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的“政治道德形象”說
作者:吳燦新(中共廣東省委黨校二級教授,廣東省倫理學(xué)會名譽會長)
來源:《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4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十三日戊辰
耶穌2016年10月13日
摘 要:《尚書》中有著十分豐富的政治倫理思想,認(rèn)為政治道德形象是選拔人才、王朝興亡、鞏固政權(quán)的重要因素?!渡袝分械摹罢蔚赖滦蜗蟆闭f孕育了古代中國三大政治倫理傳統(tǒng):一是“德治”傳統(tǒng)。從堯、舜、禹三帝到夏、商、周三朝,都普遍宣揚“德政”之理念,而孔孟繼承發(fā)展了周公“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進(jìn)一步提出了“以德治國”論。二是“民本主義”傳統(tǒng)。《尚書》一以貫之的思想就是德政的根本在于“保民”,因為民是國之本。孟子則發(fā)揚光大了從夏商周以來特別是周公的“保民”思想,形成了其民本主義。民本主義一直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流傳了幾千年,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倫理傳統(tǒng)。三是“修身”傳統(tǒng)。孔孟特別重視發(fā)揚《尚書》的“修德”思想,如果說孔子從仁政說修身,那么孟子則從性善論說修身。孟子認(rèn)為人性本善,只要通過修養(yǎng)就能將人性之中本有的善端發(fā)揚光大,而有德之人方能治國安邦平天下。修身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一大政治倫理傳統(tǒng)。
關(guān)鍵詞:《尚書》;政治道德形象;德治;民本主義;修身
從倫理學(xué)的視閾,《尚書》在一定意義上可說是中國第一部古典道德文集和最早的倫理思想史文獻(xiàn),其主題是道德尤其是政治道德。孔子修訂《尚書》,并將其傳授弟子,以達(dá)到弘揚道德尤其是政治道德的目的。通覽《尚書》,在十分豐富的政治倫理思想中較為引人注目的是其“政治道德形象”說。
一、政治道德形象與人才選拔
政治道德形象通常是指政治道德主體通過自身的表現(xiàn),在知覺層面給人們造成一種具體的政治道德形態(tài)和政治道德面貌,它可以說是政治道德主體的精神生命所在,也是政治道德主體得以合理性存在的內(nèi)在依據(jù)。政治道德主體的政治道德品性是內(nèi)在的,往往不是僅憑直觀就可以把握的,更不是僅憑邏輯推理就可以得知的。道德的深層本質(zhì)是一種“實踐精神”,它是通過實踐表現(xiàn)出來并發(fā)生作用的。因此,人們對一定政治道德主體的認(rèn)知,是通過其一系列的政治道德實踐行為形成了政治道德形象,直接反映了一定政治道德主體內(nèi)在的道德品性。
《尚書》中最先記載的是《虞書》五篇,在《虞書》五篇中,堯帝首先提出政治道德形象是選拔人才的關(guān)鍵要素。堯帝本身就是一個具有良好政治道德形象的典范: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書·堯典》)。這段文字,高度概括了功德四海的堯帝之光輝的政治道德形象。正因為堯帝本身擁有良好的政治道德形象,故他在選拔帝位候選人時,也十分重視被選拔者的政治道德形象?!渡袝虻洹份d:堯帝在位17年后,開始挑選帝位的候選人。如何挑選呢?堯帝認(rèn)為“明明揚側(cè)陋”,可以明察貴戚,也可以推舉地位低微的人,眾大臣于是推薦了窮困的舜。堯帝問道,此人如何?眾大臣推薦:“瞽子,父頑,母囂,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于是,堯帝決定選取舜為帝位的候選人,對舜進(jìn)行考察。先試著將其兩個女兒嫁給舜,又讓舜處理政務(wù)?!吧骰瘴宓洌宓淇藦?。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fēng)雷雨弗迷?!彼凑且宰约旱恼蔚赖聦嵺`活動,塑造了德才兼?zhèn)涞牧己谜蔚赖滦蜗螅拍艹蔀閳虻鄣慕影嗳?。虞舜居帝?3年后,在考察帝位候選人時,也同樣十分重視候選人的政治道德形象。虞舜首選有功德的禹,但禹謙遜地推辭并推舉德澤下民的皋陶,然而皋陶也同樣謙遜地婉拒了。最后,虞舜下定決心選取了禹,他說:來,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饲谟诎?,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shù)在汝躬,汝終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蓯鄯蔷靠晌贩敲??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尚書·大禹謨》)。無疑,虞舜之所以確定禹為帝位候選人,根本上還是因為禹具有德才兼?zhèn)涞牧己谜蔚赖滦蜗蟆?/p>
