布,仰看俯視各成其趣。怪不得常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

         

           

         

        從含鄱口到五老峰,再到三疊泉。今天的路程可以說是最長的了。光山路就走了十一公里。最后我們從廬山東門下到海會鎮(zhèn),這時已經下午四點多了。我們精疲力竭,吃了午飯加晚飯,找了家客棧,倒頭就睡,直睡到第二天早上。

         

        五、訪白鹿洞書院,望秀峰瀑布

         

        29日,行程第五天。

         

        我們早上起來,發(fā)現(xiàn)小腿發(fā)脹,走路都顯困難了。仔細一看,小腿肚子已經腫的溜圓。我的小手臂外側明顯發(fā)紅,顯然是曬傷了,同伴的腳趾也起了四五個豌豆大小的水泡。

         

        今天的第一站是星子縣的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坐落在密林幽深的五老峰南麓,與岳麓書院、應天書院、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

         

        白鹿洞書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洛陽人李渤與其兄長在此隱居讀書時馴養(yǎng)一只白鹿,甚通人性,且此地俯視似洞,因此稱之為白鹿洞。后來李渤為江州刺史,念及青年讀書之地,于是種植林木,建造亭臺樓閣,方有白鹿洞早期的雛形。

         

        到了南唐,朝廷在此興辦“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從此以后,學者往來絡繹不絕。

         

        南宋淳熙六年,理學大儒朱熹知南康軍,率百官造訪白鹿洞書院,當時書院殘垣斷墻,雜草叢生。朱熹非常惋惜,于是主持修復白鹿洞書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規(guī),延聘教師,招收生志,劃撥田產,苦心經營,使白鹿洞書院得以振興。

         

        朱熹的到來使得白鹿洞書院迎來了鼎盛時期。當年,朱熹在此講學立說,并親自擬定了《白鹿洞書院教規(guī)》,影響后世幾百年。

         

        不僅如此,他還邀請了與己觀點相異的陸九淵前來講學論道,在這里首開書院“講會”制度的先河,為不同學派同在一個書院講學樹立了范例,成為一段佳話。

         

        白鹿洞書院前后九次受戰(zhàn)火破壞,最早的一次維修是在明代正統(tǒng)元年(1436年),以后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歷年間的維修。

         

        進入清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多次維修,辦學不斷。19世紀末期,中國的政治、經濟發(fā)生急劇的變化,出現(xiàn)了教育改革的熱潮。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變法,改書院為學堂。白鹿洞書院最終于光緒二十九年停辦。

         

        白鹿洞書院可以說是最著名的儒家道場之一,此地依山傍水,環(huán)境清幽,來到此處,不禁讓人羨慕古人山林為友,經書為伴,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自在生活。

         

        書院大門是一座雙層飛檐單門,門上“白鹿洞書院”橫額,是明代李夢陽手筆。入得門來,第一個院落為先賢書院。先賢書院由中門分為前后兩進,主要景觀有碑廊、朱子祠、報功祠等。

         

        朱子祠正中立朱熹自畫像石刻,左有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有《白鹿洞書院教條》碑刻,室內還陳列有《朱熹生平事跡》。

         

           

         

        從禮圣門向內走,就是禮圣殿。禮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殿前橫額書“生民未有”四字,出自孟子語:“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倍Y圣殿是書院祭祀孔子及其門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師孔子行教立像,原為唐代吳道子摹繪。上懸清康熙御書“萬世師表”匾額,像下有石龕、石香爐、石花瓶等。后壁有朱熹手書“忠、孝、廉、節(jié)”四字。殿中左右神龕有線雕“四圣”石像:復圣顏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參、亞圣孟子。

         

             

         

        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三、第四個院落分別是白鹿書院和紫陽書院,均為當年講學之所。另外還有思賢臺、獨對亭、流芳橋等亭臺樓閣。其規(guī)模雖遠不及當年,但仍然可使人略窺白鹿洞書院曾經的恢弘氣象。

         

        游過白鹿洞書院,我們在星子縣用了午餐,隨后便前往秀峰。

         

        要說廬山之所以有名,絕對是因為李白的那首《望廬山瀑布》,但李白所吟詠的瀑布,卻并非廬山景區(qū)內的三疊泉,而是秀峰的這條瀑布。

         

        我們乘車抵達秀峰路口,遠遠地便看見一條白色玉帶懸掛在山巔。

         

             

         

        當我們來到了瀑布腳下,看著從山頂飛泄而下的水流在池子中激起的浪花,不禁為這里的美景所折服。

         

        想當年李白觀瀑,角度又當不同。詩中寫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蹦敲蠢畎姿诘奈恢脩斒菍γ娴南銧t峰上,想來在那里又當別是一番風景。

         

        下了秀峰,我們從星子縣乘車抵達德安縣,再轉高鐵來到永修縣。明天,我們將從永修縣前往鄱陽湖中的一個古鎮(zhèn)。所以,我們需要提前打聽好路線,為明天的行程做好準備。

         

        六、吳城古鎮(zhèn)

         

