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太極”的涵義,歷代學人分別以宇宙學、象數學、理學等不同的視域進行解讀。在它傳衍的歷史進程中,也受到了來自學界的持續(xù)性批評與質疑。
戴震晚年學術萃于《孟子字義疏證》。他由“理”字考證入手,指責程朱“離人而空論夫理”,“視理如有物”,直擊程朱形而上學理學之要害,并漸次撥開長期籠罩在道、理、義、氣、性、命、情、欲等命題上的形上學迷霧,清理出一條“易簡”便行、客觀唯物的思想路徑。
朱子的欲望觀繼承自孟子,在肯定欲望和強調寡欲這兩方面保持著一定的思想張力。就對欲望的肯定而言,朱子認為欲望是天理在人身血氣上的表達,是天地生生之德的表現(xiàn)。而在強調寡欲方面,朱子認為良知良能才是人的天職,人應當與欲望保持距離,以保守自己作為人的本分而不僭越,同時應當以欲望本身所稟受的天理來裁成、安頓它。朱子對欲···
韓愈推尊儒學、排斥異教,奮力擎起儒學復興的大旗,其力倡儒學獨尊的一元化價值取向和排佛行為的殉道色彩使其儒學復興行為具有一層宗教意味;柳宗元則以一種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看待儒學,將之視為一個主流學派加以辨析,堅持以儒為本,多元并存,以對先秦儒學經典的批判和對兩漢儒學神性的消解著稱。韓、柳二人對待儒學態(tài)度的巨大差異在···
“以詩文證史”是指以詩詞歌賦和筆記小說等文學作品作為史料來研究歷史和書寫歷史。宋代以來的史家開始自覺地將詩文作為史料使用,形成了“以詩文證史”的史學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代史家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傳統(tǒng),陳寅恪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史家。
梁漱溟先生以傳統(tǒng)儒家的“孔顏之樂”為根基,憑借深刻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開啟了現(xiàn)代儒家幸福觀的哲學建構。其東西方文化比較的開放性視野,鮮明的“中國問題”和“人生問題”意識,為現(xiàn)代儒家幸福觀的建構提供了嶄新的理論框架。生活儒學的主旨轉向,道德視域中對儒家精神的現(xiàn)代闡釋,重新確立了“樂的生活”在儒學中的價值與地位。
孟子非常關注“言”的問題,認為“知言”與“養(yǎng)氣”是成德的重要工夫。孟子站在儒家立場上,對同時代的不同觀點進行了分析。以往的研究較為關注這些論辯對手的學術派別,但更為恰當的方法是從這些言論錯誤的類型和原因入手。根據孟子“辟楊墨”所揭示的典型錯誤特征,可以進一步分析陳仲、許行、白圭、宋等其他論辯對手的言論問題。
黃宗羲在其名著《明儒學案》《孟子師說》中提出了一條獨特的明代哲學發(fā)展脈絡,亦即心學的氣學視野建構。黃宗羲由此建立以“理為氣之理”與“事的本體工夫論”為主要內容的氣學形上學,使得作為知識學的經史之學順理成章地成為性理之學開展的一部分,展現(xiàn)出逸出傳統(tǒng)理學思想藩籬的新意義。
朱子通過詮《四書》舊典和樹《太極圖說》新典的方式,推尊了以周程道學為正統(tǒng)的道學脈絡,圍繞道統(tǒng)建構了一套貫通形而上下的理論體系,實現(xiàn)了經學與道學的相融合,展現(xiàn)了思想建構與經典詮釋的內在一體,體現(xiàn)出思想的歷史繼承性和時代創(chuàng)新性的統(tǒng)一。
書院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在中國文化與教育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書院的辦學方針、辦學模式、治學精神及人格培養(yǎng)方法都對現(xiàn)代教育有著積極借鑒意義。
20世紀學界對儒家心學的研究主要注目于孟子心學和陸王心學,較為忽視朱子心學。其實,在朱熹思想系統(tǒng)中,人心與責任相輔相成、密切關聯(lián),而這主要借助于“事”明言范疇加以聯(lián)結。
目前的西方世界,倫理上的“個體主義”,思維方式上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常常走向極端,科學上的客觀真理的“相對性”[58]和善惡判斷的相對性,加上宗教上由于“宗教私人化”,致使倫理道德的社會整合功能的減弱。同時,除了經濟上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政治上民粹主義也日益明顯。
以井田為基礎可以形成社區(qū),乃至于擴大至邦畿,不同的行政區(qū)劃從基礎層面形成了鄉(xiāng)學與國學的第等。社會教育的內容是“明人倫”,應當達到的效果是“死徙無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進一步可引出教育與養(yǎng)老、祭祀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區(qū)分個人和社會兩種視角,一方面強調個人在道德選擇上肩負著無法推卸的責任,另一方面從統(tǒng)計科學的角度看待社會整體道德水平與物質貧富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或為解釋物質富裕與道德修養(yǎng)關系問題的有效思路。
“結晶說”雖然脫胎于積淀說,但二者又有多方面的差異:“積淀說”重在文化-心理結構的分析,重在解說“先天而先在”,重在建構“情本體”,而其實質是放棄本體;“結晶說”重在性善論的解讀,重在闡發(fā)“后天而先在”,重在重構“仁本體”,目的是將道德本體講透徹,堅持好。二者之同異,不可不察。
王船山反對漢儒將“權”與“經”對立的觀點,認為不能以“反經”定義“權”。同時,針對“反經合道為權”的經權觀在道德實踐中可能導致權術、變詐的流弊,他提出行權應“不易于正”的主張,明確反對“機權”行為。船山將“經”“權”關系理解為一種體用關系,認為二者是統(tǒng)一的。王船山的經權觀,在承認道德準則的普遍約束力的基礎上,對主體在具體情境中···
其實我以往總是希望可以把這些經歷寫出來,但一直沒有時間。因為我覺得我從學的這個過程是有值得汲取的地方的。
按照朱熹的理解,太極圖每相鄰的兩層都有天地之心的作用,也就是說,太極圖其實也可以稱作天地之心圖;朱熹特別重視天地之心的主宰含義,在其思想架構中,天地之心的理論功能是統(tǒng)合理氣,也就是說,與工夫論層面的心統(tǒng)性情相應,宇宙論層面則是心統(tǒng)理氣。
陳立明確區(qū)分了“衰周之魯”與“《春秋》之魯”,認為孔子作《春秋》,以《春秋》當新王,從而托魯為王者乃“《春秋》之魯”,而非“衰周之魯”。同時,陳立在為何休《公羊解詁》作新疏時,不僅全面繼承了何休的“王魯”思想,并且順著何休、徐彥的思路,對《公羊》本文的“王魯”意蘊作了進一步的闡釋與發(fā)揮,從而使得何休的“王魯”思想被更為徹底···
中華民族在復興,傳統(tǒng)文化沒落下。從還算漫長的近代來看,這的確是個新近的現(xiàn)象,也自然有其由來。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