帝王不僅在考察帝位候選人,在選拔大臣之時也非常重視其政治道德形象。當(dāng)堯帝征詢大臣們要選拔“善治四時之職”之人時,大臣們推薦了堯帝之子丹朱,堯帝認(rèn)為其說話虛妄,又好爭辯,不合適。接著,堯帝要選拔善于處理政務(wù)者,大臣們又推薦了有防救水災(zāi)之功的共工,堯帝則認(rèn)為其花言巧語,陽奉陰違,貌似恭敬,實則氣焰囂張,也不合適。舜帝繼位后,選任一批大臣,后來選任了“克勤于邦,克儉于家”,謙恭且治水有功的禹為司空,治理水土;封愛民而善種谷物稼穡的棄主持農(nóng)業(yè);選用做火正而嘔心瀝血,深受百姓愛戴的契為司徒,推行教化;選拔創(chuàng)刑、造獄而正直的皋陶為掌管刑法的理官,成為中國的司法鼻祖;又命賢良的垂出任掌管百工之官;命勤奮的益任虞官,掌管山林;命禮貌待客的伯夷任秩宗,主持禮儀;命生活在荒僻之地卻具有非凡音樂才能的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忠誠的龍任納言,發(fā)布命令并收集意見。
周朝杰出的政治家周公旦,根據(jù)歷代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將帝王是否選任有德之人為輔臣,上升到關(guān)乎國家興亡之高度。周成王繼位時,周公就語重心長地告誡道:是否選任有德之人為輔臣,關(guān)系國家的長治久安。夏亡就在于“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尚書·立政》)。商王紂敗亡,也因“為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習(xí)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尚書·立政》)。于是,“帝欽罰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萬姓”(《尚書·立政》)。所以,“立政用人,不訓(xùn)于德,是罔顯在厥世。繼自今立政,其勿以 人,其惟吉士,用勵相我國家”(《尚書·立政》)。假如設(shè)立官員,任用貪利奸佞的人,不依循于德行,君王終世都會沒有光彩。故從今以后設(shè)立官員,千萬不可任用貪利奸佞的小人,而應(yīng)當(dāng)任用善良賢能的人,用來努力治理我們的國家。
二、政治道德形象與王朝興亡
正如周公所總結(jié)的那樣,之所以要十分重視執(zhí)政者的政治道德形象,是因為實踐證明,執(zhí)政者的政治道德形象如何,直接關(guān)系到社稷國家的興亡。正因為堯帝的功德四海,所以天下升平,“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尚書·堯典》)。堯帝能發(fā)揚大德,使家族親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眾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協(xié)調(diào)萬邦諸侯,眾民相遞變化友好和睦起來。《尚書·舜典》記述,堯帝選拔了德才兼?zhèn)涞挠菟?,虞舜輔助堯帝28年,建功立業(yè),安定天下。舜繼位后,任賢使能,“黜陟幽明,庶績咸熙”。罷免昏庸的官員,提拔賢明的官員,于是事業(yè)大興?!渡袝ご笥碇儭酚涊d,因大禹德布四海,舜帝選取大禹作攝政。大禹上任推行德政:“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币饧葱薜轮饕憩F(xiàn)在搞好政事,而為政的中心在于養(yǎng)育人民。水火金木土谷這六府要修治好,端正人民品德、豐富人民財用、改善人民生活這三件事要互相配合。這九個方面的功業(yè)都要安排得有秩序,有了秩序,人民自然會歡欣鼓舞,歌功頌德。大禹繼位后,繼續(xù)推行德政,萬民安悅。
執(zhí)政者德才兼?zhèn)洌煜掳捕?,事業(yè)昌盛。反之,則必定走向滅亡。因為政德的根本是對民的態(tài)度,如果愛民、護(hù)民、利民,則萬民擁戴;否則,就必將被人民所拋棄。大禹逝世,其子啟建立夏朝。然夏桀貪財好色,荒淫無恥,殘殺忠良,暴虐無道,人民痛恨地說:“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保ā渡袝摹罚┮虼耍疤斓栏I频溡?,降災(zāi)于夏,以彰厥罪”(《尚書·湯誥》)。天道福佑善人懲罰壞人,降災(zāi)于夏國,以顯露他的罪過,最后夏桀被商湯所滅。商朝到紂王時,紂王荒淫無恥,暴虐無道,連他的大臣祖伊也說:“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尚書·西伯戡黎》)如今百姓沒有誰不希望大王滅亡,他們說:“老天為什么不降威罰呢?”順從民意,周武王向征討商紂王的將士們鼓動說,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后,虐我則仇?!豹毞蚴芎槲┳魍巳晔莱?。樹德務(wù)滋,除惡務(wù)本,肆予小子誕以爾眾士,殄殲?zāi)顺穑ā渡袝ぬ┦摹罚?。商紂王朝終于因商朝奴隸和平民在前方倒戈而滅亡,周公旦就指出:周之所以能夠代商而擁有天下,完全是因為周行德政,順從民意,人民擁戴周而拋棄商,“惟我周王靈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簡畀殷命,尹爾多方”(《尚書·多方》)。
