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漢文廟輕觸千年文脈
作者:李霞(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來源: 《華西都市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一月初七己卯
耶穌2018年12月13日
文廟古老的大成殿和欞星門等,是清嘉慶十七年(1812)重建的。
廣漢文廟欞星門(梁思成劉致平圖)。
廣漢,一座擁有古蜀文明的西南小城。這里也有著崇文的傳統(tǒng),廣漢文廟的一次次重建,是對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一次次延續(xù)。
廣漢文廟,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后因兵燹損毀,年久不治逐漸零落荒廢。明洪武重建,宣德、天順年間增修,成化、嘉靖、天啟、崇禎年間迭次培修。清康熙元年承建,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嘉慶三年(1798)補修,嘉慶十七年(1812)重建后規(guī)模倍為宏大。整個建筑群布局規(guī)范、結(jié)構(gòu)嚴謹、巍峨秀麗、工藝精湛。
清乾隆六十年(1795),漢州人張仁榮穿過欞星門,走進廣漢文廟,繞過泮池,穿過戟門,走到大成殿祭拜孔老夫子,他的步子有些遲緩,累得氣喘吁吁。這兩年的經(jīng)歷恍若夢境,一年前,考了一輩子也未中舉的張仁榮,因年逾八十,被恩賞為舉人,并獲得進京會試的資格。第二年,張仁榮不辭勞苦到京師會試,雖未高中,卻又因年事已高,被授予翰林院檢討銜,雖是虛銜,卻已是莫大的榮耀。要知道,翰林院檢討過去從進士中選取,以庶吉士的身份入翰林院學習三年后才能獲取。
年邁的張仁榮,終于在耄耋之年獲得功名,他的人生軌跡,或許可以折射出科舉之于中國人的意義。作為科舉與儒家的影子,文廟也自然成了城市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廣漢文廟已有千年的歷史,幾經(jīng)興廢,數(shù)次增修、重修,現(xiàn)在,依然煥發(fā)勃勃生機。地處雒城西南,與房湖公園相連,園中荷花池曾是文廟的外泮池。
文廟古老的大成殿和欞星門等,是清嘉慶十七年(1812)重建的。1949年后,廣漢文廟被用做廣漢人民醫(yī)院的一部分。
汶川地震后,有關(guān)部門拆遷了廣漢人民醫(yī)院的幾幢樓,完成了大成殿、名宦祠、學宮等建筑的保護維修,其建筑的體量、空間格局,以及大成殿等的內(nèi)部陳設(shè),均按清代規(guī)制恢復(fù),落落大方地再現(xiàn)了歷史原貌和當年的恢弘氣勢。
大成殿居文廟中心,是單檐歇山式屋頂,上蓋筒瓦。殿堂之外四周有精雕石板鑲嵌的欄桿。正面為18道格扇門。
屋脊有龍鳳泥塑,殿堂門窗、雀替及石欄上刻有花卉麟毛、山水人物等。殿內(nèi)有6根浮雕蟠龍的石柱。殿內(nèi)正中塑孔子像。
“欞星”即靈星,為二十八星宿“龍宿”左角,在古人眼中,靈星被視為文曲星,主宰文運。
欞星門是文廟中軸線上的牌樓式木質(zhì)或石質(zhì)建筑,即今房湖公園荷花池北,其中門正背兩面額上均刻有“欞星門”3個大字,四周盤繞透雕云紋加彩繪,柱頂額坊、裝板(石板)等處,刻有飛禽走獸、果木花卉和鏤空云紋花窗等數(shù)十幅圖案。其中,八駿圖浮雕尤為精美,堪稱川西的石刻藝術(shù)珍品。就連見多識廣的劉敦楨也贊嘆不已:“其欞星門六柱五開間,甚特別?!?span lang="EN-US">
如今的文廟,古為今用,承擔起了傳承廣漢歷史文化的重任。
每年9月28日,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誕辰日。廣漢文廟也會在這一天祭祀孔子。
每年5月,都是廣漢文廟舉行成人禮的日子。成人禮傳承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廣大青年學生明確成人后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和義務(wù),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責任編輯: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