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魏彥紅、張銘】董子思想對其故里元明清書院的影響 ——以董子書院、大原書院和敬義書院為例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9-05 21:21:15
        標簽:

         

        董子思想對其故里元明清書院的影響 ——以董子書院、大原書院和敬義書院為例

        作者:魏彥紅、張銘

        來源:《衡水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七月廿六日庚子

                   耶穌2018年9月5日

          

        《史記》記載,董仲舒,廣川人也?!妒酚洝分杏涊d的廣川為當今衡水的棗強縣和景縣交界處。另外,此處與河北滄州界亦相距咫尺之遙。本文對董子故里不做考證,以景縣和棗強縣交界處及附近地區(qū)為董子故里。衡水的書院在元明清時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按照時間順序,元代的衡水只有景縣的董子書院一所。明代衡水的書院主要有:武邑縣的觀津書院、饒陽縣的近圣書院、深州的恒麓書院、棗強縣的大原書院、冀州的□□書院、衡水市的育賢書院、冀州的翹林書院等共10所。清代衡水的書院主要有:衡水市的右山書院、棗強縣的麗澤書院、景縣的廣川書院、故城縣的甘陵書院、冀州的信都書院、武強縣的萃升書院、深州的文瑞書院(博陵書院)、衡水市的桃城書院、棗強縣的嘉會書院、武邑縣的觀津書院、棗強縣的敬義書院、故城縣的衛(wèi)陽書院、冀州的翹林書院和滏陽書院等 14 家,在河北排名第 6 位。作為董子故里的后世百姓,自然以董子為自豪,受董子思想影響極其深遠。筆者以元明清時代衡水書院的代表作為切入口來管窺董子思想對后世家鄉(xiāng)書院的影響。為紀念董仲舒而修建書院本身就是受董仲舒思想影響深遠的表現。本文僅以衡水景縣及滄州泊頭元明時期的董子書院、衡水棗強縣的明代大原書院和清代敬義書院為例進行探討。

         

        一、衡水景縣的董子書院與滄州泊頭的董子書院

         

        董仲舒倡導“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自此儒家思想被漢武帝采納成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他還強調立學校之官,舉孝廉之才等。其晚年著書立說,弟子眾多,以“久次相授業(yè)”的方法轉相傳授。董仲舒興太學、重選舉、廣教化的思想不僅對當時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對后世學術思想及文化教育均產生重大影響。董子家鄉(xiāng)的廣川及其附近地區(qū)特修建鄉(xiāng)祠及書院以紀念董子,并以董子思想及其所推崇的儒家思想作為重要學習內容。廣川作為大儒董仲舒故里,修建董子祠及董子書院以傳承董子思想對于當地政府或鄉(xiāng)紳百姓來說應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據《中國書院詞典》記載:“董子書院……即漢董仲舒鄉(xiāng)祠。元至正中,總管王思誠奏建,今置學宮東隅。”《河北省志》的“河北歷代書院一覽表”中也有該名稱的書院。董子書院最初于元至正年間,由當時的總管王思誠于衡水景縣廣川鎮(zhèn)大儒董仲舒鄉(xiāng)祠基礎上,專為紀念董仲舒而修建。明正德年間重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邑監(jiān)生馮時選再建董子祠,并置書院田 17 畝,以資膏火。”清同治十三年重修,因經費無法落實,后名存實亡。

         

        關于以“董子書院”命名的記載,相關的有滄州泊頭的董子書院之說。滄州泊頭董子書院位于原交河縣李道灣村,即今泊頭李冀北村,這里離董仲舒家鄉(xiāng)不足百里。據相關記述稱:

         

