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還是賣國賊?――《施瑯》引發(fā)新儒家與漢族主義者激辯(漢風唐云)
欄目:電視劇《施瑯大將軍》
發(fā)布時間:2010-03-28 08:00:00
作者:漢風唐云 提交在 天涯社區(qū)『關天茶舍』 日期:2006-3-29 14:52:00
因為牽涉到歷史上的滿漢之爭和現實中的臺海問題,電視劇《施瑯大將軍》一經播出,就立即引發(fā)各方關注和猜測,隨之網絡上展開了一場對施瑯歷史定位的激烈爭論。施瑯因為先隨明朝將領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投降清朝,后隨鄭成功起兵反清,再后來再次降清,并率清兵渡海攻臺,導致后人對其評價褒貶不一。
雖然施瑯現在幾乎受到大陸官方和大部分學者的充分肯定,但隨著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對施瑯的評價也開始呈現混亂狀態(tài)。即使在民族主義陣營內部,分歧也非常嚴重,最近發(fā)生在儒學聯(lián)合論壇上的大陸新儒家和漢族主義者之間的論戰(zhàn)就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反對者認為,《施瑯大將軍》是“愚蠢的電視劇”,“正中臺獨分子的下懷”,因為在推翻滿清統(tǒng)治的一百年不到的時間里,施瑯一直是與吳三桂、洪承疇一流一樣,是漢奸、賣國賊的同義詞。他們引用廈門大學歷史系羅耀九教授的文章指出:“有的論者為歷史上的民族敗類翻案,主觀上也有為當前的政治服務的意圖。例如歌頌鄭成功的叛將施瑯,便含有這樣的用意,他們的意圖也許無可非議,然而卻達不到目的。因為簡單的歷史類比方法不是科學的史學方法,說明不了任何問題。清康熙帝利用施瑯征伐漢族鄭氏政權是民族戰(zhàn)爭的繼續(xù),現在臺灣回歸祖國是人民解放事業(yè)的繼續(xù);前者仍然是明清兩個帝國的對抗,后者是反對分裂祖國的斗爭,純粹是國內的政治問題。二者僅僅是形式類似,性質截然不同,絕對不能相提并論?!?
針對這種看法,大陸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原道》主編陳明在其主辦的儒學聯(lián)合論壇反問“為什么這樣說”?而且聲稱“這個劇本是我最先倡議搞起來的”。儒學聯(lián)合論壇的主持者王達三也聲言:“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先人有功于國家民族,未若空談心性之腐儒。到得頭來,投降賣國的恰恰是空談心性之腐儒。施瑯真真大英雄!”此言一出,反對者尤其是來自漢網的民族主義者猛烈攻擊陳明、王達三等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你有何面目面對先師,面對千千萬萬的華夏英魂!”“把歷史主義與實用主義混為一談,完全失去了站在華夏文明本位的立場原則。無論出于什么動機,都是可鄙的?!薄扒灞紦性?,鄭氏臺灣就成了復興華夏的最后圣地,施浪滅鄭,是撲滅了華夏文明復興的最后火種。在歷史語境下,鄭氏臺灣代表了華夏,清政權則是韃靼侵略者,施浪是漢奸,清集團與鄭氏當時的關系絕不是什么國內內部矛盾。用當下的語境去詮釋歷史是很危險的,實用主義為政治服務,更為儒者所不齒。”
陳明跟帖回答道:“這是可以爭鳴的,也值得討論,涉及的問題很多,很有意義。應該把施鄭兩家的恩怨跟大陸與臺灣的關系區(qū)分開來,把施瑯的私德與收復臺灣的事業(yè)區(qū)分開來,把康熙作為國家的代表者與滿漢的沖突區(qū)分開來--歷史是生長的,民族是建構的,文化是開放的?!?nbsp;
這場爭論結果如何,尚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