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朱紹侯】賈誼民本思想淺析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shí)間:2016-09-21 16:10:59
        標(biāo)簽:

        賈誼民本思想淺析

        作者:朱紹侯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5期

        時(shí)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二十日乙巳

                  耶穌2016年9月20日

         

         

         

        摘要:賈誼的民本思想,主張為政必須以民為本,以民為命,以民為功,以民為力。在此思想基礎(chǔ)上,他認(rèn)為建立刑罰的目的是“以禁不肖,以起怠惰之民”,故他反對民有疑罪立即判刑、誅殺,主張“疑罪從去”,這在法制史上是進(jìn)步思想。賈誼民本思想,比南朝蕭梁學(xué)者劉勰從寬刑罰、省徭役、輕賦斂、不奪農(nóng)時(shí)等方面關(guān)心民生、民瘼的民本思想更全面深入。賈誼認(rèn)為“王者有易政而無易國,有易吏而無易民”,“民者萬世之本也”,所以施政必須把民放在首位,這樣才能民富國強(qiáng),長治久安。


        關(guān)鍵詞:賈誼;民本思想;疑罪從去;劉勰

         

        中圖分類號:K234.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669(2016)05-0005-03

         

        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學(xué)者最為忠實(shí)的政治思想之一?!渡袝?夏書?五子之歌》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闭f明《尚書》的作者在上古時(shí)期就知道民眾是國家的根本,只有民眾生活穩(wěn)定,國家才能安寧?!蹲髠?僖公十九年》載:“民,神之主也?!痹诖呵镆郧案鲊y(tǒng)治者都信神,崇拜神,而《左傳》的作者卻把民放在神之上,認(rèn)為民是神的主宰,神也要聽民的意見。《榖梁傳?桓公十四年》言:“民者,君之本也?!薄稑b梁傳》的作者認(rèn)為民是國君的根本,失去民,國君也就不存在了。孟子把民本思想發(fā)揮到了極致,他認(rèn)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民放在了國君、社稷之上[1]2774。孟子這句話惹惱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要把孟子趕出孔廟。其實(shí)朱元璋是忘本,他就是靠民眾的力量才打垮元政權(quán)而建立起明王朝的。

         

        一、賈誼民本思想的四重要素

         

        賈誼是漢代的洛陽才子,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敏銳,文采出眾。他寫的《過秦論》用生動(dòng)流暢的文筆總結(jié)了秦代興亡的原因,《治安策》以獨(dú)到的政治嗅覺,指出了諸侯王勢力的發(fā)展對中央政府的威脅,而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的策略[2]605,具體辦法就是“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齊)悼惠王、(趙)幽王、(楚)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這樣諸侯國的“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無所利焉”[2]605。賈誼的考慮是很周到的,讓始封諸侯王國的土地和人民,依次分封給他們的子孫為侯國,這樣諸王的土地和人民沒有外流,沒被剝奪,他們的子孫又各得所欲,如果諸王的封國土廣民眾,而子孫又少,就空置幾個(gè)侯國,等其子孫生后再繼承。如此天子一寸土地,一個(gè)民眾都沒有收歸中央,就把諸侯王勢力削弱了,也就再無力與中央對抗了,這比漢景帝時(shí)晁錯(cuò)“削藩”的建議穩(wěn)健多了。

         

        賈誼對民本思想也是從多方面考慮的。他說:“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保?]338這說明國家的安危取決于民。對外,如民不全力對敵,國必危,如民全力對敵,國必安。對內(nèi),民陷于饑?yán)В瑖匚?,民生富足,國必安。對于國君,如重民愛民,必然得到民的支持,則威武自存,如失去民的支持,則侮慢必至。官吏如不以民為重,貪腐害民,必然由貴轉(zhuǎn)賤,如權(quán)為民所用,則會光照千古,遺惠后人。

         

        賈誼還說:“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命也。國以為命,君以為命,吏以為命。故國以民為存亡,君以民為盲明,吏以民為賢不肖,此之謂民無不為命也?!保?]338所謂命,就是生命、命運(yùn)。從政治角度講,沒有不以民為生命和命運(yùn)的。國家以民為命,可以決定國家的存與亡。國君是否以民為命,可以決定他是明君還是昏君。官吏是否以民為命,可以說明他是賢明之官還是昏庸之官。以民為命,是對民本思想進(jìn)一步深化的要求,是決定國家、君主、官吏生命和命運(yùn)的大事、要事,不可等閑視之。

         

        賈誼還提到:“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功也。故國以為功,君以為功,吏以為功。國以民為興壞,君以民為強(qiáng)弱,吏以民為能不能,此之謂民無不為功也。”[3]338功,是指功績、功效。國家是否以民為功,就可以決定國的興盛和敗壞。國君是否以民為功,就可以決定國君權(quán)力的強(qiáng)和弱。官吏是否以民為功,就可以決定官吏的有能和無能。這就叫民無不為功也。

         

        賈誼還談到:“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力也。故國以為力,君以為力,吏以為力。故夫戰(zhàn)之勝也,民欲勝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故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則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則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戰(zhàn),民不欲勝,則莫能以勝矣。故其民之為其上也,接敵而喜,進(jìn)而不可止,敵人必駭,戰(zhàn)由此勝也。夫民之于其上也,接而懼,必走去,戰(zhàn)由此敗也。故夫?yàn)?zāi)與福也,非粹在天也,又在士民也。嗚呼,戒之!戒之!夫士民之志,不可不要也。嗚呼,戒之!戒之!”[3]338~339以上的文詞,通俗簡明,不必贅解。


