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趙逵夫 趙祥延】甘肅臨夏朱貴家族,為何能得到林則徐“忠規(guī)孝矩“如此高的評價?

        欄目:家風家訓
        發(fā)布時間:2019-04-23 17:41:06
        標簽:增福壽、朱貴家訓、讀書

        原標題:欲增福壽惟善行,要好兒孫須讀書——朱貴家訓的當代價值

        作者:趙逵夫(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趙祥延(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博士)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三月十六日丁亥

        ??????????耶穌2019年4月20日

        ?

        ?

        ?

        △朱將軍家訓刻石資料圖片

        ?

        蘭州碑林中有一通內容為“欲增福壽惟善行,要好兒孫須讀書”,落款為“黼堂”的石碑,在碑林里并不很顯眼,來訪者往往一眼而過,但實際上這是民族英雄朱貴的家訓。

        ?

        朱貴(1779—1842),字黼堂,又字君山,甘肅河州(今臨夏市)人,是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抗擊英國侵略者的著名民族英雄。他出身行伍世家,祖籍江南上元(今江蘇南京),曾祖順治年間隨軍流寓河州;祖父朱仲陣亡、父朱顯光負傷退役。父親以朱氏兩代一死一傷、未建報國功勛為憾事。朱貴十七歲入伍從軍,歷任千總、守備、游擊、參將、晉寧協副將。朱貴將軍以勇武著稱,帶兵有方、軍紀嚴明,所部甘肅(當時包括今青海、寧夏在內)士兵皆樂為所用。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英軍再度侵占定海。八月,浙江金華協副將重祥陣亡,朱貴由晉寧協副將調補。二十二年二月四日晨,英軍進攻浙江慈溪大寶山,朱將軍率甘軍五百人奮戰(zhàn)于第一線,援兵不至,腹背受敵。將軍右臂被炮火擊斷,仍用左臂繼續(xù)指揮,所部將士無不以一當百、奮勇殲敵。將軍奮戰(zhàn)直至喉部中彈,殞命沙場;三子昭南繼續(xù)指揮,壯烈犧牲;季子共南繼之。所部436人壯烈捐軀。詩人貝青喬在戰(zhàn)斗結束后來到戰(zhàn)場,作《過大寶山詩》描寫了朱將軍血戰(zhàn)后戰(zhàn)場的慘狀:“時有呻吟聲,出自叢骸里。斃馬尤駭人,如猬攢百矢。僵臥沙礫中,瞪目猶怒視?!?o:p>

        ?

        ?

        ?

        △《中西紀事》書影圖片來源于百度圖片

        ?

        夏燮在《中西記事》中記載英軍“載其尸累日不盡,痛哭驚悸,相謂曰:自內犯以來,未有受創(chuàng)若此之重者”;英侵略軍軍官漢賓這樣評價朱將軍所帶領的甘軍:“這些是中國陸軍的精華,包括五百名衛(wèi)戍京師的軍隊,是特別好的兵”“甘肅軍隊是強壯而筋骨發(fā)達的一種人,慣于在邊陲作戰(zhàn),中國人譽之為不可征服”(《英軍在華作戰(zhàn)記》,見炎明主編《浙江鴉片戰(zhàn)爭史料》下冊,寧波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頁)。

        ?

        在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出版的《鴉片戰(zhàn)爭史》中說:“大寶山之戰(zhàn),為定海、鎮(zhèn)海失陷以來中英交戰(zhàn)中最悲壯的一幕,守軍將士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也給來犯之敵以沉重打擊:7名英軍軍官受傷,不少士兵喪命。如果謝天貴、劉天保不是見危不救、臨陣逃脫,而是與朱貴同心抗敵,配合作戰(zhàn),肯定會使敵人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蕭致治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74—475頁)在外敵入侵、國家危亡之時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其功勛載入史冊,人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

        朱貴將軍留下的家訓,“欲增福壽惟善行,要好兒孫須讀書”,短短十四個字,言簡意賅,指出了教育子孫最關鍵的三個問題:做人、讀書、家教。朱將軍是用互文見義的手法指出:想要福壽安康、子孫成才,必須堅持“善行”,必須讀書知禮,不斷充實和提升自己,輩輩如此,言傳身教。這一方面是繼承傳統“仁、義、禮、智、信”的思想,要自己幸福,心情愉快而長壽,就要愛他人,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要尊重他人,處事明智,辦事能力強,講信用。另一方面,這體現出一種社會觀念:只有人人互敬互愛,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人們才會幸福,才能減少意外的災殃。

        ?

