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毛振華】《孝經(jīng)》引《詩》的特點(diǎn)及其學(xué)術(shù)意義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5-10 21:46:54
        標(biāo)簽:孝經(jīng)、學(xué)術(shù)意義、引《詩》、文本、自然通融

        《孝經(jīng)》引《詩》的特點(diǎn)及其學(xué)術(shù)意義

        作者:毛振華

        來源:《山西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7年第5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初五日丙午

        ??????????耶穌2019年5月9日

        ?

        內(nèi)容提要:《孝經(jīng)》在議論之余,往往引《詩》以明之?!缎⒔?jīng)》所引《詩》,與《毛詩》相比,文字相同者有七處,與三家詩相同者有三處。與戰(zhàn)國其他文獻(xiàn)中的引《詩》相比,《詩》文本保持相對的一致性,這說明《孝經(jīng)》所引《詩》很可能是有相對穩(wěn)定的“古本”作依據(jù)的。從《孝經(jīng)》文本內(nèi)容以及戰(zhàn)國諸子引《詩》情況的比對來看,《孝經(jīng)》引《詩》自然通融,是文本本身所自有,而不是出自后世的偽竄。此外,《孝經(jīng)》引《詩》亦可以與戰(zhàn)國諸子引《詩》相為輔證。

        ?

        關(guān)鍵詞:孝經(jīng)/引《詩》/自然通融/文本/學(xué)術(shù)意義

        ?

        基金項(xiàng)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項(xiàng)目攻關(guān)計劃青年重點(diǎn)項(xiàng)目(2013QN047)。

        ?

        作者簡介:毛振華(1978-),男,河南沈丘人,浙江外國語學(xué)院中文系教授,文學(xué)博士,日本東京大學(xué)客員研究員。

        ?

        先秦時期常常用詩以顯其志,在“重禮、尚文”的大環(huán)境下,《詩》無論是形式體裁還是語言技巧,都蘊(yùn)涵著豐富的意蘊(yùn),可以委婉含蓄、恰到好處地表明自己的觀點(diǎn)。《禮記·孔子閑居》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1]1616《詩》學(xué)修養(yǎng)成為先秦時期的一種具有自覺意識的文化追求,是政治文化生活領(lǐng)域中普遍認(rèn)可的倫理觀念與價值取向??鬃釉唬骸安粚W(xué)詩,無以言?!盵2]2522用詩成了時人普遍的文化追求,為《詩》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基礎(chǔ),強(qiáng)化了其經(jīng)典性與權(quán)威性的地位?!缎⒔?jīng)》在議論之余,往往引《詩》以明之。通過梳理《孝經(jīng)》所引《詩》的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與戰(zhàn)國其它文獻(xiàn)中的引《詩》相比,《詩》文本保持相對的一致性。從《孝經(jīng)》文本內(nèi)容以及戰(zhàn)國諸子引《詩》情況的比對來看,《孝經(jīng)》引《詩》自然通融,是文本本身所自有的,而不是出自后世的偽竄。

        ?

        一、《孝經(jīng)》所引《詩》與《毛詩》的一致性

        ?

        今文《孝經(jīng)》十八章,大半皆引《詩》以作結(jié)。毛奇齡《孝經(jīng)問》曰:“故每說一章,必有引經(jīng)數(shù)語以為證,此篇例也?!盵3]1《孝經(jīng)》引《詩》者十章,有和《毛詩》相同處,也有相異處,其引《詩》與《毛詩》相同者七處,與《毛詩》相異者三處,這說明《孝經(jīng)》所引之《詩》不限于一派。今不避繁瑣,將《孝經(jīng)》引《詩》與齊魯韓毛之詩比較情況臚列如下:

        ?

        (一)《孝經(jīng)》引《詩》與毛詩相同者

        ?

        《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第一》引《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修厥德”①。

        ?

        《毛詩》作“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孝經(jīng)》所引之《詩》與《毛詩》同。而《魯詩》中“無”作“毋”,“聿”作“述”?!稘h書·東平王宇傳》元帝敕諭云:“《詩》不云乎?‘毋念爾祖,述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薄稘h書·儒林·王式傳》:“山陽張長安事式,為博士,由是《魯詩》有張氏學(xué)。張生兄子游卿為諫大夫,以《詩》授元帝。是元帝習(xí)《魯詩》,此引魯異文也?!?o:p>

        ?