        馮時雍,字子際,明弘治乙丑科(1505 年)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海運副使,陜西苑馬寺卿,湖廣福建右布使等職,原交河縣李道灣村(今泊頭李冀北村)人?!尉改觊g馮時雍休養(yǎng)在家,時河間府方圓二、三百里文人學子、故友舊交登門探望求教?!嘤诩亦l(xiāng)學子沒有靜治之所,決心建書院。主動捐出稅田十二畝,供建書院之用,史載“其地即李道灣”。書院選址在一片曠野上,“東瀕漕(運)河,洪流襟帶,西據高田垅,林木郁蓊,北近梵宇,南望農村,雞犬不聞,人跡罕至”,正是治學居業(yè)理想之地。馮親自上任督工,捐俸銀采木,又動用家中木料家族壯丁和舊時傭人,義務筑修。從嘉靖十四年(1535 年)秋動工,至十六年(1537 年)完成,耗時一年半。竣工后,他與學子商議為書院命名時,想起自己久仰的“道誼兩言傳世教,天人三策致君才”的漢代大儒董仲舒。他建議:董仲舒為西漢儒學之宗,又是景州(今景縣)人,與泊頭“封壤相接”,距不足百里,“流風余響”至今不絕,宜命名為董子書院。書院占地十二畝,建筑規(guī)?;趾?,氣派非凡,環(huán)境清幽。其中祠堂五間,以祭祀董子。講堂三間,是院長的憩息之處。學舍六間,供諸生用。其次還有沐浴房、伙食房等東西廂房各四間。馮自為山長,另聘主講數名,教授儒家經典外,還講授唐宋詩詞。書院提倡獨立研討,“次第請疑”,“問至即答”,有時師生共同討論。制定學規(guī)十條,其中“精誠為學,以正其心,以廣其才”,“敬師不傲,謹虛為人”,“勤功自勵,博學窮理”等,已成為幾百年來教書育人的典范。董子書院在清初塌圮,但馮時雍嘉惠后學的精神至今流芳。

         

        以上馮時雍所建董子書院和吳洪成先生在其《河北書院史研究》所記董子書院(董子祠書院)是否為同一書院,修建人馮時雍和馮時選是否為同一人,或者二人是什么關系等,均尚需考證。毋庸置疑的是,無論是衡水景縣的董子書院,還是滄州泊頭的董子書院,都是董子家鄉(xiāng)人受董子思想影響、為紀念董子而修建,在書院中,其學規(gu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明顯受董仲舒思想的影響,直接體現了董子的教育思想。

         

        二、衡水棗強縣的大原書院

         

        大原書院,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三年,由棗強知縣羅廷唯在原社學的基礎上修建而成。該書院是羅廷唯為紀念大儒董仲舒而建。羅廷唯,字會甫,別號貫溪,永川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舉人,次年第進士。授棗強令,除盜寇,平冤案,重教化,建大原書院。在其《大原書院記》中,首先闡釋了董仲舒家鄉(xiāng)廣川的歷史變遷,駁斥了歷史上關于董子家鄉(xiāng)的種種說法,得出董仲舒乃棗強人的結論:“漢廣川廢城,即今之故縣村,而直書董子為棗強人物。質之史志,驗之封疆,皆明確無可疑者?!惫士h村即為今棗強縣舊縣村,該村現有明代董子石像一座。羅廷唯之所以用長篇大論闡釋董子家鄉(xiāng)所在地,是為后續(xù)的大原書院的修建做鋪墊,說明大原書院建立的直接原因即是紀念董子,紀念這位對中國思想和中國政治產生重要影響的家鄉(xiāng)名人,并承擔起傳承弘揚其思想的重任,“以表章其遺跡”,用董子的思想影響家鄉(xiāng)人民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作為地方官,這樣的擔當義不容辭。我們從《大原書院記》中不難看出,后世人對董子的敬仰無處不在,董子書院地址選在棗強縣城稍偏西的地方,為治學安靜之所。學習內容自然涵蓋董子思想,“因取朱子白鹿洞學規(guī)揭諸堂上,以備朝夕省覽焉。蓋古人為已之學莫要乎此,而董子格言亦在其中”。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亦稱教條、揭示)成為自朱熹之后書院的重要學規(guī),是書院發(fā)展史上一個綱領性學規(guī),對當時及后世書院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此處擇錄如下: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

