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患不均”論新詮
作者:都蘭軍(西南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來源:《 光明日報 》( 2011年04月28日 15 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二十日戊辰
耶穌2017年12月7日
“患不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論語·季氏》中,孔子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比藗兺ǔ⒖鬃拥倪@一“患不均”論理解為不必擔心財物少而擔心財物分配不平均,如果人們將財物分配平均,就不會有貧富差異,也就消滅了貧困。也就是說,人們是從社會財富分配的角度來理解孔子的“患不均”論的,它討論的是貧富差異的問題。筆者以為,這種理解是簡單的,片面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誤讀。理由如下:
第一,貧富差異并不被孔子等先秦儒家所特別反對。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ā墩撜Z·里仁》)這就是孔子對貧富差異的基本態(tài)度。即使在孔子的大同理想中,他也沒有提到社會財富的平均分配問題??鬃拥倪@一觀念也為后來的儒家所繼承,如子思就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保ā吨杏埂罚┟献诱f:“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孟子·滕文公下》)荀子說:“富則施廣,貧則用節(jié),可貴可賤也,可富可貧也。”(《荀子·仲尼》)由此可見,“均貧富”并沒有成為先秦儒家的基本政治主張。
第二,“均貧富”觀念與儒家所倡導的“以禮治國”的政治原則相對立?!熬毟弧钡睦碚撉疤崾侨伺c人之間的平等,而“以禮治國”本身是一種等級制度,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第三,將“患不均”論解釋為“均貧富”在邏輯上講不通。嚴格說來,“均無貧”只意味著消滅貧困,使窮人不陷入貧困的境地。而消滅貧困可以通過促進生產(chǎn)、增加社會財富等方法來實現(xiàn),并不必然要以通過分配富人財產(chǎn)的方式來實現(xiàn),因而“均無貧”并不必然蘊含著“均貧富”的思想。而且,社會財富的平均分配怎么就能消滅貧窮呢?在社會財富沒有增加的情況下,社會財富分配的平均主義不僅不會使貧困消失,反而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普遍貧困。也就是說,“均貧富”并不能產(chǎn)生“無貧”的效果。并且,在“患不均”論中,孔子不僅提到了“均”,也涉及到“和”與“安”,這三者應該是一個整體,“均貧富”論顯然不能將這三者統(tǒng)一起來。因此,孔子所說的“患不均”論不應該被機械地簡化為“均貧富”。
那么,“患不均”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說文解字》說:“均,平,徧也。從土,從勻。勻亦聲。”勻兼表字義。均就是指土地分配均平?!吨芏Y·地官司徒》規(guī)定,小司徒職責為“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shù)”、“經(jīng)土地而井牧其田野”等;而土均的職責是“掌平土地之政,以均地守,以均地事,以均地貢。”因此,對于將《周禮》尊崇為“六經(jīng)”之一的儒家來說,“均”就是指依據(jù)周禮的規(guī)定來分配土地、管理農(nóng)務。孟子說:“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髧胤桨倮?,君十卿祿,卿祿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nóng)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孟子·萬章下》)
由此可見,“均”確實是一種以土地為基礎的、有等級差異的分配制度,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天子、諸侯、伯、子、男等貴族統(tǒng)治者所擁有土地的數(shù)量,這屬于社會資源的分配;第二,君、卿、大夫、士和庶人在官者應該獲得多少俸祿。這些人從事國家管理的活動,不擁有土地,不從事任何經(jīng)濟活動,其收入來自于政府的財政收入,因而這屬于社會財富的再分配。第三,耕者(即民眾)所獲得的土地數(shù)量及其所應供養(yǎng)人口數(shù)量,這既屬于社會資源的分配,也屬于社會財富的分配。當然,“均”也有平均、相等之意,但它針對的是同等級、同階層而言的,而不是指在全社會成員之間的平均。
那么,孔子“患不均”論中的“均”是何意呢?對于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內(nèi)容來說,在孔子的時代,這些分配原則已經(jīng)被破壞殆盡,并且它們明顯與“均無貧”的結論無關。因而孔子的“患不均”論應該是指民眾獲得相同數(shù)量的耕地,即“均田”,這就是“井田制”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也是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所大力倡導的政治主張。
從井田制的角度來理解孔子的“患不均”論,還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理由:
第一,平均地授予民眾耕地的觀念被后來的儒家所繼承。荀子雖然在許多方面反對孟子的主張,但在這方面卻是驚人的一致。孟子說:“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避髯诱f:“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yè)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p>
第二,平均地授予民眾耕地充分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為本”并不僅僅表現(xiàn)為“民貴君輕”的抽象理念,而且要具體地涉及到經(jīng)濟方面的內(nèi)容??鬃诱f:“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荀子說:“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保ā盾髯印じ粐罚┟献痈侵苯訉ⅰ爸泼裰a(chǎn)”作為行王道的開端。而他們的這些主張都建立在井田制的“均田”之上。
第三,孔子“患不均”論中的“均”、“和”、“安”三個范疇都統(tǒng)一于禮?!熬铩北旧砭褪嵌Y的內(nèi)容,如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孟子說“無禮義,則上下亂”(《孟子·盡心下》),荀子說“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皩帯焙汀安粊y”就是安。在禮制中,為什么“均”就會“無貧”呢?上面已經(jīng)提到,孟子和荀子認為,在“百畝田”的基礎上,“無奪其時”,“務其業(yè)”,民眾就會“無貧”。此外,孟子還說:“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孟子·盡心上》)荀子也說:“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jié)用以禮,裕民以政”(《荀子·富國》)。簡言之,“均田”只是“無貧”的必要條件,只有統(tǒng)治者不因為亂用民力而影響生產(chǎn),社會財富才會豐富,只有統(tǒng)治者對社會財富“用之以禮”、“節(jié)用以禮”,民眾才會“無貧”。換言之,只有在儒家的“以禮治國”政治圖景中,“均”才會產(chǎn)生“無貧”的效用。
儒家的“以禮治國”能夠實現(xiàn)“均無貧”,那它又如何實現(xiàn)“和無寡”呢?一般說來,“貧”指財富的缺乏,而“寡”是指人口少。在中國先秦哲學中,“和”具有生育的功能,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保ā秶Z·鄭語》)子思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保ā吨杏埂罚┸髯诱f:“萬物各得其和以生?!保ā盾髯印ぬ煺摗罚┮蚨惹厝寮乙浴昂汀眮斫鉀Q人口問題。禮制中的“和”,就是將不同等級、具有各種差異的個體以“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的方式組成一個和諧的統(tǒng)一體。在這種社會狀態(tài)中,如果實現(xiàn)了“均無貧”,人口的增長就不難,“和無寡”的局面就會實現(xiàn)。如果實現(xiàn)了“均無貧”,“和無寡”,那么“安無傾”也就自然出現(xiàn)了。
綜上所述,孔子“患不均”論中的“均”指的是依照禮制“均田”,而不是指“均貧富”;它關注的是社會生產(chǎn)資源的公平分配,而不是社會財富的平均主義分配。特別是,孔子的“患不均”論,試圖從社會資源的分配、從財富生產(chǎn)的角度出發(fā)來解決社會貧困的問題,可以為我們今天思考同一問題提供一種有益的參考。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