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禮運》文本的整體思想脈絡,可知“大同”乃是原初秩序經驗,而對此原初秩序經驗的理解不能離開“大道之行”與“大道之隱”的張力性結構。然而,這一張力性結構在以往的《禮運》研究與“大同”探究中,似乎始終處在被遺忘的狀態(tài)。
孔子“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儒家“生命的學問”的總綱,也是儒學生命教育的基本依據(jù)。人生的理想在開發(fā)人人可走的大道,這一大道是通過每一個人德行的修養(yǎng)的正路而展開的,德行修養(yǎng)的可能基礎,就在于人人內在的仁心仁性的發(fā)用上,仁心仁性的發(fā)用落實在詩書禮樂的人文教化中。
“太子天下本”事關權力更迭的穩(wěn)定性,儒家通過完備的太子教育將傳賢的理想性注入嫡長子世襲制,使得繼世的權力更迭方式同樣帶上了正當性的內涵。“君子大居正”高于一切,而是先前的立子立嫡之法歷經讓國、尚賢這種儒家大義的激蕩與顯發(fā),變得更加義蘊豐厚、更加正大光明。
價值觀念往往由主體意識而生成,亦因為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落實與表現(xiàn)而成為人生世界的靈魂。但這并不是說價值觀念就與主體意識同步而生,而是必然要表現(xiàn)為此前價值觀念的某種繼承與發(fā)展;只有在主體精神真正確立之后,新的價值觀念才能真正生成。
王夫之在此問題上更認同天文歷法之士的說法,強調對天象觀測的合理性,這實際上為理學框架下實證的天文科學研究之合理性保留了余地,揭示了儒家思想并不與自然科學研究相抵牾。經過對張載、朱熹二者思想的批判性繼承,王夫之的“渾天說”已經成為了關于天道運化的學說。
孔顏之樂這一生命的信仰超越了功名利祿,故能收拾人心。從三個方面影響了士人的行為:第一,給予士人生命的意義。第二,給予士人人生的前進動力。第三,給予士人學術的方向。這一思想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無論是樂廣的“名教中自有樂地”還是范仲淹的“瓢思顏子心還樂”皆是對這一思想的繼承,并深深地影響了當時及后來的士人。宋明理學的···
“中國詮釋學”建立在中國文化獨特而自成體系之“一本性”之上,有其自成一格之“中國性”,見之于經世致用之精神、政治之取向以及生命增上之愿景,不能簡單視為“(西方)詮釋學在中國”。中國詮釋學至少有“實踐詮釋學”“生命詮釋學”“政治詮釋學”三種類型,三者都是不同程度的“實學”。
以喪祭禮為重點的儒教禮儀是韓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近代西方工業(yè)化浪潮的沖擊熏染下,韓國儒教喪祭禮開啟了內容與形式上的革變,主要體現(xiàn)于祭祀對象的縮減、行祭時間的轉替及禮儀空間的變動,以此來適應城市化進程與城鄉(xiāng)社會結構的變遷。雖然儒教喪祭禮產生了一定的形變,但其本質特性依然維持其中,并對其他宗教禮儀產生了···
借鑒克拉克的學術權力理論,選取15家大學儒學組織,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基于學科與學科組織的發(fā)展需要資源這一事實,以學科資源定義權力和權力主體,界定掌握學科資源的政府、院校、教師、社會四類權力主體,揭示影響大學儒學組織發(fā)展的基礎邏輯。結果表明,政府-院校-教師之間呈現(xiàn)明顯的權力等級結構,儒學組織所擁有的學科資源與其···
許慎是東漢經學一統(tǒng)大勢中的關鍵人物。作為東漢經學的坐標,《白虎通》是來自廟堂的經學一統(tǒng),代表了以今文經學為主體的通學形態(tài),體現(xiàn)為聲訓正名、經說裁斷、天人統(tǒng)系三個層面的經學工作。《說文解字》繼之而作,與《白虎通》全面呼應,代表了許慎經學的完備形態(tài)。它自形訓以經學正名、據(jù)漢字以裁斷經說,通過漢字系統(tǒng)構建天地人秩序···
由于孔子弟子各有所記,在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多種“孔子語錄”匯編本,其中多數(shù)在流傳中亡佚,部分散落在《禮記》等儒家文獻中。《論語》的早期傳本源于“孔子語錄”匯編本,并在漢代武、昭、宣時期逐漸經典化,形成多種抄本。漢代后期,張禹所傳“張侯《論》”逐漸淘汰其他抄本,成為今本《論語》的主要源頭。
