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我校關學研究院主辦的“關學大講堂”第一講在文匯樓C區(qū)報告廳正式開啟,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陳來應邀前來做了題為“論古典儒學‘義’的觀念——以朱子論‘義’為核心”的學術報告,講座由陜西師范大學副校長黨懷興主持,現場座無虛席,三百多名校內外師生到場聆聽。
公共空間里充斥著大量包含各種政治動機的口號;試圖誘惑我們購買奢侈品的廣告;勵志類書籍和親切的精神慰問品;這些心理療法就像新星相學或基督教那樣給人提供膚淺的精神安慰。這些潮水般洶涌澎湃的喧囂在網絡上盛行,往往淹沒了人們發(fā)現連貫思想的能力。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很少能為學生提供人生指南,使其逃避在很多人看來陷入越來越···
當今時代,你必須擁有正確的觀點,什么錯誤的觀點都不能說出起來,否則……
不是簡單地采用個體本體的權利優(yōu)先及其現代性價值來轉化中國當代社會,而是汲取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資源,采用儒家理想的以美德或德行(如“親親”)為基礎的思想智慧來參與重構當代社會的實踐,并以此與當代西方的現代性價值觀進行對接,以型構當代中國的社會倫理和公民美德,將儒家傳統(tǒng)價值的和諧觀與當代政治視域下的正義和權利等價值···
中國哲學中對修身觀念的關注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尤其是先秦儒家。早期儒家中,尤其重視和強調修身的是孟子。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孟子看來,正身、修身至關重要,不受窮達貧富等各種環(huán)境的影響。
中國哲學中對修身觀念的關注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尤其是先秦儒家。早期儒家中,尤其重視和強調修身的是孟子。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痹诿献涌磥?,正身、修身至關重要,不受窮達貧富等各種環(huán)境的影響。
湘學作為湖湘?zhèn)鹘y(tǒng)學術,在其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經世致用的傳統(tǒng),深刻影響了湖湘文化建構與湖南人才培養(yǎng)。尤其是近代以來,形成了“湖南人才半國中”“中興將相,什九湖湘”的格局,造就了大批經世濟民的人才,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與近代社會的轉型。
12日下午我五行問題發(fā)言,引孔子語有幾處口誤,如當作《禮記》“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后月生”、帛書“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是討論時即興口述,其他口誤不逐一指出。
立善兄的文字水平非常高,他的文章雖然大多數是考據性的,但讀起來并不讓人感到乏味。其中不少是由小學入手、卻能貫通大問題的典范,如《程門立雪的真相》《<禮序>作者考》《朱子門人叢考》《<大學><中庸>重返<禮記>的歷程及其經典地位的下降》等。如果天假以年,相信立善兄一定能做出更多、更重要的研究來。
國君作為國家政治的主體,其道德修養(yǎng)對于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安定、君民關系和諧等方面占有絕對重要的作用。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以說,修身正己為國君治理天下的根本,猶如樹木的根基,根基越牢固,則枝葉越繁茂。《大學》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
國君作為國家政治的主體,其道德修養(yǎng)對于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安定、君民關系和諧等方面占有絕對重要的作用。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以說,修身正己為國君治理天下的根本,猶如樹木的根基,根基越牢固,則枝葉越繁茂?!洞髮W》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
《詩經》是關于周代禮樂制度和社會生活的詩集,戰(zhàn)國末年被列為“經”,2000多年來,各時期學者為《詩經》所做的論著數以千計,特點各異。但不得不提的就是孔子,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研究《詩經》的第一人,他刪詩成300篇,并提出《詩經》的作用應是“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即詩經是為治國理···
《詩經》是關于周代禮樂制度和社會生活的詩集,戰(zhàn)國末年被列為“經”,2000多年來,各時期學者為《詩經》所做的論著數以千計,特點各異。但不得不提的就是孔子,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研究《詩經》的第一人,他刪詩成300篇,并提出《詩經》的作用應是“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即詩經是為治國理···
就像新冠疫情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局限和短處一樣,新冠疫情也使中華文化、中國制度的長項和優(yōu)勢顯露無遺,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機遇,深度開展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深度對話,在整個世界上彰顯中華文化和中國價值的巨大優(yōu)勢和意義,從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范式。
“五行”正源歌
學術研究的前提是把握研究對象的特殊性,避免盲目性,陷入為研究而研究的迷途?!秲x禮》區(qū)別于其他典籍的最大特點是鮮明的踐履性,因此,正確認識《儀禮》在成書與研究過程中的兩次“轉換”,是我們復原研究的邏輯起點。
大惡無后是一個道德定律和歷史規(guī)律,此律主要義是大之惡人沒有后嗣,血統(tǒng)和家庭無法久傳,即俗話說的斷子絕孫。引申義有二:一、大惡之人沒有后福,其事業(yè)沒有后繼;二、古往今來所有成氣候的邪惡勢力都沒有后福、后續(xù)和未來。
中華民族的禮文化、樂文化效法自然而來,相輔相成。先秦禮樂文化的歷史演進,沿著倫理道德一脈,其核心價值從“事神致福”漸變?yōu)椤叭收邜廴恕?,生發(fā)出與農耕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宗法社會的社會結構相適應的獨特文化形式,日益成為深入人心世道的常理,沉淀為中華民族獨樹一幟的文化傳統(tǒng)。
明清徽州作為宗法家族制地域社會,素來“村無稗俗,里存儉讓”,鄉(xiāng)邦大儒的《朱子家禮》與鄉(xiāng)間的村規(guī)民約,使其成為近世中國頗為典范的“禮儀之邦”。通過考察明清徽州學者、鄉(xiāng)宦和士紳的經典禮書考證之作,以及部分民間日用禮儀類書,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自宋代以后禮學發(fā)展的世俗化和實用性,以及彰顯在傳統(tǒng)學術上由“理學”到“禮學”的思想嬗···
康有為以及持經學路線的新康有為主義者所自居的正統(tǒng),并無歷史與理論的基礎。作為復興儒學的途徑,它有著種種缺陷。如果我們還希望儒家作為普世價值,參與到當代放大了的諸子競爭之中,我們就應該采取一種子學路線,即在包容從不同的儒家經典出發(fā)的多元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結合歷代儒者對政治制度的反思和創(chuàng)新,面對當代政治問題,給出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