正因為執(zhí)政者的政治道德形象直接影響到王朝的興亡,因此《尚書》中指出,執(zhí)政者要想江山穩(wěn)固,就必須高度重視自身良好政治道德形象的塑造。虞舜繼位當(dāng)天,就向十二州長們進(jìn)行指示,舜帝在提拔大禹作攝政時,又語重心長地告誡大禹一定要謹(jǐn)慎對待所居的大位,切實做好想要做的每件事。大禹繼位后,大臣皋陶提醒禹帝說:“允迪厥德,謨明弼諧?!保ā渡袝じ尢罩儭罚└尢战又e出應(yīng)當(dāng)修養(yǎng)的“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qiáng)而義(《尚書·皋陶謨》)。皋陶還說,帝王除了自身的修養(yǎng)之外,還要理解臣下,安定民心,因而要特別重視順從民意。因為“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dá)于上下,敬哉有土”(《尚書·皋陶謨》)。
成湯滅夏,傳至商文王太甲。太宰伊訓(xùn)教導(dǎo)嗣王太甲道: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爾惟德罔小,萬邦惟慶;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尚書·伊訓(xùn)》)。當(dāng)伊訓(xùn)把政權(quán)歸還給太甲,將要告老還鄉(xiāng)時,還最后一次告誡太甲:“天難諶,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終始惟一,時乃日新。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其難其慎,惟和惟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xié)于克一?!保ā渡袝は逃幸坏隆罚┲軠缟毯?,周武王向原商朝的名臣箕子詢問治國安邦之道?;诱f,治國安邦之道有“九法”:一為“五行”,二為“五事”,三為“八政”;四為“五紀(jì)”,五為“皇極”,六為“三德”,七為“稽疑”,八為“庶征”,九為“五?!?。其中,箕子談到“皇極”時指出:“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于汝極。”(《尚書·洪范》)意即君王建立政事要有法則:掌握五福,用來普遍地賞賜給臣民,這樣,臣民就會尊重您的法則。所謂“五福”,即壽、富、康寧、好德和善終。
周成王繼位,周公以史為鑒進(jìn)言道:殷王中宗、高宗、祖甲敬德愛民,深受百姓擁戴,在位久長。而后的殷王無德,追求享樂,不知百姓疾苦和死活,在位都很短暫。而我們周家的太王、王季、文王等都敬德愛民,重視道德修養(yǎng),他們和藹、仁慈、善良、恭敬,使萬民生活和諧,在位久長。因此,“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無皇曰:‘今日耽樂?!朔敲褙?xùn),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尚書·無逸》)此外,箕子還指出,治國理政應(yīng)當(dāng)奉行“三德”,即“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強(qiáng)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尚書·洪范》)。只有高度重視自身的政治道德形象的塑造,在百姓心中樹立起良好的政治道德形象,才能保持江山不易主。
三、政治道德形象與中國政治倫理傳統(tǒng)
《尚書》作為中國古老而重要的歷史文獻(xiàn),它的核心在于政治倫理?!渡袝返摹罢蔚赖滦蜗蟆闭f對以后的中國政治,尤其是政治倫理影響極其深遠(yuǎn),其最主要、最具影響的是它孕育了中國古代三大政治倫理傳統(tǒng)。
一是“德治”傳統(tǒng)。現(xiàn)代倫理學(xué)家羅國杰先生指出:“《尚書》的整個政治思想,可以說就是貫徹以德治為中心的統(tǒng)治經(jīng)驗?!保?]60從堯、舜、禹三帝到夏、商、周三朝,都普遍宣揚“德政”之理念。堯帝“克明俊德”(《尚書·堯典》);舜帝“柔遠(yuǎn)能邇,惇德允元”(《尚書·舜典》);禹帝“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尚書·大禹謨》)。夏王啟在征討有扈氏時說:“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尚書·甘誓》)有扈氏之罪就在于棄絕德政。成湯滅夏時也向天下宣告夏桀之罪:“夏王滅德作威,以敷虐于爾萬方百姓……天道福善禍淫,降災(zāi)于夏,以彰厥罪?!保ā渡袝a》)周武王征伐商紂,為申明出師的正義性,武王也向?qū)⑹總兘衣渡碳q敗德之罪:“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zāi)下民……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大勛未集?!保ā渡袝ぬ┦摹罚?/p>