         

        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于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言忠信。

         

        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右接物之要。

         

        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

         

        今人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然圣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

         

        茍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guī)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學有規(guī),其待學者為已淺矣。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復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條列如右,而揭之楣間。諸君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于身焉,則夫思慮云為之際,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必有嚴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棄,則彼所謂規(guī)者,必將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諸君其亦念之哉。

         

        由以上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中看出董子思想“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赫然其中矣!這樣的思想表明了作為君子的人生向度和價值取向,有此學規(guī)的引領,羅廷唯認為書院學習的結果應是非常理想的,道義日隆成為一種理想境界?!皩W者茍能由是而相與切磋,則優(yōu)游漸漬,道義日隆,鄉(xiāng)邦大儒有不難于企及者,豈特工文字逐功利而已耶”。他又針對那些對書院教育及董子思想持有錯誤認識的人進行了批評和引導:“或視此為嬉游之區(qū),群居終日,言鮮及乎道義,則又董子之罪人,而余亦與有深辱矣,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諸生其知所自勉乎哉!”

         

        大原書院的院制處處體現了董仲舒的思想,堂三楹取名明道正義,兩側廂房取名明道書舍,東邊書舍分別取名以道原、正心、求賢、更化、蕃露;西邊書舍分別取名以教本、成德、養(yǎng)士、善治、玉英。堂后建有“三策”亭,亭后為董子祠。“有廚有齋有園,曰:不窺之圃”?!伴T外東西列義倉各二廒,余措處谷粟三千石有奇貯其中,每歲仲春以貸貧民之乏種者,秋則收之,不責以息事具別石,此亦董子限民名田,教種麥以贍不足之意也”。我們可以想象得出來,置身大原書院仿佛徜徉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的大花園中,仿佛在其“三年不窺園”的后花園中反思自己如何做到如董子般“不窺園”,仿佛聆聽董子傳經送道、諄諄闡釋如何做到愛民敬天!

         

        書院大門名為“大原書院”。“大原書院”之名出自《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暗乐笤鲇谔?,天不變,道亦不變?!边@是董仲舒“天人三策”中所言?!暗馈笔巧鐣源嬖诘母驹?,在古代社會其核心是三綱五常?!疤臁敝饕侵缸匀唤绲淖罡咧髟谆蛱煲狻6偈嬲J為,社會的最高原則是由天決定的,天是永恒不變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道”亦永恒不變。董仲舒以“天不變道亦不變”來論證社會的根本法則,為古代社會的合理性和穩(wěn)定性創(chuàng)造了理論基礎。大原書院正是取義董仲舒這一核心思想,其作為“鄉(xiāng)邦大儒”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警醒著后世學人不斷孜孜以求。

         

        今天的棗強縣已經按照羅廷唯撰《大原書院記》記載的原貌重新設計、開始建造大原書院,不日新的大原書院即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附(明)羅廷唯《大原書院記》如下:

         