        《孝經(jīng)·孝治章第八》引《大雅·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

        《毛詩》作“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孝經(jīng)》所引之《詩》與《毛詩》同。而《齊詩》中有“覺”作“梏”者。《禮記·緇衣》:“《詩》云:‘有梏德行,四國順之’?!薄稘h書·藝文志》:“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后倉最明。戴德、戴圣、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學(xué)官。”后倉善習(xí)《齊詩》《漢書·夏侯始昌傳》:“夏侯始昌,魯人也。通《五經(jīng)》,以《齊詩》《尚書》教授?!倍髠}乃夏侯始昌之弟子,《漢書·儒林傳》:“始昌通五經(jīng),倉亦通《詩》、《禮》,為博士,至少府,授翼奉、蕭望之、匡衡?!笔且浴抖Y記》所用之《詩》為齊詩。

        ?

        《孝經(jīng)·感應(yīng)章第十六》引《大雅·文王有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o:p>

        ?

        《毛詩》作“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孝經(jīng)》所引之《詩》與《毛詩》同。而《韓詩外傳》卷四:“《詩》曰:‘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

        此外,《孝經(jīng)·諸侯章第三》引《小雅·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孝經(jīng)·三才章第七》引《小雅·節(jié)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孝經(jīng)·圣治章第九》引《曹風(fēng)·鸤鳩》“淑人君子,其義不忒”,《孝經(jīng)·事君章第十七》引《小雅·隰原》“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等,所引之《詩》與齊魯韓毛之詩均同。

        ?

        (二)《孝經(jīng)》引《詩》與毛詩相異者

        ?

        《孝經(jīng)·卿大夫章第四》引《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睹姟纷鳌百硪狗私猓允乱蝗恕?,《孝經(jīng)》所引之《詩》與《毛詩》異。而魯韓詩“解”作“懈”?!墩f苑·立節(jié)篇》:“《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劉向世傳魯詩。宋范處義《逸齋詩補(bǔ)傳》卷六:“《魯詩》出于浮邱伯,以授楚元王交。劉向乃交之孫,其說蓋本《魯詩》?!彼未鯌?yīng)麟《詩考·后序》亦曰:“楚元王受詩于浮丘伯,向乃元王之孫,所述蓋魯詩也。”《韓詩外傳》卷八《吳人伐楚章》亦引《詩》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薄俄n詩外傳》卷八《齊崔杼弒莊公章》《孔子燕居章》引二句同。

        ?

        《孝經(jīng)·士章第五》引《小雅·小宛》“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

        《毛詩》作“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孝經(jīng)》所引之《詩》與《毛詩》異。而齊魯韓詩“毋”作“無”。陳喬樅云:“《中論》說《詩》與東方生語,皆述魯義。‘脊令’當(dāng)作‘鹡鴒’,魯詩之文亦然也?!薄稘摲蛘摗べ潓W(xué)篇》:“《詩》云:‘題彼鹡鴒,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是以君子終日乾乾進(jìn)德修業(yè)者,非直為傳己而已也,蓋乃思述祖考之令問而以顯父母也?!薄对娙伊x集疏》認(rèn)為王符所用之詩為魯詩[4]695?!洞蟠鞫Y·立孝篇》:“《詩》云:‘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薄俄n詩外傳》卷八引《詩》“我日斯邁”四句,皆作“無”。

        ?

        《孝經(jīng)·廣至德章第十三》引《大雅·泂酌》“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

        《毛詩》作“豈弟君子,民之父母”,《孝經(jīng)》所引之《詩》與《毛詩》異。而魯、韓詩“豈弟”作“愷悌”,齊或作“凱弟”。荀子《禮論》、賈誼《君道篇》《白虎通義·號篇》《說苑·政理篇》引“豈弟君子”二句,并作“愷悌”?!逗鬂h·章帝紀(jì)》建初元年詔云:“愷悌君子,大雅所嘆。”漢章帝亦學(xué)魯詩?!俄n詩外傳》卷六、卷八均引“豈弟”作“愷悌”。齊或作“凱弟”者,《禮記·孔子閑居》《表記》《漢書·刑法志》引“凱弟君子”二句,作“凱弟”。

        ?