周公在總結(jié)歷代治國安民的經(jīng)驗教訓(xùn)之基礎(chǔ)上,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德治”思想。自夏王啟建立夏朝,結(jié)束了以德禪讓的歷史后,提出“有夏服天命”(《尚書·召誥》)。由于歷史的慣性,夏也不能不談“德”,但其卻過度依持天命,導(dǎo)致其逐漸拋棄了禪讓制時代的重德傳統(tǒng)。商朝取代了夏朝后,繼承發(fā)展了夏朝的“天命”觀,把天命思想與宗教迷信緊密結(jié)合起來。商王自稱是上帝的兒子,即“下帝”也稱天子,同樣注意到了德政的重要意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尚書·盤庚上》)。并且,商朝統(tǒng)治者開始把“天”與“德”聯(lián)系起來,這是由于他們在滅夏立國中,看到了夏朝政德的墮落與其垮臺息息相關(guān)。當(dāng)然,其認(rèn)識程度在商朝統(tǒng)治者那里還是比較薄弱的,相對于“天命”和鬼神而言,他們更重視后者。周人滅商,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統(tǒng)治者雖然還需要利用“天命”的至高權(quán)威來論證周朝的合法性,但他們更多地看到了政德在朝代更迭中的關(guān)鍵作用?!拔┨觳活幻髫实?,凡四方小大邦喪,罔非有辭于罰?!保ā渡袝ざ嗍俊罚╇m“天命靡常”,但問題的關(guān)鍵是統(tǒng)治者是否有德恤民。是者,天助之;否者,天棄之?!盎侍鞜o親,唯德是輔”(《尚書·蔡仲之命》),上帝是主持公平正義的,他只對有德的人予以輔佐和保佑。而“德”本是“天德”,即是上天立下的道德準(zhǔn)則,“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尚書·呂刑》)。由此,周公進(jìn)一步提出了“敬德保民”為核心的德治思想。既然“天”“德”統(tǒng)一,“皇天無親,唯德是輔”,那么就應(yīng)當(dāng)“敬德保民”。要想王權(quán)永固,就必須按照皇天上帝的道德意志去施行德政,而德政的根本在于“保民”。
孔孟進(jìn)一步提出了“以德治國”論,孔子認(rèn)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第二》)。在孔子看來,治國理政應(yīng)當(dāng)“德主刑輔”,因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第二》)。孟子則在“性善論”基礎(chǔ)上提出“仁政王道論”,認(rèn)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因此,孟子大力推行仁政王道論:“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jīng)春秋戰(zhàn)國,秦統(tǒng)一天下。但是,秦朝張揚法家學(xué)說,以嚴(yán)刑峻法治國,焚書坑儒,結(jié)果民怨沸騰,二世而斬。漢武帝汲取秦亡之教訓(xùn),采納了儒學(xué)大家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推行“德主刑輔”的以德治國之道,使國家興盛強(qiáng)大。從此,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長期以來的“德治”傳統(tǒng)。
二是“民本主義”傳統(tǒng)。《尚書》一以貫之的思想,就是德政的根本在于“保民”,因為民是國之本。《尚書·堯典》在贊美堯帝的德政功績時就說:“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彼吹蹌偫^位時囑咐十二州長的第一件事就是“食哉惟時!柔遠(yuǎn)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尚書·舜典》)。要依時生產(chǎn)民食,愛撫臣民。禹任攝政,就主張:“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保ā渡袝ご笥碇儭罚┐笥韴?zhí)政后,大臣皋陶又提醒他說:君王治國行德政,最重要的是要遵從民意,因為“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dá)于上下,敬哉有土”(《尚書·皋陶謨》)。大禹之子啟建立夏朝,傳至太康,然其無德,其弟五人,作歌勸誡:“皇祖有訓(xùn),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保ā渡袝の遄又琛罚┊?dāng)成湯伐夏桀,指責(zé)桀王之罪行時說:“‘夏罪其如臺?’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保ā渡袝模┫耐醯淖镄芯烤乖趺礃幽??夏王耗盡民力,剝削夏國的人民。成湯建商,傳至太甲時,大臣伊尹告誡太甲道:“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無自廣以狹人,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保ā渡袝は逃幸坏隆罚┲芪渫醴ド碳q,申明其正義性:“無辜吁天,穢德彰聞。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國。天乃佑命成湯,降黜夏命。惟受罪浮于桀。剝喪元良,賊虐諫輔。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厥監(jiān)惟不遠(yuǎn),在彼夏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保ā渡袝ぬ┦摹罚?/p>