        棗強古棘津地,按《史記·游俠列傳》曰:呂尚困于棘津。徐廣注云:棘津在廣川。后漢《地志》亦云:廣川舊屬信都,有棘津城,今縣北十里許李倉口,即古之棘津。《春秋傳》所謂,晉荀吳帥師涉自棘津者是也。在秦屬巨鹿郡。漢高帝初置廣川縣于此,屬信都國。景帝前元二年,始分廣川,置棗強縣,屬清河郡。中元二年,復并棗強入廣川縣,屬廣川國。歷武帝至宣帝甘露四年,廣川國除,復廣川為棗強,屬信都國。而后漢則又復棗強為廣川,屬清河國。是則終兩漢之世,廣川棗強本為一也,離合廢置有不同焉耳。其曰廣川國信都國皆今冀州治,而清河則山東之恩縣。董子仲舒生于文景之間,仕于武帝之時,實此邦之產,故漢儒序《董子集》曰:清河廣川人。則董子所生之地,即屬清河之廣川,而未曾屬他郡,尤為確證矣!若夫并棗強為廣川移屬渤海,渤海者古景州也(在東光),乃晉武時事。改廣川為長河,移屬平原,平原者今德州也,乃隋煬時事。已非兩漢地理統(tǒng)轄之舊,然其與后燕之置廣川郡于棗強,北齊之合廣川縣為棗強,則始終一地,猶未之有異也。后代信其委,而不考其源,乃使董子寓祀于景德二州,元學士曹元用記其祠曰:廣川屬冀都郡,今景州蓚縣是也,此因廣川鎮(zhèn)分屬景州而附會謬誤,遂至于此。不知蓚縣在漢自為條市,與廣川并建,至晉始改條為蓚,至元始徙今景州于此,豈可以蓚縣為廣川而強以后世暫屬平原渤海之廣川為董子故里耶?;蛑^景州治東有廣川臺,即董子讀書處,是又不知舊本為官僚游憩之所。元蓚尹呂思誠始移董祠于此,因名為廣川臺耳,況廣川鎮(zhèn)即晉所置。廣川雖屬景州,其去棗強尤為密邇,而棗強郭東二里許,在元為廣川鄉(xiāng),有鄭侯墓表巋然尚存,故真定冀州二志俱載,漢廣川廢城,即今之故縣村,而直書董子為棗強人物。質之史志,驗之封疆,皆明確無可疑者?!兑唤y(tǒng)志》習見元事,遂誤認為廣川為景州屬,而于沿革漫無所附,豈非雜于采獲而畧于考訂耶?余嘗著其說于邑乘,即乃,毀境內諸滛(同淫)祠,建書院于縣治西偏,以表章其遺跡。選邑庠弟子員,俾肄業(yè)期間,自念寡陋,無足為諸生師帥者,因取朱子白鹿洞學規(guī)揭諸堂上,以備朝夕省覽焉。蓋古人為已之學莫要乎此,而董子格言亦在其中,學者茍能由是而相與切磋,則優(yōu)游漸漬,道義日隆,鄉(xiāng)邦大儒有不難于企及者,豈特工文字逐功利而已耶,或視此為嬉游之區(qū),群居終日,言鮮及乎道義,則又董子之罪人,而余亦與有深辱矣,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諸生其知所自勉乎哉!院制為堂三楹,曰:明道正義之堂。翼以兩廂,東曰:明道書舍。西曰:正義書舍。各五楹,分十會。東曰:道原。曰:正心。曰:求賢。曰:更化。曰:蕃露。西曰:教本。曰:成德。曰:養(yǎng)士。曰:善治。曰:玉英。堂之后為“三策”亭,亭后為董子祠,有廚有齋有園,曰:不窺之圃。堂前為儀門三,匾曰:道義之門。門外東西列義倉各二廒,余措處谷粟三千石有奇貯其中,每歲仲春以貸貧民之乏種者,秋則收之,不責以息事具別石,此亦董子限民名田,教種麥以贍不足之意也??傤}其大門曰:大原書院,繚以周垣,圍凡五十丈一尺,共集地六畝八厘二毫。夫易荒者學也,易弊者政也,振作而完輯之,以圖永久,又不能無望于后之君也,是故記之。

         

        三、棗強縣的敬義書院

         