        二、《孝經(jīng)》引《詩》與戰(zhàn)國其它文獻(xiàn)引《詩》的一致性

        ?

        《孝經(jīng)》的成書年代爭議較大。但成書于秦王政六年的《呂氏春秋》多次征引《孝經(jīng)》內(nèi)容,如其《察微篇》曰:“《孝經(jīng)》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盵5]192這些引文除個別字句不同外,其他內(nèi)容完全相同,明顯引自《孝經(jīng)》。因此,《孝經(jīng)》應(yīng)成書于《呂氏春秋》之前的時期。

        ?

        以《孝經(jīng)》引《詩》與戰(zhàn)國其它文獻(xiàn)中的引《詩》相比,彼此出入并不大。如《論語·泰伯》《荀子·臣道》引《小雅·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孟子·公孫丑上》《荀子·儒效》《荀子·王霸》《荀子·議兵》《禮記·祭義》《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引《大雅·文王有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荀子》之《富國》《議兵》《君子》諸篇、《禮記》之《經(jīng)解》《緇衣》諸篇、《呂氏春秋·先己》引《曹風(fēng)·尸鳩》“淑人君子,其儀不忒”,《荀子·禮論》《管子·輕重》引《大雅·泂酌》“愷悌君子,民之父母”,《禮記》之《緇衣》《大學(xué)》諸篇引《小雅·節(jié)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大戴禮記·曾子立孝》引《小雅·小宛》“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晏子春秋·內(nèi)問下》第二十七引《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等,均與《孝經(jīng)》引《詩》一致。但《禮記》之《孔子閑居》《表記》諸篇、《大戴禮記·衛(wèi)將軍文子》《呂氏春秋·不屈》引《大雅·泂酌》“凱弟君子,民之父母”,《禮記·緇衣》引《大雅·抑》“有梏德行,四國順之”,《呂氏春秋·慎大》引《小雅·小旻》“若臨深淵,若履薄冰”等個別情況下與《孝經(jīng)》所引之詩不同。這說明《孝經(jīng)》引《詩》和《呂氏春秋》等一樣“有一定穩(wěn)定性的,或者說很可能是有相對穩(wěn)定的‘古本’作依據(jù)的”[6]。

        ?

        《詩》在西漢時有齊魯韓三家立于學(xué)官,同時又有古文《毛詩》系統(tǒng),在東漢經(jīng)鄭玄作箋后大行于世。胡承珙《毛詩后箋》認(rèn)為,《毛詩》與三家用字之例“各有師承,不相錯亂”[7]17。若是《孝經(jīng)》如后世所論乃漢儒偽托之作②,必只引今古文一家詩學(xué)即可,何必今古文參相引用故露馬腳?董治安先生認(rèn)為產(chǎn)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漢初傳詩“以其諷誦”的特定方式所造成的隨意性[6]。此外,劉向以《今文孝經(jīng)》為主本,用《古文孝經(jīng)》對其進(jìn)行了整理刪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導(dǎo)致了《孝經(jīng)》引《詩》上的文字差異?!端鍟そ?jīng)籍志》曰:“至劉向典校經(jīng)籍,以顏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定?!盵8]935因此從《孝經(jīng)》引《詩》相異處,可以糾正《孝經(jīng)》引《詩》出自漢儒偽竄的疑慮③。

        ?

        三、《孝經(jīng)》引《詩》的學(xué)術(shù)意義

        ?

        從以上的文獻(xiàn)排比中我們可以看到,《孝經(jīng)》所引《詩》與《毛詩》以及戰(zhàn)國其它文獻(xiàn)的引《詩》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孝經(jīng)》引《詩》對于《詩》“古本”、《孝經(jīng)》文本、戰(zhàn)國諸子文獻(xiàn)的穩(wěn)定性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意義。

        ?