        ?

        ?

        △朱貴祠圖片來源于百度圖片

        ?

        朱將軍家訓強調讀書,通過讀書開闊胸襟,提升和增強每一個體的思想情懷與能力。事實上歷代的家訓大部分都強調讀書以提高自身修養(yǎng)與能力這一點。而這在朱氏家族中表現更為明顯:將軍的六世孫朱光明老先生自1964年甘肅師范大學(今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一直從事教育事業(yè)。他深明大義,在1986年把家中所藏清道光十五年(1835)冊封朱貴將軍祖父的圣旨捐贈給臨夏州檔案館,成為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永久保存。另一六世孫朱光榮先生是國家一級美術師、甘肅省漫畫學會會長。另一六世孫朱曉黎先生是氣象學博士。在朱光明老先生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兩個兒子都獲得了博士學位,取得了應有的成就。這個家族可謂人才輩出,是朱氏后代遵循祖先家訓的明證。

        ?

        朱氏家族世代忠勇、報效國家,朱將軍的這兩句家訓是對自己家族傳統的高度概括。林則徐曾以“忠規(guī)孝矩”四字評價朱將軍父子,認為朱貴誓死抵抗侵略,是忠于國家的表率;朱昭南繼承父志,是孝的榜樣。實際上,不僅朱昭南能夠繼承父志、為國效力,據《清宣宗實錄》載朱將軍和三子朱昭南殉國時,將軍的長子朱廷瑞、次子朱南、季子朱共南“均在軍營效力”,當時朱共南剛滿15歲;朱昭南兒子朱才四歲。朱共南于1853年在江南陣亡,年僅26歲。朱在20歲時也已入伍立功,為甘州副將。據朱將軍四世孫朱世忠(1879—1953)介紹,自朱貴將軍曾祖父朱志成起七世十八位男兒全部從軍任職,九人陣亡、一人負傷退役。朱貴將軍是這個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在強敵入侵之時,他帶領四個兒子全部上陣,集中體現了他將個人及家庭命運同國家、民族命運聯系在一起的可貴精神。

        ?

        ?

        ?

        △《清史稿·朱貴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資料圖片

        ?

        2019年是朱貴將軍誕辰240周年,首先,我們應當緬懷歷史,重溫朱貴將軍英勇抵抗侵略的感人事跡和他的家訓,以培養(yǎng)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愛國思想,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朱將軍父子在英軍入侵時英勇抗擊侵略者,為保家衛(wèi)國堅持戰(zhàn)斗直至壯烈犧牲的英勇事跡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豐碑!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生動地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實際行動展示了他們的愛國情懷。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

        其次,我們緬懷朱貴將軍的事跡,學習其家訓的精神,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朱貴將軍所部西北各民族同胞與四川阿木穰、喀克哩領導的藏軍一起并肩作戰(zhàn)。藏族同胞壯烈犧牲后,尸骨與其他陣亡將士一起被安葬于大寶山,而辮子被戰(zhàn)友們剪下來帶回家鄉(xiāng)安葬,這座“辮子墳”位于四川汶川縣三江鄉(xiāng)。

        ?

        再次,學習朱貴將軍的英勇事跡及其家訓所蘊含的精神,有利于提升民眾文化修養(yǎng)、促進優(yōu)秀家風建設。朱將軍家訓中強調讀書自強,不僅對于提高個人修養(yǎng)、增長才干有借鑒意義,對做父母者如何引導、教育子女也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只有讀書才能開闊視野,豐富人生,使一個人從個人的得失、從眼前的利益中走出,看得更遠。輩輩如此,自然子孫昌盛,門第輝煌。今天,也只有這樣才能整體上提高民族素質,才能培養(yǎng)出無數在各方面都很杰出的人才。

        ?

        責任編輯:近復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