        敬義書院,是由棗強知縣方宗誠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修建。方宗誠(1818-1888 年),清代學者,桐城派后期名家之一。字存之,號柏堂,安徽桐城人。官棗強知縣,論學宗程、朱,建正誼講舍、敬義書院,集諸生會講,從游甚眾,有《柏堂全集》《志學錄》等。在其撰《創(chuàng)建敬義書院記》中首先對董仲舒家鄉(xiāng)的歷史沿革進行了闡述,結合對太公(姜子牙)與棗強歷史淵源的記述,認為歷史記載即使無法考證真?zhèn)味疾挥绊懭藗儗λ麄兊难瞿?,“劉邵《續(xù)漢志注補》則謂太公棘津瑯琊海曲,非此城也。夫太公之果嘗困于此,事遠難稽。即董子之生果為今棗強境與否,亦未可定。然人心秉彝好德之良,與學者慕古希賢、希圣之懷,有非口舌所能奪者,是固可以置而不辯也?!边@里是董仲舒的家鄉(xiāng),姜太公曾困于此地,說明姜太公和董仲舒與棗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他們均為古代先賢圣人,后人修建祠堂與書院以做紀念當為應然之舉!且大原書院已于明萬歷年間檄毀并改為察院,并且察院也已經毀圮,無法找到大原書院確切的原址,太公祠亦久圮,重建一個書院以紀念二位先賢是非常必要的,為此敬義書院則在這樣的背景下建成?!翱h固有大原書院,近董子祠。舊志載:明萬歷初,張江陵為相檄毀天下書院,遂改為北察院。今察院已毀,舊址無可證矣。惟董子祠如故。太公祠亦久圮。春秋有司設席棚城外致祭。書院曠廢已三百年。學之不講,蓋亦久矣”。大原書院毀壞,而董子祠尚存,亦能說明董子故里百姓對董子的懷念和敬仰之情。據以上資料,敬義書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在大原書院遺址上修建的,是對大原書院的恢復。

         

        方宗誠對姜太公也有著高度的評價,認為姜太公是早于孔子的圣人:“考太公曾封武成王,蓋以詩有‘時維鷹揚’之語。又以世稱《六韜》《陰符》為太公之書。予謂太公于古實聞道之圣人?!薄捌浜?,孔子作《易傳》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其言與堯舜禹湯同揆,而實則太公已先發(fā)之矣?!笨鬃幼觥兑讉鳌匪U釋之道,而姜太公卻闡釋在先。這樣的先賢圣人與棗強有著密切的歷史緣分,這是作為棗強人的自豪。“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謂‘呂尚困于棘津’?!都狻沸鞆V曰:‘在廣川?!抉R彪《續(xù)漢書·郡國志》于‘冀州清河國’下稱‘廣川故屬信都,有棘津城’?!鄙嫌浱в诩颍蚣磸V川,廣川即指棗強一帶。


        董仲舒作為本地歷史上的思想家對漢代及后世政治哲學和思想意識形態(tài)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方宗誠認為董仲舒對漢武帝產生的影響和姜太公對武王產生的影響是沒有區(qū)別的!“當漢武帝時,功利橫流,學術淆雜。而董子獨抱仁義禮樂道德為學。其對武帝策曰:‘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忠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其旨與太公所以告武王者無以異也!”至于書院的修建,其意義不僅僅在于引古人為州里之榮耀,更在于“求道”及“求道之要”,作為圣賢故里之書院,學古人,慕古人,誦古人之言,行古人之行,學做古人,學為圣賢,成為書院之要義和宗旨。“學不可不知道,而求道不可以不得其要也。且夫古之圣賢亦人也,予亦人也。所貴于慕古之人者,求其所以為古人者,而師之也。誦古人之言,行古人之行,則予亦古人而已矣,豈徒扳引古人以為州里之榮哉!”