        首先,在文本解讀上《孝經(jīng)》所引之《詩》是自然通融的,是文本本身所自有,可以糾正《孝經(jīng)》引《詩》出自后世偽竄的誤判。

        ?

        《詩》與《孝經(jīng)》密切相關(guān)。據(jù)《晉書·王裒傳》,王裒痛父非命,每讀《蓼莪》常常淚流滿面,后世因此稱之為孝子[9]618。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認(rèn)為《蓼莪》“備極沉痛,幾于一字一淚,可抵一部《孝經(jīng)》讀”[10]418。明代呂維祺《孝經(jīng)或問》“論引詩書”曰:“本經(jīng)所引又未嘗不親切。如論孝之始終,引《詩》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蓋立孝在修德,當(dāng)以立身行道為重也?!盵11]他認(rèn)為,《孝經(jīng)》引《詩》自然通融,有益于強(qiáng)化《孝經(jīng)》的內(nèi)涵。如《孝經(jīng)·士章第五》曰:

        ?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o:p>

        ?

        本章意在說明士之孝的關(guān)鍵是以事父、事母的態(tài)度去事君、事上,做到愛、敬、忠、順等。而本章結(jié)尾所引《小雅·小宛》“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乃賢者自箴之作[10]404,意在提醒自己要兢兢業(yè)業(yè)忠心侍奉君王,以順從侍奉公卿大夫,免得使生身父母受到羞辱,愛、敬、忠、順之意在此體現(xiàn)得非常顯著。《孝經(jīng)》所倡導(dǎo)的士之孝與《小雅·小宛》中的賢者自箴之孝是完全契合的。又如《孝經(jīng)·廣至德章第十三》曰:

        ?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

        本章意在闡述君子教導(dǎo)民眾敬重天下人的父親,順從天下人的兄長,忠于國君。這種施行孝道的方式是最高的德行,而至德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在于“孝”。這即是《大雅·泂酌》所言的“愷悌君子,民之父母”的道德境界?!缎⒔?jīng)》所言“廣至德”之孝是對《大雅·泂酌》的具體闡釋。

        ?

        《孝經(jīng)》的引《詩》方式可以起到概括主旨和深化主題的作用,《詩》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孝經(jīng)》闡述孝道的理論依據(jù),以加強(qiáng)自己論證的說服力。因此,我們可以說,《孝經(jīng)》引《詩》是比較自然的事情,而且是文本本身所自有的,不是出于后世的附會。

        ?

        其次,《孝經(jīng)》引《詩》可以與戰(zhàn)國諸子引《詩》相互輔證,進(jìn)一步證明戰(zhàn)國時期的《詩》及諸子文獻(xiàn)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

        ?

        春秋中葉“學(xué)在官府”的貴族壟斷局面被打破以后,《詩》由貴族教科書逐漸轉(zhuǎn)變成了私學(xué)招徒講學(xué)、傳道授業(yè)的教材?!妒酚洝た鬃邮兰摇氛f:“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盵12]1938孔門弟子中,來自魯國的有三十八人,來自齊國六人,楚國三人,秦國、衛(wèi)國、陳國、晉國各兩人,宋國、吳國各一人[13]248。賦詩到戰(zhàn)國已完全銷聲匿跡[14]264—268?!稘h書·藝文志》曰:“春秋之后,周道寖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xué)《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盵15]1756《左傳·昭公十七年》曰:“天子失官,學(xué)在四夷?!盵16]2084戰(zhàn)國時期是“古今一大變革之會”[17]1112,諸侯并立,天下無主,私學(xué)在官學(xué)失守后蓬勃興起,由于孔門私學(xué)對《詩》的傳授和大力提倡,使得《詩》的傳播突破了禮樂等級的束縛,有了更為廣闊的傳播與交流空間。張岱年、方克立先生說:“隨著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喪失,世守專職的宮廷文化官員紛紛走向下層或轉(zhuǎn)移到列國,直接推動私家學(xué)者集團(tuán)的興起。”[18]84于是諸子各言其說,依自己的政治主張對《詩》作出不同程度的解讀。朱自清先生《詩言志辨》說:“著述引詩,也就從《論語》起始。以后《墨子》和《孟子》也常引《詩》,而《荀子》引《詩》獨(dú)多?!盾髯印芬对姟烦T谝话阕h論之后,作論斷之用,也比前人一貫。”[19]18

        ?