        以上賈誼所講的民本、民命、民功、民力,其實(shí)都是對民本思想條分縷析地深入發(fā)揮。國家、君主、官吏如果能夠齊心協(xié)力做到這四項(xiàng),遇事都能把民放在第一位,就會得到人民全心全意的支持而無往不利。否則,就會失去人民的支持,使國家、社會陷于困境,這是應(yīng)該警戒的。

         

        二、賈誼民本思想的法治要因

         

        賈誼還有個(gè)超前思想,與民本思想有關(guān),在此也想略作介紹。賈誼說:“古之立刑也,以禁不肖,以起怠惰之民也。是以一罪疑,則遂弗誅也,故不肖得改也;故一功疑,則必弗倍(背)也,故愚民可勸也。是以上有仁譽(yù),而下有治名。疑罪從去,仁也;疑功從予,信也。戒之哉!戒之哉!”[3]339賈誼這段話的本意,是說古代建立刑法的目的,是禁止不肖者(品行不好的人)的劣行,以喚起怠惰閑散之民的進(jìn)取精神,所以對有疑罪的人就不能誅殺,使不肖者有改過的機(jī)會,對于有疑功的人,不能不賞,賞是有鼓勵(lì)作用的,這樣在上者有仁政之譽(yù),下級官吏有善治之名。所以“疑罪從去(棄)”是仁政,“疑功從予(給)”是信譽(yù)。這些都是執(zhí)法者應(yīng)該重視的政策。

         

        賈誼在文中所說的“疑罪從去”。按“去”,古可訓(xùn)為“棄”,即可解釋為“疑罪從無”。這在法律史上是進(jìn)步思想,直到現(xiàn)在世界上還有些國家沒執(zhí)行這一政策。賈誼在西漢時(shí)就有這一法治觀念,是難能可貴的。這一論點(diǎn)對東漢學(xué)者魯恭產(chǎn)生了影響,魯恭主張“雖有疑罪,不復(fù)讞正”[4]320,意思是說,對于疑罪的人不再審議,這與“疑罪從無”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疑罪從去”和“疑罪不復(fù)讞正”的法治觀點(diǎn),既能避免冤假錯(cuò)案,又能保護(hù)疑罪者的生命。但“疑罪從去”,并不是放人了事,還可以繼續(xù)偵破疑案,如果疑罪證實(shí)有據(jù),仍可逮捕法辦。

         

        在賈誼提出“疑罪從去“的觀點(diǎn)后,漢文帝雖未全部接受,但對重罪傷人表示憐憫。他下詔說:“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5]1541于是文帝決定除肉刑,以后又決定廢除連坐法。故史稱文帝時(shí),“刑罰大省,至于斷獄四百,有刑錯(cuò)(停止)之風(fēng)”[5]1540。但在中國古代是以“人治”為主,刑罰輕重因人而異,如果是明君賢臣秉政,就會秉公執(zhí)法,“法正則民愨(誠服),罪當(dāng)則民從”[6]289。如果遇到昏君奸臣掌權(quán),就會出現(xiàn)“罪同而論異,奸吏因緣為市,所欲活則傅生議,所欲陷則予死比,議者咸冤傷之”[5]1545。如此,則必引起怨聲載道,社會不安。只有在政治清明,依法治國的時(shí)代,真正以民本為主旨的政府出現(xiàn),才能使法律惠民而懲惡。

         

        南朝蕭梁時(shí)期學(xué)者劉勰也很重視民本思想,他在《新論?愛民篇》中說:“是故善為理者,必以仁愛為本,不以苛酷為先,寬宥刑罰,以全人命,省徹徭役,以休民力,輕約賦斂,不匱人財(cái),不奪農(nóng)時(shí),以足民用,則家給國富,而太平可致也?!眲③闹饕菑膶捫塘P,省徭役,輕賦斂,不奪農(nóng)時(shí)等方面,關(guān)注民生、民瘼,認(rèn)為這樣就可以家給國富,太平可致。劉勰所講的這幾方面當(dāng)然很重要,但他比賈誼所講的從民本、民命、民功、民力及“疑罪從無”等為政的要素,略遜一籌。為什么為政必須把民本、民命、民功、民力……等放在首位?因?yàn)椤巴跽哂幸渍鵁o易國,有易吏而無易民”[3]348。這就是說國君可以改換政策,不能改換國家,可以改換官吏,不能改換人民。故曰:“民者萬世之本也,不可欺?!保?]341所以國家、君主、官吏必須以民為本,施政必須把民放在首位,這樣才能民富國強(qiáng),長治久安,而致太平。


        【參考書目】

         

        [1]〔清〕阮元???孟子?盡心下[M]//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79.

        [2]〔漢〕班固.漢書(縮印百衲本)[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8.

        [3]〔漢〕賈誼撰,閻振益等校注.新書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

        [4]〔清〕王先謙.后漢書集解(卷二五 魯恭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bǔ)注.漢書補(bǔ)注(刑法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bǔ)(卷十孝文本紀(j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責(zé)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