        在鄱陽湖畔,有一座被人遺忘的小鎮(zhèn),就算是九江人也未必知道這里,那就是吳城古鎮(zhèn)。其實吳城自古就是商業(yè)巨鎮(zhèn),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歷史,王勃、蘇軾、文天祥、朱元璋、孫中山等歷史名人曾涉足于此,有著諸多的文化遺跡,鄱陽湖、贛江和修河在此交匯,曾有大大小小會館四十余個,創(chuàng)下空前的繁華盛景。今昔,吳城幾經歲月變遷,它的繁華盛世只留在了曾經。自南潯、浙贛鐵路通車后,吳城由盛而衰,抗日戰(zhàn)爭時,鎮(zhèn)毀大半,商貿從此一蹶不振。一座被遺忘的小鎮(zhèn),不免讓人感慨歷史的無奈。

         

        30日早,我們乘車前往吳城。

         

        這個時節(jié)正是豐水期,通往吳城的水上公路被完全淹沒,古鎮(zhèn)成為了一座完全的小島。我們先乘車,再轉船,又再乘車,三次周折才抵達吳城古鎮(zhèn)。

         

          


        吳城古鎮(zhèn)不大,只有兩條小街。即便如此,這座小鎮(zhèn)的生活仍然井井有條。

         

        來到鎮(zhèn)子上,首先給人的感覺就是干凈。整條街道整潔異常,道路兩旁每隔十米就放有一個垃圾桶(居然在桶里還能看到田蛙)。

         

        兩旁多是老式的紅木門,家家戶戶門戶大開,絲毫不拒外客。在這里,空調還沒有得到普及。居民們用的還都是老式的乘涼方式,搖扇子,睡涼席。好心人看我們是外地來,還特別提醒我們小心中暑。

         

        不長的街道還設有一條廉政文化長廊,上面雕繪著孟母三遷,兩袖清風等典故。

         

             

         

        來到鄱陽湖邊,登上望湖亭,四面盡是湖水,鄱陽湖與贛江、修水的交匯處涇渭分明。湖面上來來往往行駛著大小漁船。

         

        在吳城,幾乎家家都是漁民,街道上到處飄滿了魚腥味,隨處可見曬著的魚干。

         

        我們找到了一家小店,品嘗了鄱陽湖的鯰魚和藕帶。新鮮的活魚剛吃起來還有一點腥味,但就著藕帶吃口感就大不相同了。

         

               

         

        隨后我們來到了吳城唯一保存下來的古跡——吉安會館。吉安會館的歷史已經三百多年了,雖然早已荒廢,但仍然是吳城古鎮(zhèn)當年繁華的寫照。

         

        蘇東坡、文天祥在吳城都曾留下過不朽詩作。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途徑吳城前往南昌,參加滕王閣盛會,當王勃乘坐的船在吳城順風逆水而上時,只見夕陽如血,云霞燦爛,更有雁鴨飛翔,“落霞與孤鶩齊飛”的絕唱就是在吳城一帶的寫照。近年,因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建立,候鳥家園的美譽又使吳城打破了與世隔絕的沉寂,相信不久的將來,吳城又將回歸大眾的視野。

         

        七、南昌會友

         

        傍晚,我們抵達了江西省會南昌市。成章駕車趕來接站,不久,近復也從撫州抵達南昌。兩位都是我在儒家網的義工同事,也是很聊得來的好朋友,只是平時大家天各一方,難得相見,此次終于在南昌聚首了。

         

        由于大家都是彼此的同道好友,千里來相聚,一見如故,分外親切,也達到了此次游學的主要目的——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成章作為東道主,在萬達茂的大青花瓷里招待了我們一頓豐盛的晚餐。四個單身漢天南海北的侃。

         

        成章讀書很多,很有學識,言談舉止也是溫文爾雅,很具有儒生氣。近復在國學圈摸爬滾打了很多年,經歷和見聞廣博,聽他講話就像在看紀錄片。兩人對待人和事兒都很和氣包容。尤其是近復,不知道為什么,我和成章就是覺得他是個大孝子。

         

        第二天,成章先帶我們到繩金塔街一處非常有名的瓦罐湯店。來到南昌,是不能不喝瓦罐湯的,據(jù)說這家店的瓦罐湯是用古法熬制,味道純正。我只喝過這一次瓦罐湯,正不正宗真是沒法辨別,不過喝起來油而不膩,唇齒留香,味道真不錯。

         

             

         

        用過早餐,我們先來到了繩金塔,據(jù)說繩金塔是搓繩獻金,鎮(zhèn)壓洪水所建。塔后又新建了孔子廟,這廟建的好似佛堂,遠遠望去,我愣是把大成殿當成了大雄寶殿。殿內的孔子像塑的是金身,像前還擺放著關公和觀音菩薩。我們幾個殿內轉了幾轉,雖然調侃了一番,但臨走時還是不忘給孔夫子行了三鞠躬。

         

        隨后,我們來到了四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滕王閣最早建于唐代永徽四年,為唐高宗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據(jù)史書記載,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于山東滕州,故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后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筑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后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明代陳文燭的《重修滕王閣記》記滕王閣曰:“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辈贿^真正使滕王閣名聲大噪的,當屬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

         

             

         

        歷史上的滕王閣屢毀屢建,如今的滕王閣于1989年第二十九次重建。從時間上看,雖然已經屬于現(xiàn)代建筑,但是若干年后,它仍然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古跡。

         

        游完滕王閣,七天的旅行也就圓滿結束了。這七天來,從黃鶴樓到滕王閣,尋訪了李時珍的故鄉(xiāng),翻越了文慧秀麗的廬山,眺望了煙水朦朧的鄱陽湖。一路上幫助了許多人,更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感謝成章、近復的招待,感謝同行者一路的陪伴。

         

        期待下一次的遠行。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