周公輔政,推行“敬德保民”的德治之道,他明確指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保ā渡袝げ讨僦罚┗侍鞜o親無疏,只輔助有德的人;民心沒有常主,只是懷念仁愛之主。敬德必須落實在保民之上,敬德要下順民意,上順天意,順應(yīng)民心天意方能社稷永固。因此,“保民”實際上就是保社稷、保國家。
孟子發(fā)揚光大了從夏商周以來特別是周公的“保民”思想,形成了其民本主義。孟子鮮明地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睹献印けM心下》)有民才能有國,有國才能有君;民是國之本,國是君之本。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要得民心就必須施仁政,行王道。施仁政,行王道的根本,就是愛民、惠民、安民、保民?!氨C穸酰苡?。”(《孟子·梁惠王上》)愛撫百姓而統(tǒng)一天下,就沒有誰能阻擋得住他的,如果君王實行霸道、暴政,民眾就可以發(fā)動湯武式革命,推翻殘酷壓榨人民的暴君。由此,民本主義一直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流傳了幾千年,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倫理傳統(tǒng)。
三是“修身”傳統(tǒng)。正如前述,在《尚書》看來,政治道德形象是選拔人才的關(guān)鍵要素,是影響王朝興亡的最重要條件。政治道德形象的塑造是鞏固政權(quán)的治國大策,因此《尚書》十分重視執(zhí)政者的道德修養(yǎng)?!渡袝ご笥碇儭酚涊d,舜帝問政于大臣,大禹說,施行德政首在修德,“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尚書·大禹謨》)。凡是順道從善的就得福,逆道從惡的就得禍,如同影和響順從形體和聲音一樣。伯益也隨即進(jìn)言道:“吁!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樂。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熙。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無怠無荒,四夷來王?!保ā渡袝ご笥碇儭罚┐笥砑次?,也問政于大臣。皋陶說,領(lǐng)導(dǎo)者要誠實地履行美德,就必須“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yuǎn)在茲”(《尚書·皋陶謨》)。商朝時,大臣伊尹教導(dǎo)嗣王太甲說:“修厥身,允德協(xié)于下,惟明后”(《尚書·太甲中》),“天難諶,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尚書·咸有一德》)。
孔孟特別重視發(fā)揚《尚書》的“修德”思想。孔子主張行仁政必以修身為基,他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子路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成為一位君子,孔子說“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只有修身才能敬愛他人,才能安定他人,才能安定百姓,才能使天下平安。
如果說孔子從仁政說修身,那么孟子則從性善論說修身。孟子認(rèn)為人性本善,只要通過修養(yǎng),就能將人性之中本有的善端發(fā)揚光大而為有德之人;而有德之人方能治國安邦平天下?!按嫫湫模B(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孟子又說:“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在孔孟看來,修身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而家之本在身、在已”[2]161。
依據(jù)孔孟這些思想,《禮記·大學(xué)》歸納和發(fā)展了一個道德修養(yǎng)的著名“公式”: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肮胖髅鞯掠谔煜抡?,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此,“修身”就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一大政治倫理傳統(tǒng)。
參考文獻(xiàn)
[1]羅國杰主編.中國倫理學(xué)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8.
[2]陳瑛主編.中國倫理思想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責(zé)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