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經(jīng)學上承宋代理學,下啟清代樸學,在學術史上雖有“積衰”之譏,卻自有其特色。本書以明初經(jīng)學為研究對象,以朱元璋征召劉基、章溢、葉琛的1358年為上限,以靖難之役的1402年為下限。全書7章,在全面關照明代經(jīng)學研究發(fā)展脈絡和利弊得失的基礎上,以浙江、江西、徽州及江蘇、福建籍學者的經(jīng)學思想與主張,探討了洪武政治與經(jīng)學的關···
欽明書院為民間公益組織,建院于四川成都,現(xiàn)面向社會開放招生。
2020年7月11日,廈門(同安)第五屆國際朱子文化節(jié)暨第十三屆“朱子之路”研習營始業(yè)式活動在廈門朱子書院隆重舉行。
作家龍應臺說過一句后來被廣為引用的話:“檢驗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是不是夠現(xiàn)代化,一場大雨足矣,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如果你撐著傘溜達了一陣,發(fā)覺褲腳雖濕了卻不臟,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就是個先進國家;如果發(fā)現(xiàn)積水盈足,店家的茶壺、頭梳漂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鍋子撈魚,這大···
2020年7月2日19:00—21:30,南強哲學論壇第178期暨朱子學與中國哲學系列講座第26講在騰訊會議以線上方式進行。本次講座的題目為《當“道體”遭遇“理本”——論朱子“道體論”的困境及其消解》,由北京師范大學哲學院田智忠副教授擔任主講人,廈門大學哲學系謝曉東教授擔任主持人,清華大學哲學系高海波副教授擔任評論人。廈門大學相關專業(yè)師···
朱、陸二人明里為“無極”、“太極”之辯,暗里是道學和心學之爭。兩人書信往來爭論,互不相讓,單純的學術爭論逐漸上升到道學、心學兩家學派之間的對立,兩家門徒由此相互攻訐。朱、陸二人生前尚可以憑借自身威望鎮(zhèn)壓文人相輕的陋習,但死后各自學生為維護老師,由此朱子學開始打壓陸氏心學,心學逐漸式微。
西漢春秋公羊學博士董仲舒有《春秋繁露》一書存世,是他闡釋《春秋》的著述,因此《春秋繁露》中“春秋”二字大家都能明白;“繁露”二字,筆者認為就是指《春秋》繁多滋潤,因為《春秋》義理繁茂,而這些義理就是滋潤養(yǎng)長天下萬民的。但歷代以來,對于“繁露”二字取名之意有較多說法。
敬悼 華教前輩 陸庭諭老先生
所有人類文化都有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異,對這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異進行歸納和闡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文化。人們習慣用文化來解釋關系到自身利益的問題,為了生存,為了協(xié)調(diào)各種人際關系平衡。
密爾自由思想沒有群己自由之分,他認為每個人的自由即個性的多樣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創(chuàng)力,所以要保護每個人的自由。
鑒于反傳統(tǒng)主義與儒家原教旨主義之間的尖銳對立,儒學如何在場成為儒學復興的首要問題。近代以來,制度儒學解體,心性儒學興起。但心性儒學影響有限并因道德中心主義,難以容納民主、科學等而倍受詬病。
追溯古代社會的“禮治之治”,并非發(fā)思古之幽情,“維新”的前提還是得追尋“舊邦”固有法文化之“自我”,破譯中華法系和古代中國“禮法之治”歷四千年不衰的遺傳密碼,擷取其中之治國理政智慧,開出“禮法之治”新境界。
人類之所以需要教育、讀書,便是因為它們能給人的成長、社會的進步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思想。人類文化系統(tǒng)大體可分科學與人文兩部分??茖W面對自然與社會,研究真知,提供知識和方案。人文面對超自然與生命,探究美善,提供意義和智慧。
“君子”無疑是先秦各家爭鳴議題中極為重要卻又眾說紛紜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中儒家最為強調(diào)君子的內(nèi)涵價值,《論語》《孟子》《荀子》等經(jīng)典提到“君子”一詞多達上百處。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儒家話語體系中,對君子內(nèi)涵的認知卻出現(xiàn)了“君子訥言”與“君子必辯”這兩種似乎截然相悖的觀點。
“好學近乎知”出自《中庸》,在《孔子家語》中寫作“好學近于智”,突出了好學的重要性。《學記》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笨鬃右苍锌骸拔釃L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笨v觀歷史,凡是學有成就的智者圣賢都非他人所強迫,而是依靠自主自愿的好學精神。
人禽之辨體現(xiàn)出人對自身存在之優(yōu)越的肯定。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借助這一意識,將人類生活中一些方面的屬性特征強調(diào)出來,賦予其價值性。孟子結合人禽問題與人性觀念,發(fā)明了人的獨特性
作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蔡元培的美學敘事具有相當?shù)牡湫托裕绕渌麑鹘y(tǒng)資源的化用方式及由之轉化而來的理論形態(tài)構成了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重要話語范式之一。
宋代“三教合一”思潮盛行,蘇轍和范應元立足于自家立場,都積極倡導一種儒道“大同小異”論,將其貫穿在心性理論的建構中。
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集儒學大成的思想家?!盾髯印分疤煺撈奔姓撌隽塑髯訉μ斓恼J識。細究文本,“天論篇”之表象在于言天,而其旨歸卻在論人,荀子在天與人對勘的結構中以天論人,闡述了深刻的人學思想,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辯證天人觀。
原儒不能局限于考證“儒”的本義,還要探究“儒家”作為一種思想的起源,以及儒學在先秦的授受源流。同時,古今學者的“原儒”包含經(jīng)子關系命題,因思想立場、研究方法的不同,各人對經(jīng)子關系的認識存在差異,研究者必須結合學術思想史來考察經(jīng)子關系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形態(tài),不能用某一命題籠統(tǒng)地概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