         

        同治十年(1871 年),在縣衙署西側,初設講堂五間,并立有學規(guī)。同治十二年(1873 年)在棗強前知縣張君購買的宅基地基礎上,于董子祠前面,修建了敬義書院。書院之名取之于太公所述丹書之言,名為“敬義書院”。講堂墻壁上書寫董子“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作為院訓,以引導生徒經常反思自己。每年考核學業(yè)之時必先拜董子。對姜太公的祭祀也在講堂進行。對生徒的要求,不要被科舉所束縛,不要為科舉而科舉,而應該以董子和太公之所倡導為學習目標,“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yè)”。

         

        附(清)方宗誠《創(chuàng)建敬義書院記》如下:

         

        棗強漢屬清河郡,與廣川鄰。歷代沿革分合遷徙不常,名屢更,遂與廣川相雜。故今猶稱古廣川,云漢大儒董子蓋生是郡。今縣城中有董子祠三焉。又相傳為古棘津地。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謂“呂尚困于棘津”?!都狻沸鞆V曰:“在廣川?!彼抉R彪《續(xù)漢書·郡國志》于“冀州清河國”下稱“廣川故屬信都,有棘津城”。今縣舊有太公祠,蓋用《史記集解》之說。且棘與棗相類,故援引太公以為地重。而劉邵《續(xù)漢志注補》則謂“太公棘津瑯琊海曲”,非此城也。夫太公之果嘗困于此,事遠難稽。即董子之生果為今棗強境與否,亦未可定。然人心秉彝好德之良,與學者慕古希賢、希圣之懷,有非口舌所能奪者,是固可以置而不辯也。

         

        縣固有大原書院,近董子祠。舊志載:明萬歷初,張江陵為相檄毀天下書院,遂改為北察院。今察院已毀,舊址無可證矣。惟董子祠如故。太公祠亦久圮。春秋有司設席棚城外致祭。書院曠廢已三百年。學之不講,蓋亦久矣??继馕涑赏酰w以詩有“時維鷹揚”之語。又以世稱《六韜》《陰符》為太公之書。予謂太公于古實聞道之圣人。其告武王以丹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實與《虞書》危微精一之傳“成湯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之論若合符契。其后,孔子作《易傳》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逼溲耘c堯舜禹湯同揆,而實則太公已先發(fā)之矣。是以孟子歷敘道統(tǒng)于太公望,稱為見而知之。推重如此,誠百世之師也。后世不考《六韜》《陰符》皆周末秦漢人所附托,而鷹揚之績特太公功德之一端。封為武城,不亦陋乎?當漢武帝時,功利橫流,學術淆雜。而董子獨抱仁義禮樂道德為學。其對武帝策曰:“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庇忠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其旨與太公所以告武王者無以異也!故劉向稱其有王佐才,雖伊呂無以加。而劉歆獨不然其父言,劉龔、班固附而和之,是皆未聞乎大道之要者也。夫為學而不知道求道,而不得其要。其論古固涉于偏陂。其所以致知與力行者,亦必散漫而無紀,雜陋而鮮。當其處困窮,既不能隱居求志,以期道集于闕躬,其用于世又何能行義達道以佐君而致治?況欲其或汘或見,立德立言,使百世之下聞風而興起,不亦難乎甚矣。學不可不知道,而求道不可以不得其要也。且夫古之圣賢亦人也,予亦人也。所貴于慕古之人者,求其所以為古人者,而師之也。誦古人之言,行古人之行,則予亦古人而已矣,豈徒扳引古人以為州里之榮哉!

         

        同治十年,予來宰棗強。構講舍五間于署之西偏立學規(guī)以課士。又二年得前邑令張君所購宅基一區(qū),在董子祠前。爰籌資創(chuàng)建書院講堂。因取太公所述丹書之言,名之曰:“敬義書院”。而講堂則大書董子正義明道之訓,以為諸生觀感之資。誠以之數言也,乃大道之要。而學之所當法守者也。每歲課士時,率諸生拜董子之堂。而春秋太公之祀,亦即于講堂設位行禮,以革除野祭之非。愿諸生肄業(yè)其中,無徒囿于世俗科舉之陋習,而必以太公董子之所以教者為師,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yè)。庶無負區(qū)區(qū)創(chuàng)建之意也夫。同治十三年冬。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