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陽明心學
作者:高福生
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五月初八日甲申
耶穌2018年6月21日
中國哲學史上,有一個大題目,叫“陸王心學”。所以講王陽明心學,必須先要說說陸九淵。
根據《陸九淵年譜》記載:
先生自三四歲時,思天地何所窮際不得,至于不食。宣教公呵之,遂姑置,而胸中之疑終在。后十馀歲,因讀古書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焙龃笫≡唬骸霸獊頍o窮。人與天地萬物,皆在無窮之中也?!蹦嗽P書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又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p>
這是說陸九淵早在三四歲時,就想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有一次問他爸,他爸沒法回答,以至于他吃不下飯。在他13歲那一年,偶然看到古書上有一條對“宇宙”的注解,突然大悟:原來天地是無窮無盡的,人對天地萬物的認識也是無窮無盡的;人類的宇宙世界,建立在人類的經驗和感知上,即一個人的心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是多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英雄所見略同——有相同修為的人,他們的認識水平和認識結果應該是相同的。對于一個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有這樣深刻的悟性,非常了不起!
后來,陸九淵在《與李宰》的信中又提到,“《孟子》曰:‘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私杂惺切?,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p>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就包含“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基本要素。其中的“心即理”,就來源于陸九淵。
那么,怎樣理解“心即理”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下面兩個句子:
一,目之官則視,視則見之,不視則不見也;
二,耳之官則聽,聽則聞之,不聽則不聞也。
很顯然,這是仿照上文《孟子》中的說法而造的兩個句子。如果還要續(xù)下去的話,“目”見的是“色”,“耳”聞的是“聲”,那么就可以有“目即色也”、“耳即聲也”——這不就是和“心即理也”一樣的么?
人類的世界,是人類全部經驗與感知的總和,這個“總和”里,當然就包括心即理、目即色、耳即聲等等。
我在《怎樣認識真實的王陽明》一文中,曾揭示“心即理”之“理”,指的是人情事理(倫理),而不是現(xiàn)代科學意義上的自然萬物之理(物理)。這一點,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尤其突出。王陽明的心學范疇,屢屢提到的是善惡、美丑、誠偽,以及忠孝仁義等定性的感知概念,而沒有任何定量的數(shù)字統(tǒng)計、實驗推演。如果套用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的理論,王陽明的哲學,只有價值理性,沒有工具理性。
《傳習錄》中,有一段王陽明與其弟子薛侃的對話:
侃去花間草,因曰:“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鄙匍g,曰:“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便會錯?!?/p>
侃未達。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p>
可見,王陽明即使論花論草,也是“天地萬物一體同仁”的價值判斷。
“心即理”與“目即色”、“耳即聲”,雖然句式結構相同,但差別仍然很大。這是因為“目即色”、“耳即聲”中的光譜和聲波,都是顯性的,而“心即理”中的意識,卻是隱性的。顯性的“色”“聲”,人皆見之、聽之,隱性的意識,卻知之為難。
或曰: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某甲的意識可以被某乙獲知嗎?王陽明發(fā)明的一個新的理論,可以同時回答這兩個問題。這個理論就是“知行合一”?!斎唬爸泻弦弧钡膫ゴ髢r值,并不只是用來回答這兩個問題的。
《王陽明年譜》中,有一段王陽明對徐愛說的話(這段話的大意,也見于《傳習錄》上,因繁復不?。梢哉f是對“知行合一”最好的解釋:
《大學》指出真知行以示人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夫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色時已是好矣,非見后而始立心去好也。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臭時已是惡矣,非聞后而始立心去惡也。又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此便是知行之本體。
簡單地說,所謂“知行合一”,就是指“知”之與“行”,猶如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分開。它蘊涵著兩個深層指向,即:有什么樣的經驗、經歷,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認知、意識;反過來講,有什么樣的意識、認知,就會有什么樣的舉止、行為。比如,當你看到一個美女(“美”是你的認知),立馬、同時就會眉開眼笑(開朗的人),或者面紅耳赤(靦腆的人),甚至血涌情躁(年輕氣血正旺者);當你嗅到惡臭的味道,同時、立馬就會蹙眉、屏息、作嘔、欲吐。
所以說,實踐(行為)是產生認識(意識)的途徑,實踐(行為)也是洞察認識(意識)的表征。這兩個相輔相成的判斷句,或許可以作為對“知行合一”的另一種表述。前一個判斷,它構成了王陽明積極的實踐哲學的方法論;后一個判斷,則是透過顯性的行為將隱性的意識達至誠偽畢現(xiàn)的認識手段。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高福生】怎樣認識真實的王陽明
【下一篇】武夷書院:朱子理學的搖籃丨張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