道德本乎天,故以道德來評判一切的道德主義,實則道法自然。包括殷海光在內的一些思想家批判儒家的道德主義路向,以之為儒家的弊病,但這些批判不過是現(xiàn)代觀念(尤其自由主義)的產物,而為儒家辯護者也因此被“觀念綁架”,不敢承認儒家的這種優(yōu)良特質。
通過對《孝經》五刑章的詳細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呈現(xiàn)孔子的律法思想,主要有以下三個要點:首先,刑法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人們的遷善之心;其次,孝是一條根本性的律法,是規(guī)范社會秩序其他法律的基礎,是諸法律的律法;再次,由“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來的孔子律法,可概括為“四尊五勿”:尊天,尊親,尊圣,尊君;勿殺人,勿奸淫,勿侵···
《六經》成立關聯(lián)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奠基。這一奠基首先是確立秩序擔綱主體,三代以上帝王主體轉化為三代以下的圣人主體,兩種主體分別對應著“治出于一”和“治出于二”的不同秩序格局。《六經》成立關聯(lián)著民族精神的奠基,具體展開為文明之為文明、人性之為人性的原理之確立。《六經》作為一種超越具體社會和時代的文化宇宙,構成中華民族···
現(xiàn)代經學的學科定位問題,涉及到對經學思想定位的理解,前人“六經皆史”“六經皆禮”“六經皆文”三種論說都是在處理這一問題?!傲浗允贰薄傲浗远Y”“六經皆文”三說,從宏觀角度闡釋了經學的起源及其實質,是對經學于中華文明基本精神中核心地位的不同表述。
劉宗周沒有接觸過王一庵關于“意”的理論,但是他受過泰州學派王艮(一庵之師)的影響;對于另一位言“意”與劉宗周相近的江右王門學者王塘南,亦無文獻證明他個人對于劉宗周“意”論的啟示,但劉有取于王塘南所在的江右學派(比如鄧定宇)是確鑿的。
唐代將孔廟附祭人選擴大到孔子門人之外,打開了子思進入孔廟的制度性窗口。北宋中后期,子思憑籍孔圣后裔的身份得以封侯和從祀。由于宋代《中庸》地位的提升,以及宋人連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動力,子思在明道和傳道上的貢獻日益凸顯,其在儒家道統(tǒng)系譜中的位置逐漸穩(wěn)固下來,并最終形成了顏子、曾子、子思、孟子這一以傳道為主要線索的···
“儒者柔也”是古人對儒字最經典的注釋。“柔”的古字是“揉”“擾”“犪”,本義為“馴擾”即教育約束?!榜Z擾”是游牧時代先民馴服動物的經驗總結?!叭徇h能邇”體現(xiàn)了遠古先民以禮樂教化治國的傳統(tǒng)理念?!岸嘈琛焙汀岸囫恪笔且笊痰亩Y樂之師,其職能是通過教授詩歌音樂舞蹈來實行教化。
儒者執(zhí)持操行,面對貨財樂好之利卻不虧損道義。有道義充塞于心,具有強大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儒者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即便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儒者為道義而生,為道義而死?!巴卟换?,來者不豫”則強調儒者須有抓住當下、直擊本體的能力和品格。以忠信為甲胄,以禮義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則是早期儒者隊伍自覺告別“小人儒”的···
長期以來,認為荀學歧出于儒家正統(tǒng)的說法嚴重地敗壞了荀學的聲望,并扭曲了人們對荀學的認識和理解。本文從梳理儒家正統(tǒng),特別是商政法治傳統(tǒng)開始,討論荀學的道德理論、法權理論、法治市場經濟理論和天下理論如何與三代到孔門中正人之價值的儒家正統(tǒng)存在繼承和發(fā)展關系,以此奠定荀學在儒家正統(tǒng)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