        這一時期《詩》的傳播從公卿大夫賦詩、引詩轉(zhuǎn)向了以諸子引詩為主體,多以引詩論事、引詩證事的方式,從自身學(xué)說的角度引詩論議,將詩句有機(jī)地融入其著作之中,強(qiáng)化其論題的明確性與重要性。如《墨子·兼愛》曰:

        ?

        姑嘗本原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仇,無德而不報?!薄巴段乙蕴?,報之以李?!奔创搜詯廴苏弑匾姁垡?,而惡人者必見惡也。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

        墨家主張兼愛,為了闡明平等地關(guān)愛所有人必然會被人所愛,他引用《大雅·抑》之詩句以證之?!盁o言而不仇,無德而不報”意為“德加放民,民則以義報之”,“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意為“言善往則善來,人無行而不得其報也”。墨子的兼愛主張與《大雅·抑》之詩句是完全融合的。又如《荀子·正名》曰:

        ?

        說行則天下正,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是以圣人之辯說也。《詩》曰:“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此之謂也。

        ?

        荀子議論常用《詩》作為佐證的依據(jù),以增強(qiáng)其說服力?!盾髯印s辱篇》曰:“況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tǒng),《詩》《書》《禮》《樂》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慮也,將為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后而保萬世也?!避髯右谩洞笱拧ぞ戆ⅰ分娋洌庠谡f明圣人的榜樣作用,亦即詩中“豈弟君子,四方為綱”的君子形象。諸子引《詩》根據(jù)需要將《詩》納入自己的話語系統(tǒng)之中,以增強(qiáng)其說服力,《詩》成了其言說的重要佐證材料和理論依據(jù),在諸子的時代依然具有極高的權(quán)威性,形成了以著作傳《詩》、學(xué)術(shù)傳《詩》等重要傳播方式。

        ?

        由上可見,戰(zhàn)國諸子特別是《荀子》引《詩》與《孝經(jīng)》引《詩》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在內(nèi)容上亦具有基本的一致性,可以進(jìn)一步證明《詩》在戰(zhàn)國時期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古本”作依據(jù)的,亦可以證明《孝經(jīng)》引《詩》、戰(zhàn)國諸子引《詩》是文本所自有,這些文本是相對穩(wěn)定的文獻(xiàn)。

        ?

        注釋:

        ?

        ①本文所用引文皆為汪受寬撰《孝經(jīng)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

        ②明吳廷翰《吳廷翰集·櫝記》曰:“《孝經(jīng)》一書,多非孔子之言,出于漢儒附會無疑。”清人姚際恒《古今偽書考》等也多持此觀點(diǎn)。

        ?

        ③朱熹《孝經(jīng)刊誤后序》引胡宏、汪應(yīng)辰語曰:“衡山胡侍郎疑《孝經(jīng)》引詩,非經(jīng)本文,玉山汪端明亦以此書多出后人附會。”

        ?

        參考文獻(xiàn):

        ?

        [1]禮記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

        [2]論語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

        [3]毛奇齡.孝經(jīng)問卷24[M].影印光緒年間南菁書院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刊本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

        [4]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

        [5]高誘注.呂氏春秋[M].上海:上海書店,1986.

        ?

        [6]董治安.呂氏春秋之論詩引詩與戰(zhàn)國末期詩學(xué)的發(fā)展[J].文史哲,1996,(2).

        ?

        [7]胡承珙撰,郭全芝校點(diǎn).毛詩后箋[M].合肥:黃山書社,1999.

        ?

        [8]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

        [9]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

        [10]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

        ?

        [11]呂維祺.孝經(jīng)或問卷二[A].續(xù)修四庫全書[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

        [1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

        [13]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8.

        ?

        [14]毛振華.左傳賦詩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

        [1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

        [16]春秋左傳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

        [17]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5.

        ?

        [18]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4.

        ?

        ?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