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山東曲阜舉辦第七屆國際儒學與中華文化跨文化講習班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17-08-30 18:59:21
        標簽:


        原標題:《“一多不分”》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七月初五日乙酉

                   耶穌2017年8月26日

         

        “2017第七屆國際儒學與中華文化跨文化講習班”近日在山東曲阜舉辦。來自中國、英國、加拿大、美國、俄羅斯、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共45位學員參加學習,安樂哲、田辰山、王蓉蓉、漢斯·梅勒等教授授課,講習班的核心內容是中國哲學的“一多不分”。

         

        安樂哲教授指出,“一多不分”觀指的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道”(整體性而非單一秩序)宇宙論。這個宇宙論講述的事物,是全部信息性的,是一種特有中國“德”性的,一種從森林看樹木式的;事物因為是從全體去看待它們的,都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它們在時間上、空間上,在體用意義上,都是從不同角度對待同一件事物的方法,而不是割裂切開式地分析對待事物的方法。比如“美”,“一多不分”地看待,不是抽象概念的“客觀美”,不是絕對不變的“美的本身”,而是具體、情勢、特殊性、一定條件下的不可替代性的“美”。

         

        “一多不分”是從“一多二元”反觀而頓悟得到的意識。田辰山教授以“古希臘至啟蒙思想家的‘一多二元’觀”為題,介紹馬基雅維利、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阿奎那、霍布斯、洛克、休謨、穆勒、康德、盧梭、黑格爾等共12位思想家,指出他們一代代傳承的思想傳統(tǒng)一以貫之的“一多二元”觀?!耙欢喽笔菍@樣一個傳統(tǒng)進行深刻理解的文化語義環(huán)境,亦稱“闡釋域境”(interpretive context)。這里的“一”,是假設推定的、外在凌駕于宇宙、高高在上、主宰宇宙的唯一超然絕對本源體;“多”是由此“唯一”單線單向創(chuàng)造或派生而出的一切“單子獨立、本質個體”(包括人);“二元”指“唯一”與“多”之間、“單子個體”與“多”之間的矛盾、沖突以至發(fā)生單線單向的主宰與被主宰關系。田教授強調,這個“一多二元”語義環(huán)境很關鍵,如果去查這個文化語義環(huán)境的人的活法(其想法、做法和說法),大底都可查到背后隱含的“一多二元”的前提概想。


        田教授指出,今天講儒學和中華文化的“一多不分”觀特質,是由“一多二元”反觀而頓悟所得的意識,正是沒有自古希臘就有的“一多二元”觀,沒有“唯一超絕”與“個體二元對立”才與它對照闡釋而提出的。“一多不分”與“一多二元”兩個文化語義環(huán)境相比照闡釋,這樣也可以幫助人們找到更恰當、清楚的方式,去理解中西兩個文化傳統(tǒng)。反之,如果對“一多不分”與“一多二元”事先沒有了解,只是簡單從自己所在的文化揣摩對方,就會造成對他方文化理解的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現(xiàn)象其實比比皆是,已成為中西文化互相對待之必備的問題意識。從文化源頭認識“一多不分”觀,是在中華文化傳統(tǒng)形成之哲學內核的宇宙觀(亦稱天地觀)上去認識,也就是對照古希臘至現(xiàn)代“一多二元”宇宙觀而反觀的中國傳統(tǒng)天地“一多不分”觀。

         

        安樂哲表示,“仁”一開始就是儒學的關鍵哲學觀念,直到作為《論語》思想的核心。這種情況,如從“一多二元”視角觀察是模糊的,但從“一多不分”視角觀察,其蘊含的深刻意義為:(1)內在自我源自外向環(huán)境;(2)個人及其行為之不分;(3)人己不分;(4)一元、多元不分;(5)目標同途徑不分;(6)心、體不分;(7)人個性與人整體不分;(8)特殊氣質與現(xiàn)實榜樣性人生之不分;(9)心理情趣與心理情趣支配之行為不分;(10)具體德行之出眾舉動與總體特質的生存環(huán)境不分;(11)抽象概念與其抽象而出的具體敘事不分;(12)具體行為事件同對它們加以總結概括之不分;(13)具體人物之成就同對它內含的人類目標所作之概括結論不分。而形而上學的“一多二元”的人概念,于這些關系上都是二元分立的。

         

        安樂哲強調,充滿“一多不分”意識的“仁”,濃厚積淀在《孟子》“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與《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事措之宜也”之類的話中。他以翻譯結合闡釋告訴我們,誠,不是簡單的自我完善,而是宜于一切事物之成長;自己充分成長是成就一種出彩素質,擔當自己所處人世關系的各種相應角色,這是仁。宜于自己周圍所有物事之成長,是謂智慧人生。這是一種以道性成就的出彩素質,實現(xiàn)人自己內在與外在世界道性的合一不分。有什么還有比宇宙萬物如此皆備吾己之身更令人愉悅的事嗎?“一多不分”的人,也就是時刻都念及天人合一的人。

         

        安樂哲指出,在今天人類意識形態(tài)意義上,“一多不分”的人要成為對“個人主義”的另一種選擇。“個人主義”的信條是“生而既成”人,即生來一個“神賦”的獨立本質人,單子個體、一己自我、我為中心的“一多二元”人,而儒學講“一多不分”人,強調人非“生而既成”,而是“行之而成”,也即“做人”“成人/仁”及“成己成物”。安樂哲表示,一個個人是怎樣“成人/仁”的,這是作為儒家經典《四書》中顯而易見、無處不談的問題。

         

        國際儒學與中華文化跨文化講習班是安樂哲教授于2011年創(chuàng)辦的,迄今已舉辦七屆。幾年來,講習班使中外學員從不同文化背景出發(fā),通過“一多不分”哲學學習,懂得中西方文化比照對待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